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孕育大清的女人(支运亭说孝庄)(精)

  • 定价: ¥59.8
  • ISBN:978754704989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519页
  • 作者:支运亭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大清国母,开百年之基业;女中豪杰,立万世之楷模!
    二十幅清初皇室图画,了解清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精考证,细描写,再展清初历史之波澜!
    支运亭著的《孕育大清的女人(支运亭说孝庄)(精)》中内容通俗易懂,文笔清新,大量的对话所营造出的画面感使读者彷佛在观看一出优秀的影视剧,在增长见识和了解历史的同时,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描绘清昭圣皇太后的作品。

内容提要

  

    支运亭著的《孕育大清的女人(支运亭说孝庄)(精)》描绘了清崇德帝庄妃、顺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辅佐三皇,开创清政府三百年基业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集多年研究清前史的成果,以《清实录》和大量一手清宫档案为材料,用通俗的文学笔法,刻画了这一杰出的女政治家,从长于草原,到嫁入清室,再到贵为太皇太后的真实形象,以及她如何凭借自己的聪颖、睿智两次度过权力交接危机,巩固国家政权,实现统一,使大清王朝开始走向繁荣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支运亭,1943年12月生,安徽蚌埠人。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中国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任职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沈阳故宫成功申遗。著有《大清开国六十年》《沈阳故宫》《清宫大政殿》《清代皇帝一家人》《清代宫廷匾联》《满族历史与文化》等多部专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出身于蒙古最高贵氏族
  第一节  祖先是月亮的儿子
  第二节  成吉思汗胞弟后裔
  第三节  古勒山之战结姻盟
第二章  诞生在嫩江科尔沁大草原
  第一节凤落嫩科尔沁部落
  第二节  胸有志向的小格格
  第三节  冬营地智救苏默尔
  第四节  姑姑定计喜结良缘
第三章  十三岁盛嫁皇太极入宫
  第一节  隆重盛大的婚嫁礼仪
  第二节  新婚未合卺圆房之谜
  第三节  劝夫受诸王劝进继汗位
第四章  匡夫开国后宫显露聪慧
  第一节  庆欢喜与新汗合卺圆房
  第二节  受堂姐之托帮助多尔衮
  第三节  帮夫君除异己南面独坐
  第四节  力谏改革旧制起用新人
  第五节  皇太极移情海兰珠
  第六节  建言统一蒙古壮大实力
  第七节  两太后献国玺被纳为妃
第五章  建大清国受封永福宫庄妃
  第一节  获国玺受敦请建国称帝
  第二节  识大体受封永福宫庄妃
  第三节  谏皇上信奉蒙古喇嘛教
  第四节  为夫君喜生皇九子福临
  第五节  受皇命用计劝降洪承畴
  第六节  精心安排围猎为皇上解忧
第六章  运筹帷幄六岁福临继皇位
  第一节  崇德帝突然驾崩之谜
  第二节  争皇位黄白四旗剑拔弩张
  第三节  巧运筹六岁福临继皇位
  第四节  辅政初期的一场谋权风波
  第五节  幼帝福临笃恭殿登基大典
第七章  承先帝遗志发兵伐明夺天下
  第一节  下旨命多尔衮率军伐明
  第二节  吴三桂为红颜投降大清
  第三节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败北
  第四节  多尔衮乘胜率清军入关
第八章  挽狂澜双管齐下巩固政权
  第一节  高瞻远瞩率朝迁都北京
  第二节  初识北京太后宫中定制
  第三节  顺治帝北京城二次登基
  第四节  灭李自成平定南明政权
第九章  保皇权与多尔衮斗智周旋
  第一节  多尔衮功高封爵位同皇上
  第二节  摄政王专权排异己害忠良
  第三节  幼帝仰叔鼻息危如累卵
  第四节  保皇权太后忍辱施计
第十章  多尔衮的声色犬马生活
  第一节  福临擅闯宁寿宫遇尴尬
  第二节  体弱多癖生活不检点
  第三节  强娶亡侄豪格遗孀为妻
  第四节  为社稷太后施密计
第十一章  多尔衮风疾病发命丧喀喇城
  第一节  多尔衮失宠府中乱炼丹
  第二节  以帝名命朝鲜王选美求欢
  第三节  喀喇城围猎风病发命丧黄泉
第十二章  扶植皇儿亲政治国定朝纲
  第一节  为维稳以尚父厚葬多尔衮
  第二节  排除内忧外患扶儿亲政
  第三节  追罪多尔衮惩处党羽权臣
  第四节  平反昭雪重用忠臣良将
第十三章  帮助少年天子实现国家统一
  第一节  除困境不气馁知难而进
  第二节  力行节俭克服经济困难
  第三节  为治国政发愤读书学习
