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

  • 定价: ¥80
  • ISBN:978755961881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557页
  • 作者:傅佩荣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傅佩荣著的《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遵循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融合了教材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自然和社会现象凸显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练习环节全面,形式多样,保证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力稳中求升。本书遵循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到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

内容提要

  

    《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政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
    这本书将让你发现,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目录

【第一讲】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与经典
  伟大哲学中的“应然”
  伟大哲学中的“超越界”
  定义真正的儒家
  借鉴诠释学方法重读经典
  儒家产生的背景
  孔子的生命脉络
  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后的发展
【第二讲】  《论语》解读:宰我问三年之丧
  宰我是谁
  何为三年之丧
  守丧一年为何不够
  “予之不仁也!”
  孝顺是什么
  爱有差等,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安养天下
【第三讲】  《论语》解读:吾道一以贯之
  澄清“道”的概念
  设定“善”的判准
  构建“天”与人的系统
【第四讲】  《论语》解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讲】  《论语》解读:孔子的宗教信仰
  子之所慎:疾
  子之所慎:战
  子之所慎:齐(斋)
  鬼神、超越界、死亡
  宗教语言与宗教情操
【第六讲】  《孟子》解读:浩然之气
  道通
  养勇
  知言
  省身
【第七讲】  《孟子》解读:人性理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第八讲】  《孟子》解读:尽心知性知天
  尽心,存心
  知性,养性
  知天,事天
  修身,立命
  良知良能,存养充扩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第九讲】  《孟子》解读:人生境界
  善
  信
  美
  大
  圣
  神
【第十讲】  《荀子》解读:人性理论
  儒家的外观与内涵
  荀子掌握了儒家的外观
  荀子的“礼”
  荀子的“效益论”
  荀子与儒家内核的分歧
  《荀子·性恶》文本解读
【第十一讲】  《荀子》解读:天行有常
  荀子的“自然之天”
  天的五种功能
  天功能的嬗变及儒道两家的破解之法
  荀子“天论”的核心问题
  《荀子·天论》文本解读
【第十二讲】  《易经》初探
  《易经》的特点及组成
  “易”的含义
  《易经》中基本的概念
  《易经》象数方面的应用
  《易经》概念简释
  《易经》溯源
【第十三讲】  《周易·文言》解读:以诚修身
  乾卦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总结
【第十四讲】  《大学》解读: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全文
【第十五讲】  《中庸》解读:天命之谓性
  修道之谓教
  择善而固执
  用其中于民
  鬼神之为德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参赞天地
【第十六讲】  综合讨论
【编后记】

前言

  

    “先秦”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战国时代,诸子争鸣、百家竞起,知识分子都在想办法化解时代危机。到了西汉初期,《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已显示了只有六家思想可以传诸后世。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不过,从今日研究哲学的角度看来,只有儒家与道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及永恒哲学的条件。
    这个条件包括三点,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其中最难的是“建构系统”,因为它涉及一个“二加一”的结构。“二”是我们已知的自然界与人类;“一”是那作为自然界与人类的“来源及归宿”者。这个“一”不能被证明,但必须被设定。简单说来,就是儒家的“天”与道家的“道”。道家比较直接,以道为万物(含人在内)的来源与归宿。儒家尊重传统,因而稍嫌复杂。
    儒家的“天”有两个“不是”:一、不是自然界,不然孔子如何会说“知天命”与“畏天命”?二、不是人,因为人间只有天子。这个天只能是也必须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对于这样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于个人对使命的自觉;人也有不可知的天,它体现于世局的变化,个人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相信“天”同时具有“可知与不可知”两面,正是世间一流哲学与正派宗教的共识。这种共识充分反映了人类在探索生命意义时的焦虑状态。人生问题莫大于此。
    认清问题所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儒家哲学既能认清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但新的难题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这两点形成一条直线。以这条直线为立场,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谓名副其实。依此为准,则有三点反省:
    首先,荀子并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约晚孟子五十年,他对人性与对天的看法,完全偏离了孔孟思想。孟子倡言“性善”,荀子特别写一篇《性恶》,其中四次点名孟子加以批判。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性善”故意简化并曲解为“性本善”的学者。孔子与孟子的“天”概念,来自《诗经》《书经》的传统信念,并与个人使命息息相关;荀子特别写一篇《天论》,把天当作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在这两个观念上针锋相对,真是夫复何言?
    其次,《易传》《大学》《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着讲”,分别将其应用于:一、打通天地之道与人之道;二、培养合乎儒家理想的统治者;三、由安顿人类推而至于参赞天地之化育。儒家哲学至此粲然完备。
    再次,我们阅读儒家经典,不可能不参考历代学者的注解,但须慎思明辨。理由很简单:自秦始皇以来,历代皆为帝王专制,学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观的心灵探求真理。此所以谭嗣同所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确有所见。
    今日研究儒家,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这时需要的是一句话:以理性探讨真理。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据的、合逻辑的、可理解的”观点;探讨依据诠释学的进路,辨明“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真理展现于开放的心灵,既能“以经解经”,又能“以经验印证经典”。
    我于2014年在台大哲学系讲述“先秦儒家哲学”的课程,之后把讲稿整理修订,编成本书。本书依序介绍及评论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同时也指出《荀子》的歧出之处。至于个人学习儒家的心得,则见于再三解说“人性向善论”的详细内容。言者谆谆,三致意焉,知我罪我,但求无愧于心。能使孔孟之道昌明于世,实深感荣幸。
    傅佩荣

