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工商管理 > 公共关系、社交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

  • 定价: ¥48
  • ISBN:978751422241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发展
  • 页数:302页
  • 作者:(美)麦克·P.尼克...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际关系的建设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
    125000名读者表示已因此书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和职业关系。
    帮助你打通各关系“沟而不通”的管道,摆脱冲突,消除彼此间隔阂,让周围的关系更美好。
    说与听,是沟通的两大要件;但一直以来,市场上关于说的书籍较多,也大多都会强调“听”的重要性,可把“听”单独拿出来系统讲解的始终是凤毛麟角。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麦克·P.尼克斯著的《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是一本品质较高的沟通类的好书籍,作者尼可斯博士是威廉玛丽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有着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的临床经验。本书自初版上市以来,已达二十余年之久,但仍一直雄踞美国Amazon书店沟通类畅销榜,为其沟通类的经典畅销书。其不仅以心理学为基础,深入系统地向我们阐述了倾听对于关系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具体的使用技巧,同时添加了简单实用的练习,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的系统讲解,权威、系统、深入、具体、实用。无论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籍。

内容提要

  

    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倾听,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大多数人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比实际上更好的倾听者。但很多时候,人们似乎都不听彼此说话:
    “他希望我能听听他的困难,可是却对我的难处不闻不问。”
    “她老是在抱怨。”
    “我唯一一次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在他告诉别人的时候不小心听见的。他为什么从不对我说这些?”
    “我没法子同她说话,她太挑剔了。”
    ……
    夫妻情愫的日渐淡漠、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朋友同事之问的疏离冷落,长期的沟通不良(甚至不沟通)往往是主因,而罪魁祸首正是“听障”——一方或双方不愿倾听。为什么我们与家庭成员、浪漫伙伴、同事或朋友交谈时常常没有连接?情绪反应如何阻碍真正的交流?话虽人人会说,可不是人人会听,倾听需要学习。威廉玛丽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麦克·P.尼克斯博士深知“善听”的重要性。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家庭临床治疗的丰富经验,让他归纳出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的技巧:先搁置自己的需求,抱持同理,化解情绪化反应,运用反应式倾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以求助者和作者自身的经验为始,又系统地分享深入浅出的解析、令人感同身受的实例,一路引领我们找出症结,学习技巧,克服障碍,重拾回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发现对他人的关怀。

媒体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为什么人们不听?”作者问。难道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珍稀宝贝?尼克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项艺术来改善与修补伴侣、亲子、朋友与同事关系,甚至告诉我们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听力”!他也解释“什么不是倾听”,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听以及倾听的障碍为何物(特别是“防卫是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幽默、真实的生活案例与简单的练习,让本书成为一部实用又有趣的自助手册。
    ——《出版人周刊》
    @卡罗·安德森(Carol M.Anderson,MSW,PhD)
    匹兹堡大学韦斯顿精神医学研究院及治疗中心:老牌演员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曾给予忠告:“只要认真听,就可以省掉说话的时间。”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告诉我们倾听的方法。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书,它将几十年如何改善我们的重要关系,以及最终目标是“改进我们自己”的临床智慧,淬炼为实际可用的忠告。
    @马瑞欧·所罗门(Marion F.Solomon,PhD)
    《自恋与亲密关系》(Narcissism and Intimacy)作者:“文辞优美……这本《好好说活第一步:学会倾听》很好读!”
    @道格·O.(Doug 0.)
    加州胡桃溪: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只需提醒你自己一件很简单的事:停下来,听一听你生命中重要的人说话。这本书曾在不同的时段对我耳提面命,也协助我改善了与配偶、孩子及朋友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麦克·P.尼可斯博士(Michael P. Nichols,phD)
    威廉玛丽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擅长家庭及婚姻心理治疗,也是极受欢迎的讲座演讲者,常做客于《欧普拉秀》《早安今天》等电视节目。他的著作除了广受欢迎的《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How Lear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之外,还包括修订十版的经典教科书《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Family Therapy:Concepts and Methods)及《停止与你的孩子争论》(Stop Arguing with Your Kids)《家庭与伴侣评估》(Assessing Families and Couples)等适合一般大众阅读的心理学著作。

