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军事战略、技术

柏桦说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上中下)

  • 定价: ¥195
  • ISBN:978754704990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1778页
  • 作者:柏桦|绘画:王山甲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南开大学教授、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人柏桦多年研究成果汇总整理。
    《柏桦说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上中下)》共分三册、三十六个章节,按照三十六计的顺序,从推演入手,结合大量史实和案例,分析了三十六计的常用手法、应用范围和基本特点,探索出三十六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在鉴古以知今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兵家权谋和政治权术加以分析,一窥中国古代政治,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无疑对认识中国社会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

  

    《柏桦说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上中下)》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柏桦多年研究成果的汇总整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首次将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结合并加以论述,兼及普及性,融知识性、可读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柏桦说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上):亢龙有悔跃于渊——胜战计与敌战计》书名取自《周易·乾卦》的爻辞“亢龙,有悔”“或跃在渊”,为胜战计与敌战计的合篇。
    《柏桦说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飞龙在天或见野——攻战计与混战计》书名取自《周易·乾卦》的爻辞“飞龙在天”“见龙在田”,为攻战计与混战计的合篇。
    《柏桦说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下):潜龙勿用日潜潜——并战计与败战计》书名取自《周易·乾卦》的爻辞“潜龙,勿用”“君子终日乾乾”,为并战计与败战计的合篇。

目录

《亢龙有悔跃于渊——胜战计与敌战计(精)》
序言:天圆地方与外圆内方
总说:数术相辅而诡道高深难测
胜战计——胜者王侯
  瞒天过海——熟视无睹  暗藏刀光血影
    一、阴柔阳刚  不变内藏万变
    二、不露锋芒  制胜权谋上策
    三、官谋国策  计奇略深难测
    四、胜战之首  神奇多变易施
  围魏救赵——趋利避害  力争后发制人
    一、知己知彼  批亢捣虚顺势
    二、吉而无咎  分势乘虚攻弱
    三、敌强我弱  窥机待变出奇
    四、攻守兼备  进退自在我得
  借刀杀人——尔虞我诈  心存损下益上
    一、伤敌增已  其道上行得志
    二、乱敌之心  不自出力得利
    三、神鬼难测  损敌益己借力
    四、向敌六借  力盟刃财将谋
  以逸待劳——示之无为  实是无所不为
    一、困敌之势  疲敌以增已力
    二、与时偕行  损敌利己除势
    三、利有攸往  智之所制在谋
    四、避其锋芒  定能无往不胜
  趁火打劫——就势取利  必欲乘人之危
    一、敌有昏乱  可以乘而取之
    二、旁观者清  促内忧兴外患
    三、就势取利  谨慎方成此计
    四、见利则取  险中富贵难求
  声东击西——将欲取之  虚实出敌不意
    一、聚合聚分  合兴盛分衰败
    二、深知敌弱  深思熟虑而为
    三、攻其不备  防守亦是胜道
    四、老谋深算  去恐惧除危机
攻战计——阴谋者胜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意在栽赃陷害
    一、由诳而真  变虚无为实有
    二、真假莫辨  善造假能制胜
    三、造假逼真  计谋远胜刀兵
    四、阴损狠毒  奸邪毁誉欺诈
  暗度陈仓——明修栈道  实欲乘虚而入
    一、示之以动  利其静而有主
    二、善动敌者  佯动而后定之
    三、敌我拉锯  弱敌强己窥虚
    四、隐其真意  奇正明暗常道
  隔岸观火——坐观虎斗  助之自相残杀
    一、顺时以动  待其变取其乱
    二、静观其变  巧借力善寻机
    三、舍利诱敌  香饵能钓金鳌
    四、把握时机  急不得争不得
  笑里藏刀——两面人物  常为口蜜腹剑
    一、内刚外柔  变己险为敌险
    二、甜言蜜语  阳为而阴陷之
    三、趋利避害  官场常用之计
    四、信而安之  以不足为有余
  李代桃僵——势必有损  定要弃小存大
    一、损阴益阳  失局部赢全局
    二、争大失小  笑到后者为胜
    三、反胜之计  以弱事强者易
    四、小失大取  敌战计谋迭出
  顺手牵羊——乘隙争利  定取蝇头小利
    一、伺隙捣虚  积小胜为大胜
    二、见利宜疾  当机立断者胜
    三、伺机而动  寸利寸功必得
    四、乘间取利  顺势谋得大利

