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史

  • 定价: ¥60
  • ISBN:978750279273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洋
  • 页数:244页
  • 作者:唐洪森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前身,系由闽浙赣边苏区奉调南下中苏区的红10军(称老10军)和后来再次组建的红10军(称新10军),以及闽北苏区独立师、建(宁)黎(川)泰(宁)独立师、邵(武)光(泽)独立团等部组成,并吸收中央苏区数千新兵参军。这支部队经历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诸次作战,逐渐磨练成一支正规红军主力军团,形成攻防兼备、野战游击兼得、独立机动作战性能较强的野战力量。因此,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关键时刻,毅然派出这支生力军从东线突围,转战数千里,纵横国民党政府统治重心区域浙西、皖南,攻打福州,一度逼近杭州、芜湖,震动上海、南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动进攻中苏区的敌军分离作战应对的战略作用。
    唐洪森著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史》记载了9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高举抗日大旗,四进四出淳安县境,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大小数十起战斗,牵制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主力红军北上赢得了时间。本书追踪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程的故地,探究革命前辈英勇奋战的史迹,缅怀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斗志,特撰写本书作为纪念。

内容提要

  

    唐洪森著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史》是一本反应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历史的书籍。本书客观、准确、尊重历史的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看日先遣队的历史。中国工农红军看日先遣队的同志们以宝贵的生命维护了红军的尊严,以朴素的清贫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品格,以执着的信仰捍卫了崇高的事业。
    本书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英勇、无谓、爱国的情怀展现给人们,让读者在和平年代,仍能够不忘记历史,激发了读者浓浓的爱国热情,本书满满地宣扬了正能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革命历史教育图书。

目录

引言
    一、闽浙赣边红10军南下中央苏区
    二、国民党军改取新的作战方针
    三、中央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改变
    四、战前敌我军事部署及其态势
第一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第一节  反“围剿”初期之战
    一、黎川序战
    二、洵口、飞鸢遭遇战斗
    三、进攻硝石战斗
    四、进攻资溪桥、潭头市战斗
    五、进攻浒湾、八角亭战斗
  第二节  福建事变机遇
    一、“福建事变”与中共临时中央“左”倾策略
    二、团村、三都、东山、德胜关诸次战斗
    三、丁毛山进攻战斗
    四、红3、红7军团第二次入闽作战行动
    五、樟村、将军殿、勾桥阻击战斗
    六、鸡公山、三甲嶂、凤翔峰阻击战斗
    七、东路敌军回攻闽赣  西北线敌军逼攻龙冈
  第三节  反“围剿”战争失利
    一、广昌大会战
    二、六路分兵御敌
  第四节  调动进攻中央苏区敌人的决策
    一、中革军委开始转变用兵策略
    二、闽浙赣省军区出兵浙西
    三、皖南暴动
第二章  抗日先遣队出击闽浙皖赣
  第一节  红7军团东进福建
    一、红7军团编组抗日先遣队
    二、出击闽中
    三、进攻福州战斗
    四、转入闽东游击区
  第二节  先遣队转战浙闽边
    一、竹口遭遇战斗
    二、进驻闽北苏区小休整
    三、改向赣东北苏区穿插的意见
  第三节  先遣队挺进浙江
    一、清湖、贺村遭遇战斗
    二、大陈反击战
    三、袭攻常山县城
    四、创建遂安根据地
    五、鲍家村阻击战斗
  第四节  辗转浙西、皖南、赣东北
    一、创建浙皖边苏区根据地
    二、新桥、鸦桥遭遇与伏击战斗
    三、转回闽浙赣边苏区
第三章  红10军团第19师再度出击
  第一节  成立红10军团及其主要任务
    一、主要问题检讨
    二、组建新的野战兵团
  第二节  红19师挺进浙皖边区
    一、白马市伏击战斗
    二、分水、富家遭遇战斗
    三、插入皖南,攻占旌德
第四章  红10军团转战浙皖赣边失败
  第一节  皖南行动失利
    一、汤口会师
    二、蒋介石组建“追剿队”
    三、谭家桥伏击战斗失利
    四、柯村休整
    五、汪满田阻击战斗
    六、芳村、江村遭遇战斗
    七、裔村、金斗岭遭遇战斗
    八、折返闽浙赣边苏区
  第二节  兵败怀玉山
    一、大龙山遭遇战斗
    二、徐家村遭遇战斗
    三、港首、凤阳遭遇战斗
    四、凤阳坞、张家坞遭遇战斗
    五、浴血怀玉山
    六、参与“追剿”部队战后情况
尾声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序列
附表2  中国工农红军第7 军团出征前实力统计表
附表3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过闽江前实力统计表
附表4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战斗序列
附表5  国民党国民党军“追剿”红10军团战斗序列
附表6  国民党浙江省保安指挥系统表
附表7  国民党安徽省保安指挥系统表
附表8  国民党福建省保安指挥系统表
附地图
后记