  第四节  下旨惩贪肃纪查吏安民
  第五节  两蹶名王西南军情告急
  第六节  剿灭永历政权平定西南
  第七节  打败郑成功海内归一统
第十四章  顺治帝立后废后宫中秘事
  第一节  尊国策为皇儿大婚封后
  第二节  母子二人与教父汤若望
  第三节  少帝不悦托言奢妒废后
  第四节  太后移住慈宁官再立后
第十五章  福临与董鄂妃的奇遇恋情
  第一节  慈宁官遇董鄂氏一见钟情
  第二节  迎娶隆重即封皇贵妃
  第三节  改恶习专宠美人董鄂妃
第十六章  专宠董鄂妃再废后母子生怨
  第一节  皇太后眼中的皇孙儿玄烨
  第二节  福临封董鄂妃所生皇子为太子
  第三节  因专宠董妃再废后母子生怨
  第四节  海会寺识聪僧倾心向佛
第十七章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生死恋
  第一节  董鄂妃仙逝顺治悲痛欲绝
  第二节  意懒心灰欲求出家终未遂
  第三节  内外交困患痘病英年早逝
第十八章  抚幼孙玄烨继位协理朝政
  第一节  施密计幼孙玄烨继皇位
  第二节  改祖制谕命四大臣辅政
  第三节  潜心按帝王教育培养孙儿
  第四节  帮助孙儿智擒弄事权臣鳌拜
第十九章  废除辅臣制扶孙儿亲政
  第一节  支持孙儿平定三藩之乱
  第二节  康熙帝与老祖母的深情
  第三节  死后魂归昭西陵
后记

前言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始于秦朝,其间经历了五十多个大小朝代,到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王朝,它是以少数民族满族为主,由汉、蒙古、藏、回等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治集团。这一封建政权,最终形成了我国目前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对最终界定中国的国土疆域等,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然而,清末的闭关锁国,也给中国带来了民族灾难。当人们翻开大清王朝从开国到辛亥革命后被推翻的283年历史,认真地审视和寻觅这一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功绩和影响力的人物时,会发现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政治家,她从大清开国到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使中国开始走向中兴和富强,成为世界强大国家整个过程中所做出了重大贡献,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她就是历经大清开国崇德、顺治、康熙三朝的后宫宫主,被誉为大清国母的昭圣皇太后。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清史时曾说:“清朝成在一个女人,败也在一个女人。”他所指的前者即是史上被错称为“孝庄皇后”的大清崇德帝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顺治帝福临的生母昭圣皇太后、康熙帝玄烨的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后者乃是清朝晚期嗜权如命,垂帘听政的女人,同治帝的母亲慈禧皇太后。
    大清国母昭圣皇太后是蒙古族,姓孛儿只斤(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祖先孛端察儿,传说是月亮的儿子,后来衍变为蒙古族最伟大、最高贵的氏族——博尔济吉特氏,其世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胞弟哈萨尔。大约在明初北元时期,哈萨尔的十四代孙魁猛克(奎蒙克),率部向东迁移到我国东北嫩江流域,将所率部族自号为漠南蒙古“嫩科尔沁”,亦称科尔沁部。科尔沁部进入嫩江流域后,又子孙繁衍,部落有了较大的发展。她的高祖是漠南蒙古首领博尔济吉特博地达赍,曾祖是博尔济吉特纳穆塞,祖父是博尔济吉特莽古斯。莽古斯共有一子一女:长子名宰桑贝勒(昭圣皇太后的父亲),是科尔沁部的一员虎将;女儿名哲哲(昭圣皇太后的姑姑)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六月,嫁给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成为后来大清崇德帝的皇后。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在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宰桑贝勒家的蒙古大帐内,一个小格格降生了,宰桑贝勒为她取名布木布泰(大贵人之意)。她先前有三位哥哥乌克善、满珠习礼、察罕,一位姐姐海兰珠。从儿时起她就喜欢读书、骑马、射箭,被称为马背上勇敢聪颖的小格格。