《飞龙在天或见野——攻战计与混战计(精)》
攻战计——置敌死地
  打草惊蛇——观彼动静  实欲聚而歼之
    一、勿使敌惧  以阳谋诱阴谋
    二、驱之使动  窥其实攻其虚
    三、触此警彼  意在出其不意
    四、先声夺人  用计需要胆识
  借尸还魂——无为而用  拉大旗作虎皮
    一、顺理成章  正名求实攻敌
    二、借形借力  集无用为有用
    三、居处有方  巧借尸智还魂
    四、静以待借  斗智斗谋斗狠
  调虎离山——诱之以利  化为虎落平原
    一、稳操胜券  诱九五离本位
    二、示敌以利  去势避害制驭
    三、谙识虎性  化猛虎为驯虎
    四、后发制人  以待敌之可胜
  欲擒故纵——消其斗志  定擒疲惫之敌
    一、疲而弱之  寻战机长斗志
    二、纵擒有度  智谋诡计层出
    三、乘机利势  纵擒以我为主
    四、无不胜者  取予自在神机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  使其懵懂上当
    一、利而诱之  真假不分伯仲
    二、施惠厚予  取敌于贪利间
    三、择机有度  制敌于懵懂中
    四、乘隙造势  一举攻其不备
  擒贼擒王——摧坚夺魁  陷之道穷解体
    一、龙战于野  穷途末路之际
    二、动观态势  先发制人者胜
    三、摧坚夺魁  道穷体解心衰
    四、先发先制  奇计妙出不穷
混战计——乱中取胜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  以柔消刚之势
    一、攻其要害避锋芒击虚弱
    二、巧思多变  窥虚问实求是
    三、抓住要害  迫其就范入彀
    四、不动声色  避实击虚待变
  浑水摸鱼——乘其阴乱  利其弱而无主
    一、以假乱真  乘机攻而胜之
    二、与时变化  花样尽可翻新
    三、聪明睿智  周密安排筹划
    四、置身混沌  意在乱中取胜
  金蝉脱壳——存形留势  志在稳敌脱险
    一、阴柔善伏  分身刚强形事
    二、巧妙脱身  方为智者之算
    三、保全自身  是为进退之道
    四、谋之所及  乱中以攻为守
  关门捉贼——小敌困之  势在置之死地
    一、柔而变刚  利在当机立断
    二、见机行事  须知己更知彼
    三、审时度势  行事果敢专决
    四、避免疏漏化风险为成功
  远交近攻——利从近取  远交难以成害
    一、各个击破  逐一消灭对手
    二、认真筹划  避免远近皆失
    三、知己知彼  远近均可驰援
    四、利益至上  远交变为近攻
  假道伐虢——敌胁以从  假势乘人之危
    一、危行言逊  可受无穷之福
    二、一石二鸟  意在彼而及此
    三、利用孤立  事半功倍之效
    四、威逼利诱  为己不择手段

