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往事与随想(上中下)(精)

  • 定价: ¥280
  • ISBN:9787220105142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1855页
  • 作者:(俄)赫尔岑|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赫尔岑著的《往事与随想(上中下)(精)》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本书与其名为见闻录,不如说是自白书。正因为这个缘故,来自往事的片段回忆与出自内心的随想,交替出现,混杂难分。

内容提要

  

    赫尔岑著的《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世纪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作者简介

    赫尔岑(1812—1870),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革命家。
    赫尔岑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誓言要为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奉献一生,后遭受流放,又流亡欧洲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英国学者以塞亚·伯林认为赫尔岑也许是当时“最伟大的欧洲政论家”。
    赫尔岑在欧洲创立的第一家自由出版社。主要作品有《谁之罪》《克鲁波夫医生》《偷东西的喜鹊》等。

目录

译者前言
致尼·普·奥加辽夫
序言
第一卷
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一章
我的保姆与“伟大的军队”——莫斯科大火——我的父亲
觐见拿破仑——伊洛瓦伊斯基将军——与法国战俘一起旅
行——爱国主义——卡·卡洛——共同管理家业——析
产——参政官
第二章.
保姆的议论和将军的谈话——尴尬的地位——俄国百科全
书派——苦闷——女仆和男仆的住所——两个德国人——上
课和读书——教义问答和福音书
第三章
亚历山大一世之死和12月14日——精神觉醒——恐怖
分子布肖——柯尔切瓦的表姐
第四章
尼克和麻雀山
第五章
家庭生活细节——俄国的18世纪人物——我家的一天一
客人与常来的人——佐年贝格——听差及其他人
第六章
克里姆林宫管理处——莫斯科大学——化学家——我
们——马洛夫事件——霍乱——菲拉列特——孙古罗夫
案——瓦·帕谢克——列索夫斯基将军
第七章
学业结束——席勒时期——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和艺
术家生活——圣西门主义和尼·波列沃伊
增补亚·波列扎耶夫
第二卷
监狱与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预言——奥加辽夫被捕——大火——莫斯科的自由主义
者——米·费·奥尔洛夫——墓园
第九章
逮捕——见证人——普列契斯钦区的警察所办公室——
家长制法庭
第十章
在嘹望塔下面——到过里斯本的警官——纵火犯
第十一章
克鲁季茨兵营——宪兵的闲谈——军官们
第十二章
审讯——老戈利岑——小戈利岑——斯塔阿尔将军——
宣判——索科洛夫斯基
第十三章
流放——市长——伏尔加河——彼尔姆
第十四章
维亚特卡——省长大人的办公厅和餐厅——基·雅·秋
法耶夫
第十五章
官僚世界——西伯利亚总督——阴险毒辣的警察局
长——好商量的法官——葬身火窟的县长——传播东正
教的鞑靼人——女性的男孩——马铃薯恐怖及其他
第十六章
亚历山大·拉夫连季耶维奇·维特贝格
第十七章
皇太子在维亚特卡——秋法耶夫下台——调往弗拉基
米尔——县长审案子
第十八章
弗拉基米尔生活的开始
第三卷
克利亚济马河上的弗拉基米尔(1838一1839)
第十九章
公爵夫人和公爵小姐
第二十章
孤儿
第二十一章
离别
第二十二章
我离开后的莫斯科·
第二十三章
1838年3月3日和5月9日
第二十四章
1839年6月13日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一1847)
第二十五章
不谐和音——新的朋友们——狂热的黑格尔主义——别林
斯基、巴枯宁及其他人——与别林斯基的争吵及和解——
在诺夫哥罗德与一位夫人的辩论——斯坦克维奇小组
第二十六章
警告——贵族铨叙局——内务部办公厅——第三厅——岗
警事件——杜贝尔特将军——本肯多夫伯爵——奥莉加.
亚历山德罗夫娜·热列布佐娃——第二次流放
第二十七章
省政府——我处在自己的监视下——神灵派和保罗——地
主与地主太太们的家长统治——阿拉克切耶夫伯爵与军屯
制度——骇人听闻的审讯——辞职
第二十八章
痛苦的思想——流放后重返莫斯科——波克罗夫村——马
特维之死——约翰神父
第二十九章
自己人。(一)莫斯科的友人们——酒席上的谈话——西
欧派(博特金,列德金,克留科夫,叶·科尔什)
(二)在友人墓前
第三十章
对立面。斯拉夫派和泛斯拉夫主义——霍米亚科夫,基列
耶夫斯基弟兄,康·阿克萨科夫——彼·雅·恰达耶夫
第三十一章
父亲的去世——遗产——分产——两位外甥
第三十二章
最后一次索科洛沃之行——理论上的决裂——紧张的处
境——到那里去!到那里去!
第三十三章
警察所长充当听差——警察总监科科什金——“有秩序
中的无秩序”——再一次会见杜贝尔特——护照
尼·赫·凯切尔(1842—1847)
1844年的一个插曲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一l852)
前言
革命前后
第三十四章
途中。遗失护照——柯尼斯堡——用自己的手制作的鼻
子——到达了!——离开
第三十五章
共和国的蜜月。穿皮上装的英国人——诺阿耶公爵——自
由女神和她在马赛的半身雕像——西布尔神父和阿维尼翁
的全球共和国
西方小品第一集
1.梦
2.在大风暴中
第三十六章
《民族论坛》——密茨凯维奇和拉蒙·德·拉·萨格拉——
1849年6月13日的革命合唱队——巴黎的霍乱——离境
第三十七章
巴别塔——德国的造反派——法国的红色山岳派——意大
利流亡者在日内瓦——马志尼,加里波第,奥尔西尼等——
罗马和日耳曼的传统——在“拉杰茨基公爵号”上的旅行
第三十八章
瑞士——詹姆斯·法齐和流亡者——罗莎峰
西方小品第二集
1.哀歌
2.附言
第三十九章
金钱和警察——皇帝詹姆斯·罗特希尔德和银行家尼古
拉·罗曼诺夫——警察和金钱
第四十章
欧洲委员会——俄国驻尼斯总领事——致阿·费·奥尔洛
夫的信——对孩子的侦查——福格特一家——从七等文官
变为赋税农民——沙特尔乡的接待(1850—1851)
第四十一章
皮·约·蒲鲁东——《人民之声报》的出版——通信——
蒲鲁东的意义——补充
一些已经触及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第四十二章
政变——已故共和国的检察官——荒野中的牛叫——检察
官的被迫离境——秩序和文明的胜利
家庭悲剧
一1848年

