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我的生活故事(乔治·桑自传)(精)/慢读译丛

  • 定价: ¥70
  • ISBN:978753608631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花城
  • 页数:478页
  • 作者:(法)乔治·桑|总...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先驱乔治·桑文笔优美、闻名遐迩的自传,它“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献”。《我的生活故事(乔治·桑自传)(精)》译者独具匠心,从卷帙浩繁的巨著中选取了这个传奇女神长期以来不为人熟知的至爱亲情世界,深入细致地表现了各种亲情关系衬托下一个特立独行作家的诞生和成长。

内容提要

  

    《我的生活故事(乔治·桑自传)(精)》绕开她被说滥的种种情事和人们熟知的文学成就,以前所未见的角度,集中讲诉她的家庭故事、父母亲的故事、祖母的故事、童年的故事、在祖母和母亲争夺她的抚养权之夹缝中成长的故事,以及她的婚姻故事。这是她长期为人所忽略、不被人熟知的亲情世界,既甜蜜又纠结甚至痛苦。她以非凡的讲故事能力和当时甚为时髦的原汁原味的书信素材,生动再现了父亲母亲祖母家庭教师等人的形象,真实再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家庭生活场景,儿时的趣味、阅读的快乐,不时生发的精彩议论,都引人入胜。关于祖母一直以来对她音乐的熏陶和影响、母亲顺应自然的趣味教法,给了她完全放松和自由不羁生活的诺昂乡村,本能顺服母亲和反抗祖母清规戒律的做法,这些都大大延伸了我们对乔治·桑的认知,从一个全新角度看待她是如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

媒体推荐

    乔治·桑的《我的生活故事》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献。它虽然深受卢梭《忏悔录》的影响,但由于其独到的女性眼光与细腻的女性笔触,它又有别于卢梭的回忆作品。它给20世纪女性作家娜塔莉·萨洛特和柯莱特的女性自传提供了样板。
    ——法国《费加罗报》
    乔治·桑的《我的生活故事》开了女性自传的先河。如果说,在乔治·桑之前也有写作回忆录的女性作家,但《我的生活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第一部让人读到一个有志成为艺术家的小姑娘艰难成长过程的自传作品,它可以让同时代孩子从中找到自我:“听我说,我的生活,也就是你们的生活。”
    ——法国《艺术评论》
    乔治·桑的《我的生活故事》并不是仿效卢梭的《忏悔录》,也不是以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为样板。她的宏大志愿是讲述在革命风暴洗礼过后一个女性,尤其是一个与巴尔扎克、圣伯夫、缪塞、肖邦等社会名流与文艺精英经常来往的女作家的生活。
    ——法国《世界报》

目录

我的家庭出身
  一
  二
  三
  四
我父亲的故事
  一
  二
  三
  四
  五
我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我童年的故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我的婚姻与社会交往
  一
  二
译后记

前言

  