《潜龙勿用日乾乾--并战计与败战计(精)》
并战计——龙虎相争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  乘乱吞并强敌
    一、智法兼备  暗藏化险之道
    二、蒙混欺骗  信与不信之间
    三、变换手法  计谋出奇制胜
    四、并战首计  欺诈巧妙实用
  指桑骂槐——杀鸡儆猴  制以险毒刚严
    一、行险而顺  以小损换大利
    二、旁敲侧击  行威武无怨恨
    三、审时度势  迂回取胜之道
    四、暗藏智慧  斗智斗勇斗奇
  假痴不癫——静不露机  意在大智若愚
    一、韬光养晦  寓机智于糊涂
    二、装疯卖傻  变被动为主动
    三、假戏真做  先谋后事者昌
    四、并战重计  使敌猝不及防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  必要陷之死地
    一、假之以便  取利须防后害
    二、置梯诱敌  迎其意谋远图
    三、隐藏伪装  以少损获大成
    四、诱敌惑敌  最终战胜强敌
  树上开花——巧布迷阵  以此虚张声势
    一、借局布势  其羽可用为仪
    二、对症下药  据时势变手法
    三、力小势大  定要眼花缭乱
    四、诡怪异常  弱者对付强者
  反客为主——乘隙插足  循序扼其主机
    一、排闼入室  均势转变强势
    二、尊重规律  伪造以求新奇
    三、奇谋妙计  智慧手腕并举
    四、步步为营  不贪功不冒进
攻战计——败中取胜
  美人计——伐情消志  顺势保存实力
    一、美人相赠  使其体弱情疲
    二、献美伐情  寓计谋于其中
    三、以求生存  变劣势为优势
    四、财色阴谋  诱惑欺骗卑鄙
  空城计——虚虚实实  力争奇而复奇
    一、虚以惑敌  意在化险为夷
    二、巧设迷阵  真虚假虚出奇
    三、手段高明  奇人奇事奇计
    四、夸张虚饰  制驭政敌之心
  反问计——五间并用  意在乘隙取胜
    一、两军对垒  疑阵中有疑阵
    二、示假为用  巧用反间制胜
    三、乘虚而入  圣智也要用间
    四、诡道之术  成本低获利高
  苦肉计——假真真假  离间全在真假
    一、伪受迫害  迷惑麻痹离间
    二、自我伤害  博信待机出奇
    三、警惕对手  戒备防范之心
    四、自损其体寻求心理突破
  连环计——百计迭出  此策阻彼策生
    一、使其自累  智将强敌可制
    二、机巧环连  运筹制胜心机
    三、统筹全局  智取强攻豪夺
    四、海纳百川  集众长以补短
  走为上——全师避敌  志在以退为进
    一、全师避敌  反败为胜之机
    二、以退为进  谋求全胜之道
    三、反败为胜  力不足谋补之
    四、险中取胜  衰到极点转盛
秘本兵法  三十六计
后记

前言

  