三心的迷乱
四又是一年(1851年)

六海洋之夜(1851年)
七1852年

增补
俄罗斯的影子
一尼·伊·萨佐诺夫
二恩格尔松夫妇
第六卷
英国(1852—1864)
第一章
伦敦的雾
第二章
山峰。欧洲中央委员会——马志尼——赖德律一洛兰——科
苏特
第三章
伦敦的流亡者。德国人和法国人——派别——雨果——费利
克斯·皮亚——路易·勃朗和阿尔芒·巴尔贝斯——《论自
由》
增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他的《论自由》
第四章
两件案子
1.决斗
2.巴泰勒米
第五章
“无罪”
第六章
波兰的流亡者。阿洛休斯·别尔纳茨基——斯坦尼斯拉
夫·沃尔采尔——1854至1856年的宣传活动——沃尔采
尔之死
第七章
德国流亡者。卢格和金克尔——硫磺帮——美国宴会——
《领导者》——圣马丁会堂的群众集会——米勒博士
第八章
50年代伦敦的流亡自由民。普通的不幸和政治的不幸——
教师和推销员——小贩和跑街——耍嘴皮子和耍笔杆子一
什么也没干的代理人和整天忙忙碌碌的不劳而获者——
俄国人——小偷——探子
第九章
罗伯特·欧文
第十章
红衫军
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一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轻一代
第四章
巴枯宁和波兰问题
附录给波兰的俄国军官委员会的信
第五章
韦瑟利公司的轮船“沃德·杰克逊号”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第七章
伊·戈洛温
第八卷
断片(1865—1868)
第一章
杂拌儿
第二章
美丽的威尼斯(1867年2月)
第三章
美丽的法兰西
旧信选编(《往事与随想》附录)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列沃伊的信
选自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的信
选自季莫费·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的信
彼得·雅科夫列维奇·恰达耶夫的信
选自皮·约·蒲鲁东的信
托马斯·卡莱尔的信

