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漂泊的书斋(林语堂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 定价: ¥45
  • ISBN:978754705043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277页
  • 作者:周海波//阎开振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周海波、阎开振著的《漂泊的书斋》介绍:林语堂: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化使者。他生性憨直,浑朴天真,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富于人情味,始终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他倡导闲适的生活格调,认为吸烟、旅游、读书、美食、写作、与友人对谈都是乐,生活的智慧就是在于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他的大半生与教育相连,坚守独特的读书风格——“自由而又自愿地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他脚踏中西文化,以“自我矛盾”为乐——“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从林语堂的读书生活,可以看到他的阅读兴趣,读出他的人生观念,明晓他的个性特征。让我们共同走进大师的生活,用心与这位智者对话。

内容提要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读书观。周海波、阎开振著的《漂泊的书斋》以读书生活为切入点,较全面地介绍了林语堂求学、治学、以及工作生活的诸多情况,展现了他在语言学、文学、哲学、教育学、词典编纂等诸多领域的成就,以及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本书材料广博翔实,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目录


我以自我矛盾为乐
“东湖”里走出的小学童
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
哈佛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哈佛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教别人读书比自己读书还难
想法布置一个美丽的居宅
新老“有不为斋”
读书如探新大陆
理想女性当如是
在家庭中,女人是主脑
闲适阅读的无穷乐趣
“淘”来的至乐
教科书情结
半生语言文字缘
创办刊物,发发牢骚
幽默大师的幽默情怀
性灵小品,开卷有益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心灵与自然的探险
穿衣打扮的“哲学”
“吃”的艺术
“一生第一快事”
我要写一本书,在全世界都闻名
不能带肉松,可要带书籍
既中又西的生活
生活的“抒情哲学”
饮食娱乐的生活情调
尽力工作,尽情享乐
“快活天才”苏东坡
爸爸不要我上大学
读“最高尚的”,也读“最下流的”
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机械迷
孔子的个性与孟子的文体
平心论红楼
读书人不在学校
有一本字典在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  “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古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电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是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累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的代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  《尚书》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世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过一首《观书》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在读书人的眼中,书卷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有书卷陪伴,无论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卷存在,可以使屋舍生辉,心生欢喜;有书卷在胸,内心得以充盈,思想得以绽放。读书人泛舟书海,博览群籍,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刻意用功,发愤图强,乐而忘苦,终生与书本相伴。他们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书,苦于书,乐于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人格,陪伴他们走过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帮助他们成就了人生的事业。更有那勤学敏思、才胆识力卓出者,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宇宙之道,参悟了天人之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情感世界,因而著书立说,以其一家之言而泽被后来的读书人。
    读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通儒、仁人志士、学术大师、文章大家,远者不说,仅我国近、现代以来读书人中所产生的伟人志士、大师名家就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他们犹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夜空。他们身处社会剧变、民族危亡、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于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者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现实斗争之中,以笔为枪、以纸为旗,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做出卓著的贡献;或者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在学术文化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以其丰硕的研究或创作成果维系和延伸着中华民族的学脉、文脉,从而推动了现代以来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他们都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救亡与启蒙、解放与振兴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兴盛写心立言。在他们身上,  “经世致用”这一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便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宓、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时代巨子。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知道他们读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一样,照样可以走进他们的思想、精神、情感世界之深处。因此,这套丛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对于这些巨匠的读书生活,我们得以有更直观、深切的感受。
    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尽量追求实录性和情境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这些文化巨匠的读书治学、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本身,也无不反映出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学术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从中可以寻绎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与经验。因此,介绍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史进行一种特定层面、特定角度和特定方式的描述;了解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方法、思想方式、治学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从而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强调“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仍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文化的扩张和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更多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导致了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从而给读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经典化阅读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有些人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我们何尝不能说,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有些人的心不复宁静?腹有诗书,内心自会充盈,也自会以更自信的心境审视周遭的世界。正是从这些名家大师的身上,从这套丛书中所展示的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中,我们或许能获得诸多人生的教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生命价值何在的答案。
    本丛书采撷那些在读书治学方面堪称斫轮巨匠的名家大师们在书海中泛舟的点点帆影,来再现他们的神采风姿,以此奉献给读者,并且希望它们能陪伴读者朋友们度过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如果这一初衷能够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党圣元
    2018年9月于北京