    天圆地方与外圆内方
    《三十六计》是经过长期流传和后人不断整理所成的书,可以说它是凝聚古代人们智慧的书。全书共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等六套,每套各有六计。三十六计基本上是以众所周知的成语为定名,易记易懂,故在人们中间影响很深。因为这是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计谋,在社会上自然有很大的市场和影响力。
    《三十六计》是以兵家权谋的面目出现的,虽然它没有囊括古代兵家奇诡奸谲之谋的全部内容,但毕竟将兵家诡道的主要部分汇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兵家权谋的概貌。
    本套书定题为“三十六计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一是在政治理论往往深奥难懂,政治心理学更是人们不大熟悉课题的情况下,借助这些很有影响的计谋来宣传推广。二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政治权谋与军事权谋是息息相关的,更何况三十六计中有许多计谋是从政治斗争中演变而来。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总是交织在一起,二者存在着许多共性,彼此相互影响和交融,许多特点是一致的。四是军事与政治的立足点不同,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严格地讲,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脱离不开政治。五是兵家权谋强调“诡诈而多变”,政治权谋强调“仁义礼智信”,二者立意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诡道成正道,为正道行诡道,殊途同归。
    兵家权谋因为是刀兵相见,你死我活,本无道德可言,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其诡诈加以公开,并且从不讳言其卑劣阴险。政治权谋纳入国家治理之中,在以正治国的前提下,有一种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所以不能公开言其诡诈,更忌讳谈及阴险毒辣。不公开不能说其不诡诈,忌讳谈不是不阴险毒辣,可以说,政治权谋是在虚伪道德的掩饰下更为诡诈阴险的谋略。
    兵家权谋是崇尚诡诈的,《孙膑兵法》云:“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这些论点与先秦诸子所论及的政治斗争情况相似。政治家们认为:“权势者,入主所独守也”,“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法、势、术相结合,构成一种隐密幽深而又变幻莫测的权术。可以说,兵家权谋影响政治权术,政治权术又促使兵家权谋更加完善,彼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古代人们在谈论兵家权谋时津津乐道,唯恐其谋不诡诈阴险毒辣;而谈论起政治权术则噤若寒蝉,唯恐其术太明而遭非议?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在君主专制、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人们慑于专制统治的淫威,不敢毫无顾忌地议论政治,非议君主和当权者,以免身遭不测,这是政治权谋不能像军事权谋那样出现系统总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属于大陆国家,西部有高山,峰峦连亘,东南濒临海洋,北3-有广阔的沙漠和草原,形成天然的屏障。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这一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所以,在中国初期的国家形成过程中,缺少像古希腊、古罗马及地中海沿岸那样较为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商业因素的作用,社会分工很不发达,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本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只是作为辅助性的生产部门存在。农业与畜牧业、手212业的结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人们主要的生活3-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建立在这种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家长制家庭关系便很自然地被长期保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之路,则不是在家长制家庭解体,个体家庭与私有财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最后形成的,而是由家长制家庭公社内部的血缘关系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公社土地关系直接演变而来的。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经历过像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制度或古罗马的共和制度,而是直接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点。
    中国初期国家形成之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父权家长和军事首领的绝对权力便直接演变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公社内部的各级家长,也演变为国家机器的各级掌权者,并控制了不同的部门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制家庭关系国家化了。因此,这样的体制必然带有浓厚的宗法性和原始性,在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早期阶段起着支配作用。
    春秋以后,原有的社会经济已经发生变化,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也在日益解体;在战国时代更出现了中央集权专制国家,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得到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并没有使宗法血缘关系消除,而是在新出现的中央集权制度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并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紧密结合和配合在一起。因此,在当时传统观念上,以君主专制作为统治的核心,以君主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法定的权力主体,君主和百姓是君父与子民的关系,是绝少有人敢对此提出怀疑或否定的,所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切礼乐征伐都应由君主决策和发号施令,没有了君主,就好如失去首脑和主宰,所谓栖栖惶惶,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正是这种认识的反映。
    正因为君主是专制统治的核心,君主的权力便被宣称是无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由君主掌握运用;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人等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君主,“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为了树立起君主的绝对权威,绝不容许非议君主以及与君主相关的人和事。政治权术是隐秘幽深的,它揭示出政治内部许多不可见人的阴暗面,不但对君主“天王圣明”的形象有损,也会对专制统治的稳定产生影响。对政治权术加以总结汇集,当然会影响专制统治,统治者当然也不会提倡;再者,专制统治的淫威足使人们屏息重足,绝少有人去冒触怒统治阶级利益的危险去谈统治阶级不愿公开的隐秘。既然有所顾忌,同时又很难回避,那么采取迂回的手法加以揭露,又不会触怒当权的势力,则成为古代文人士子所擅长的手段。这种毫不掩饰其真意的兵家权谋,难离政治权术,不能说不是这种迂回手法的表现。