前言

  

    不少朋友劝我全文印行《往事与随想》,这事并不困难,至少前两卷是这样。但是他们说,刊载在《北极星》上的一些片断系信笔写成,缺乏完整性,时断时续,忽前忽后。我觉得这都是事实,但我无法改正。作些补充,按年月顺序排列章节,这不难办到;但是彻底修订,我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
    《往事与随想》不是接连不断写成的,有几章前后隔了整整几年。它们留下了写作时间和不同心情的痕迹,而我不想抹去这一切。
    本书与其名为见闻录,不如说是自白书。正因为这个缘故,来自往事的片段回忆与出自内心的随想,交替出现,混杂难分。然而,总的说来,在这些厢房、顶楼和附属建筑物之间,还是有内在联系的,至少我认为这样。
    我作这类笔记并非头一次。早在二十五岁左右,我已开始写作近乎回忆录的东西。事情是这样的:我从维亚特卡给调到了弗拉基米尔,心里闷得发慌。莫斯科已近在咫尺,我却不得不停留在这里,这使我心烦意乱,感到委屈;我像一个旅客到了最后一个驿站,却找不到马!
    其实,这差不多是“行将告终的青年时代中最纯洁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我当时虽则苦闷,但觉得前途光明,幸福,这是孩子在生辰或节日前夕的苦闷。字迹娟秀细小的信每天寄来,我为此沾沾自喜,引以为荣,并从中汲取生命的养料。然而离别终究是痛苦的,我不知怎样才能尽快打发这“盼不到头的岁月”——这四个来月的时间……于是我听从别人的劝告:开始在闲暇中记下了我在克鲁季茨和维亚特卡的经历。我写了三本笔记……这以后往事就湮没在现实生活中了。
    1840年别林斯基读了它们,感到满意,便在《祖国纪事》上发表了其中的两本(第一本和第三本)。至于剩下的那本,如果还没成为引火物,应该至今仍放在莫斯科我家中的什么地方。
    过了十五年,“我住在伦敦樱草丘附近一个偏僻所在,这里与世隔绝,雾影笼罩,正合我的心愿。
    “在伦敦我举目无亲。有的只是我所尊敬的和尊敬我的人,但是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大家来来往往,见了面无非谈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全人类、至少全民族的大事。与他们的交往可以说是毫不涉及个人感情的。几个月过去了,往往没有谈到一句我想一吐为快的话。
    “……那时节在一连串骇人的遭遇、不幸和错误之后,我还惊魂甫定,刚恢复正常。最近几年的生活情景仍历历在目,我看到,除我以外,无人知晓这一切,而随着我的辞世,真相将湮灭无闻,便不免感到惶恐。
    “我决定写下来;但是一个回忆唤起千百个别的回忆;一切接近遗忘的旧事复活了:少年时代的理想,青年时期的憧憬,豪迈的青春岁月,监禁和流放——这些早年的厄运没有在我心头留下一丝阴影,倒像穿越长空的春雷,以它们的巨响唤醒和激励了年轻的生命。”
    这次我提起笔来可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已经没有地方急于要去了。
    我动手写这新作品时,根本没有想到《一个青年人的笔记》的存在,只是有一次在大英博物馆披阅俄文杂志,偶然看到了它。我央人抄录下来,重读了一遍。它引起的印象是奇怪的:我深深意识到,十五年来,我已老了许多,起先这甚至使我震惊不已。那时我还在领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仿佛它们是永无止境的。《一个青年人的笔记》情调如此不同,以致我无法从中汲取片言只语;它属于青年时代,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那清晨的光辉无助于我晚年的著作。