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地理学

中国极化区--理论评估与案例

  • 定价: ¥88
  • ISBN:978703056827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科学
  • 页数:150页
  • 作者:段学军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段学军等著的《中国极化区--理论评估与案例》结合区域经济空间演变的新特点与政策需求导向,笔者结合近十年的研究基础,提出极化区的理论概念,呼吁进一步完善中国极化区理论和研究范式,用以指导当前区域发展实践。笔者认为极化区是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由一个或者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发挥战略功能紧密相关的周边区域组成,具有极强的经济集聚能力与较高的发展水平,并在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重要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极化区作为一种具有国家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织形式,是集聚经济发展要素和支配国家经济命脉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引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功能。极化区作为区域单元的一种,空间极化发展的范围、领域和结构也深受高速交通和通信等技术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

  

    段学军等著的《中国极化区--理论评估与案例》在系统梳理了极化区相关理论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化区的理论内涵和形成的空间特征,建立了极化区功能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探讨了中国极化区发育程度和功能模式,并着重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等典型极化区空间范围、结构与功能演变特征和空间管治实践,结合国际典型极化区的发展过程,为我国极化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全书力图构建中国极化区研究的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表象与机理等多个维度深化对极化区的认识,丰富转型期中国空间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区域发展政策与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乡规划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政府管理和决策部门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极化区理论及概念
  1.1  极化区的基本概念
    1.1.1  基础概念
    1.1.2  理论脉络
    1.1.3  相关概念辨析
  1.2  极化区形成的理论基础
    1.2.1  增长极理论
    1.2.2  循环因果累积理论
    1.2.3  极化-涓滴理论
    1.2.4  中心-外围理论
    1.2.5  点-轴理论
    1.2.6  全球城市理论
  1.3  极化区形成的空间特征
    1.3.1  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
    1.3.2  空间极化的模式与效应
    1.3.3  极化区的功能特征
第2章  极化区发育与管治的理论基础
  2.1  极化区发育的驱动机制
  2.2  极化区的主要功能
  2.3  极化区的空间管治
第3章  中国极化区发展的地域特征
  3.1  极化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1.1  地形与气候
    3.1.2  流域关系
    3.1.3  生态脆弱性
    3.1.4  生态服务功能
  3.2  极化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3.2.1  人口空间分布
    3.2.2  经济空间分布
  3.3  极化区的地域综合类型
    3.3.1  自然与社会经济耦合特征
    3.3.2  极化区的综合地域类型
第4章  中国极化区发展的功能评估
  4.1  极化区功能的评估体系
  4.2  极化区的功能评估
    4.2.1  极化区功能特征
    4.2.2  极化区功能评估
  4.3  极化区发展的功能模式
第5章  极化区的空间范围演变
  5.1  长江三角洲极化区范围的演变过程
    5.1.1  经济极化的过程
    5.1.2  空间范围的扩展
  5.2  其他典型极化区范围的演变
    5.2.1  东部典型极化区案例分析
    5.2.2  中部典型极化区案例分析
    5.2.3  西部典型极化区案例分析
第6章  极化区的网络空间结构演变
  6.1  网络空间结构的测度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2  基于交通联系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网络空间结构演变
    6.2.1  交通客运量的时间变化
    6.2.2  节点城市间的关联强度
  6.3  基于物流企业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网络空间结构演变
    6.3.1  交通货运量的时间变化
    6.3.2  节点城市的关联度
  6.4  空间网络结构的综合演变特征
第7章  极化区的空间功能结构演变
  7.1  极化区功能结构的测度
    7.1.1  研究方法
    7.1.2  数据来源
  7.2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功能分工的总体特征
    7.2.1  城市功能的结构特征
    7.2.2  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异
  7.3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空间功能结构的时空演变
  7.4  其他典型极化区空间功能结构的时空演变
    7.4.1  东部典型极化区案例分析
    7.4.2  中部典型极化区案例分析
    7.4.3  西部典型极化区案例分析
第8章  极化区跨界扩展的管治策略
  8.1  极化区跨界扩展背景及跨界园区发展模式
  8.2  跨界园区发展的典型案例
    8.2.1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8.2.2  苏通科技产业园
    8.2.3  江苏锡通科技产业园
  8.3  极化区跨界园区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9章  国际典型极化区发展
  9.1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地区
    9.1.1  概况
    9.1.2  发展历程
    9.1.3  发展特征
  9.2  英国伦敦—伯明翰和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
    9.2.1  概况
    9.2.2  发展历程
    9.2.3  发展特征
  9.3  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地区
    9.3.1  概况
    9.3.2  发展历程
    9.3.3  发展特征
  9.4  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地区
    9.4.1  概况
    9.4.2  发展历程
    9.4.3  发展特征
  9.5  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地区
    9.5.1  概况
    9.5.2  发展历程
    9.5.3  发展特征
第10章  极化区形成的因素与启示
  10.1  主要影响因素
  10.2  主要发展趋势
  10.3  主要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