    其次,在君臣父子、等级上下的礼法思想支配下,在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为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人们讳言政治权术,更怕言政治权术,政治权术才以兵家权谋的形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一般说来,伦理道德与政治制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分离,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中国古代这种分离始终没有完成。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概念中,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往往是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延伸,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为人之“十义”,由父子推及君臣。
    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的特点,从根本上体现了政治统治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在治国的原则上,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先要修身、齐家,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要求统治者不仅对社会负有政治责任,是社会政治权力的所有者;同时也要求统治者负有道德的责任,为伦理道德的表率。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区分开尊卑、亲疏、上下、贵贱的地位来生活相处,必须各守其分,不得僭越,更不允许犯上作乱。于是乎,礼被作为判断正邪是非和必须恪守的唯一准则。所谓“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如此说来,一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所有人际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军国大政,都被“齐之以礼”了。
    基于伦理道德的压力,人们不敢,也不可能公开地谈论或总结政治权术,畅谈其诡诈阴险之处,免遭社会的责难和谴责。兵家权谋没有这些顾虑,它很少受到道德的约束,即使是涉及政治,也因其所言兵事而免遭社会责难。这也是兵家权谋敢毫不忌讳地涉及政治斗争中尔虞我诈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官僚政治与专制统治相结合,在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的情况下,人治的作用明显。人治的特点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人又不免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使人服从的动力与使人发号施令的动力同样真实而普遍存在,它根源于恐惧。”在人治之下,人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会使别人对之产生恐惧;同样他因怕失去权力,对别人也有一种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想得到奸诈诡谲之名而讳谈权术之道,却千方百计树立起个人威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树立个人威信,不得不追求道德。这样,政治权术便不可能成为公开和统治者喜闻乐道的事,更难作为指导性的理论出现,这是政治权术不能像兵家权谋那样公开而系统的另一原因。
    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官吏普遍以食禄任官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问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在专制统治一代高过一代的情况下,君主和上级的意志决定着官僚们的生死荣辱,使官僚们难卜祸福,无所适从。一事当前,这些官吏总是率先揣摩朝廷和上司的意图,致力于迎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权术本来具有很广阔的市场,但以持盈保泰为己任的官僚们,决不会将政治权术公开。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国家形成以后,很快就形成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而且还出现系统的神权政治。中国自国家形成之日起,首先确立的是独尊的专制王权,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神权,也没有三权分立,而是在专制王权统一控制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这种在专制君主统一控制下的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的做法得以长期延续。为了驾驭行政权力,统治者非常讲究什么“以内驭外”,“以小驭大”,“内外相维,犬牙交错”,有意造成架床垒屋,以便加以防范和钳制,结果造成管官的官多,管事的官少,形成庞大的行政网络。在这个网络内,人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政治权术则发挥着巨大的功效,但出于人事纠葛,又不得不讳言权术,这就使政治权术不可能像兵家权谋那样被人系统地加以总结发挥。
    既然政治权术不能公开而系统化,能够公开而系统化的兵家权谋则难免作为政治权术的一种表现形态。“三十六计”大多是从政治斗争中产生,而且主要是应用于政治斗争,有大量例子证明这一点。
    政治权术以兵家权谋的形式出现,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天圆地方的概念有一定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天地与人间之事相连,将天地虚无缥缈而又人格化,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例如,《白虎通义》云:“天者,身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男女总名为人,天地所以无总名何?天圆地方,不相类也。天左旋,地右周,犹言君臣相对向也。”将天地比作君臣,但反过来又认为:“君人者以百姓为天。”这种相互转换的天之说,实际上是人对当时政治情况的认识。天高而深,分为九重,即中天、羡天、从天、更天、啐天、廓天、成天、沈天、成天。以其广又分为九野,即中为钧天,东为苍天,东北为变天,北为玄天,西北为幽天,西为皓天,西南为朱天,南为炎天,东南为阳天。九重天是以君主而言,故天子之宫深九重;九野是指人事,天子居中为方,民居八方为圆。这种“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的理论,在今天来看是近乎可笑的,但它毕竟是古人的认识,而且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映。
    天子深居九重天之内,外不易睹其容,增加神秘和威严的感觉;天子居中,万民环绕,既有向心力,又有依托。这是从表面上来看,而在实际上,君主专制政体无不体现这种学说。秦人赵高在说秦二世时讲道:“天子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这便是神秘和威严的解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不用,诚可畏也。”便是向心和离心的解说。
    与天圆地方学说相对应的是内方外圆之说。天圆地方是人们将天文地理概念结合政治现实所产生的一种认识,这里固然有深刻的内涵,但不容易为人理解。内方外圆之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现实和效果所总结的一种处世哲学。内方外圆说的术语较为复杂,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故先打个比方来说明。
    在每年正月十五,摇元宵、买元宵、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不知出现多少年,相沿成俗,过元宵节总少不了这种吃食,可谁又想到它可以比喻内方外圆之说呢?
