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贤二问道系列

  • 定价: ¥56
  • ISBN:978720113366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页数:236页
  • 作者:学诚法师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学诚法师著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贤二问道系列》是一本专门对治家家都有的“八万四千种”烦恼的生活佛法开示录。
    如果你觉得一直活得不顺,活得空洞,看不清楚未来;如果你听说过很多道理,可是仍旧过不好当下;如果你在与人沟通、感情交往、与父母相处、亲子关系中出现问题……总之,生活中你只要有那些貌似过不去的时候,请仔细阅读这本生活智慧开示录,烦恼会很快断除。

内容提要

  

    “为什么我一直这么不顺?一直霉运缠身”“为什么很多事情放不下?”“工作不如意怎么办?”“失恋后怎么办?”“如何与父母相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其实,“外在的事情不能压垮我们,让我们心力交瘁的,都是内心过不去的坎”。
    学诚法师著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贤二问道系列》就是这样一本教人转变己见、断除人生烦恼的佛法开示录。在书中,学诚法师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进之道”“一语点醒梦中人”三个方面,告诉我们生活中顺逆都是正常的,也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一切皆有变好的可能,人生永远有希望。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88年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目录

上篇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一章  不要白白受苦
    没有谁活得不苦
    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人生总是会经历这些苦
    一切苦从妄想生
    受不了眼前的诱惑,未来就会受苦
    霉运缠身是什么原因
    定义自己的人生,而不要被命运定义
    为什么我一直这么不顺
    为什么苦?因为“苦得还不够,怕得还不真”
    你要把“坎坷”变成财富还是伤口
    人生的黑暗不是因为挫折,而是因为无明
    向上走的每一步中受的苦都是资粮
    老想着“我真命苦”,就会真的命苦
    遭遇苦果的时候,继续起烦恼,就相当于在令苦果“延期”
    无法懒得心安理得怎么办
    不要用“没有兴趣”给自己的懒散找理由
    如何治理拖延症
    为什么一定要勤奋
    什么叫成功
    怎么样才能快速成功呢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条件是什么
    人总是舍近求远,所以无法安住当下
    不要白白受苦
    不能主动成长,就一定被动受苦
    与其对着果相哭,不如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让一颗百年苦果变甜
    人的理想不应该是“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面临诸多选择时,选择最难的那一条路
    看不清楚未来的时候,就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在创造不同的条件
  第二章  自省的力量
    影响我们一生的不是失败,而是面对失败的心态
    是随遇而安还是积极进取
    随缘,不仅仅是一种安慰
    “跟着自己的心走”很容易出问题
    顺境要收心,逆境要放心
    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一个好习惯
    一直在顺境中,人反而会下堕
    心中装了太多事,感觉过得太累。怎么办
    顺境中不要贪着和傲慢,逆境中不要痛不欲生
    不顺利的时候,再焦虑抑郁也改变不了现状
    自己苦苦追寻的,或许是别人想要出来的围城
    自己的习气和问题,身边的人往往看得比较准
    病态的思维方式:眼中总看到自己所缺少的
    为什么内心会不定期地出现疲倦、虚弱之感
    听说的道理,是别人的人生;思维消化的道理,才是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胡思乱想,因为总是在计算外在的得失
    想什么问题都碰不到,除非不做事
    要有目标、有定位,才谈得上“当下”
    再远的路也不过“一步”而已
    自己有德行,别人才会服气
    被医院诊断出有抑郁症怎么办
    不放下又能如何呢
  第三章  贪嗔痴越少,格局越大
    别人说你是最好的人,你就是最好的人吗
    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如蜂采蜜,只取其蜜
    不是别人说我们好才快乐,说不好就痛苦
    因为自己受到冒犯而生气,还是嗔心
    联想他人的恶语才是真正地伤自己
    别人在背后说人是非怎么办
    帮助朋友,对方不识好人心怎么办
    当你比人强很多时,别人才会仰望、跟从
    如果你不关注别人,怎么知道别人在关注你呢
    不怕吃亏
    “爱面子”不是“自尊心”
    格局越小,烦恼越多
    为什么吃亏是福呢
    不是吃亏这件事是福,而是有甘愿吃亏的心量
    什么叫“不见他人过”
    面对三观不同的人怎么办
    “隐秘他人之过失”对吗
    该不该“喜新厌旧”
    看不惯某人所作所为的时候怎么办
    宽容是不讲原则、软弱可欺吗
    面对不厚道的人该怎么办
    自强才是最好的“反击”
    因为心善,经常被欺负,怎么办
    不要看不起做得不好的人
    自信和傲慢心的区别在哪
    疾恶如仇好不好
    做事总期待别人表扬,傲慢心重,怎么办
    不要把别人之得当作自己之失
    如何能改掉妒忌心
    见不得别人过得比我好怎么办
