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工商管理 > 企业经济

腾讯公关法

  • 定价: ¥49
  • ISBN:978730817979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页数:207页
  • 作者:黄洪波//孙伟航//...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黄洪波,孙伟航,曹逸韵著的《腾讯公关法》选取了腾讯公司在公关方面的体系和案例进行研究,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事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横向对比国内外其他知名企业与产品,寻求腾讯在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头企业过程中所留给行业内外的真正值得学习之处。其成长的背后,通过开放与包容建立的新企业形象,值得更多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系统性地学习、传播。

内容提要

  

    公关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和变化。腾讯公司从初创至今一直紧紧围绕着互联网产品发力,但在品牌形象、舆论宣传等公关方面的活动却鲜为人所关注。黄洪波,孙伟航,曹逸韵著的《腾讯公关法》,作者深入腾讯公司内部,对腾讯在公关方面的发展脉络进行立体而多维度的审视,挖掘了腾讯的公关思维由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总结了腾讯公关的生长力、进击力、翻转力、开放力、人才力、融合力、文化力七个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媒体推荐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已经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腾讯一方面为中国的实体经济贡献了新的产品哲学,另一方面其所存在的生态化的、内失控的企业组织模型也会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变革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特聘教授
    传统企业竞争正让位于生态系统的竞争。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裂变与重构中。腾讯系列作品努力从不同角度解构这个过程黑箱。数字科技巨轮滚滚向前,数字生态正在华夏大地上颠覆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形态,它期待你的全情参与和创造。
    刘兴亮/知名互联网学者、《刘兴亮时间》创始人
    过去几年里,我明确感到国内的数字化进程在向纵深和广袤的方向上持续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C端、各产业拓展的B端,甚至于政府、公共事业机构等G端,都能看到互联网对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助力。研究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将获得站在源头的视角,洞察“数字技术如何与应用相结合的趋势”,从而挖掘更多潜藏其中的创新空间。我认为这套系列作品的主要意义在于:从产品、工作、公关、战略、管理等多个面向比较全面地还原了成长中的腾讯。相信可以对每一位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互联网底层逻辑的读者带来启示。

目录

第一章  生长力
  第一节  第一个品牌标识:QQ企鹅
  第二节  企鹅之变
  第三节  公益试水
  第四节  基因初现
第二章  进击力
  第一节  自负地收费
  第二节  进击的武器
  第三节  充耳不闻
  第四节  缺一只柔软的手
第三章  翻转力
  第一节  每句话都是错
  第二节  误用公关
  第三节  腾讯公关的三大症结
  第四节  我思故我在
第四章  开放力
  第一节  象牙塔变成玻璃屋
  第二节  互联网+公关
  第三节  做一个阳光少年
  第四节  秀出开放
  第五节  小马哥蜕变
  第六节  从《王者荣耀》看腾讯新公关
第五章  人才力
  第一节  员工是最好的代言人
  第二节  想炫耀的福利
  第三节  腾讯人都是半个PR
  第四节  全民参与的公益
第六章  融合力
  第一节  从美国大选说起
  第二节  内部融合之力
  第三节  面对自己的勇气
  第四节  拒绝教科书式的解释
  第五节  用真诚说话
第七章  文化力
  第一节  你是我的倒影
  第二节  文化即做人
  第三节  心中有爱
  第四节  强者思维
  第五节  保持善心
后记

前言

  