    凡是看过做元宵的,都知道元宵有馅儿,山楂、五仁、白糖、豆沙,种类繁多。人们先将馅儿和匀,然后铺开,用刀切成均匀的小方块待用。馅儿弄好之后,放在滚筒或笸箩里,和干糯米粉摇滚,待不黏合时,将之捡出来,蘸过水后再放回去摇,这样反复多次,到滚成鸭蛋黄大小的时候,成品元宵便告成了。方馅儿变成圆圆的白团子,是经过多次摇滚,不成圆则不是成品,这种成品则是内方外圆。
    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有棱角的人很难在政治领域谋一立足之处,即便是有棱角,进入这种场合也得磨平,变得圆滑而老于事故。例如,古代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某御史叫家人去裁缝铺裁衣,裁缝不问御史身长肥胖,只问御史为官几年。御史家人不解,怒而问何意。裁缝不慌不忙地说道:“如果你们老爷是初为御史,我这衣服要裁成前身长后身短;如果你们老爷是为官两年,我这衣服要裁成前后身一样长;如果你们老爷为官三年,我这衣服要裁成前身短后身长。”御史家人听后更是不解,急问为什么。裁缝道:“你没见初为御史的多是刚中进士的,年轻气盛,又手握弹劾纠参大权,其傲足以使他挺胸抬头,故衣服要前身长后身短方合其体。御史为官两年,所遇挫折难免,傲气虽不至全消,也使之明白宦海之险,做事小心,自然不再挺胸抬头,故衣服要前后身一样长方合其体。御史为官三年,行将任满外放职任,此时他还敢得罪那些达官贵人吗?万一将来落在那些人手下,其苦难言,能不低头赔小心?故衣服要前身短后身长方合其体。”这则笑话说明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凡是有棱角的都要被磨成圆滑的一般规律。
    由此,可以比喻兵家权谋是有棱有角的方形,锋芒毕露;政治权术是内方外圆,外表圆滑而锋芒内藏。这也正是兵家权谋和政治权术的最根本的区别。
    兵家权谋不必掩饰其诡诈,“兵不厌诈”始终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它可以克敌制胜。政治权术则需要掩饰其诡诈,因为“以正守国”,难以诡诈的名义在政治上站住脚。这种掩饰则就是内方外圆,实际上锋芒无时不在,却从不外露,既要害人,又要装出爱人的样子;即使是以奸诈诡变的手段杀了人,也要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正气,这就使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隐秘高深得多。
    政治权术的这种内方外圆的特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去其圆而见其方,则不难防其锋芒所向;给以外力以改变其圆,内方也难免变形,其锋芒也会改变;若内外交攻,其圆方自然可以任意雕塑。这和元宵一样,若是用热油猛炸,外力加热过猛,元宵可能突然爆裂,弄不好还要伤人;若是用温油徐徐加热来炸,外焦而里自然融化,其内方则不复存;若用水慢慢地煮,时间一长,不但外圆不复存在,其内方也化成汤水流出。例如东汉明帝刘庄,好礼务名,崇尚仁义道德,外表对兄弟诸王相亲相爱,如有病者,“遣太医乘驿视疾,骆驿不绝”。定养老礼,自己亲自参加,并亲诣原为自己老师桓荣处看视,拥经而前,抚之流涕,并赐什物。悬中兴功臣画像于云台,四时享祭。崇尚儒学,身自读经,以至“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莫不受经”。凡此种种,说明其外表如元宵一样圆。可是他“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其锋芒常露,而且棱角鲜明,可称内方。正因为他这种外圆内方的特性,外示仁爱,却连杀自己的亲弟弟,楚王刘英一案,穷治累年,前后抓起数千人,“诸吏不胜掠治,死者大半”。面对明帝的淫威,“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这种性格,若用猛治,自会伤人。陵乡侯梁松,对明帝的淫暴行为颇有看法,曾上书极谏,结果以“坐怨望,悬飞书诽谤,下狱死”。这正如猛火炸元宵一样,未得其利,反受其害。楚王刘英的门下掾陆续,因受牵连,“备受五刑,肌肉消烂”,但意志不改,iv,是见母所作饭食,“悲泣不自胜”,外表以孝闻名的明帝,得知此事,也感其孝可嘉,亲免其罪;这温火炸元宵,不伤其外而改其内。尚书仆射钟离意、侍御史寒朗,得知明帝敬鬼神,好虚名,多次打着天王圣明,天地灾变的名义进行劝谏,屡屡见其功效,再加上马皇后乘间进言,致使明帝常常“恻然感悟,夜起彷徨”,而最终改变其最初所为;这正是用水慢煮,渐改其形也。正是这种可改变性的存在,使政治斗争的复杂化远远超过军事斗争,而且其变化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三十六计》以《周易》为推演之本,这本身就隐藏着汇编者的政治意图。《周易》被列为经书之首,而经书是古代官吏和士子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是治国安邦的必由。由此可见,以《周易》为本的本身就具有政治观点,其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也就可见。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借用几家有关《周易》的诠释进行对比,然后结合计谋使用要求和结果,在政治上进行推演。这样既可以使人们了解《周易》的丰富内涵,又可使人们对本计的变幻离奇的原因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借此对古代政治斗争进行剖析,同时对这种天圆地方和外圆内方的存在与转换加以分析,以增强人们对中国古代政治现象的了解和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将《三十六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加以论述,这在现在不敢说是首创,却也是一种胆大行为。将权谋结合政治,这本身就容易引起政治反响,故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言之而心有悸,谈虎而色变。其实,在政治斗争中运用谋略,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权谋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政治家可以使用之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当然,也不能排除野心家、阴谋家为自身的利益而使用。本来,认识和评价历史,不是为了欣赏这些“国故”,也不是单纯批判“尸臭”,而是为了摸索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加以批判扬弃,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和教训。从这一点上看,这种行为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本书力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兼及普及性,力图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故此采用大量事例,意在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事例结合本计的要点,分析实施本计的一些经过,使读者了解本计在政治斗争中应用一般情况的同时,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下用计者的心态。
    立足于中国古代政治,重点对每计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意图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状况有所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增强对本计的认识和理解。为此,在每计之中都列有本计在政治斗争中应用范围一节。
    政治理论和政治心理是比较难以解析的问题,为此,在每计中专门列有政治斗争中特点一节,重点对本计在政治斗争中的特征和鲜明的特性进行分析,以期增加读者对政治理论和政治心理方面的认识。
    将兵家权谋结合中国古代政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和政治心理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在鉴古以知今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兵家权谋和政治权术加以分析,一窥中国古代政治,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无疑对认识中国社会有所帮助。这是编写此书的目的,也是所探求的根源所在。由于水平有限,本书肯定有不少缺点错误,希望各方面给予批评指正。