    改变自己的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痛苦
    问心无愧,就是“完美”
    决定我们苦乐的,就是对念头的取舍
    跟别人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四章  有愿力,一定有成就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
    因为缺乏愿力,所有的问题都少了解决的推动力
    正因为“没有想法”,才觉得生活没意思
    现在如何不是最重要的,现在做什么才重要
    容易的事,人人都能做
    为什么发愿有用
    改变命运的关键就在于愿力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生活中有成就的人,都是有愿力的人
    如果有人需要自己,说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愿要每天都发
    以苦为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一双手要拿起别的时,自然就会先把手里的东西放下
    怎样克服懒的习惯
    如何才能提起自信心和积极性
    幸福地生活是一种本领
    愿力决定始终,智慧决定成败
中篇  精进之道
  第五章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与其担心得罪人,不如多担心自己说活做事会造什么业
    与人沟通,不是要去说服别人
    想抬杠总能找出理由来
    “狮子不会因为别人说它是狗而变成狗”
    不会好好说话,极损福报
    “君子争罪,小人争对”
    人与人之间,若非善缘即是恶缘……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不要看不上不如自己的人
    日行一善,心想事成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每天开心起来
    命运是由人的起心动念、行为语言决定的
    有时候,睡一觉就好了
    内心极其自卑怎么办
    为什么爱患得患失,怎么办
    各人有各人的福报
    各人造业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把内心如一团乱麻似的烦恼全部写出来
    怀才不遇怎么办
    别人不帮你是正常的
    人和人之间没有可比性
    无论好坏,都不要去评论别人的因果
    有福报的人更有条件造恶业
    “好人得不到好报”是一个假命题
    “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
    不在因上努力,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
    被信任的人欺骗怎么办
    你心里是冰,就处处都没有温度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六章  没有一次成功不是在痛苦中完成的
    如果一个人看周围的人都有不是,那最该反省的就是自己
    不要以为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成事
    如何从“异类”变成“卓然不群”
    如何强大自己的气场
    上班前老是焦虑,各种害怕怎么办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想法决定心态
    真正的心安是不求他人肯定
    是否要回击没教养的小上司
    对方不守承诺怎么办
    对同行要多观功念恩
    少去想“别人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多去想“我应该怎么做”
    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
    “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把自己的事当别人的事办”
    世上没有任何事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的
    没有一次成长不是在痛苦中完成的
    即使大多数人都赞美你,讨厌你的人依然会讨厌你
    上司对我不公平怎么办
    积累福报,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
    把别人的讥讽当真,你就输了
    如何突破事业瓶颈期
    自己不爱说话,并不代表擅长表达的人有错
    公司钩心斗角的环境让人烦恼怎么办
    要不要跳槽
    工作不如意怎么办
    如何对待做错事又不自知的人
    被别人贴了“标签”,自己就不要再贴了
    “闻誉恐,闻过欣”
    自己不求,也不要看不起求的人
    不要随随便便去揣测他人
    与其心存怨气与不甘,不如踏实积累自己的福德与人缘
    做人讲人情,做事讲原则
    越是受刺激后反应大,别人就越是会炫耀
    不要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罪为老实善良
    生气不如争气
    从自身去加强,胜过想改变别人
    总是会被一些小事情整成内伤,怎么办
    不是只有你过得这么难
    怎么才能克服不敢说话的毛病
    上台演讲如何不紧张
    不要和别人竞争,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较
    竞争,归根到底是跟自己比
  第七章  做一个慈悲喜舍的人
    扬人恶,即是恶
    缺少智慧,慈悲的人就可能变成滥好人
    “疾恶如仇”的“恶”是烦恼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伤害自己的人
    我们应该以直报怨吗
    “随喜”什么
    一味地慈悲,是不是对恶行的纵容
    与其把精力用在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不如多践行自己能做到的
    得理要饶人
    怎么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不要把该提起的放下,把该放下的提起
    好的东西才需要珍惜
