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数文明(大数据如何重塑人类文明商业形态和个人世界)(精)

  • 定价: ¥88
  • ISBN:978750869273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55页
  • 作者:涂子沛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涂子沛著的《数文明:大数据如何重塑人类文明商业形态和个人世界(精)》是一本从经济学视角解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经济类图书。在完成农业、工业、服务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启了一场由人工智能“加持”的数据革命。我们进入了一个普适记录的时代,用来记录数据的设备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作为《大数据》和《数据之巅》的续作,本书提出:大数据=量数+据数。“据数大爆炸”引发了我们在商业发展、社会治理、个人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大数据所催生的互联网应用仍在不断更新迭代,当大数据完全发挥出它的潜力时,其最终形态将是“全自动商业”,或称“智能商业”,商业文明将被重塑和再造。大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甚至能改变你的决策?你能意识到数据隐私的价值吗,你要继续为大公司无偿贡献数据吗?大数据互联网公司如何兴起,又将如何迎来拐点?新的社会和文明将怎样在数据赋能下演进,又将如何遭受数据的围攻?对这样一些问题,你在本书中将找到答案。

内容提要

  

    从量数、据数、普适记录、人脸识别、以图搜车,到雾计算、城市大脑、单粒度治理、无匿名社会、量子思维……作为中国研究大数据的权威专家,作者涂子沛在《数文明》一书中,以大数据为核心元素,抽丝剥茧,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大数据时代的文明社会——一个全新的数文明时代。
    将大数据与人类文明融合在一起,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叙事结构,它还将突破你的认知边界和思维极限,给你提供一个应对这个世界的全新的认知方法论。
    《数文明:大数据如何重塑人类文明商业形态和个人世界(精)》一书从三个层面鞭辟入里地描绘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全新文明形态:人类的数据文明——它将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商业世界的数据文明——商业世界将迎来重塑和再造;以及个人世界的数据文明——我们该如何从不完整的个体跨跃到高能个体。不论在哪个层面,数文明对人类的颠覆和重构都将是影响深远的。
    可以说,《数文明》重构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认知逻辑,还有身处这个数文明时代的生存逻辑——不仅包括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社会、每一家企业,还有每一个个体。

媒体推荐

    这本《数文明》为大数据先锋思想家涂子沛所著的第三本力作,分享了他对大数据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各个层面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探索和思考,纵横历史、文字隽永、深入浅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读之获益甚多,难以释卷。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数文明》是一本应时力作,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概念,体现出涂子沛先生对数据文明的深邃思考和敏锐洞察。作者纵横古今,关联西东,许多观点和内容富有思想性,引用的案例生动鲜活,可读可鉴性很强,阅读时让人几乎不愿跳过任何细节。
    ——孟庆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知识的力量有三个层级,我将其概括为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赋能。从涂子沛先生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大数据的研究、布道和推动中,我也看到了这三个层级。我相信这本新书不仅可以启迪思想,还将为读者在大数据时代获得个人成功赋能。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
    大数据驱动了澎湃的商业创新,但数据之光也在新商业文明的晨曦中投下了阴影,在这本新书中,子沛从数据的角度回顾了商业文明的过去,检视了新型智能商业模式中潜伏的凶险,并将发源于商业的数据革命推及社会治理的广度和人类文明的高度,给人启发,入木十分。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
    这是一本深刻阐述人类记录之文明史、系统描述大数据未来发展前景的好书。
    ——毛光烈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  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这是涂子沛数据三部曲的第三部。相较于《数据之巅》,《数文明》把大数据从国家治理的层面上升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中国传统的理论认为国家治理既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子沛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数治”的理念,数据将重塑人性、文明和天下。这本书聚焦对未来大格局的思考,闪耀着诸多智慧的亮光。
    ——田溯宁  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
    这本书创造了一个大数据的新话语体系,从据数、数惧和数权,到数纹、数力和数体,再到数基、数明和数治,涂子沛先生用好看的故事、严谨的逻辑和富有人性的哲理编织出了一个新文明的愿景——数文明。作者四年磨一剑,用“野路无人自还”的孤独,换得了大众数智的开启。
    ——吴甘沙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作者简介

    涂子沛,江西吉安人,大数据先锋思想家。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2014年从硅谷回国,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从2017年起先后创建涂子沛咨询、数文明科技。同时担任伊斯佳股份(智能制造)董事、人民网独立董事。
    其首部著作《大数据》开大数据之先河,被誉为“为华文世界开创了一个重要话题”;第二部著作《数据之巅》则认为必须把大数据从科技符号提升为文化符号,推动中国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胜出。这本《数文明》为数据三部曲的第三部。
    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和信息技术科学硕士学位。

