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我们可以谈谈吗(不一样的心理成长护航书)

  • 定价: ¥35
  • ISBN:978752120043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223页
  • 作者:高梦村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人的“短板”可能会导致其失去一些机会;而一个人的“长板”却常常能为其赢得一些机会。
    共情力过度会使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总是不由自主地替他们着想,久而久之,会使我们迷失自己、压抑自己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和一个悲剧只有一句话的距离。
    高梦村著的《我们可以谈谈吗(不一样的心理成长护航书)》叙述了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小确幸,它们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有些人不善于发现、感受、把握和感恩于它们……正如我们常说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美,只是少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内容提要

  

    在我们的年轻朋友中,或许不乏性取向为同性者,也不乏曾有过自杀意图的人,当然还会有许许多多或是曾经、或是当下正经历痛苦与迷茫的人……
    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你想象中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
    高梦村著的《我们可以谈谈吗(不一样的心理成长护航书)》的所有主题都在试图探讨我们如何成为更加美好炫丽的自己、怎样才能活出更加幸福灿烂的人生。高梦村凭借她四年来在心理学领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青春年少便漂洋过海求学的经历,静敏的才思、美善的情怀以及充满青春气息又不失内敛沉静的文字进行了探微的观察、独特的思考和全新的阐释,她的解读或许会带给你别样的感悟和启发。

作者简介

    高梦村,90后姑娘。
    7岁开始发表文章,作品曾被《山东商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或连载。
    高中时曾因成绩优异、表现出色而作为交换生前往美国Metropolitan Learning Center(大都会学习中心)留学一年。
    2013年开始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专业,2017年5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17年8月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

目录

前言  栽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序一  教育就是生活
序二  梦村,我最心爱的宝贝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
  认识自我,不能“迷信”他人
  像那些成功品牌一样学会“自我定位”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从漫威公司出品的电影《X战警》说起
  共情,跳出你自己
  那些由“共情”带给我们的“福利”
  在张爱玲的经典句式里读“共情”
  共情之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的创造力去哪儿了?”
  怀念那些“会飞的鱼”“会说话的猫”
  那些潜伏在应试教育里的“坑”
  谁具有创造力?
  成为自己的“创造力培训师”
  那些创造力的“标配”你准备好了吗?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腐败”到极致是“油腻”
  目标,沙漠里的“绿洲”
  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宜”
  带着目标去旅行
“如果你想,可以随时和我谈谈”
  一个由Pizza引发的悲剧
  什么是最终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还绝望者一个“清白”
  所谓“拯救”,未必遥不可及
  自杀,1:45:250
“生活不乏幸福,却少发现它的眼睛”
  教授带来的启示
  追逐幸福,还是满足贪欲?
  “比较”,福兮,祸兮?
  幸福是可以“创造”的
  善于发现、感知并把握幸福的人是幸福的
“逆境可覆舟,亦可载舟”
  “任何事物的到来,都需要一个季节”
  “逆境”这门功课教会人什么?
  如何把“逆境”转换为成长的“沃土”
  命运是“注定”还是“选择”?
“与其消极等待,不如积极创造”
  “美国队长”是怎样“炼”成的?
  拿什么来叩响机遇之门?
  “抓住”的才是“机遇”
  “选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权利
后记

前言

  