前言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前身,系由闽浙赣边苏区奉调南下中央苏区的红10军(称老10军)和后来再次组建的红10军(称新10军),以及闽北苏区独立师、建(宁)黎(川)泰(宁)独立师、邵(武)光(泽)独立团等部组成,并吸收中央苏区数千新兵参军。这支部队经历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诸次作战,逐渐磨炼成一支正规红军主力军团,形成攻防兼备、野战游击兼得、独立机动作战性能较强的野战力量。因此,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关键时刻,毅然派出这支生力军从东线突围,转战数千里,纵横国民党政府统治重心区域浙西、皖南,攻打福州,一度逼近杭州、芜湖,震动上海、南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动进攻中央苏区的敌军分离作战应付的战略作用。
    一、闽浙赣边红10军南下中央苏区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之后,吉安的方志敏、景德镇的邵式平、南昌的黄道等共产党人,分别返回家乡江西的弋阳、横峰一带,重新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1月2日,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共产党员代表会议在弋阳的九区窖头村召开,决定成立五县党的工作委员会,选举方志敏为书记,建立“农民革命团”,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月上旬,横峰县楼底兰家的农民自发形成反抗逼税官吏的暴动。方志敏等就势推动弋阳、横峰两县大面积农民武装起义,以楼底兰家、青板桥、枫树坞、漆工镇、樟树墩为中心,成五路扇形向外发展。2月,抽调起义积极分子二三十人,组建工农革命军第2军第2师第14团第1营第1连,营长兼连长邹琦,尔后转入弋阳、横峰、德兴三县边界的磨盘山区,继续坚持武装斗争。7月,新成立第2连,与第1连合组第14团,团长陈春荣(先)、童旭(后),但此2人均离队潜逃。12月,匡龙海率领1个连的国民党军,在德兴的磨角桥起义加入红军,邹琦任团长。1929年2月,杨廷辉率领另1个连的国民党军,在弋阳的程家桥起义参加红军。4月,第14团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郑孝胥,团党代表李尚达。此后经过游击根据地内外一系列战斗,独1团作战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支撑苏区发展的主力红军基础。
    1930年1月1日,独1团集中余家仓改编,共编成6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拥有步枪370余支、驳壳枪20支、机枪1挺,团长为匡龙海。5月,独1团开至弋阳的芳家墩整编,增设营级建制,全团实行“三三制”,辖3个营及特务连、机关枪队、手枪队、担架队,拥有步枪六七百支,周建屏任团长。7月21日,独1团和赣东北苏区地方武装合编第10军,军长周建屏,代理军政治委员胡庭铨,下辖第1、第10、第19团和特务营、机炮连,共计2 000余人。22日,举行红10军成立典礼,随后全军向鄱阳、湖口、九江出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夺取九江的指示。至8月下旬,红10军先后攻占上饶(7月25日)、弋阳(8月5日)、余江(8月15日)、乐平(8月20日)、鄱阳(8月25日)等地。9月中旬,红10军集结乐平的众埠街扩编整训,邵式平接任军政治委员,暂编为3个旅和特务团、机关枪营。第1旅,辖第1、第2团;第4旅,辖第10、第11团;第7旅,辖第19、第20团。全军6000余人,枪1600余支。经过一周时间的整补,部队便由乐平兵分两路进击九江,以截断长江、配合红1军团攻取南昌为目的。至10月间,红10军相继占领鄱阳、都昌、湖口、彭泽、马当、秋浦、乐平等城,11月初返回乐平根据地。
    11月下旬,中共中央代表涂振农进入赣东北苏区,在乐平县湾头李家村主持召开中共赣东北行动委员会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缩编红10军,采取人枪合一的正规编制,多余的徒手人员遣回乡村,作为赤卫军的基于,以保持部队精干战斗力。红10军随即将3个旅缩编为第81、第82、第83团和独立营,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邵式平,参谋长舒翼,政治部主任吴先民,全军约4000余人。12月22日河口战斗后,邵式平改任赣东北军事委员会主席,涂振农接任军政治委员。新组建的独立营则派往万年、余江一带活动,不久扩编为赤色警卫团。1932年5月再扩编成赤色警卫师。辖2个团,祝荫隆任师长,吴先民任政治委员。