目录

第一篇  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
  第一章  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
  第二章  倾听可形塑自我及人际关系
  第三章  沟通是如何瓦解的
第二篇  我们为什么无法倾听
  第四章  “什么时候才轮到我说?”
  第五章  内在的期望损害了我们倾听
  第六章  情绪化让我们具有防卫性
第三篇  倾听的技巧
  第七章  倾听的核心: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
  第八章  同理心自开放做起
  第九章  如何化解情绪化反应
第四篇  人际关系中的倾听艺术
  第十章  亲密伴侣间的倾听
  第十一章  家庭中的倾听
  第十二章  倾听儿童与青少年
  第十三章  倾听朋友及同事
后记

前言

  

    最伤我们心的,莫过于我们意识到,自己在乎的人没有真正倾听我们说话。不管年纪多大,我们都需要他人了解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一双具有同理心的耳朵,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巨大。同样,这也是为什么不被理解的挫败会那样伤人。
    三十五年来,我在担任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治疗师的经历中,完善了关于倾听的见解。我调解过亲密伴侣间的争吵;指导过父母进行亲子沟通;在病人与病魔缠斗时,我努力让自己报以同理之心。从中,我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生活中的诸多不顺及冲突,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原因—我们没有真正去听对方在说什么。
    只说不听,就好像从中截断电线,还希望它能导电去点亮什么一样。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刻意去阻断与他人的联结。事实上,我们常常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没有一点办法,从而丧失了沟通的勇气。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个人主义的概念。按照这些概念的描述,我们需要去找寻内在安身立命的方向,从塑造我们的重重对话网络中挣脱开来,从而成为独立的个体。这就像是说,我们长大成人后,就不再需要获得注意了,它就像辅助轮一样,一旦你学会了就用不着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自主做决定(哪怕是未经思考的),或者说自主思考、行动的层面上,人们都无法自立。而是说,沟通是一种我们无法摆脱的“生而为人”的条件。离开沟通,我们便无法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沟通,从广义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与交换。
    很遗憾,现代生活的压力,压缩了我们日常的注意范围,也让倾听的质量恶化了。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晚餐是微波炉“叮”一下的快餐,追新书新剧也只是读读书评剧评而已。我们的时间只够做这些!我们每天奔走于必须完成的义务之间,练出了一身“不听”的本事。比如,开车放着广播,有趣的地方我们还会注意一下,其他时候我们必须留意路况,或是又转念想起其他什么事。时间很快过去,我们什么都没听进去。又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结果却进广告了,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根本没有在听。
    我们被许多的图像轰炸,从电视、电子邮件、垃圾邮件、网络、手机、传呼器到传真机,这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总认为自己善于同时做好几件事,我们可以在讲电话的时候查看电子邮件,看电视时,也翻一翻购物目录,找一找要买的东西。结果,我们欺骗了自己,误以为自己可以同时做很多事。而事实是:我们只是差劲地赶完一件又一件事而已!
    我们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庞杂信息,却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丧失了专注的习惯。从体育馆放的流行音乐,到电视或收音机播的广告,我们被各种噪声轰炸,也成了“转移注意力”的达人。如果一个节目一开始就不能吸引我们,那么我们就会转台;如果某人说起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但说不到点上,我们就会自动合上耳朵。
    虽然我们为家人朋友保留了极为有限的时间,但即使是在这种时候,那种没完没了的被动型分心又抢了先。我们已经累得没有精力去说,也没有精力去听,而只是把自己安顿在五光十色、声画并茂的屏幕之前。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忘了怎么倾听吗?也许吧!但或许现代人过上这种生活,是对话意义渐失的“果”,而不是“因”。我们之所以这样活,是因为我们在寻求某种慰藉,以用来抵消没有人倾听的那种失落感吧!
