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才子的书缘(郭沫若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 定价: ¥42
  • ISBN:978754705046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256页
  • 作者:李继凯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李继凯著的《才子的书缘》介绍:郭沫若:中国新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的才华,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亦是屈指可数的。本书在解读郭沫若读书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历史背景和资料的钩沉,注重对其一生读书生活过程的分析,以期客观了解郭沫若,择善而从,引导读者走近大师。郭沫若先生曾说:“年轻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读书而论,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囿,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那就不妨手握本书,跟随大师,把书读活。

内容提要

  

    郭沫若,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李继凯著的《才子的书缘》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郭沫若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可见他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了解他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目录


翩翩少年郎  骑马上学堂
怡怡兄长情
嗜读林译小说
报刊的启蒙
一份成绩单
记忆大师
拓都与么匿
“我特别喜欢《庄子》”
接受、创造与误读
走向歌德
深自刻勉  克收厥成
弃医从文
读书与创作(一)
读书与创作(二)
读书与创作(三)
“诗人译诗,以诗译诗”
少年的烦恼
才子卖书
书店渔猎
“窃书”记
“理解不足,只好精读”
书犹药也
读译《处女地》
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赠书安娜
离沪之前
书生本色
“嗟我小斋中”
勤于访书
文字研究
维权事件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读鲁迅
研读《史记》
“我委实自比过屈原”
关于《甲申三百年祭》
读书与抄书
求学日本
亲近俄苏
读书之后:序跋及评论
谈读书
“图书馆里去挖煤”
郭沫若与出版社
文学老编辑
读改己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以书会友
读书诗
劝学劝读,励人励己
蔡文姬与陈瑞生
《陆游》一册蒙相授
细心辨真伪
《李白与杜甫》
最后的译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古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电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是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累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的代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尚书》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世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过一首《观书》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在读书人的眼中,书卷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有书卷陪伴,无论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卷存在,可以使屋舍生辉,心生欢喜;有书卷在胸,内心得以充盈,思想得以绽放。读书人泛舟书海,博览群籍,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刻意用功,发愤图强,乐而忘苦,终生与书本相伴。他们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书,苦于书,乐于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人格,陪伴他们走过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帮助他们成就了人生的事业。更有那勤学敏思、才胆识力卓出者,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宇宙之道,参悟了天人之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情感世界,因而著书立说,以其一家之言而泽被后来的读书人。
    读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通儒、仁人志士、学术大师、文章大家,远者不说,仅我国近、现代以来读书人中所产生的伟人志士、大师名家就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他们犹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夜空。他们身处社会剧变、民族危亡、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于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者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现实斗争之中,以笔为枪、以纸为旗,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做出卓著的贡献;或者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在学术文化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以其丰硕的研究或创作成果维系和延伸着中华民族的学脉、文脉,从而推动了现代以来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他们都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救亡与启蒙、解放与振兴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兴盛写心立言。在他们身上,“经世致用”这一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便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宓、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时代巨子。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知道他们读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一样,照样可以走进他们的思想、精神、情感世界之深处。因此,这套丛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对于这些巨匠的读书生活,我们得以有更直观、深切的感受。
    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尽量追求实录性和情境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这些文化巨匠的读书治学、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本身,也无不反映出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学术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从中可以寻绎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与经验。因此,介绍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史进行一种特定层面、特定角度和特定方式的描述;了解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方法、思想方式、治学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从而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强调“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仍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文化的扩张和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更多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导致了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从而给读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经典化阅读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有些人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我们何尝不能说,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有些人的心不复宁静?腹有诗书,内心自会充盈,也自会以更自信的心境审视周遭的世界。正是从这些名家大师的身上,从这套丛书中所展示的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中,我们或许能获得诸多人生的教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生命价值何在的答案。
    本丛书采撷那些在读书治学方面堪称斫轮巨匠的名家大师们在书海中泛舟的点点帆影,来再现他们的神采风姿,以此奉献给读者,并且希望它们能陪伴读者朋友们度过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如果这一初衷能够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党圣元
    2018年9月于北京

后记

  

    文明昌盛,读书为先。读书之于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如此息息相关,怎么可能不重视读书、不认真读书呢?
    当然,“书”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既可读线装书、铅字书,也可读光盘书或电脑书,只是人之为人,都应该读书,必须读书。
    谈读书的话世间已经很多很多,赞读和劝读的话语很真切也很动人,可我觉得其中这样几句话说得很实在、很质朴:
    在一切脑力劳动中,读书最能牵动人的恻隐之心,
    最能启迪人的思想,其他的消遣无不受到时间、年龄和
    条件的限制,然而读书却不,它既能给年轻人以激励,
    又能给老年人以欢乐;既能使成功增辉,又能给失败者
    以慰藉。在我们通宵执勤、外出旅行或居家偷闲的时
    候,它又是我们忠实的伴侣。
    这里劝读的,大约是轻松的书、消闲的书或文艺类书,劝人正襟危坐啃学术性的大部头书,恐怕已有不合时宜之嫌了。
    郁达夫曾于《读明人的诗画笔记之类》一文中说:“这几年来,晚明人的诗文杂集,大大地流行;推其原因,不过因时势相同,一般读书人受了高压,不敢作悲歌慷慨的狂言,就只好窜入清疏淡雅的一流,以逃避现实。”我不知道时下小品散文之类的大为流行的原因,但我却佩服郁达夫这个读书人的识见。
    然而更让我佩服的读书人之一,是郭沫若先生。他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在许多方面都有成功的或比较成功的人生尝试,他的生命筐篮中装满了各种东西,尽管并非都是鲜花和硕果;他在鹰的生活方式和鸡的生活方式中选择的是前者,尽管作为“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却毕竟是“鹰”。郭沫若的“创造”是“鹰”的创造,非“鸡”所能企及。他是一位读书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激情洋溢,才情横溢,与书结缘极深,读书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一切也都与此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本书即是对郭沫若作为“读书人”的一种实录和观照,尽管不可能将其读书生活事无巨细地都写出来,但其中重要的或有特色的读书活动,都力所能及地涉写到了。何况,郭沫若是在书海中游姿多变的畅游者,能够为他摄下几页彩照,笔者的小小心愿也就满足了。值得指出的是,郭沫若的读书治学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对此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平静对待。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过:“学问乃千秋事,订讹规过,非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本书即力求出语中肯,对郭沫若的若干“批评”尤其注意分寸,讲求平和、中肯。尽管笔者心仪郭沫若的“青春意识”或“青春人格”,但却无法企及,只好出之以中年人的四平八稳。 可是,人到中年,苦恼弥甚! 在近乎“郭沫若式”的焦虑与思念中成此小书,尽管力求四平八稳,却也不免顾此失彼,如此也就更加苦恼,奈何! 我愿在此向曾游往人生和书籍深海的郭沫若,向能够眷顾这本小书的可爱的读者,真诚地道一声感谢!并献上这样几句—— 隔雾犹珍伊人情,两点灵犀意相通。 书山有径路迢遥,朝夕心萦盼重逢。 因由书缘而精神遇合、心意相通,是我写这本小书的最大的渴望,对郭沫若是如此,对读者也是如此,对我思念的师友们更是如此。 书缘和情缘,亦如人生之双楫双轮! 李继凯 2018年3月8日于大雁塔侧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