    “慢读译丛”总序
    谢大光
    阅读原本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看电影或是欣赏音乐相比,当然自由许多,也自在许多。阅读速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己选择,并不存在快与慢的问题。才能超常者尽可一目十行,自认愚钝者也不妨十目一行,反正书在自己手中,不会影响他人。然而,今日社会宛如一个大赛场,孩子一出生就被安在了跑道上,孰快孰慢,决定着一生的命运,由不得你自己选择。读书一旦纳入人生竞赛的项目,阅读速度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期盼甚至逼迫孩子早读、快读、多读,学校和社会也在推波助澜,渲染着强化着竞赛的紧张气氛。这是只有一个目标的竞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怪乎孩子们要掐着秒表阅读,看一分钟到底能读多少单词。有需求就有市场。走进书店,那些铺天盖地的辅导读物、励志读物、理财读物,无不在争着教人如何速成,如何快捷地取得成功。物质主义时代,读书从一开始就直接地和物质利益挂起钩,越来越成为一种功利化行为。阅读只是知识的填充,只是应付各种人生考试的手段。我们淡漠了甚至忘记了还有另一种阅读,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阅读——诉诸心灵的惬意的阅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清风朗月,一卷在手,心与书从容相对熔融一体,今夕何夕,宠辱皆忘;或是夜深人静,书在枕旁,情感随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喜怒笑哭,无法自已。这样的阅读会使世界在眼前开阔起来,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使你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阅读会在心田种下爱与善的种子,使你懂得如何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站立起来;这样的阅读能使人找到自己,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抑或面对种种诱惑,也不忘记自己是谁。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在引用陶渊明这段自述时,常常忘记了前面还有“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八个字。阅读状态和生活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就会有怎样的阅读。我们不是生活在梦幻中,谁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基本的生存需求去读书,那些能够把谋生的职业与个人兴趣合而为一的人,是上天赐福的幸运儿,然而,不要仅仅为了生存去读书吧。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目标单一具体的阅读,就像到超市去买预想的商品,进去就拿,拿到就走,快则快矣,少了许多趣味,所得也就有限。有一种教育叫熏陶,有一种成长叫积淀,有一种阅读叫品味。世界如此广阔,生活如此丰富,值得我们细细翻阅,一个劲儿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岂不是辜负了身边的无限风光。总要有流连忘返含英咀华的兴致,总要有下马看花闲庭信步的自信,有快就要有慢,快是为了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读,可以从生活中文字中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意味和乐趣,既享受了生活,又有助于成长。慢也是为了快,速度可以置换成质量,质量就是机遇。君不见森林中的树木,生长缓慢的更结实,更有机会成为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灵的成长需要耐心。
    在人类历史上,对于关乎心灵的事,从来都是有耐心的。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开始修建至1345年建成,历时180多年;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从1386年至1897年,建造了整整五个世纪,而教堂的最后一座铜门直至1965年才被装好;创纪录的是德国科隆大教堂,从1248年至1880年,完全建成竟然耗时632年。如果说,最早的倡议者还存有些许功名之心,经过600多年的岁月淘洗,留下的大约只是虔诚的信仰。在中国,这样安放心灵的建筑也能拉出长长的一串名单: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从东汉至唐,共开凿600多年;敦煌莫高窟,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凿第一个洞窟,一直延续到元代,前后历时千年;洛阳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到北宋,开凿400多年;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后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陆续营造,前后长达1400多年……同样具有耐心的,还有以文字建造心灵殿堂的作家、学者。“不应该把知识贴在心灵表面,应该注入心灵里面;不应该拿它来喷洒,应该拿它来浸染。要是学习不能改变心灵,使之趋向完美,最好还是就此作罢。”“一个人不学善良做人的知识,其他一切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以上的话出自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蒙田在他的后半生把自己作为思想的对象物,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问讯探究与之相联系的外部世界,花费整整30年时间。完成传世之作《随笔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另一位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1645—1696),一生在写只有10万字的《品格论》,1688年首版后,每一年都在重版,每版都有新条目增加,他不撒谎,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分量,直指世道人心,被尊为历史的见证;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已经著作等身,还在苦苦追索人生的意义,一部拷问灵魂的小说《复活》整整写了10年;我们的曹雪芹,穷其一生只留下未完成的《红楼梦》,一代又一代读者受惠于他的心灵泽被,对他这个人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确知他的生卒年月。
    这些就是人类心灵史上的顿号。我们可以说时代不同了,如今是消费物质时代、信息泛滥时代,变化是如此之快,信息是如此之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稍有怠慢,就会落伍,就会和财富和机会失之交臂,哪里有时间有耐心去关注心灵?然而,物质越是丰富,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制衡去掌控,否则世界会失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于个人来说,善良、真诚、理想、友爱、审美,这些关乎心灵的事,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投入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从读好一本书开始。不必刻意追求速度的快慢,你只要少一些攀比追风的功利之心,多一些平常心,保持自然放松的心态,正像美好的风景让人放慢脚步,动听的音乐会令人驻足,遇到好书自然会使阅读放慢速度,细细欣赏,读完之后还会留下长长的记忆和回味。书和人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有相通之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书人之间也讲究因缘聚会同气相求。敬重书的品质,养成慢读的习惯,好书自然会向你聚拢而来,这将使你一生受用无穷。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们编辑了这一套“慢读译丛”,尝试着给期待慢读的读者提供一种选择。相信流连其中的人不会失望。
    2011年7月10日于津门

后记

  