    “我们怎么遗失了倾听之道”,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唯一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失落,在我们的生命中造成了好大一个破洞,它呈现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满、悲伤,或是一种被剥夺了什么的感受。我们怀念真诚倾听他人时的快慰,也怀念他人用同样方式回应我们的慰藉。但是,我们却不明白现在到底是哪里不对劲了,又该怎么去修补。长此以往,这种“缺乏聆听”就破坏了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因为不了解对方在说什么,而给彼此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不管在什么场合,由于我们经历过这种“没有被人听见”的失意,就会认为没有人关心我们。
    即使我们去了解彼此的观点,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消除冲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去了解对方的看法,冲突就只会更严重!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去聆听彼此呢?要知道,“倾听的基本之道”可一点也不简单!
    “倾听的基本之道”常常会成为一种负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迁就彼此,其中一部分,就是例行公事般地给予对方关注。这当然不能说是负担了。但是,维持专注、仔细地倾听,就需要尽全力、无私心的自制力。要想好好倾听,我们就必须先搁置自我,以对方寻求关注的需求为先。
    尽管对话更容易让人听下去,但对话毕竟是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结果如何,两人都有责任。而很不幸的是,如果我们无法了解彼此,就会怪东怪西:是他的错,他自私又鲁钝;或者,是我的错,我太依赖别人了,我没有说清楚自己想说的。
    人们无法了解对方,大部分原因不是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或没有诚意,而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有必要说点什么。所以我们往往就对方说的话做反应,而没有去提炼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反应令我们不经思考就做反应,也让了解与关心变得不可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防卫式反应。一旦说话者所传达的讯息伤害、激怒或惹急了我们,我们就什么都不想听了。
    很不幸,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有关“主动倾听(active listening)”的忠告,能帮我们克服防卫式反应这种疯狂习性。要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聆听者,并改善我们的关系,我们必须就先确认及掌控那些会引起我们焦虑,并引发误解及冲突的“情绪扳机(emotional triggers)”。
    如果你觉得这个任务很艰难,那么请记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自己认为的更有能力。我们在工作上尽心尽力,而且依然能与朋友共享真诚又开放的谈心时刻。事实上,与朋友的交谈也是一种对话:人们既能放心地谈论彼此关心的事,也能关切地倾听;既能坦白地说出实话,也能得体地知道何时应该闭嘴。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这样啊!
    在着手写这本书期间,我不管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工作上,也一直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我更认真地倾听老婆的抱怨,而不做防卫式反应;我在提出个人的建议前,先尽量听一听孩子怎么说。尽管如此,我仍然在几次的对话中感到受伤与挫折。我太太严厉地指责我该承担更多家务,或者训我没有听她说话,这都让我觉得受到了非难。或者,我打了太多电话向编辑抱怨写作的压力,她也让我感到自己是个抱怨鬼,成了别人的负担。而我的朋友瑞奇会喊我不雅的名字,好像我当之无愧似的。在这些时刻,我不仅没有倾听(指听到且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而且还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很生气,甚至完全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再跟那个人说话!