后记

  

    写完《漂泊的书斋》,如释重负的同时,又似乎觉得还有许多想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没有说清楚的地方,但由于本书体例等方面的限制,又无从说起,无从表达。林语堂是一位著作量丰富、涉猎面广而又有独特思想和强烈生活意识的作家,在他身上随手开采,就可能是一座丰富的无边的矿藏。因此,面对这位大师级作家,写作一部有关读书的书,是对自己读书生活的考量,也是一次挑战,即使叙述林语堂这样一位作家的读书生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读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总会感觉为西方人写一部介绍中国的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正如林语堂所说:  “中国实为现世界中一最大之‘不可思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典籍,流派众多的思想,让人们感到神秘莫测、迷惘困顿。但才华横溢的林语堂却用一本并不太厚重的书,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理想、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出,不仅让西方人通过这部著作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体,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部全面认识中国的很好的读本。林语堂的思想与智慧、叙述与文笔,以及坦率幽默、睿智通达,都会给人一种亲和力,让读者愉快阅读的同时,接受他的思想。究其原因,在于林语堂将中国文化生活化,让人们在了解中国人生活过程中,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文化,那些人就是读者身边生活着的人,那些事就是最亲近的生活。
    文化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也许是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比如中国人的德行、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的理想,都可以是一种生活化的叙事。当然,在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中,读书更是生活的一种。读书既不是冠冕堂皇,也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生活,是一种日常生活,应当自由洒脱、任性而为。读书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的本身,抽着烟、喝着咖啡,可以读书,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也可以读书。读书既没有什么局限,也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这在林语堂看来才是真正的读书。
    很多年前,读过林语堂的一本《生活的艺术》,把生活作为艺术,这是一种理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这种生活的艺术,对于林语堂那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既是追求的梦想,也是生活的情怀,能够在生活中享受到快乐,所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旅行,享受读书,这既是生活的自身,也是生活的艺术。当代人也讲究生活的艺术,但那种刻意追求中的生活的艺术,却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深重的感觉,生活已经远离了生活的自身,而成为生活的追求,即如悠闲、舒适、散淡、幽默,越来越被触手可及的新媒体所塑造,所主导,生活成为媒体制造的生活,休闲成为媒体传播的休闲,读书成为媒体号召的读书,于是,所谓生活的享受变成了累赘,休闲成为忙碌,读书成为幌子,电视、报刊、微信圈里说读书的人远远胜于坐下来读书的人,人人都知道读书的种种好处,人人都在转发读书的励志文章,各种读书会、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在进行着一场场与读书相关而又无关的奢华读书秀,生活的艺术越来越成为一场带有浓郁商业色彩的功利性表演,距离林语堂所说的“生活的艺术”越来越远。 也许,当读书真正成为生活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明白读书不需要作秀,不需要动员,不需要摆场面,不需要一堆人聚集一起,不需要读书节、读书目,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安静,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 身为一个读书人,我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读书,期望进入林语堂所描述的读书的境界。我愿意做一位行者,带一部书,边走边看,读书看风景,应是人生快意的事情;而作为一个职业教书者,又不时被各种诱惑所蛊魅,被各种考核指标所制约,理想的读书状态总是与实用性的读书控形成巨大的对比,难以逃脱。所以,总是在快乐读书与痛苦读书的双重胁迫下生活,躺在沙发上或坐在小板凳上的读书,往往被坐在电脑前的读书所替代。快乐与痛苦相伴,生活与无奈为伍。 但是,读书总是读书人的事情,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玩赏的还是功利的,读书仍然是生活的内容之一。 感谢党圣元先生让我再一次回到林语堂,重温林语堂的读书生活,回味那些读书的乐趣与味道。感谢万卷出版公司,为这本小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心力。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和参阅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作这篇后记的时候,窗外蜡梅花香正浓,杏花和樱花含苞待放,正所谓“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温庭筠),玉兰花含羞欲开,春风习习,正是好天气,我想走出室外,在杏花树下,坐马扎上,看闲书,随手打开一页,期待春风拂过纸页留下天籁一般的声响,期待能有一片花瓣,与那些文字相伴。 周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