    栽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当然,应对考试是一方面。
    可是遗忘曲线规律提示人们,除非我们投身于某个专业,否则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基本上已经一股脑儿地还给老师和学校了。
    如今的我,解不开复杂的数列,算不出遗传概率,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滕王阁序》也只记得几句。总体来说,除了英语,如今的我相比当初,可真是差劲了不是一星半点。
    可是我们总会遗忘,除非记忆力超强的人,否则谁也不能保证,所有学过的知识多年后依旧清晰地记在脑子里。回过头来,可以发现,自己如今所用的很多知识,也许都只是来源于小学——数学只用来算最基础的日常加减乘除;语文只用来写字、读书、交流。毫不客气地说,如今计算器在手,加上电脑里面五花八门的计算、统计软件,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现在对我而言都少有用得到的地方了。
    我也曾经很不解地问过自己——我在初中、高中所学的那些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今我才想明白,或者也许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至少,我窥得了冰山一角。
    这些年的学习,让我拥有了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无知和学习能力。
    我学习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还很无知。这不是什么悲观消极的理论,而是一切进步的基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所知很有限,才有想去知道、学习的渴望。
    书本与教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更告诉了我们这些知识只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我们了解了水,却对大海一无所知。知识让我明白我所看到的一滴水,也许不仅仅是一滴水,可能还预示着更广阔的事物,或者包含着更微小的事物,而我对这些事物目前还茫然无知。
    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当遇到很多新事物的时候,我就不会仅仅用自己的“已知”来思考,因为我知道这件事物中,很有可能还包含着我“未知”的东西。于是,我会去查看相关文献、会去请教别人。这样的习惯使我获益匪浅。如果我们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那就总可以用自己的一套道理来说通这个世界。可是我们学得越多,就会发现无法掌握的东西越多。我们学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等,之后才会明白原来一个坐标平面上可以展现许多不同的复杂函数,那么还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有规律的曲线呢?学得越多,我们才越容易接受更复杂、更深奥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并愿意去探索这样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去跟一个中世纪的农民说,未来有一天他和妻子儿女,都会和皇帝一样,享有身为独立自由的人的基本权利,他可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可是如果现在,我预测几百年后,人工智能会与我们平权,我想很多人哪怕反对,却也不会说“这事儿一定不可能”。因为我们都知道,过去几个世纪,很多那个时候的人认为不可能的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够多,就不太会容忍多变性。承认自己无知,才能在所有领域取得“难以想象”的突破。
    这些年的学习,让我感觉像是推开了一扇门,里面是金银珠宝堆砌的高墙,我觉得这个墙后面一定也是金银珠宝。但走过去才发现,竟是破铜烂铁的高墙,于是我想这个墙后面肯定也是某种材质的墙。可是在这个墙后面,我却看到了一片湖。我猜测自己游到湖对面,肯定又会有什么新发现,但真的游过去却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我丧气而归。长时间沉思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那里也许有一片新的天地,只是需要一种新的感官系统才能够感知到。而等我拥有了这个新的感官系统,果然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事物。这时候,我才知道,我对前路一无所知,它充满可能,也充满不可能。
    除了深感自己的无知之外,这些年的学习更给予了我学习的能力。准确来说,教育让我知道了应当怎样去学习。
    我从小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不做完作业就绝不出去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我对一周的学习有一个规划,每天都有一些特定的任务要完成,除非发生偶然事件。我从不允许自己狼狈耍赖。
    有些人在考试前一周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天天睡在图书馆里,然后抱怨考试繁忙,学习任务重,却忽略了自己在考试前的倒数第二周还每天追五集电视连续剧。
    如果我觉得某一门课需要大量的复习时间,就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前两周就将其他课的论文写好,不会让自己在专心复习这门课的时候,还要为另一门课的论文烦心。我对自己感到非常骄傲的一点,就是能够将时间和任务安排得非常好。我规定自己在周三晚上十点前读完两篇文献,并且做完经济作业,基本上九点五十就能够完成这些,然后关上电脑,合上书本,去看电视、玩游戏,轻松而开心地享受生活。
    很多人会问——“可是学校和老师没有教过你这些呀!”
    他们是没有教过我怎么规划时间,怎么自律,可是我想考好啊。我想考好,就得比别人更懂得如何有效率地学习。我也想和朋友们好好玩啊,所以必须将时间利用得更好。
    再举一个例子。前些天和朋友一起驾车出去玩,路遇河边一只小动物,朋友手疾眼快地指着说:“快看,一只水獭!”
    我非常佩服,在快速行进的车中,朋友竟能够在短暂时间内分辨出这是一只水獭,而不是河狸等其他动物。我连忙问朋友怎么懂得这么多,朋友只是很谦虚地说了一句——“因为我动物园去得多啦。”
    动物园我去得也不少,喂喂棕熊、喂喂长颈鹿,却忽略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自然不甘落后,立刻上网查出了这些动物的不同,还顺便查了查海狮、海狗、海象、海豹等我过去有些分不清的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我才觉得安心。
    我深以为,我们所接受的所有看似与现在生活无关的基础教育,其实就像大树扎根在泥土里。这些错综复杂的树根,也许永远不会被发现,却决定了这棵树能长多高、多壮,决定了它能否有充足的养分生长,又能否经历风雨的摧折。而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树根拼命吸收养分,这些养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持续吸收知识的能力。
    我的根基扎得很稳要感恩我的母校和老师,这些年来对我的帮助与培养;要感恩我的父母,对我永远的呵护与支持;要感恩我的男朋友,对我充满爱的陪伴与照顾。
    这本书送给大家。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我写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有用的。我完全尊重每个读者的意见,也真心感谢每个人的阅读。
    如果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任何一点的益处,那也是我可以骄傲一生的荣耀了。
    感恩遇见!
    高梦村  写于美国俄亥俄州
    2017年6月

后记

  