它包含着许多真理,但也有不少游戏笔墨。此外,对我说来,它显然留下了海涅的痕迹,因为在维亚特卡那个时期,我正陶醉在海涅的作品中。至于《往事与随想》,它有的只是生活的痕迹,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我的写作进展极慢……有些往事需要经历相当久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观念——一种无可奈何、令人伤感、但又能获得谅解的观念。不经过这一步,写成的东西可能是真诚的,但不可能是真实的!
    有些部分我写得并不成功,我把它们丢了。今年夏天,我终于给我青年时期的一位朋友念了最后的稿本;通过我的朗读,我看到了我所熟悉的事物,这才罢手……我的工作总算完成了!
    很可能,我对它的评价远远超过了实际,在这些隐约刻画出事物面貌的笔记中,不少地方仅对我个人具有意义;也可能我从我写下的一切中,看到了多得多的东西,它们在我心头唤起梦境,成为唯有我才能解答的象形文字。也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能从它们的字里行间听到心灵的跳跃……尽管这样,这书对我依然是宝贵的。多年来,它代替了我的亲人和失去的一切。但现在它也要离我而去了。
    个人的一切转瞬即逝,对这种消逝除了顺从别无他法。这不是绝望,不是衰老,不是冷漠,也不是无动于衷;这是暮年的青春,生命活力恢复的形态之一,或者不如说,即是这个过程本身。有些创伤,人是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忍受的。
    一个僧侣,不论他多大年纪,总同时既是老人又是少年。他由于埋葬了个人的一切而重返于青春,变得超然物外,心胸开阔……有时甚至过于开阔……确实,在个性泯灭的普遍性之间,在历史发展的诸元素,以及云影一般在它们表面飘忽移动的未来诸形象之间,人难免感到空虚和孤独。但这又算得什么呢?人是但愿一切都保存的:他既要玫瑰,也要冰雪;在枯熟的葡萄藤旁边,他希望缠络着五月的鲜花!在忧伤的时刻,僧侣靠祈祷获得解脱;我们不能祈祷,我们可以写作。写作就是我们的祈祷。看来,前者与后者的效果并无不同,但是此刻我们且不谈这个。
    是的,反复的节奏,重现的旋律,人生对此是有所偏爱的。谁不知道,童年与老年多么近似。生活中有桂冠也有荆棘,有摇床也有棺木,而在生命全盛时期的两端,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往往是两个在主要之点上相仿的时期。那在青年尚未获致的东西,在老年则已经丧失。青年不计个人得失、梦寐以求的,到了老年,在乌云和夕阳的衬托下,将显得更为光辉灿烂,庄严肃穆,而且同样无关乎个人的得失。
    ……每当我想起,我们两人此刻在将近五十高龄的时候,如何站在俄国自由论坛的第一架印刷机旁边,我就依稀觉得,麻雀山上我们童年的格琉特利离今天不是三十三年,而是至多——三年!
    人生……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民族,革命,亲友的面容,在麻雀山和樱草丘之间相继出现、变换和消失了;事变像无情的旋风,几乎已把它们的踪迹一扫而光。周围一切都变了:泰晤士河代替了莫斯科河,我处在异乡客地……我们通向祖国的道路已被切断……只有两个孩子(一个十三岁,一个十四岁)的憧憬依然如故!
    让《往事与随想》来总结我个人的一生,作为它的纲目吧。而我其余的思想将诉之于行动,其余的精力将付之于斗争。
    我们仍然同心同德……
    并将再度踏上孤独而忧伤的征途,
    不倦地呼号真理——
    哪怕希望扬长而去,人们毫不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