    忍辱绝不是懦弱或纵容他人
    我们对别人做的,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头上
    帮助别人后没有回报怎么办
    看人要多看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利益
    觉得自己碌碌无为,然而又厌恶世俗不能入流怎么办
    控制不了情绪怎么办
    怎么看那些骗人钱财和感情的人
    不要有素食洁癖
    如何培养慈悲心和感恩心
    在意别人是因为什么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是自然率真对人好,还是假装包容一切人好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对吗
    人情债怎么还
    越施福越厚,越悭福越薄
  第八章  “情”一字,该拿它如何是好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放下爱恨交织的痛苦吗
    多想一想贪爱的苦处,才能慢慢放下贪爱
    没有人能够被别人“抛弃”
    人为什么会失恋呢
    失恋了该如何面对
    对于爱情总是没有安全感,该怎么办
    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对待别人
    在爱情里总是多疑怎么办
    “情”一字,该拿它如何是好
    为什么爱得越深,失去时痛苦就越多
    执着于无常的事物,就是痛苦的根本
    爱从来就是一种不坚实的东西
    憎恨一个人,受苦、造恶业的是自己
    恨由爱起,那“爱”又是什么
    我们总是在“认苦为乐”
    受伤是因为向外在索取太多了
    别人之“得”,不是自己之“失”
    “感情”的本质只是“执着”而已
    不控制欲望,它就会反过来控制你
    在现实生活中空虚迷茫,才会在情感中寻找救命稻草
    争理不如争错
    很少有人拥有认错的强大能力
    凡事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就会让自己烦恼不已
    对别人不满,通常都是没看到自己的缺点
    不要想去改变别人,否则双方都会很苦
    为了需要花钱,而非为了满足欲望花钱
    越是想得到爱和鼓励的人,表面上可能越强势
    下雨了,难道要记恨老天爷吗
    想让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先这样对待别人
    被亲戚朋友催嫁怎么处理
    幸福并不等同于结婚
    不要因为不想做一件事而选择另一件事
  第九章  百善孝为先
    每个人都会老
    人总是要求别人怎么对自己,却很少要求自己怎样对别人
    好的沟通,并非要承认对方所说的一切都对
    爱嗔恨的人伤害最大的是自己
    要照顾一个病人,自己首先不能病倒
    父母不理解晚辈怎么办
    恭敬从念恩起
    如何与坏脾气的父母相处
    把母亲的发火当作是菩萨加持
    不要去领纳、计较一个病人说的话
    恨家人怎么办
    即使是至亲,也别觉得对方该为自己付出
    怎么解决“婆媳不合,想离婚”的痛苦
    你有没有为婆婆做过什么事
    对婆家人和丈夫失望透顶怎么办
    作为儿子,如何调解婆媳关系
    婆婆不爱带孙子怎么办
  第十章  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感”放在孩子身上
    老公、孩子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怎么办
    亲子关系犹如师徒关系
    跟孩子沟通的前提是心中一定不要有成见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
    不要一味给孩子讲道理
    孩子上中学了,特别叛逆怎么办
    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解和对抗
    如何教小孩子“看人优点,念人好处”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家长成长的过程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面对子女,人的缺点暴露得最充分
    面对厌学的孩子怎么办
    怎样帮助五岁女儿在幼儿园不受同学欺负
下篇  一语点醒梦中人
  第十一章  无常,很正常
    今日流过你面前的河,早已不是昨日之水
    从因到果,本身就是无常的一种体现
    因为无常,一切皆有变好的可能
    一切都会过去的
    处处皆有无常
    无常,很正常
    深刻认识无常,就能处事不惊
    后悔不能过头
    握得再紧的拳头,也抓不住手中的沙
    做什么总是往不好的方面想怎么办
    总是在想困难、想问题,想得再对又如何
  第十二章  世上谁没有生离死别呢
    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到医院看看,就都想开了
    人生总难逃一死
    世上谁没有生离死别呢
    再长久的陪伴也有尽头
    不被死亡改变的事情就是生命的本质
    人的一生都在为未来做准备,最应该为死亡做准备
    死亡不是永别
    生死是天注定的吗
    亲人已经活在了自己的心里
    病魔的力量,有一半来自于我们的烦恼与忧惧
  第十三章  好好用心
    想得多不是问题,想的方向错了才是问题
    负面想法如何扭转
    地里不种庄稼,就会长满杂草
    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内心的高低起伏
    为什么你会说到做不到
    哀怨自己没有鞋子,却忘了还有人没有脚
    怕苦怕累怕委屈,心中怎么会有力量呢
    人要学会心理上的“断奶”
    生活中,要做减法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享用常看不如我者
    让我们心力交瘁的,都是内心过不去的坎
    求人不如求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钻到牛角尖里的执着不能要
    对别人好,不是用来交换的
    人的一生,真正能够了解自己、没有误解的人很少