她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戚畹贵族”的血,儿时的她就对明朝欺压诸少数民族部落非常愤怒,立志要做满都海妇人(北元蒙古女英雄)。在她八九岁的时候,就背着家中长辈在哥哥乌克善和堂姐那木其的帮助下,冒着被漠南蒙古首领察哈尔林丹汗追罪的风险,在冬营地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救活了被林丹汗打得半死的奴隶苏默尔,并把她收为侍女(即后来随嫁入宫的苏麻喇姑)。随着年龄的增长,广袤无垠的嫩江科尔沁大草原,养成了她坚忍果敢、英勇顽强、活泼开朗和勇于担当的性格。她长得美丽端庄,肌肤像白玉一样,故人们又叫她大玉儿。明朝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在她十二岁那年,由姑姑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太极的大福晋)做主,由爷爷莽古斯出面,在辽阳东京城同后金国歃血盟誓仪式上,将这位小格格许配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长兄乌克善亲自率领浩荡的送亲队伍,护送到东京城(今辽宁辽阳东),与皇太极欢宴成婚,成为皇太极王府中年龄最小和最受宠爱的侧福晋。但当时正值后金实行战略转移,举朝从东京迁都沈阳之际,因此在形势紧张、国事繁杂的情况下,皇太极的大福晋哲哲为了不让皇太极分心,好在父汗面前表现出以国事为先的印象,经与皇太极商议,在迁都尚未安定期间,暂不合卺圆房。于是,聪睿的布木布泰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除协助姑姑哲哲处理王宫琐事外,便借此机会潜心学习满汉文化、宫中典章礼仪、满族萨满教祀祭仪式等相关知识。她在章京范文程、文馆宁完我、满臣达海等汉满文臣的精心指导下,加之自己专心研读,同时又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汉文书籍,从中学到了许多汉族封建典制和历史政治知识,对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和生活面貌、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对宋明时期封建统治集团那些“五鬼”、“四凶”有了初步了解,对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种种妖魔鬼怪产生的根源有了初步认识,对三部名著的作者欲起平恨无力,借用起义造反和神话英雄手里那支威力无比的金箍棒,代替“斩邪刀”的除暴安民之心有了深刻理解。她从中学会了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以智慧谋略取胜的真谛,这为她后来成为一位女政治家储备了智慧和才华。
    ……
    由此可以看出,过去一些史书和电影、电视剧,对其生前称“孝庄皇后”或“孝庄皇太后”不仅都是错的,而且是根本不存在的。其错误之因:一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中对帝王后妃生前的“徽号”与死后“谥号”的真正含义搞颠倒了,不知道生前的称谓只能用“徽号”,不能用“谥号”;二是对历史缺乏一定的认知,如称“孝庄皇后”,可历史上她并没做过皇后,而且在她一生的称谓中根本无有此称谓,如果按其死后的谥号简称,应称“孝庄文皇后”,少了一个“文”字;三是称“孝庄皇太后”,把“谥号”的前两个字“孝庄”与“徽号”后面三个字“皇太后”混搭在一起了,更是错误;四是“孝庄皇后”的称谓,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一是我国北魏十一任帝(孝庄)元子攸之皇后;二是明朝第六任帝朱祁镇之皇后,这两人生前均称“孝庄皇后”,但都不是大清国母昭圣皇太后。
    其次是目前对这位杰出女政治家的历史与功绩,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权威性专著。撰写本书的目的是想用自己多年研究清朝历史和宫廷史的成果,同广大读者一同,用科学的唯物史观,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用《清实录》等官方史籍、清代宫廷资料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宫廷文物、图片和地方史料等加以佐证、分析,客观真实地把这一杰出的女政治家的形象、生平,以及她嫁入皇室后,在大清王朝的建立、发展和开始走向中兴的过程中,是如何利用自己聪颖、睿智和老道的政治经验,两次拒绝垂帘听政,殚精竭虑,匡夫和扶植儿孙理政,巩固国家政权,实现国家统一,使大清王朝开始走向繁盛的史实,客观公正地介绍给广大读者。
    书中辑取和揭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皇家宫廷秘史和真实故事,并对史实进行了系统的描写与阐述,同时还配以许多从未使用的历史图片作辅衬,以增加历史认知感。总之,希望这部新书的出版,能给史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还原一个真实、鲜活、杰出的女政治家大清国母昭圣皇太后。
    支运亭