    在决定创作《腾讯公关法》的时候,我们曾经问过许多与腾讯打过交道或正在接触的媒体人士:如何评价腾讯公关?他们大多都会提高嗓门说:“腾讯是一家产品型公司,它的公关好像没什么可说的。”
    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怀疑,难道腾讯真的没有公关吗?如果大家都认为腾讯公关不够强,为什么还要研究它?我们做一本书,如果不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点什么,那为什么而做呢?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走进了腾讯公关。和我们同行的,有两位资深媒体人和一位财经作者。我们结伴而行,从外向内“包围”腾讯公关,试图挖掘它隐藏的价值。
    意料之中的是,尽管已有海量的关于腾讯的报告、报道以及图书作品,比如《腾讯传》《腾讯方法》《腾讯之道》《X光下看腾讯》等,但专门研究腾讯公关的少之又少,只能找到一些只言片语。
    而意料之外的惊喜是,腾讯公关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零散。相较于许多一出生就有非常强大的公关力量的企业而言,腾讯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企业的公关思维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全过程。
    这种生长的轨迹,让人备觉珍贵。
    为何腾讯无公关?
    1998年,当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落户的时候,一门心思想的是开发一套虚拟寻呼系统,而腾讯创始团队也围绕着这套新系统而组建。
    在五位创始人中,马化腾和张志东都是技术男;负责市场销售的曾李青,曾在电信局下属分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多年,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许晨晔,在深圳的电信数据通信局做专业技术工作;陈一丹,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
    从这份核心成员名单里可以看到,技术人才占了一大半,没有任何公关的影子。按照如今创业公司的配置标准来看,没有公关的团队是不合格的。然而,就是这么一支“不合格”的创业队伍,在1998年到2004年之间,怀抱着外面纷纷扰扰与我无关的心态,埋头做事,顽强地活了下来。
    诚然,对于当时的腾讯而言,有公关与没有公关,几乎没有差别。其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腾讯一直研发虚拟寻呼系统,搞网站设计制作、服务器存储空间、网络维护这些事情,公关对它来说的确不是必需品。
    腾讯早期的这些产品,服务于B端用户,比如电信公司等,这些客户都是一个一个地去谈来的,因此不太需要依靠媒介的宣传,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去维护公关形象。
    这和华为在通信业务时代的表现颇为相似。众所周知,华为也是在有了面对消费者市场的手机产品之后,才脱掉了低调的外衣,慢慢地开始重视公关、品牌的建设。而如果不是OICQ的出现,腾讯的公关大门或许还会一直关闭。实际上,在OICQ诞生后的较长时间里,腾讯的公关大门也没有打开。
    第二,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中国企业公关意识普遍不强。
    1983年9月,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组建了公共关系部,这标志着公共关系正式引入中国企业。巧合的是,几乎同时,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土壤生根发芽。之后的30年,尤其在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崛起之后,信息传播技术飞速进步,这成为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助推器。
    20世纪90年代,公共关系学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酝酿阶段,尚未真正快速推行和爆发。不过,在这一时期,已有企业家见识到了公关的威力。1997年,史玉柱的巨人大厦项目财务问题爆发,原本对其热捧的媒体立即变脸,责骂声铺天盖地。企业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企业与同行、顾客、政府、社区等其他公众之间的关系了。
    ……
    腾讯公关六大力量
    为了不陷入对公关技术的纠结中,本书将腾讯放到整个IT行业中加以审视,希望用横向、纵向、异同、个案分析等方法,立体化、多维度呈现腾讯公关的脉络。最终,当腾讯的公关版图完整呈现之时,我们发现,这是六种力量的聚合。而这六种力量,不仅在腾讯身上看得见,对其他企业也有共通性和适用性。
    本书的第一章,从“没有公关的那些年”谈起,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成长,幼年时所经历的事情会对之后的人生带来影响,而童年对人们后天的性格塑造会产生重要意义。一个企业的“生长力”,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前景。
    在第二章中,读者会看到一个快速成长的腾讯。它爆发出了强大的“进击力”,但也埋下了诸多风险,致使腾讯走了许多弯路。表面的霸气并不是真正的强大,这一阶段的腾讯公关或许不太受人喜欢,也不太受人认同,但它至少在努力成长,不怕犯错,也不怕跌倒。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腾讯公关付出了代价。在本书第三章,3Q大战打响,这是一场商战,也是一场公关战,它的发生和结果对腾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对3Q大战的反思,就没有如今开放的腾讯。腾讯在危机中迸发的“反转力”,是3Q大战的最大价值。
    本书第四章,展示了腾讯公关在蜕变过程中的“开放力”。在走向真正强大的路上,腾讯公关做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改变?读者们将在这一章找到答案。
    第五章和第六章,我们从一系列事件中,挖掘腾讯公关在新时代的特点——对内拥有扎实的“人才力”,对外展现自然联动的“融合力”。
    第七章从腾讯文化的形成、积累和发展特点说起,从马化腾个人风格的转变谈起,为企业公关的所有表象寻觅到了发展变化的根源——“文化力”。
    腾讯有着根深蒂固的产品文化,这是和其他公司非常不同的。从产品文化出发,腾讯在成长过程中丰富了其他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是沉淀生成的,其包括封闭、自我反省、自负、开放、灰度、创新、对世界的爱等。企业公关的变化,不仅是技巧的更新,更是思想文化演变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深层文化的革新,影响了公关的发展。
    腾讯公关的变化和发展,它遇到过的挫折和享受过的果实,以及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它……对于这些问题,本书不能说全都阐释清楚,但至少给了读者更多思考的角度,让读者在感受和体会腾讯公关一路成长的同时,也能思考它为什么来、向何方去。

