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中国政治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精)

  • 定价: ¥69
  • ISBN:9787508687865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06页
  • 作者:傅莹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精)》是作者傅莹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以来就人大新闻发布会和台前幕后的故事展开论述的著作。书中解析新闻发布会的台前幕后,讲述布会之外的故事,揭示国际论坛上的和风与疾雨,追忆任驻英国大使期间的点点滴滴。本书可读性、兴趣性都非常强。

内容提要

  

    傅莹女士,2013-2017年担任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也曾担任驻英国等国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精)》中展现的是,她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
    全书分三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解构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分别从民法典、环保、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国防费、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等七方面,再现了作者是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的。第二部分“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条分缕析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呈现了一位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第三部分“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主要谈作者参加一些国际论坛的体会,比如慕尼黑安全会议和瓦尔代俱乐部会议;回顾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伦敦传递等事件以及其间与国外媒体打交道的经历。这本书对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和国际传播,如何与世界相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傅莹,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毕业
    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
    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系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创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目录

第一部分  解析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
  第一章  走进新闻发布会
    准备工作进行到最后一刻
    发布会开始前的最后准备
    2017年3月4日上午11时
    见证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开篇布局
    了解民法典
    从外交官到立法参与者
    雾霾是一道“必答题”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想法
  第二章  国防费、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
    世界上哪儿的战乱是中国造成的?
    国防费预算的数据给不给记者?
    2017年对国防费预算问题的回答
    中国国防费
    关于“中国威胁论”
    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化繁就简
    回应经济领域的关切
    反腐败没有禁区
    法治和制度建设
    反腐与人大、反腐在人大
  第三章  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
    丰满的道理和骨感的现实
    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
    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中国要在世界上发挥什么作用?
    中印不是敌人
    与外国记者交朋友
    回答质疑性的问题
    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怼”不是我的本意
第二部分  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一切为了大会
    进入一年一度的筹备期
    先从知己开始:人大内部座谈
    媒体的背后是老百姓:与媒体座谈
    来自一线的信息:与部委座谈
    讲好中国故事:与外媒座谈、召开吹风会
  第五章  “炼”成新闻发言人
    与记者会的初次接触
    单打独斗?不,我需要一个团队
    寻觅公众心中的问号
    找准我们的立场和角度
    发布会是“听”的艺术
    训练、再训练
    形象也是一种表达
第三部分  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
  第六章  国际论坛上的和风与疾雨
    国际论坛需要更多中国人的身影
    初识慕尼黑安全会议
    谁“控制”朝鲜?
    辩驳与争论
    我与瓦尔代论坛
    俄罗斯的“瓦尔代经验”
  第七章  英伦追忆
    初到英国
    “3·14”事件后的舆论冲击
    “干得那么好,说得这么差”
    严厉的教师
    试水《早间新闻》节目
    北京奥运会圣火来了
    跌宕起伏的火炬传递
    大使火炬手
    在《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
    与资深记者琼恩面对面
    与巴伯争论一个词
    G20伦敦峰会前接受采访
    把伦敦经验搬到北京
写在后面的话
致谢

前言

  

    2017年3月4日中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墙上时钟的指针滑过12点08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持续了68分钟,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我刚一起身,许多记者就拥到发布会的台子前,高声提着各种问题,期望再得到一些回应。一般这种“无序”的场面是比较难掌控的,发言人一旦接上话头,就很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不仅会失去对时间的把握,人多的时候还可能导致踩踏。我看着他们,尽管面对的是一双双饱含期待的眼睛,仍然抱歉地摆了摆手,快步离开现场。
    走过厚重的回廊,来到人民大会堂南门外,阳光灿烂,天清气爽,所有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我做过三十多年的外交官,走南闯北,经常面对国内外媒体和接受采访,但是,做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人生中全然不同的新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面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求知、求真、求实的强烈愿望,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挑战性越来越大。于我而言,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不仅在现场答问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每次发布会结束时总觉得如释重负,以至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不愿去看现场的视频。
    2013年1月,我在家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3月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上,我被确定为大会副秘书长兼大会发言人。时至2017年3月4日,我已经是第五次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新闻发言人。
    还记得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发布厅被记者挤坐得满满的,后排和两侧也站得人挨人,电视摄像师、拍照记者架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突然面对如此强大的媒体阵势,我心中的压力感陡然上升,那种感受终生难忘。我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被镜头盯得紧紧的,无数的聚光灯在我眼前频频爆闪,灿如星河,估计这一刻自己被拍照的次数比一辈子都多,不可能不深深感到惶恐。我在发布会上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却硬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起水杯就会引发相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对于我来讲,重要的是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保持镇定和专注,实现新闻发布会预设的传播目标。
    每年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都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其他许多电视台和网络也会转播,收视率比较高,传播面很广。2(113年3月上阵之初,我既有陌生中的仓促不安,也有‘‘无知者无畏”的闯关勇气。到了2014年3月,我第二次做新闻发布会时,开始更加意识到把握社会焦点和学习立法知识的重要性和难度,压力感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再到第三个年头,我对于准备发布会的方式方法、思路构建和立场表述,都有了改进。经过后来不断积累经验,准备工作更加专业化,目标更加清晰,我对人大工作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回想这五年,我从外交岗位转向聚焦国内问题的立法机关;从参与双边和多边对外谈判,到了解、认识和回应国内民生和社会问题;从亲历国与国之间的斡旋博弈,到学习和参与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这个转型并非坦途,我始终都怀着敬畏职责、敬畏人民之心,攀山般地学习,努力适应这份重任与使命。
    大致统计,我在五年的五场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记者提出的126个问题,涉及的领域广泛,按照提问次数多少排序,分别是:人大职能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9次)、外交(9次)、税收与经济运行(7次)、社会热点(7次)、国防费预算(5次)、环保议题(5次)、反腐败(4次)、妇女权益(4次)、政治体制改革(4次)、中国香港(3次)。这些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公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够亲身参与对时代大课题的诠释和对党情、国情、民情变迁的直接反映,一是我的莫大荣幸。
    很多人对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感兴趣,总有人向我提议,为什么不把这些经历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
    现在我用文字回望,把我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期间的_二些工作和体验整理出来,对背后的准备过程进行一个拆解,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这个过程。
    我的讲述将以2017年3月4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为主线展开。第一部分聚焦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我会通过对一些答问的解构,展现背后的思考,也会穿插对此前四次发布会的一些回顾。第二部分则转向幕后的故事,分别呈现了大会新闻工作筹备的过程,以及我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发布会的准备。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在国际交往中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并追忆了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探索。
    希望这些综合起来的画面能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制度和做事方法,也希望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我的同行或者未来的同行有所助益。我也想以此作为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一个回馈和纪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终将微笑着面对如星河般闪烁的聚光灯和镜头背后的世界。
    傅莹
    2018年1月20日