目录

推荐序一 / 林毅夫
推荐序二 / 孟庆国
前言 从幼稚到成熟:我们这个时代的数据革命
1.数据平权:新商业文明的冲击和原罪
  心理入侵:大数据“读心术”诞生了
  价格操控:大数据“杀熟”和算法合谋
  数惧的最深层:人工智能三宗罪
  新经济到底新在哪里:智能商业
  金矿如何形成:个人数据的价值困境
  数权:互联网原罪浮出水面
2.无匿名追踪:天网的隐喻
  要是此案在中国,早破了
  三体:天网的真正维度
  互联网要向天网学习什么
  雾计算:人工智能的竞技主场
  以图搜车:追踪亿万车辆之轨迹
  硬盘和眼药水为什么同时脱销
3.人脸和人工智能
  照片开路:构建身份社会
  起步硅谷:几何时代的徘徊
  机器能否学习:人工智能之争
  “不明觉厉”:深度学习的崛起
  数据田径场:政府怎样推动商业创新
  历史的意外:“9·11”事件如何拯救失败
  无匿名社会:动态识别的前景
4.高清晰社会:单粒度治理和笼中人险境
  数纹:迈入高清晰社会
  模糊社会的困境
  超级档案的产生:单粒度治理
  抑制侥幸: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
  高能个体:人人皆持剑,又皆为剑下人
  数据即证据:无侥幸天下
5.数力:普适记录如何“掰弯”人性
  唐宗宋祖的烦恼
  爱迪生拓宽记录的疆域
  尼克松之困:白宫录音小史
  特朗普的录音风波
  视频直播为什么低效
  普适记录:上帝的终极武器
6.数文明:社会、商业和个人如何被记录赋能
  一个新的发展视角:记录
  历史上中国文明领跑与掉队的原因
  三本书在三个大陆的三种命运
  十计九记:商业文明的进步密码
  电梯里的羞辱
  全面记录全面计算:开创数文明时代
7.数据新政:建设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
  数基:世界级创新和本土难题
  数联网:数据维度上的整体性政府
  城市大脑:新时代的南京长江大桥
  仅此一次:“最多跑一次”如何升级
  开放摄像头:天网的未来
  对数据和算法的现代治理
8.人工智能的边界、风险和未来
  一切皆可预测:拉普拉斯之妖
  量子思维:不确定的现实
  人是城市中的粒子:测不准
  数据相对论:普适记录的极限
  表情分析:人工智能的边界
  转型智能社会:怀揣瓷器花瓶,进入花花世界
结语 第四次浪潮:我们如何再次领先
后记 野路无人自还
大事记
索引

前言

  

    数据自古有之,在互联网出现、普及之后,因为数码化而记录、积累成为可供计算机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数据。近几年来,它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管理和社会治理,成为并列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新的要素禀赋。
    这一新禀赋的出现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将不亚于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和关注。
    我国虽然起步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几年,但是由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和快速的发展,在大数据这一禀赋及其开发运用上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已经涌现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今日头条等世界前沿的领先企业和众多的独角兽公司,党和政府
    也正式提出了“国家大数据战略”,先后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大数据的开发、运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这本《数文明》为大数据先锋思想家涂子沛所著的第三本力作,分享了他对大数据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各个层面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探索和思考,纵横历史、文字隽永、深入浅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读之获益甚多,难以释卷。
    作者预言了数据经济时代的到来,其观点独到,具有前瞻性。毫无疑问,大数据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经济的赋能作用也将日益凸显,但作者也提出,它也可能给经济社会投下阴影。如何发挥大数据的正向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后记

  