后记

  

    我在记者生涯中,每天都会和不同企业的公关打交道。他们有的圆滑,有的强硬,有的客套,有的爱搭不理,有的热情“巴结”。媒体圈对于公关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一开始,公关给人的感觉是这样一种存在:逢年过节送礼品,隔三岔五请吃饭,负面新闻来灭火,宣传通稿求着发。
    有时候,我会想,媒体是不是无意中帮助公关美化了企业?我笔下所报道的企业,是真实的吗?当一篇篇通稿、一条条公关声明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怀疑:公关是不是在欺骗舆论?媒体和公关是不是对立的?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概念,他认为,在我们和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拟态环境,我们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本身。而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一手打造的。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将其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拟态环境,可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对真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想来,记者报道的企业新闻,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实际上都经过了选择加工。记者能够做的,只是尽力逼近真实,而绝对的真实是难以达到的。记者和公关的沟通交流,是为了得到关于企业发展的更多信息,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合作。
    对立面是指,任何一家公司在遇到舆论危机的时候,都会下意识进行自我保护。他们不愿意多说,也生怕说错一个字,导致错上加错。而记者的职责在于寻求真相,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套出有料的信息。这时候,一个跑,一个追,就会形成对立关系。即便有时企业有所回应,但通常都是客套的解释,记者看到这样的回应,心里也会很不舒服。
    在做记者期间,我已记不得打过多少次公关电话,常听到对方“无可奉告,不做任何解释”的答复。就算是到现场去找人,等待我的也是闭门羹。有的时候,从关系不错的公关口里套出了一点料,本来欣喜不已。但报道一出,对方叫苦不迭,说我的报道会断送他的前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曾经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记者和公关是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有影响力的发展,是值得记录的新闻;另一方面,即便企业出现了负面情况,记者也必须从公关部门了解企业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事实。
    由于两者既对立又合作的关系,彼此非常了解,许多记者跳槽后的首选职业就是公关。一方面,记者有媒体资源;另一方面,记者曾经是“把关人”,他更明白如何做公关,如何和媒体打好交道。
    我也曾是记者转型公关大军中的一员。当我真正去了一家企业做公关之后,才了解了公关的辛苦。每天层出不穷的问题,曾让我1个月减重了10斤。
    如今,我辞职创业,再回头看曾经的两份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正如公关大师艾维·李所坚持的那样,公共关系思想的核心是“说真话”。他认为,一家企业或公司唯有将本身的真实情况告诉公众,方能赢得良好声誉。如果披露真相对自身生存、发展不利,企业就应及时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行为。 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想公关们更要学会的是如何巧妙地说真话:既要做到真诚,又要避免舆论的恶意解读。而企业万万不可忽略的是,公关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关工作需要企业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比如质量部门、人力部门、运营部门、产品部门等。只有和各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公关的工作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尤其在发生危机事件之时,公关需要代表公司对外发声,一方面公关要给予专业的处理建议,另一方面公关要尽快得到公司内部的理解和支持。很多时候,公关需要首先劝说公司内部采用某一种方式去和大众和解。每一个决定,都考验着公关部和公司各部门以及高层之间的融合与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关这一职业也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祝福那些正在其中以及即将踏入其中的人们。 在本书的末尾,要感谢支持和帮助我的人们。感谢蓝狮子的编辑陈一宁老师,感谢考拉看看创始人马玥,感谢我曾经任职的公司,感谢我的记者和公关朋友们,更感谢我们PinkinLAB摄影工作室的每位伙伴。因为你们,才有这本书的完成。感谢读者,谢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本书,也希望听到你们的意见和建议,联系我请发邮件至157785505@qq.com。 曹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