    上述这些不被了解的情形,你一定明白多么令人痛苦。当我太太“吼”我、我的编辑对我很“刻薄”、我的朋友捉弄我的时候,我会受伤、退缩。然而,其中最为难受的是,就在我自己正努力学习当一个更好的聆听者的时候,这些挫折把我整个推回原地!我并不会想到,既然事情进行得不顺,那么就需要好好修补。相反,我只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而且也很无能。我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都不能跟人好好相处,那么又有什么能耐来写有关倾听的书呢?我又怎能教导别人如何对话?
    也许你知道这种感觉!我们在试着改变生活中的一些方面,不管是饮食方式、工作习惯也好,或者是倾听技巧也好,而历经挫败时,我们往往会觉得无望,甚至会放弃。突然之间,我们以为的进步也成了自我幻觉!如果我只是在阅读一本有关倾听的书时,碰到了这些挫折,那我肯定会放弃。但是,我是在写这本书!在一阵痛苦的沉默静思之后,我回头同刚刚吵过架的人又谈了谈。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在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前,先倾听他人的说法。在这一整个过程之中,我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是怎样经历了由“亲近”到“疏离”的周期。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改善自己的倾听质量,进而影响了这个周期。
    所以,这本书发出了一份邀请,请你来考虑一下,我们该如何与他人说话,又该怎样听他人说话。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们要如何融入别人的经验世界,进而听得更深入?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不良的倾听习惯破坏了本来顺畅的倾听?
    在成功沟通的秘诀中,我会谈论到下面的议题:
    ·真正的“对话”与“轮流发言”之间的差异。
    ·听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而不只是表面的意思。
    ·怎样让一个从来不好好听人说话的人,来了解我们要说的。
    ·如何减少争论。
    ·如何获得你想要的支持,而非你不想要的忠告。
    ·如何让不懂沟通的人开口说话。
    ·如何说出不同的意见,同时,避免让他人感觉受到了指责。
    ·如何在激烈的讨论中,让双方都明白对方的观点。
    ·说话的人如何搞砸了他们所要传达的讯息。
    ·人际关系的好坏如何影响了倾听。
    ·如何让别人听你说话。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一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说明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这么重要的地位,甚至远比我们所了解的更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起压力过大或工作过度,缺少同理心的倾听,更能让人丧失生活中的热情与乐观!
    第二篇探讨了那些隐蔽的预设、潜意识里的需求以及情绪化的反应,这些才是造成我们未能倾听的真正原因。我们会发现是什么使得听者防卫过度,因而听不见别人要说什么的;为什么你有重要的事要说时,别人却并不爱听你想表达的。
    在解释了阻挠倾听的主要障碍之后,我会在第三篇里检视,在了解及控制情绪化反应(emotional reactions)后,如何成为更好的倾听者;我也会说明,在最难沟通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人听你说话。
    最后,在第四篇里,我会探讨在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伴侣、家人、亲子、朋友及同事关系中,倾听是怎么失败的。我也会说明,由于各种关系是变动的,所以倾听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然后,我会解释,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如何去突破阻碍,进而听见彼此。
    在每一章的最后面都有“练习”的部分,专门协助你成为一位更好的倾听者。事实上,这些练习也可以将被动的阅读过程,转化为主动的改善倾听能力的过程。
    不管我们认为倾听多么理所当然,它的重要性都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如果具备关注他人、了解他人的这种才能,就能使他人获得认同感和被重视感。我们如果能去倾听,或认真倾听,那么所带来的善意也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有效的倾听,通常也是最好的办法,让我们能与他人愉快相处,从他人身上学习,并让他们的陪伴有趣起来。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带领我们向前迈出一小步,让我们勇于表现出对彼此的关心吧!