    迄今为止,我认识的朋友里,超过五个人性取向为同性;两个人有过自杀意图;很多人家庭不幸福,感情生活混乱。因为他们,我想写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题都是在探讨如何能够活出更加幸福、灿烂的人生。当书名《我们可以谈谈吗?》确定之后,我列出了一长串主题,最终却只写了其中八个。
    “目标”“机遇”与“逆境”可谓老生常谈、说教意味却越来越重的话题,“树立目标”“把握机遇”“逆境中成长”……类似的名言警句,越来越脸谱化。古今中外哲学家那么多,我们却依旧将千年前一位哲学家的话照单全收,丝毫不考虑这些名言是否仍旧完全适用于当下。千百年前的智者说的话虽然蕴含哲理与智慧,他们面对的境遇与我们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之前的人们生活在阶级分化明显的社会里,能够接触到的机遇有限,遭遇到的大起大落也非今日的我们所能理解。我们的时代变化得这样快,对这些老生常谈的认知与解读却没有跟上,因此,我想从新的方向和角度,来重新解读这些话题。
    “自我”与“幸福”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却很少被谈及的话题。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难以有时间停下脚步,好好思索人生的意义。潮流变得快,风向变得快,人心变得快,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我们的生活又充满了程序化: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死亡,我们流水线般加工人生的时候,常常忘了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幸福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个话题是有必要的。
    我还分享了对“创造力”和“共情力”的理解。我认为这两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繁荣必不可少的要素,却也很可悲地只活在我们的口号里。这个社会充满矛盾与冲突,我们一边被鼓励发挥创造力,一边又被应试教育束手束脚;我们在聚光灯下大谈利他主义,却在私下里忙着利己。创造力与共情力就如同悬挂在半空的气球,我们不愿意完全放手,却也不愿意抱入怀里,只是安慰自己说:“远远看着也挺好。”所以,我想从世俗的、简单的角度来谈谈这两个话题。创造力并非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私有,共情力也不是马丁·路德·金的专属。创造力与共情力,本就是所有人生而拥有的宝藏,只是我们之前谈得不够深、不够透彻。
    “自杀”这个话题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但我们必须直面。我觉得“自杀”这个词就像《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所有人都知道它在夺走人的生命,却少有人敢叫出它的名字,巫师们只敢用“黑魔王”代指它。我们都知道很多人死于自杀,大多数人却不愿开启这个话题,甚至不愿直接使用“自杀”两个字,而只用“想不开”来暗指。我觉得自杀比世界上所有的暴政还要厉害。历史上曾有过很多残暴的政权,用血腥的手腕镇压反对的声音和敢于反抗的人。可是自杀,轻易地在很多人心里种下了难以根除的偏见,也轻易地让很多想要表达的人闭嘴。我想谈谈自杀,想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谈谈它。自杀者不可怕,也并不可耻,在一个活得痛苦也得不到帮助的环境下,他们也许只是有些可怜。 以上,就是我所谈到的八个主题。 被我抛弃的主题之一,就是“关于同性恋”。我还是不够勇敢。我有好几个同性恋的朋友,他们都是那么健康、快乐、幸福、善良,热爱祖国,热爱家庭。提到这个话题,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人的笑脸与哭泣,想起了很多人的坚持与放弃。我想为他们写点儿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写起,千言万语都只能汇成一个“等”字——再等等吧,等到公正到来的那一天。我只能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得到更多人的祝福,希望终有一天,他们能在自己热爱的地方,牵着自己心爱的人,挺直腰板,不受任何指点与非议地走在明媚的阳光下。 我写这本书,是想把这几年自己的所感、所想分享给大家。在这本书里,我多次强调了“选择”。每个人都拥有大量选择项,可以选择颓废、无知、恶毒,也可以选择勤勉、博学、善良。命运终究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幸福的人。 真心感谢每一位读者。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我写的东西是有意义、有用的。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受益,有的人会觉得满纸荒唐;有的人会觉得晦涩,也有的人会觉得肤浅。我完全尊重每个读者的意见,也真心感谢每个人的阅读。 再次感谢我的母校和老师,这些年来对我的帮助与培养!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呵护与支持!感谢我的男朋友,对我的陪伴与照顾! 我也要感谢谢丽·卡森、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两位作家,以及我的创造力心理学这一门课的授课老师林内特·库克。在自己这本小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她们,我也深深地受到了她们的启发。再一次诚挚地推荐大家阅读谢丽·卡森的Your Creative Brain以及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Big Magic。 我还要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能够出版我的著作!感谢编辑向尚和所有参与本书的老师!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感恩遇见! 最后,把这本书——《我们可队谈谈吗?》,送给可爱的、不一样的你! 高梦村2017年6月写于美国俄亥俄州定稿于2018年5月,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