    1931年4月。中共赣东北特委决定暂时调整几个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调涂振农暂代特委宣传部长,方志敏因“在10军士兵群众中比较有信仰,地势和地方情形比较熟悉”,担任红10军政治委员,黄道任苏维埃政府主席。5月,中共中央派万永诚、倪宝树到达赣东北苏区,在葛源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指示,万永诚任特委书记,倪宝树任红10军政治委员,方志敏仍任苏维埃政府主席。8月,红10军再次缩编为2个团,全军约有3000余人、枪1600余支。9月1日至5日,在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主持之下,召开中共赣东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建立了中共赣东北省委,书记万永诚。11月7日,中共赣东北省委决定由聂洪钧任红10军政治委员,同时杜石公接任军参谋长。在此前后,红10军作为赣东北苏区唯一的主力部队,在各地赤卫队等地方武装的配合之下,打破了敌军对赣东北苏区发动的四次“围剿”和“二进闽北”作战行动,逐渐发展成长为正规红军。
    1932年12月11日,中共赣东北省委、省军委会改称闽浙赣省委、省军区总指挥部,万永诚任省委书记兼红10军政治委员,唐在刚任总指挥,曾洪易兼任军区政治委员。是时,朱德、周恩来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兵团于10月胜利结束建(宁)黎(川)泰(宁)战役后,11月发起金(溪)资(溪)战役,以切实打通与闽浙赣边苏区的联系。战至1933年1月上旬,红一方面军相继击溃敌6个师,同时命令红10军南下贵溪配合行动,趁机打通信江南岸通道。
    ……
    另空军5个队分驻南昌、南城、抚州等地,主要任务是掩护北路和南路地面部队向广昌、瑞金方面的进攻。
    总之,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德、意等国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动员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直接使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即达50万人之多。
    面对敌军大规模进攻即将临近之势,中革军委于8月下旬曾对各路敌军战役企图作有如下之判断:
    1.北路敌军——《塘沽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即调北方军队3个师、1个旅来江西,充实“围剿”的基干军,力求同湘鄂两省的敌军一致进剿,改组自己的军队,构筑工事堡垒,紧张两翼的活动力,特别进扰闽浙赣苏区,企图造成其利于集结,并协同其他军阀进剿的条件。我们估量敌人这次(初次)用兵大概方向如次:
    (1)从抚州江河流进房居地带是其主要作战线,这是北路敌人和协同闽粤敌军最有利的一条战线。
    (2)从永吉经藤田或富田、龙冈地带为次要作战线。
    (3)从宜黄、乐安出发,经东黄陂或经招携趋东韶、洛上为次要作战线。
    2.福建敌军——蔡廷锴自其所属的第78师在连城惨败后,集结其主力约3个师到刘龙、漳平,刘和鼎师分布顺昌、将乐地带,卢兴邦师分布于尤溪、沙县地带。我们估量这一方面敌人这次用兵的大概方向如次:
    (1)由龙岩趋连城乃至长汀为主要作战线。
    (2)由永岩经新泉或白沙出河为其支作战线。
    (3)由沙县趋明溪为其支作战线。
    (4)由顺昌经将乐趋太守以及由建阳经邵武趋光泽为其支作战线。
    3.广东敌军——粤敌取跃进式进据安远、寻邬两市后,集结5个师兵力于安远、寻邬及武平地区,集结3个师、1个旅兵力于赣县、信丰、南康、大庾、南雄一带。我们估量这一方面敌人这次用兵的大概方向如仍为次:当时原文如此:
    (1)分由寻邬、安远以及武平趋会昌为主要作战线。
    (2)分由信丰和赣县趋六都为其次要作战线。
    4.赣江敌军——自湘赣红军击溃陈元中师,特别是何键任西路剿共总司令后,不仅指挥其嫡系刘建绪所部约5个师,而且指挥了湘鄂赣及湘赣的白军,围剿我湘鄂赣及湘赣苏区和红军。其在赣江接近中央苏区者,为驻在安福、峡江的朱耀华师,驻在吉安、泰和的李云杰师和驻在万安、泰和的王懋德师。我们估量这一方面敌人除了协攻我湘赣苏区和红军外,“将以李云杰师与王懋德师协同南北敌人沿赣江进扰苏区。”
    因此,中革军委根据红军东方军与闽方第19路军基本上处于停战状况和南路粤军动作不太积极的情况,于兵力配置上取北重南轻之势。即以东方军主力移往闽北之顺昌、将乐一线,随时准备回防苏区北线;以中央军集结于神岗、甘竹区域,构碉筑堡,与敌第3路军主力对峙;以江西省军区所属部队分布于永丰、龙冈、兴国等地,钳制西线敌军;南线则由粤赣省军区第22师负责警戒粤军,分驻于寻邬、吉潭等地:东南线由福建省军区第24师布防。分散各地区的赤卫队、游击队、独立营、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担负着保卫后方、组织运输物资、侦察警戒及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的多重任务。