    乔治·桑(1804—1876),本名吕茜·奥洛尔·杜潘,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先驱,一生创作了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剧本、文艺批评等体裁在内的一百多卷文学作品,和大量书简政论作品,其中在中国翻译出版并且有较大影响的有《安蒂亚娜》(一译《印典娜》)、《木工小史》《康素艾萝》《魔沼》《小法岱特》等。除了不凡的文学创作,她还是法国文坛比较活跃的交际人物,一生交有许多政坛文坛艺术界朋友,其中著名的有卡莱尔、德拉图什、缪塞、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屠格涅夫、肖邦、德拉克卢瓦等。她家的餐厅客厅,经常高朋满座,可说是当时文坛艺坛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
    《我的生活故事》是乔治·桑花费八年时间(1847—1855)创作的一部自传性文学作品,主要写她家族的故事以及她自己从1804年到1847年的前半生经历。全稿从1854年起在报纸连载,1855年结集出版,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丰特诺瓦到马伦哥,一个家庭的故事》,主要写吕茜.奥洛尔。杜潘的家庭故事。她父亲的外祖父是波兰国王的后人,法国大名鼎鼎的德·萨克森元帅,于1745年曾指挥军队夺得丰特诺瓦大捷。乔治·桑的父亲是法国第一帝国的军官,曾任法国元帅缪拉亲王的副官,跟随拿破仑·波拿巴特参加马伦哥战役。第二部分《我生命的头几年》(1800—1811),讲述吕茜‘奥洛尔。杜潘父母的婚恋以及她自己的童年故事。第三部分《从童年到少年》(1810—1819)写吕茜·奥洛尔.杜潘的母亲与祖母争夺她的抚养权的斗争,写她夹在祖母与母亲之间做人的难处。第四部分《从神秘主义到独立》(1819—1832)讲述祖母的患病及逝世给吕茜·奥洛尔·杜潘带来的哀伤悲痛。巨额遗产使年方十七的她获得极大的自由。但是哀恸、绝望、与母亲的冲突使吕茜·奥洛尔·杜潘生出自杀的动机,是数周的乡下居留与婚恋生活挽救了她。最后一部分《文学与私密生活》,讲述乔治·桑这个笔名的由来,讲述多部作品的写作缘起与出版经过,讲述她在写作过程的精神体验与社会交往。随着名气加大,阅历渐深,她在作品里也表达了对社会前途、宗教作用、妇女条件等问题的关注与质疑。
    乔治·桑从小是在父母亲讲述的故事中长大的,很小就表现出编创故事的非凡能力。这个能力在《我的生活故事》里得到了延续与发扬。一些家庭生活场景被表述得既真实又生动,一些生活小事更是讲述得有条有理,要而不繁。乔治·桑的祖母杜潘女士是个很有学养的知识女性,在思想观念与精神追求上也不落后于时代,在乔治·桑幼年就对她灌输了一些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因此乔治·桑这部作品里也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操,表现了对阶级差别、社会不公的憎恶与深刻批评。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向往。由于父亲的身份与地位,乔治·桑从自己的耳闻目睹中经历过法国革命与帝国期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见识过法国一些历史人物,她在这方面的讲述,给历史留下了一些珍贵资料。因此有人称《我的生活故事》是一部表现法国革命前后社会变化的风俗大画,是记载了鲜活史料的历史文献。 在写作风格上,乔治·桑基本是依照年代顺序,朴实无华地进行述事。虽然文中议论较多,但因思想深刻、观点新鲜、见解不俗,倒也并不败坏读者胃口。但在全书结构上,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芒·德·彭玛丹的名言“我的生活故事……始于我出生之前”对她影响很大。因此她在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之前,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述父母双方家庭的故事。她外祖这边的家境一般,做些简略交代也就过去了,但是她祖父,就是卢梭《忏悔录》里提到的弗兰柯依,是法国的包税人,有名的富豪,祖母家更是阀阅世家,皇亲国戚,在法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大贵族,多花些笔墨也并不为过。问题是,在19世纪上半叶,也就是作者开始写作本书的年代,法国文坛盛行书简文学。从18世纪的卢梭开始,夏多布里昂、司汤达、缪塞等人都喜欢直接用书简创作,或者在作品中大量插引书简。法国文学史的名著《危险的关系》就是一部长篇书简作品。乔治·桑深受这股潮流影响,在讲述家庭生活故事时,也引用了大量的家庭通信文字。这种方法在当时很是时髦,在今日的读者看来,却是一种过气的方法。