    野路无人自还
    这是继《大数据》《数据之巅》之后,我关于数据的第三本书。和前两本书相比,我尝试引入一些变化。
    一是视角变了,前两本书都是在留美期间写的,更多的是从世界看中国,本书提笔之时,我已经回国工作三年,做过了企业高管,也开启了自主创业,已接上国内地气,这本书是我立足中国的变化,对当下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的思考。
    二是在读了8年多的英文书之后,我开始重新翻阅中文书,特别是历史经典,我希望从传统的中国智慧中获得启发,希望不仅用中国的语言,还要用中国的智慧阐述现代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写到量子力学时,陶渊明这两句诗跳入了我的眼帘:“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这是《杂诗十二首》第一首的开头。靖节先生的大意是:人生在世就像漂泊在路上的尘粒一样,四处分散、随风飘转,此身历尽艰难,已非原来的我了。这启发我想到,现代人就是城市中的粒子,他们像粒子一样互相作用,人类社会更适用量子力学,人也像微观世界的粒子一样“测不准”。
    又如写到人脸识别时,我追溯了中国古代画工的历史。西晋文学家傅咸(239—294)曾经专门作《画像赋》,他概括说,贵族之所以要画像,是“惟年命之遒短,速流光之有经,疾没世而不称,贵立身而扬名”,即其根本目的是对抗遗忘、存名后世。也就是说,最早的绘画也源于和文字几乎一样的目的:记录。这在东方和西方是一样的。
    说记录是人性的需要,其实也不为过。
    本书的第三个变化,是需要面向未来,回答诸多前沿的问题。例如,由于深度学习的提出,最近5年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人工智能是不是还会出现新的方法?深度学习是向数据学习,智能是用数据喂出来的,如果有一天,机器能够向书本学习,它会不会更接近于人?又如,人类的驾驶员会出交通事故,医生可以有、也肯定有误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允许自动驾驶出事故,不能接受人工智能有误诊呢?再如,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是也有边界?人类拥有一些无法言说的隐性知识,它们很难被规则化、语言化,用文字、数据都无法有效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年纪越大越值钱,因为隐性的知识只跟时间、年龄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它们难以言表,因此也难以传承。那问题便是,在数文明之外,未来又会不会出现新的文明形态?
    在算法、机器智能大幅跃进,向人类逼近的同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程式化,在向机器靠拢。20世纪30年代,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经创作《摩登时代》,塑造了一个因为在流水线上整天重复拧螺丝钉而异化的工人形象。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手机也是一台设备,它也有流水线,软件就是它的流水线,但这条流水线在云端,是不可见的。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异化只影响了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数据社会的异化正在波及几乎每一个人。今天,无论是在机场地铁、街头路口,还是办公室、客厅、卧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而且也在重复一两个动作:滑屏和点击。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赞同人工智能先驱明斯基的看法,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就是一台机器。因此,人工智能只要达到人类的“平均智能”,就可以在很多场合代替很多人,而人工智能超越“平均人”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但人工智能是否能为普通人所用呢?例如,把芯片植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可以快速调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人类就可以像机器人“沃森”一样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平均人”的水平是不是会大幅提升,变成“增强人”?这种方法会奏效吗?人类的创造力会不会因此增强? 此外,算法正在把很多事情都变成数据进行匹配,算法的普及减少了整个社会的随机性,生活更经济了,但是不是更美好了,我们也不得而知。再如,整个社会因为数据而形成了一个强关联的系统,但这个系统又存在大量的漏洞,智能社会是更脆弱还是更稳健? 这些都是在人类现有的知识边界凸现的新问题,本书就是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很多个深夜,我一人在书房徘徊,或独坐在电脑面前,一遍遍校正自己的逻辑和基点,这时候,我的脑海中会反复回响起南唐李煜的一首词:“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这首词描摹的是一个在雪山和野外徘徊的独行人,字词之间透着一股冷寂和无奈。我写作期间,突然意识到这个古代的独行人就是今天的一个创新者,这种冷寂无奈就是人类的创新之苦。创新就是要向边界和边缘突进,那里大雪满山,也可能是空山,你徒手攀登,可能空手而回;那里是无人区,你必须在无人区思考、徘徊、拓进,这种冷寂和孤独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只要是人,在无人区就待不久,因为寂寥和寒冷,我们只能半路折返回来,所谓“野路无人自还”。 但这不要紧,一个人只要向前突破一点点,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这样产生的。 回答新的问题,就是创新,这是我撰写本书最深的感受。 我的启发是,现实中的创新者,一定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不断突破周边物理世界和人际关系的边界。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求人学、求文学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智慧,但若是求科学、求逻辑、求批判、求精确,那我认为,寄望于大部分中国的书就是缘木求鱼。换句话说,从中国过去的智慧里找不到现代社会的答案。科学技术正在重塑天下,人还是那个人,但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了。今天的现代化,要着力于“数治”,中国的传统智慧提供不了答案,这也正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 相较于前两本书,本书的写作还有一个困难。我从阿里巴巴离职之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创建一家优秀的数据科技咨询公司,本书的写作,是在诸多商业项目中见缝插针完成的。人和机器之间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人脑需要“预热”,有很多次我无奈地发现,预热的时间竞比写作的时间还要长,在商业项目和写作之间穿梭,我常感愧疚,因为两件事可能都没有做好。 本书最后能够完成,有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我首先要感谢太太的理解、儿女的信任。其次要感谢雄安新区的陈刚书记、广州市人大的陈建华主任以及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毛光烈先生,他们关注大数据在中国的发展,对我的思考研究鼓励有加。我还要感谢南京市发改委的沈剑荣主任、何军副主任,苏州工业园区的许文清局长、段晴毅局长,2017年,我承担了为南京市新型智慧城市做规划、为苏州工业园区设计城市大脑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帮助我了解了中国个别发达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实况,本书中不少案例都来自南京和苏州的调查和实践。 我要特别感谢涂新辉先生,从2012年我们因书相识,结缘已经6年,他在事业发展上给了我诸多提点,帮助我应对人情世故中的“不测风云”,可谓用“心”陪伴,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人生的新方向、新滋味和新追求,得一挚友,何其幸哉。 我要感谢公司的各位合伙人、同事以及业界专家,高路通读过初稿,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意见,葛育民、胡晓萌协助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我还要感谢中信出版集团前沿社蒋永军社长和张英洁编辑,他们为本书的面世做了许多细致的准备工作。 我最后要感谢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大成律师事务所,它们优秀的律师团队为我处理了大量的法律事务,我才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手机和微信的普及,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本书的写作中,蒋永军社长曾经多次提醒我,千万不要大段地议论,这既费力又不讨好。于是,我希望这本书,是一场对话。虽然是我在讲,你在听,但你可以随时合上书本,来我的微信公众号上提问,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有网络,你我的距离,就是一个二维码这么近。我们的交流,也将成为数据,数据会记录这温馨一刻,这也是数文明发展的真实记录。 是的,数据和人工智能将会重塑天下,人性的温馨却不会改变,这就是世界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