后记

  

    记得有位老师在讲课时曾引过一句话,“有欲望才有得失,有得失才有吉凶”,以此诠释《易经》卦辞中吉凶悔吝的真正意涵。这句话对当时的我而言,犹如醍醐灌顶,彻底破解了我起初学习《易经》时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忽然明白,这也许才是自己从前多次学习而不得入门的真正原因。
    你一定猜到了,说出如此警妙之句的前辈,正是傅佩荣老师。
    之后,我便找来傅老师的课程和作品,从《易经》到先秦的儒家道家,再到西方哲学、宗教哲学。虽然课是课、书是书,想要一一对应起来颇有些难度,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学习热情。每天我在上下班途中听课,记不清晰的地方,回到家里再找到相关的书来落实。就这样,过了快两年,始终乐此不疲。都说快乐转瞬即逝,但是,在傅老师的声音和文字里,那些遥远的经典纷纷活了起来,其中的圣哲先贤可以回答我的各种问题。这真是一种清澈而悠远的快乐。
    那个时候我就想,傅老师的书必须我来做。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想要把傅老师的学术思想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虽然我只是出版行业中的晚辈后生,但是受教于傅老师,自然知道“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做书的人不就是应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用最适合的方式呈献给读者吗?自己从中受益颇深,便也希望让这样好的东西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这也正是出版的意义。
    很幸运,我那封小心翼翼的约稿邮件,很快得到了傅老师助理的回复。他对我的支持和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他在回复的信中说,如果能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形成产品跟天下同好分享,是令人向往的美好。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最先想要做的,便是《先秦儒家哲学》和《宗教哲学》。这是傅老师在台湾大学的两门公开课,也是我听得最酣畅的两门课。因为面向台大的学生,所以傅老师在讲课时会流露出一种师长特有的威严与关切(这在他其他面向社会人士的课程中是比较少见的),反而让我这种习惯校园生活的人感到非常受用。他会非常直接地指出必须记忆的重点,以及课后阅读相关原典的必要性。再加上大学课时相对充分的时长,傅老师的学养风采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这次我们决定以书为依托,做一个阅读与听课无缝结合的尝试。也就是说,你拿到的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个永远相伴的大学课堂。想看书的时候,书中有清晰的目录和详尽的重点;不方便看时,扫描最后一页的二维码,听课就好,有些傅老师讲课时的神来之笔确实是文字没有办法展现的。
    这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眼和耳乃至六根皆可获得新知与智慧,而不只是皓首穷经,顶着越来越厚的眼镜片无可奈何;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内容是核心,纸书是作者思想气质具象的呈现,同时它还可以是整合多种资源的平台。读者拿到一本书,就等于拿到多样的选择,也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气息。 感谢这个时代提供的这种可能。也感谢傅佩荣老师及其团队的信任,感谢联合这个平台、领导马春华女士的支持、同事们的配合,感谢设计师李响先生一如既往的好创意。 记得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时”,即“最合时宜”,是圣的最高境界,可谓“集大成”。吾虽不能至,必心向往之。希望此书于你,也是一个亲近经典的合宜选择。 黄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