后记

  

    到了后记,人们也期待着作者变得富有哲理起来。举例来说,在这里,我也许会告诉你,更好的倾听不只改变了个人关系与职场关系(的确是如此),也在不同性别、种族隔离、贫富差距,甚至国与国之间搭起了解的桥梁。这些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我继续耽溺在说教层面上,那就是我的分外之事了,我也许该把自己所说的局限在“家”的上面,毕竟我只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不是哲学家。
    读了前面那么多内容,也许其中有你熟知的事,我只不过是又提醒了你一遍。但或许你也发现了:倾听远比一般人理解的更重要也更困难。想要被人听见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真的在听了,但通常不是因为我们想了解对方,而是我们想回答。而且,我们在遇到愤怒和冲突时,还得铆足劲儿来克服,或者至少得抑制一下,以免情绪化反应让我们陷入焦虑,无法同情对方,这也会让倾听更有难度。
    要想在人际关系中取得彼此的了解,反应式倾听是最有用的。也就是说,在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前,先听到并认同对方的想法及感受。你可以将反应式倾听变成一种习惯。然而,就像任何一种新习惯一样,反应式倾听也需要练习。
    我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正是出自为了改善关系而来做治疗的某些人,他们在抱怨,而我也带着同情的心情听了,然后建议他们可以着手做一些事,这样就能给予对方理解,也能得到他们渴望的了解。然后,这句“评论”就出现了:“为什么每件事都要那么不自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互相谈话?”我无休止讨厌别人这么说话!他们是“在”说话啊,但是没有用啊!
    有人说“在还没有弄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之前,不要急着回答”,这样是很不自然的,我就会很烦。因为这种抗议看起来是那么顽固不通,又自暴自弃。但这句话真正让我生气的原因是它说得对:良好的倾听并不是自然天成的。
    倾听是一种技巧,就如同其他技巧一样,是需要发展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倾听就像表演一样;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是从在乎、关心他人之中自然养成的。
    关心他人无须刻意,它是你的感觉。如果你关心某人,那么你几乎是自动地表现出体贴的行为。这种体贴不全然无私,因为关心某人,就表示你的福祉是与此人有关的。当你爱的人出了事,也就是你自己出了事。然而“表现”出你关心.搁置你自己的利益,让你可以接纳他人,并不是容易的事。
    听得“用心”一点,也就是说,扩展我们的自发性以及自我,是对待彼此最好的方法。多用一点心在别人身上,至少在听到别人的感受时,考虑他的想法,这一点也需要努力。
    关怀地倾听别人,并不是说“没有自己”或“随传随到”,而是保持敏感,注意到你所在乎的人想被倾听的特殊情境。 讽刺的是,在面对亲密的人时,我们倾听的能力通常最难发挥。冲突、习惯及情绪的压力,让我们在最需要倾听的地方却听得最少!当我们踏出家庭圈子之外,面对我们关心但是没有生活在一起的人,我们会比较开放,更能接纳,也更有弹性。因此,我们有时被控诉为“关心朋友更甚于家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这些关系少有冲突与悔恨的负担。 所以.如果我们不处理自己的情绪化问题,纵使想努力成为更好的听者,也是徒然。更好的倾听所需要的,不只是对他人更开放,也要对自己更觉察。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是不是让听者焦虑且具防卫性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如果答案是“不做什么”,你能期盼的改善也就只能那样了。什么情况下我们不会听,而且开始过度反应,给人建议、打岔或开玩笑呢? 关心别人本能地表达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然而,我们常常自家庭中感受到挫折感,在广大世界中也倍感无力,说明了我们不是总以宽容、关怀的心去行事的。 我们所置身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们宣称自己是“受害者”,有权去自怨自艾。这种受伤的权利,可以理解为情感缺乏滋养的产物。渴求注意却不得,就是一种受苦、冷落或受辱。某种程度上,他人让我们认为自己被倾听的需要不过是奢求。这将我们置于何种境地——更渴求注意!因此,倾听的困难,就如同所有人类的问题一样,是环环相扣的:他人不够了解我们,就会让我们的内心没有安全感,也更加不能对他人开放。我们没有得到的倾听,就是我们没有给予的倾听。 没能得到渴望的注意,我们心生无力感。由于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经济衰退、贫困、污染及官僚体系的愚行等,使这种感觉也增强了。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改变,也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了。对公众的幻灭及对个人的失望,把我们挖空了,也让我们沮丧。我们觉得浮沉不定,很自然地,就会把悔恨向外发泄,把同情转向自己。 在我们觉得被围攻、没有安全感时,自然会想替自己打算。然而,对自我的偏执就是自我挫败。陷在过度的自我意识中,我们就变得极端又愤慨了。可悲的是,生气及失望融合起来,就会造成我们越发不去关怀,直至退缩到自我偏执的死角里。 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就倒转误解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理解,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循环式的,而循环的形式是可以打破的——如果有人愿意走出第一步的话。 