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亲历者

  • 定价: ¥59.8
  • ISBN:978754115110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文艺
  • 页数:393页
  • 作者:林雪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历史波谲云诡,不同命运综错潜行。
    林雪著的《亲历者》是一部反思历史,彰显人性的传记作品。
    百岁老人林向北,讲述《红岩》以外的故事:如何营救渣滓洞、白公馆的战友,如何再现“双枪老太婆”陈联诗的书香教养和儿女情长。
    流沙河、林达、傅国涌特别推荐。

内容提要

  

    《亲历者》是作家林雪写的一部关于父亲林向北的文学传记。讲述的内容起于20世纪初叶,止于新中国成立之时,是一幅川东革命的历史长卷。
    林向北,1918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盐商家庭,1938年加入共产党,1945年开始参与华蓥山大起义的筹备及策反工作,起义失败后掩护大批同志撤退,并组织营救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战友。
    书稿以林佩尧、林向北父子和陈联诗、廖宁君母女的革命生涯与情感为主线,铺陈出一个传奇的家族群像。两代人,共出现八名中共地下党员,为革命牺牲了四位亲人,最小的年仅四岁……作者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活的人物,一直以“双枪老太婆”硬朗形象示人的陈联诗,也再现出她书香教养和儿女情长的一面。

媒体推荐

    老人超强的记忆力,女儿林雪忠实的记录,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珍贵史料。这只是百岁老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第一个人生三十年。之后他随着中国历史大潮的沉浮而继续沉浮:个人命运总是被卷入其问,常常感觉是自主选择,事后回望,却会看到一个难以挣脱的巨大旋涡。盼望早日看到这部个人史后两部的出版,呈现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的人生长途。
    ——林达
    个人史属于私人叙事,视角是私人的,却也可以在个人史中看见大历史,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常常重叠在一起。个人史的书写可以为大历史提供细节,帮助读者读懂时代的变化和我们经历的苦难……
    ——傅国涌

作者简介

    林雪: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外祖母为《红岩》中“双枪老太婆”原型的陈联诗,父亲为“万县七君子”之一的林向北。1981年开始新闻及文学作品的写作,以纪实见长。

目录

第一部分  我的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我是一个无娘儿
    父亲远走高飞
    父亲衣锦还乡
    局长的大少爷
    罗汉堂里的“豇豆小姐”
  第二章
    不要孝子要同志
    假戏真唱
  第三章
    从局长到犯人
    改造人间地狱
    告别家乡
  第四章
    跟着父亲去流浪
    我的初恋
    多想她是我妈妈
    网球场上显身手
    小先生大志气
  第五章
    我陪诗伯坐监牢
    女犯心中的“活菩萨”
    《万州日报》小访员
    万县“七君子案”
  第六章
    诗伯出狱
    又想带兵去打日本
    诗伯随我们回老家
  第七章
    英雄无用武之地
    我带诗伯游故地
    “乱世英雄”起四方
第二部分  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
  第八章
    入党
    筹办国华中学
    在国际工业合作协会
  第九章
    重返云阳
    孩子剧团来了
    擦皮鞋少将江民声
  第十章
    第一次到外婆家
    又见诗伯
    初识宁君
    刘老刻印谋生
  第十一章
    父亲再次入党
    奇怪的勤务兵
    筹办农场
    撤退
    我爱宁君
    诗伯当上板车老板
    被拘留的日子里
  第十二章
    蛰伏在都市
    乱世中的婚姻
    神秘表叔
    我的一家与中华剧艺社
    别了成都
第三部分  战斗在黎明前的黑夜
  第十三章
    筹备大起义
    星火在燎原
    冰华之死
    父亲走得太早了
    云开日出
    投身“学运”
    初学拉广告
  第十四章
    策反地头蛇
    煮熟的鸭子飞了
    为了二百一十四条生命
    紧急下潜
    家庭支部
    虚惊
  第十五章
    虎口夺食
    母女抢夺“生死牌”
    脱险同志联络处
    郭德贤和她的两个孩子
    我的妹夫陈作仪
    好人谭幺姐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前言

  

