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一生受用最是书(胡适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 定价: ¥49
  • ISBN:978754705047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370页
  • 作者:王兆胜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王兆胜著的《一生受用最是书》在解读胡适读书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历史背景和资料的钩沉,注重对其一生读书生活过程的分析,以期客观了解胡适,择善而从,引导读者走近大师、学习大师、敬仰大师。胡适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前程,全靠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生。”闲暇时候用来读大师读过的书,再好不过。

内容提要

  

    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兆胜著的《一生受用最是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胡适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可见他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了解他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目录


承父遗命
寡母课子
一本“破书”
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梅溪学堂高才生
先锋《时报》
“我最爱读这篇文章”
“适”者生存
古诗和脚气病有缘
秉烛夜抄《革命军》
几乎成了基督徒
鄙夷培根
“此邦之藏书楼无地无之”
“吾有书癖”
主持“读书会”
辨伪《李鸿章自传》
“开口慢半拍”
勃朗宁与乐观主义
韦女士荐书
读《狱中七日记》
读书自课
师从杜威
夏德教授慷慨借书
读词偶得
东西传记文学之差异
中国古代亦有“白话诗”
从中国选取“两册书”
读厄克登给媚利的书信集
“我几乎要羞死了”
与钱玄同辩论中国旧小说
易卜生主义
最值一读的自传
《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
读《孙文学说》
自评《尝试集》
拒为《白话诗研究集》捧场
单不广送书
一份国学书目
天津访书记
奇书《弘道书》
“悬赏征书”
不朽的《读书杂志》
三日两本奇书
病中喜读《越缦堂日记》
《楚辞》新见
一首歌谣
通俗历史教科书《三国演义》
为章实斋做《年谱》
“对话”王国维
中国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
侄辈诗人
王莽改制评考
勘察“欧阳修案”始末
“精”“博”双修
风景小说《老残游记》
《三侠五义》“人话化”
“只是一种休闲的文学”
偶得珍本《文木山房集》
叫好《海上花列传》
为容庚考证版本
喜得“甲戌本”《红楼梦》
三百年的女作家集
纸短情长
一本书引出的“奇案”
神会和尚遗著“寻访记”
《水浒传》版本
《北史》新得
司马迁为商人辩护
《王小航先生文存》的意义
与徐志摩联手研究《醒世姻缘传》
《四游记》和《西游记》
“我不是藏书家”
读书“三好”
“今日”学生还不配读经
严厉督责罗尔纲
介绍《人与医学》
章希吕谈胡适的书
叔侄信中谈书
与马君武“相得”与“疏离”
“每天一首诗”
访求程廷祚著作
明清传奇优秀选本《缀白裘》
话柄杂记小说《官场现形记》
考证《水经注》
纽约读书记
读《傅孟真先生遗著》
捐书留香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读《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
红学大师
十个饼子四种书
视若珍宝《基度山恩仇记》
珍本书
读书的兴趣与耐心
对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评说
与《胡铁花遗稿》相依为命
胡适的生日与“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  “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古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电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是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累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的代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  《尚书》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世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过一首《观书》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在读书人的眼中,书卷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有书卷陪伴,无论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卷存在,可以使屋舍生辉,心生欢喜;有书卷在胸,内心得以充盈,思想得以绽放。读书人泛舟书海,博览群籍,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刻意用功,发愤图强,乐而忘苦,终生与书本相伴。他们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书,苦于书,乐于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人格,陪伴他们走过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帮助他们成就了人生的事业。更有那勤学敏思、才胆识力卓出者,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宇宙之道,参悟了天人之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情感世界,因而著书立说,以其一家之言而泽被后来的读书人。
    读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通儒、仁人志士、学术大师、文章大家,远者不说,仅我国近、现代以来读书人中所产生的伟人志士、大师名家就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他们犹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夜空。他们身处社会剧变、民族危亡、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于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者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现实斗争之中,以笔为枪、以纸为旗,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做出卓著的贡献;或者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在学术文化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以其丰硕的研究或创作成果维系和延伸着中华民族的学脉、文脉,从而推动了现代以来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他们都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救亡与启蒙、解放与振兴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兴盛写心立言。在他们身上,  “经世致用”这一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便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宓、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时代巨子。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知道他们读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一样,照样可以走进他们的思想、精神、情感世界之深处。因此,这套丛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对于这些巨匠的读书生活,我们得以有更直观、深切的感受。
    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尽量追求实录性和情境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这些文化巨匠的读书治学、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本身,也无不反映出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学术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从中可以寻绎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与经验。因此,介绍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史进行一种特定层面、特定角度和特定方式的描述;了解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方法、思想方式、治学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从而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强调“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仍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文化的扩张和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更多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导致了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从而给读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经典化阅读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有些人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我们何尝不能说,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有些人的心不复宁静?腹有诗书,内心自会充盈,也自会以更自信的心境审视周遭的世界。正是从这些名家大师的身上,从这套丛书中所展示的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中,我们或许能获得诸多人生的教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生命价值何在的答案。
    本丛书采撷那些在读书治学方面堪称斫轮巨匠的名家大师们在书海中泛舟的点点帆影,来再现他们的神采风姿,以此奉献给读者,并且希望它们能陪伴读者朋友们度过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如果这一初衷能够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党圣元
    2018年9月于北京

后记

  

    这本书写于一个夏天,当时天气炎炎,一颗心总是紧紧的、惴惴的。此时北京已被一种迷人的气氛包裹,阳光温和慈祥,树叶平静悠闲,花草明媚清香。
    应该说,这是一本比较专门的书,当时写它主要出于对书的喜欢。一提到书,心中就会漾出一种温馨的感觉,它的形状、色彩、纸质、题字、插图,以及书中的思想、感情、趣味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何况是写中国新文学先驱胡适的读书生活呢?
    完成这本书后,完全出乎我的预想,它竟给了我深深的震动,令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是博览。胡适并不将读书限于自己的哲学专业。而是广收博积,文学、历史、宗教等他都有涉猎。仅就文学而言,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领域胡适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书籍成为胡适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石。与胡适对比,我们又读过多少书呢?不要说读大学前为应付高考的死记硬背,就是进了大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兴趣,而是以学习各门课程为主。后来,在研究生期间读的书也少得可怜,有时也是为了写论文而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们胸中又有几卷书呢?胸无点墨如何能描绘美妙绝伦的图画呢?坦然说,认真研究胡适为普通学生开列的国学读书书目后,我真羞愧,作为一名博士,这个书目上的书我真正读过的只有几本。抛开教育体制,抛开这个世纪的文化传统,我们自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二是精深。胡适几乎在他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像哲学研究、《红楼梦》研究、《水经注》研究他都是开一代风气。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读书的精细与深入。有的书,他竟能一生在手,反复诵读;也有的书,他竟能研究十七年之久。我们现在读书往往过于功利,过于消遣,过于草率,书翻过不少,但往往走马观花,食而不知其味。胡适的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到,这是读书的秘诀。
    但不管怎么说,读书,关键在兴趣。一卷在手,心旷神怡,寝可废,食可忘,静中可读,闹中亦可读。到了一定程度,喜欢读书还容易发展成乐于买书,乐于藏书。
    值得提及的是,本书写作过程中,胡明先生的《胡适传论》给我帮助最大,在此深表谢意!还有,我从罗尔纲、沈卫威、唐德刚等先生著作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致谢!
    党圣元先生为本书付出不少的心血,也是通过这本书结识了他。愿此书记下我们的友谊。
    王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