后记

  

    这本书的前七章快完成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十九大报告时语重心长地告减全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这些年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
    我还记得,1967年得到自己第一个军绿色的帆布书包时,我用红色的绒线把毛泽东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绣到书包上。对于我和同时代的许多人来说,“为人民服务”是一生的信念。
    作为全国人大会议发言人,我面对的“你”,归根结底是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当然也有面对世界公众的成分。了解“你”的关切,做好全国人大与中国老百姓沟通的桥梁,做好中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是我走进天安门广场侧畔的这座大楼时所想到的。
    在我30多年外交工作生涯中,主要是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说明中国如何改革发展,如何开放学习,解释中国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道路,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政策。而在全国人大五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多地接触到国内事务,了解到社会各界的声音和诉求。
    在信息时代,尤其对于大国来说,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边界相对模糊起来了。国际上的问题会即时地反射到国内,国际政治中的许多故事也恰是源自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这意味着,我们做对内传播要顾及国际影响,开展对外传播也要考虑国内老百姓的想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关系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外宣方面的职责和使命。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沦阐述。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为开展有公信力的传播,为培育这方面的能力,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与读者分享这方面的一些体会,特别是希望给未来年轻一代人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及时发声、讲“实在话” 新闻传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需求总是处于“饥渴”状况,当今世界舆论场上,对涉及中国的信息需求是相当突出的。当发生某件事情时,能第一时间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往往给人印象最深,也很快就能在受众当中形成心理定势。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需要能够主动和及时地提供第一手信息,走在舆论的前头。如果第一时间传播的信息是错误的、虚假的、片面的,就有可能出现“三人成虎”的效果,而后则需要投入数倍的资源去澄清、矫正,还不见得有效,甚至会引起舆论反弹。 …… 2016年12月,我在美国纽约大学(NYU)以《国际行为中“人”的因素》为题进行演讲时,表达过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多年的实践让我观察到,在现代文明环境下,无论是多么富有激情的理念和有什么样的道义目的,对国际行为的最终判断,还是要看它对人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人民”是我在全国人大工作中体会最深的概念,也是我在新闻发布会中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党的领导下,不管是媒体、政府各部门还是全国人大,我们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听到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关切。对人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这方面的体验和体会带给我很多,包括沉甸甸的责任感、谦卑和敬畏的心态,以及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国际环境里,大部分沟通的对象也都是普通的人,既然要沟通,就是打算赢取对方理解,因此同样需要怀着尊重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既要有“道”,也要重视“术” 总之,向国内外进行有效传播,既要有“道”,也要重视“术”。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沟通和传播中的理念和价值观,它决定了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上,为准服务,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而“术”则是技巧和方法,这也很重要。“讲好中国故事”强调“术”的重要性,“讲好”本身包含着对“术”的要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才能“讲好”?故事是讲给人听的,要让人听得进去,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进而说服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做足功课。 根据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今天的传播可能格外需要重视沟通的“术”——技巧。例如专业培训,是实现自如面对媒体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必要过程。我自己是一个仍在不断学习和摸索的初行者,下了些“笨功夫”和“苦功夫”。我在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法和细节,更何况技巧是非常个人化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已的方法和习惯。 我曾犹豫是否有必要把一些技术化和琐碎的内容写进书里,但是最终还是放进来了。因为,我希望尽可能还原自己的真实经历,让这本书更加接近实用性的“操作手册”,使一些经验、方法甚至教训让后来人有所借鉴。诚然,“道”和“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有术无道,止于术也”,我们不可能脱离“道”空谈“术”,方法和技巧需要有理念的支撑。许多方法和技巧是琐碎的,甚至是折磨人的,需要信念的支撑。之所以有人肯吃这份“苦”,愿意去努力克服困难做这件事,相信他们都是因为有信念和责任感,希望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讲好,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道”呢? 中国在世界上全新国际话语权的确立,除了靠更好地说,最终还是要看我们做得怎么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国家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将不断赢得国际社会的了解和信任,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