    我从2000年开始为父亲写这本传记。
    其实我记录的不单单是父亲,还有整个家族。父系这边有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几个姑婆、姑妈和她们的身世;母系那边呢,有我那名扬天下的外公外婆,还有舅舅和我的母亲……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何况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些故事本来就很精彩。可是一本好书只有故事显然不够,我不断地启发回忆中的父亲,还要有细节,要重视那些让你记忆深刻的哪怕是很微小的细节。细节有着很强的真实感,能够让冰冷的概念变得活色生香;很多时候它还可以像眼睛一样,帮助我们看到人物的内心,而写出人物的内心,是一部作品极高的境界。
    而更重要的,是写人生,写你身边各种人物的人生命运。你出生的时候虽然民国已经开始,可是你的家族是从晚清发迹,发迹的原因又与一些重大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在你一步一步走向百年的生涯中,这样的变革层层叠叠,你都是亲历者,所以得写出历史大潮在一个地区一个小镇一个家族乃至个人身上,漫过的痕迹。同时,还得写众生相。你从一个有钱有势的盐商大家庭里跌落下来,然后浪迹天涯,尝遍了人间的冷暖,见识了各色人等,这些人都是使你成为革命者的人文环境,也是社会阶梯的构成,写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就写出了那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革命者毕竟是少而又少,这些芸芸众生才是培育你们的广袤土壤。
    然后我们再来说革命。那个时代与你一样的年轻人很多,可是为什么偏偏你成了革命者?为什么我们这个家族里居然出了八个中共地下党员,死了四个亲人?他们都很优秀,都不缺吃少穿,血雨腥风的革命到底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难道它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魅力,超过了清华燕京剑桥普林斯顿吗?人性趋利,革命却向死而行,到底是为什么,让你们和你们的那些同志们“走火人魔”,为这个“革命”去赴汤蹈火?
    夜深了,萧瑟秋风在树林中穿行,孤灯之下,书中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然后渐行渐远,筚路蓝缕。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年代,我的外婆会是一个优秀的画家;外公会是一个长跑教练;母亲会成为一个歌唱家或者话剧演员;父亲十二三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十五岁已经是誉满川东北的网球名将,做个拼体力的一线记者应该没问题;而厚道的祖父,很适合做个勤勤恳恳的办公室主任……
    多好。
    可是他们最终还是成为了革命者。
    我一直都认为: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不愿意让革命再在我们身上发生,更不愿意让我们也去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要铲除那些产生革命的土壤,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过上祥和安宁的生活,为此情愿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历史是多么复杂,他们却如此简单。
    林雪
    2018年6月

后记

  

    1995年,我外婆的传记《“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有了影响。此事给了父亲很大的鼓励,他决定要写自己的传记。
    父亲十二三岁经开始在报刊上发文章,以后又在《万州日报》当过记者。“文革”中他借着在“牛棚”里交代“反革命历史”的机会,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地下时期的那些经历)记录下来。“林彪事件”之后,专案组撤销,这些“交代”退回给本人,他用板车拉回家,一共九百一十三份。离休后,他应重庆党史研究室主任胡康民等专家的邀请,前往协助工作,期间就是用这些“交代”材料整理成回忆文章,在各地的党史刊物上发表,而他的传记中除了幼年的那些故事,也大多是在此基础上写成。可见祸福相依,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毫无疑问,比起整理外婆留下的口述史,为父亲写传记要容易得多。一是因为他还健在且记忆力很好,情节细节可以随时补充。二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方党史部门工作很努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大见成效,查阅起来很方便。第三点很重要,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处于合作的状态。当然了,我们毕竟是两代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以及文风语感都有差别,磕磕碰碰肯定难免,但是他承认后生可畏,事情就好办得多。
    那些年我的写作依然繁忙,整理传记的事情断断续续,不过到了他九十岁生日的时候,已经成型。我从中节选了一些章节,做成一本自印出来,作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接下来,我应重庆渣滓洞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要求,据此编撰了一个以“营救渣滓洞”为重点情节的版本,大约十五万字左右,于2009年4月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渣滓洞革命烈士纪念馆专售。到了他九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我将这部近五十万字的传记做成完整的自印本,封面采用了妹妹林鹤在外婆的墓前为父亲拍的一张照片;书名由父亲自己定为《往事难忘忆沧桑》,由他重庆的老朋友杨钟岫老先生题写。这个版本只印了五百本,但是反响很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电视台和新闻传媒都来采访,除了专题片和纪录片,还有很多大块文章。美籍华裔作家林达将此书更名为《我的三个三十年》,全文照登在她主编的网刊上,之后还向多家出版社推荐过这部书稿。
    现在看来,之前父亲的传记以民间出版的方式面世能够引起反响,原因不外乎两个。毋庸讳言,其中肯定有我外婆的“名人效应”,特别是我爷爷与外婆“柏拉图式”的感情纠葛,必定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但是更主要的,还在于这部传记本身。它记录了各个时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生活,和一群理想主义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悲壮生涯,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在盛行“编造”的文化氛围中,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精彩;而它所焕发出来的庄严美感,也引发了人们深度的思考。 现在读者看到的这个版本,还是一个节选本。我只节选了这个家族在为新政权建立的斗争中最艰难最出彩的部分,这会让很多读过“全本”的读者感到遗憾。为了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性负责,我们请父亲故乡的中共云阳县委党史研究室参与协助。他们以党史工作者严谨的态度,在书中涉及的大量地方史实及人物史料方面,做了艰辛的核实和挖掘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们的参与让这本书跨越了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成为了一部有分量的信史。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位高贵的人士:英国著名出版代理人托笔·伊迪(T0by·Eady)先生。他是最早鼓励父亲写传记的人。他在去世前送给父亲的一段录像中说:感谢您以一种无以伦比的方式向我介绍了中国,您给了我一件让我能够受用一生的礼物。也感谢他的夫人——英籍华裔作家薛欣然女士,为这部传记做的很多工作。她将父亲的故事写进了作品《见证中国》,随着这本书在英语国家的传播,父亲在国际上也有了些许“知名度”。 最后要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感谢将这部书稿列入出版计划的前社长吴鸿先生,愿他的灵魂在天堂安息。感谢主编张庆宁女士,她对于此书的重视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感谢长期以来,所有对于此书给予了关注和帮助的人! 谢谢!! 林雪 2018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