后记

  

    此书是二十五年前进行策划的,历经两年有余完成之后,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为了有畅销书效应,出版社把书名改为《三十六计全书》,将原本中国古代政治的主题冲淡,许多中国古代政治的内容被删除了,特别是各计有关政治斗争中的推演部分不见了,以至于人们认为这就是一般讲三十六计的著作,忽略中国古代政治的内容,有舍本求末的感受。
    三十六计分为六套计谋,每套计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涉及面较为广泛,若是以一人之力,必然旷日持久,因此在完成样稿以后,就与同仁共同协商,各自承领一册的编写任务。最初的书稿,引子与总说及第一分册由柏桦撰写,第二分册由陆发春撰写,第三分册由王熹撰写,第四分册由赵毅、任爽撰写,第五分册由张显清、高寿仙撰写,第六分册由张德信、柏桦撰写,王熹还撰写了第二、四分册的引言部分。
    当时因为是追求通俗易懂,参与编写的学者恐怕失去学者名分,大都不愿意署真名实姓,采用笔名,现在应该无所顾忌了,因为你们不能够说是功成名就,却也是博士、硕士弟子们满天下,著作等身,此也不会妨碍你们的学术,故将真实姓名标出,以显示曾经的付出。时过二十五年,参与者有的已经去世,大部分也都退休,没有退休者也别有研究方向,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与三十六计之事从那个时候就不再过问了。因为选题是柏桦最初设定的,也是最初样稿撰写者,再加上一直从事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所以还关注此问题,时常进行整理,不断充实内容。
    此次出版,是柏桦在原稿基础上重新进行修订,在体例上重新规划,增加各计所据《周易》逻辑进行政治斗争中推演的内容,还增删修订一些事例,文字也进行了修改。由于当时是成于众人之手,在选择事例时,也各随己便,所以事例有些冲突之处,在修订时虽然注意更换事例,但各人论述角度不同,也不能够全部改变,姑且存之,以尊重编著者的劳动。
    此书承蒙万卷出版公司慨允出版,经编辑通力合作,提出修改意见,统一体例,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更不会忘记二十五年前合作的同仁,感谢你们此前的付出,才会有今天这样的书。
    柏桦
    2018年春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