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 定价: ¥49
  • ISBN:978754705048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374页
  • 作者:袁峰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之名。他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因此不少人都说他“狂”。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按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现了钱钟书一生的读书生活与治学成就,将其经历与著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作了深刻的解读。

内容提要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钱钟书是文学、史学上的通人,这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突出的造诣。他在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伴随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学术事业、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为钱钟书画了像,使读者了解到他的读书、著述、做人的诸多方面,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目录


无锡钱氏有书香
幼年钟书与伯父
东林小学读高小
一生方向中学定
世间难得两父子
钟书破格入清华
“中书君”与同学们
钟书与清华老师(一)
钟书与清华老师(二)
钟书与清华老师(三)
泉言石语润默存
博专精深学作文
清华园中逢知音
雅俗兼备一书生
新旧中西谋会通
才情学识欲兼融
倾心对话石遗老
为温源宁写书评
和郭绍虞论复古
与吴宓诗文往来(一)
与吴宓诗文往来(二)
婚后携妻赴欧洲
与朱光潜谈交友
论中国“人化文评”
离牛津又赴巴黎
逢战事毅然归国
马赛港遇冒效鲁
赴西南联大教书
冷屋随笔话文人
魔鬼夜访钱钟书
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写在人生边上的话
为作中国诗画讲稿
赴湖南“国师”任教
湘西空谷净魂灵
心事流萤光自照
怀忧抱患《谈艺录》
交游于上海文坛
长夜漫漫何时旦
谈中西小说会通
写作演讲中国诗
上帝之梦难如愿
淘气猫与第三者
书信供稿储安平
“书堡”周遭筑“围城”
从《灵感》到《通感》
阅读和选注宋诗
啼鸠忽噤雨将来
读《说文》,谈翻译
“文革”难阻向学心
空前绝后《管锥编》
讲学周游欧美日
读书人如驴拉磨
阅读写作中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古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电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是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累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的代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尚书》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世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过一首《观书》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在读书人的眼中,书卷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有书卷陪伴,无论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卷存在,可以使屋舍生辉,心生欢喜;有书卷在胸,内心得以充盈,思想得以绽放。读书人泛舟书海,博览群籍,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刻意用功,发愤图强,乐而忘苦,终生与书本相伴。他们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书,苦于书,乐于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人格,陪伴他们走过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帮助他们成就了人生的事业。更有那勤学敏思、才胆识力卓出者,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宇宙之道,参悟了天人之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情感世界,因而著书立说,以其一家之言而泽被后来的读书人。
    读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通儒、仁人志士、学术大师、文章大家,远者不说,仅我国近、现代以来读书人中所产生的伟人志士、大师名家就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他们犹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夜空。他们身处社会剧变、民族危亡、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于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者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现实斗争之中,以笔为枪、以纸为旗,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做出卓著的贡献;或者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在学术文化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以其丰硕的研究或创作成果维系和延伸着中华民族的学脉、文脉,从而推动了现代以来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他们都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救亡与启蒙、解放与振兴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兴盛写心立言。在他们身上,“经世致用”这一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便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宓、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时代巨子。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知道他们读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一样,照样可以走进他们的思想、精神、情感世界之深处。因此,这套丛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对于这些巨匠的读书生活,我们得以有更直观、深切的感受。
    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尽量追求实录性和情境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这些文化巨匠的读书治学、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本身,也无不反映出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学术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从中可以寻绎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与经验。因此,介绍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史进行一种特定层面、特定角度和特定方式的描述;了解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方法、思想方式、治学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从而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强调“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仍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文化的扩张和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更多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导致了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从而给读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经典化阅读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有些人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我们何尝不能说,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有些人的心不复宁静?腹有诗书,内心自会充盈,也自会以更自信的心境审视周遭的世界。正是从这些名家大师的身上,从这套丛书中所展示的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中,我们或许能获得诸多人生的教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生命价值何在的答案。
    本丛书采撷那些在读书治学方面堪称斫轮巨匠的名家大师们在书海中泛舟的点点帆影,来再现他们的神采风姿,以此奉献给读者,并且希望它们能陪伴读者朋友们度过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如果这一初衷能够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党圣元
    2018年9月于北京

后记

  

    转眼16年过去了,《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一书即将再版,党圣元先生嘱我为此书再写几句话。我眼前不由得又浮现出本书孕育、产生时期的情景和故事。人生并不是必然决定人要做某事,但某事却找上门来被某人做了。譬如,这本书本来不应由我写,但最终由我写了。一千五百多年前,刘勰曾赞叹楚人之多才。一次赴湖北学术交流,某文化牌匾云“惟楚有才”。偏远西北地区来的我,哑不作声,但目睹此匾的江南才俊沉不住气了。近现代以来,江南文化灿烂卓绝,实不虚言。我想说“惟吴越有钱”,钱学就理工而言有钱学森,就文化而言有钱钟书。就物质文化而言,钱乃金融(finance)之谓也。就精神文化而言,钱学乃“文化昆仑”之谓也。书作为精神食粮,正如钱作为物质食粮。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过去曾生产过物质食粮。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生产精神食粮。以“读书生活”为题的精神食粮可读性强,所以在我至今所出的九本著作中,该书在我的书房中早已经被别人拿得找不到第二本了。
    我在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时已奔近“知天命”之年。此前,博士毕业,虽然说不上雄姿英发,但爱人和孩子调进城,住上了一室半房,已让我读书的心灵有了物质的安慰。我曾赴位于保定的河北大学参加古代文论年会,聆听了敏泽先生在大会上的发言,他所谈内容许多涉及钱钟书的学理文论。我在硕研、博研阶段,才开始涉猎钱钟书的学问。1995年博士论文出版后,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义理》的写作,《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一书的写作穿插在前书写作的后半段,后者比前者问世早几个月。
    我所供职的母校集中了一些西北才俊。1999年,李浩兄因有博士、博士后诸多长远规划之压力,嘱我承担本应由他完成的这本书之写作。我当时才得到一套配额住房,尽管低价(相对于今),却也穷困得不能不借钱和贷款。亲戚帮忙简易装修,我在料理之余,见缝插针,读资料,买瓷砖。一年余,居屋新,书稿成。共五十四篇,此即《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之全部。我很高兴看到此书能再版。我很遗憾自己当时未能将此书写得更精致一些,正如遗憾当时未能将房子装修得更好一些。在读书和做学问方面,钱钟书是中西化合的典范,他偏于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管锥。钱钟书的读书生活最终深入于《管锥编》,这是《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一书所无法完成的。
    我没有见过钱钟书先生。听李浩君的博士后联系导师王水照先生(他曾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做学术报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年轻人都记着一个公式,何其芳的理论素养+钱钟书的丰富知识一治学的最高目标。2004年到2005年,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访学时适逢清华大学教授王宁先生,他约我所写的《德里达与钱钟书:解构批评的遗产》一文偏于义理,为追求理论性而丢失了可读性,读书生活完全被压干了。为了弥补此缺憾,我在《根本的综通:解构遭遇昆仑》一书的上编采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方式力求复活生动性。就我而言,此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但作用有限。就我们而言,钱钟书的风度有关于治学的最高目标,钱学的魅力抚慰着我们骚动不安的魂灵。 袁峰 201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