走出第一步的最大酬赏是:好好地倾听使得我们更开放、更宽容、更与人联结,因此我们可以接触别人的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他们,也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倾听,尤其是同理的倾听,促进了听者和说者的成长,也促进了两人关系的成长。 更好的倾听增进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心理学自然抱持的观点,按照其想法,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自我”促动的。但是,如果你把人类各种各样的关系.缩小到“自我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selves)”,并且将自我缩小到孩童早期的情境,最后你剩下的就只是固定的人物特征,而你就也卡在那里了。 美国人的生活信条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到自我利益(self-interest)的驱使。”但是这个信条错了。从个人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就会让我们看不清一个更宏观的观点:我们其实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系统而已,比如国家、社区、家族、家庭,等等。事实上,我们在内心省察,只能看到我们觉得空虚、不足的一部分原因而已。 自我利益的想法中应该包括他人的利益吗?是的,个人的利益是和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但是,只有“开明的”自我利益才会顾及他人利益吗? “折中(trade-offs)”在生活中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时,只是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会遗漏许多人情世故。 关心他人,不管是出于政治上的公平、痛苦的缓解,还是出于对家人与朋友之爱,都是让我们感受自己是谁、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根本。任何阻碍或模糊这种动力的做法,不仅矮化了我们,也伤害了我们。 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并非只是说要同情他人或为他们做事,而是指要尊重他们,听他们说话,倾听并欣赏他们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要视他们为值得倾听的主观个体.而不是满足我们需求的客体。 倾听他人,在道德上是良善的,部分是指与他人公正、公平地交往。倾听也是我们彼此道德承诺的一部分。 在倾听我们亲近的人时,如果我们记得我们是分开的不同自我,事情往往就会更容易一些。“开放”及“自主”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有勇气做我们自己,敢为自己挺身而出,那么我们也必须接受其他人理应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这个想法并不是要疏离我们与他人,而是在我们继续做我们自己时,让别人也做他们自己。 学习倾听涉及自我控制的一种吊诡情况是:控制你自己,但不去控制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好像让别人来开车一样。要倾听,那你必须得“放手”。 试着了解别人的观点是需要努力的,但这不是一门需要研究与练习的技巧。听人说完,就是在表达你有足够的关怀。 我一直希望这本书能做到一点:恢复我们对人际关系看法的平衡。首先,我们将人际关系看成是“双向协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要是想改变从其中所得到的,就要去改变我们所投入的。其次,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人际网络中,而我们的生命也因此富有意义而充足,这就可以激励我们对他人更宽容,也更关怀。 重新平衡人际关系,再发现对他人的关怀,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神圣的意味呢?毕竟,你之所以挑中这本书,是想多学一些有关倾听的事,而不是读一段善行的布道。对不起!但是我们天生自然地拥有对他人的同情,也必须提醒自己要常常表达出来。 我们都相信公平,并且尊重他人的权益。我们相信热情、公正,以及每个人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然,这些标准常常被违反,但它们仍然是有效的标准,也常常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就像在一场热烈的讨论中,我们总会想办法去听而不是争论一样。或者,我们会记得多花一点额外的时间,去听听别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 倾听的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而我们有时的确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当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些人是那么值得我们倾听,当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尊严和价值时,这种被撼动的经验是全然不同的!我们还可以添彩的是去做到理解——尊重、热情及公平这些重要价值,都借由倾听来传递。 如同我在本书最前面所说的,我们这么渴望被倾听的原因是:我们从来不会因为长大了就放弃了沟通的需要,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私人经验世界。然而,却没有哪种需求与倾听同等重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倾听有时看起来是供不应求的样子。倾听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一种需求,它是我们送出去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