当然作品中的书信是原汁原味的素材,可以直接见证事实,感受写信人当时的思想心理感情情绪,但是插引多了,难免使人感到冗繁、单调、枯燥。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书信尽量作了精选,但为了保持上下文的连贯畅通,有些书信不得不译,而有些书信则是重大的历史见证材料,如乔治-桑的父亲讲述自己参加马伦哥战役经历的文字,更是必须保留。这点需要向读者做出说明。 《我的生活故事》有十大卷之巨(甚至有不同版本将之分为二十卷),译成中文恐不下一百五十万字。时下的市场状况与读者的阅读条件和趣味也许都不允许将全书完整译出出版。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如何选取精粹部分翻译,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考虑到乔治·桑的主要文学作品在我国已有翻译出版,研究她的文学创作的专著编著也有若干面世,这方面的内容似可暂时搁置。另外,讲述其情爱关系的作品,不论译作专著,坊间亦可找到,比如法国传记大家莫洛亚的《乔治·桑传》,就曾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为朗维忠教授与敝人。因此这方面的内容也可暂时割舍。译者将选译重点放在乔治·桑的家庭生活与童年、青少年生活方面。一则是乔治·桑在这方面花的力气更大(八九百页的篇幅,这方面的内容占了近六百页),讲述得更细,二则亲情内容本就有亲和力,亲近感人,容易唤起译者和读者在精神感情上的共鸣。选译内容定下来以后,译本基本保持了原作的五部分格局与顺序,但是个别章节根据内容有上下相邻的移动。为了更加贴合与突出内容,五部分标题亦由译者另外拟定,这点亦需说明。 在翻译过程中,作者的精彩叙述常常令译者拍桌叫好。尤其是作品中有意无意表露的贯穿于传主祖孙三代的一种精神,让译者常常抚键沉思,感动不已,感慨系之。这种精神在杜潘太太身上,表现为在思想文化上追求进步,走在同代人,尤其是本阶级的同代人前面。这个大贵族出身的老太太,不仅不为阶级偏见与既得利益所囿,竟然与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的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为友,接受他们的学说与思想,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并且在女性自强自立男女平等方面,早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而且多才多艺,书信写得文采斐然、生动感人,儿子称她的书信比起法国书简文学大家德·塞维涅夫人也不遑多让,在音乐方面更是修养精深,堪称一时无两的专家。这种精神在杜潘太太的儿子、乔治·桑的父亲莫里斯身上,则表现为强烈的进取精神与毫不含糊的责任意识。这个贵族子弟渴望“马上立功”,而不愿在平庸社会厮混,当祖国处在危难之时,他抛弃个人恩怨,毅然应征入伍,希望上阵杀敌,报效祖国;在有的同辈在司令总部、后方宫廷四处钻营、卖身投靠时,刚直不阿的他放着皇帝与亲王身边的副官不做,主动申请上前线,要凭着勇敢来获取功名。他鄙视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人,想的是不负民族厚望,不辱先人名声。这种精神在孙女身上,则表现为不畏偏见,不惧谗言,不与时代的垃圾同流合污,勇敢地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我以为,这种精神也许就是一种贵族精神。在当下语境里,贵族精神常常被理解为注重文化修养、珍惜荣誉、讲究礼貌、尊重别人,但是我想,追求进步、热爱自由、张扬个性、勇于担当,更是贵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翻译本书期间,译者特意实地探访了法国诺昂的乔治·桑故居。那是一座带有花园的简朴楼房,当地人称之为“城堡”。但是在我看来,那座房子与花园除了规模稍大,形状与当地农居也差不多,既无碉楼,也无雉碟,更无宽厚的围墙。进到里面,包括当年比较贵重的铸铁灶具与铜锅铜盆等厨具,一应家具摆设与我们后来参观的画家莫奈的故居差不多。但是有几个房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是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带有全套卧具的书房,以及专门辟出供孩子们练琴排戏之用的琴房和木偶剧房、小剧场。我想,浓厚的阅读氛围、优质的全面教育、有的放矢的艺术培养,这也许是乔治·桑们的成材条件,但是旧制度下通过疆场洒血马上封侯来求富求贵的路子行不通了,新朝代精英们求知习艺、争取在精神与文艺领域领先,走的是否另一种求尊得贵的路径呢? 译者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