    2017年10月16日

后记

  

    本书的主人公是昭圣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她是大清王朝开国的国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政治家,她一生用非凡的才华和谋略,帮助大清从开国走向强盛。她先以卓越的眼光帮助夫君皇太极,广纳人才,立国法,改国政,后又在皇太极突然病逝后,辅佐自己的儿子福临坐稳皇位,最后又在儿子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以年迈的身体,帮助自己的孙子康熙帝玄烨治国除奸,缔造出康熙盛世的局面。但是,由于明朝灭亡后,反清敌对势力南明弘光小朝廷中的一些权臣和文人墨客,出于民族的偏见,再加之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许多汉人戴着有色眼镜,对我国封建社会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利用野史和民间流言大肆进行攻击和污蔑,极力抹煞其历史功绩,使她的一生伴随着争议。为以史为鉴,以正视听,本人就有关两件遗事,以后记加以赘述。
    第一是关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问题。史界对此有两种观点:一是下嫁说,二是没下嫁说。下嫁说认为的依据有四:(1)认为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等,书中称,多尔衮诚心拥戴福临即位,满朝文武大臣深有歉意,欲报答其恩。多尔衮与大学士范文程密议后,由范文程倡议于众说:摄政王功高望重,皇上应予报答,王乃帝之叔父,视帝为子,“则皇上亦当以父视王”,认王为父,可否?众人议定如此办理。范文程又说:今闻王之福晋(指睿王元妃那木其)刚逝,“而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皇上既以王为父,“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众又赞同此言。于是帝颁发太后下嫁恩诏,宣示天下。到了乾隆朝,“纪昀见之,以为此何事也,乃可传示来世以彰其丑乎,遂请于高宗削之,是后遂鲜有知者”。(2)有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兵部尚书张煌言所作《建夷宫词》为证,其中有谩骂清王朝的一首词。即:“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3)清史书中记载有顺治帝福临对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并以此作为依据,将昭然于正史中皇帝对多尔衮在不同时期的序称,作为下嫁的确证。(4)孝庄皇太后死后没有与崇德帝皇太极合葬在沈阳昭陵,是因为对先帝不忠,故而将其葬在了河北清东陵顺治帝清孝陵的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本作者认为,上述四种的依据看似都说得活灵活现,貌似有根有据,但详细考证都不可置信,更不可把它视为真实的史料,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首先《清朝野史大观》是小说文学作品,它的定性是野史,而不是正史。它允许作者进行虚构或将街谈巷议和道听途说的资料用来编撰出生动的人物故事。它是作者自己杜撰的,绝不能用来作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定依据。如其文中有段顺治帝关于下嫁恩诏云:“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体,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父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有司予办。”这一所谓下嫁恩诏,辞文俚俗,显非真诏。特别是皇叔父摄政王“皆为中国第一人”之说就有违规制。任你查遍清朝诸帝诏书,皆称“大清国”或“我大清”,绝对不会用“中国”之词。 其二,用南明弘光小朝廷权臣张煌言《建夷宫词》中的谩骂清朝统治者的一首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来用作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依据更是荒唐。据《清实录》记载,清朝顺治元年十月迁都到北京后,由于有些宫殿被李自成农民军战败西遁时放火烧毁,皇太后到北京后就一直居住在宁寿宫,直到顺治帝福临亲政后的第三年,即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十七日慈宁宫修建好后才搬进去。对此,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中有明确记载:“顺治十年六月十七日,大内慈宁宫告竣,以营造大殿、大门、厢房、桶瓦之礼,遣营造大殿。门瓦之尚书孙塔、贵飞保,营造门瓦之尚书尤常、苏飞宝,营造门瓦侍郎郭科等,于午刻祭祀。