前言

  

    远离诸苦,让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自现
    现在社会的问题、心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神领域的痛苦。为什么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痛苦却越来越多,这些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人性里面有一部分不是机械性的东西,属于灵性的东西被埋没掉了。
    人虽然有机械的一方面,就像我们脑神经当中的组织以及生理上的各种反应,是和物质有关;但人还有另外一种不属于物质的,属于心灵方面、灵性方面、悟性方面的层次,这方面懂的人就不多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在心性上做功夫,从中开发智慧的宝藏。
    从人性方面不断得到升华,就是佛性。中国禅宗讲“人成即佛成”,人性里头这种觉悟的成分开发出来,就是佛性。佛就是觉悟,只有这种佛性渐强,我们人性当中光明的部分、光辉的部分才会得到显示。
    不幸的是,在一味塑造物质的机械文明里,人往往被当作机器、物质来管理,甚至人心、人性、人的各种行为都可以用物化的指标来计量。
    当人被这样来计算和管理的时候,还有什么灵性可言,还能有什么快乐呢?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有灵性,但是灵性是没有办法用物化的指标来计算的。比如我们现在考试里头的选择题,A、B、C、D,可以用电脑来快速地判卷,但是如果你写一篇好的文章让电脑去阅卷,让电脑去评判,电脑就没办法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文章虽然是由文字组成,却是人灵性的一种展现,所以电脑是判不了的,人灵性的部分是没有办法用物质的概念来规范化、标准化的。
    中国文学里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也是很难用电脑来评判的。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诗里的一些境界,是很难用电脑来评判的。因为这是一种感悟、一种境界、一种心里的美,一种对大自然、对人间的热爱,以及人与人之间深情的一种流露。其实我们人的心理都是非常敏锐的,有时候哪怕不用说一句话,甚至也不在一起,都可以感受到别人的心。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有名的孝子,他有一次外出的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想念他,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参马上就感觉到了,知道是他的母亲在思念他,让他赶快回到家里。
    这个公案对现代的人来讲,当作故事听一听而已,能够真正相信的人也许并不是非常的多。
    但是现在人的心越来越麻木了,不仅对自然界、对别人,乃至对自己家里的父母、亲人都已经麻木了。其原因是人灵性的部分越来越被压抑,越来越被埋没,所以通常的人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麻痹自己。
    所谓“麻痹”就是不承认自己内心当中有灵性的存在,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物质的,只是一堆原子的排列组合,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然后用什么方法来麻痹自己呢?首先拿一套理论、说辞把自己蒙蔽掉;其次追逐种种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物质享受……就是内心里面的种种不健康,用另外一些极端、负面的方法来解决,结果只有错上加错。
    佛教就是要人们明了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它引进的对象涵盖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以精神世界为研究的主方向。
    佛教认为,人的痛苦根源在于内心的无明,当这种无明破除以后,痛苦就会自然消失,快乐就会自然升起,而且这种快乐是一种永恒的快乐,并不特别依赖于外在的条件。好好学习佛法的智慧,在身语意上认真修炼,如是就会觉悟,远离诸苦,让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自现。
    学诚
    2018年6月于龙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