光禄寺备办羊三、豕三、果品五种。读视。陈玉、帛、酒、果,点香烛,致祭如例。中殿祝文日:顺治十年岁次癸巳,六月初一乙未,十七日辛亥,皇帝遣孙塔祭司工之神日:天赐圣福,大礼深展。永奉母仪为训,地礼无垠,作范化青,福寿绵长。宫阙坚固,常规灿然,三节俱佳,百神赐福。以牺牲、醇酒致祭,神其鉴格,伏乞尚飨。东配殿祝文日:顺治十年岁次癸巳,六月初一日乙未,十七日辛亥,皇帝遣刘常祭司工之神曰:圣业稳固,宏富俱新。宫阙修茸,俱逢三节,以时告竣,神民得慰。德合坤元,寿考仁厚。诸事既扶,伏乞尚飨。西配殿祝文日:顺治十年岁次癸巳,六月初一日乙未,十七日辛亥,皇帝遣郭阔致祭司工之神日:三节俱合,宫阙始兴,赖坤德之匡扶,乐工期之嘉成。谨陈牲酒,鉴此精诚,敬展明禋,永荷天麻,伏乞尚飨。”此时皇太后年已四十二岁,一是谈不上“太后尚年少”、“风华私月”;二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就病逝了。由此可见,张煌言所作之词,前一句有挟私仇骂之嫌,后一句更加可笑,妄顾史实,犯了张冠李戴、捕风捉影之错,把摄政王多尔衮王妃那木其在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卒后,于第二年正月举行新纳已故肃王豪格遗福晋为妃的典礼,错误地说成是皇太后下嫁多尔衮。 …… 本作者认为,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大明、大顺、大清三股政治军事势力博弈的决定时期,消灭了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取得了全国政权。由于当时多尔衮功高权重,独揽大权,又是一个性欲极强的好色之徒,不排除昭圣皇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采取特殊手段,与多尔衮有些私情,但其政治目的,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权,笼络和控制住多尔衮,不存在下嫁多尔衮的问题。 第二是对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称谓问题。以前由于在一些历史书籍和电影、电视剧中大多都称其为“孝庄皇太后”,这是不对的。其正确的称谓应是“昭圣皇太后”。在我国封建社会,对帝王、后妃和有重大历史功绩的人的尊号有两种:一种是“徽号”即尊号的别名,它是在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尊号。一种是“谥号”,它是皇帝、后妃和有重大历史功绩的人死后,后人对其生前功绩的称号。一般人们对帝王、后妃和有重大历史功绩的人,都以生前“徽号”作为尊称,不能用死后的“谥号”对其称呼。 从文献史料记载来看,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于天命十年(1625年)初,由哥哥吴克善率送亲队伍,乘着彩车盛嫁给当时的四贝勒皇太极,时称小福晋;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继汗位后,封其为西宫妃;天聪八年(1636年),皇太极建立大清称帝时,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顺治元年(1644年)与皇后并称皇太后;顺治八年(1652年)福临亲政后,为其上徽号“昭圣慈寿皇太后”;顺治十年(1654年)入住慈宁宫,顺治帝福临又为圣母加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这是她生前的徽号,故简称其为“昭圣皇太后”。 “孝庄皇太后”的称谓,史料上从无此记载。据史料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玄烨继位后,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这一称谓一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病逝。在她死后,康熙帝为其上“谥号”,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又加封其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翼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证明“孝庄皇太后”之名,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必须正本清源,只能用顺治帝福临为其母所上的“徽号”,尊称“昭圣皇太后”,绝不能用“孝庄皇太后”。而且也不能用其死后,康熙帝玄烨和雍正帝胤稹为其所上的“谥号”称“孝庄文皇后”。本书用详细史料介绍其入宫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皇太极和儿孙们对她生前和死后所称的“徽号”与“谥号”史实作为例证,目的是纠正对这位历史人物错误的称谓,以免贻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