后记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那场天地人间撞击所演绎而成的历史尘埃早已落定,距今整整84年了。然感念于先遣队将士们慷慨踏上不归之路,及其九死一生的悲壮之举,乃促成自己一遍遍地思索:在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的最后时刻,为什么还要派出抗日先遣队千里迢迢赶赴闽、浙、皖、赣4省周旋?为什么屡屡变更先遣队的行动方针及其战略目标?先遣队明知前途险峻、生死未卜,却仍要三番五次地闯进突出敌阵腹地?先遣队失败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有时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概因史料缺乏,众说纷纭,却难以把握,而百思不得其解。实际赋予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任务和活动区域,以及当时南方整体苏维埃运动日趋低潮的形势,就已经注定了先遣队失败的命运。
    反复研读与比对各种史料,了解到作为先遣队骨干的红7军团时期,其实系成长于赣东北苏区的子弟兵。这支地方武装奉命南下加人中央红军战斗序列,在主力红3军团帮带之下,不出一年,便锻炼成攻防兼备,善打野战、阵地战、游击战的“全能型”正规红军部队,其中得益于寻淮洲、粟裕等一批能征惯战的红军将领卓越的军事指挥胆识和智慧。粟裕的谋略自不待说,年轻有为的寻淮洲更是令对手心惊胆寒的一员猛将,国民党军战报及报刊将其屡屡描述为“悍匪”、“悍将”,乃至掘墓、抛棺、割首,总算了却了一桩心病。事实亦如此,凡有寻淮洲亲自上阵指挥的硬仗、恶仗,如降虎、竹口、清湖、大陈、鸦桥、富家、白马市、谭家桥诸仗,无不令敌人闻风丧胆,且两次游击贴近福州、杭州两大省会中心城市。所以,失去了寻淮洲的红10军团屡次战斗行动,几乎无一取胜,越想避战就越被“逼战”,愈发战不得势。当然,这只是就先遣队主要军事指挥员能力而论。战争从来就是养成最优秀指挥员的场所,而不是看你毕业于哪所军事院校,拥有多高的军事理论素养。寻淮洲这位20岁即担任红21军军长、22岁担任红7军团军团长,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江西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被降职使用仍忍辱负重,以其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奉献给了苏维埃事业。
    检讨先遣队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其活动区域,乃为国民党政府统治的腹心地带,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均优先,特别是浙江省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必定调动大军四面“围剿”之,且无其他掣肘力量,因之先遣队决难立足。此点大为不同于中央红军长征路线,所经大部分区域除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就是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地区,要么是湘、桂、黔、滇、川、康、陕、甘、宁大大小小地方军阀割据,独霸一方,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客观上给了中央红军生存机会。虽然如此,若无发生“西安事变”历史大契机,长征到达陕北的数万红军精华,其命运仍旧岌岌可危。亦可以这么设想,中央红军不是西向突围,而是朝着经济富庶及交通便利的江、浙、皖方向出动,其结果将会怎样?而先遣队能三进三出浙西、皖南,纵横敌后五个多月,在另一个战略方向上发挥了呼应作用,也实非易事。六年以后,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万余人,也是在皖南被国民党军重兵打掉,又一次诠释了该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岂容中共武装力量在这里生存发展?再过三年,粟裕率领3万人马南渡长江,重新杀回苏浙皖边,与国民党军第三战区部队争战天目山一带,战场距离杭州更近。其后,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乘胜渡过富春江,会师金(华)萧(山)支队,顺势打通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之初。从这块宝地兵锋所指,南京、上海、杭州皆可落人囊中。世事轮回,当年先遣队游击过的地方,不出十五年光景,真正成为解放大军全部覆盖的红色沃土。 亦不知研究者注意到了没有,先遣队前后上万人浩浩荡荡横扫闽浙皖赣边几十个县,声势之浩大,是该地区所从未有过的。以往闽浙赣边堡垒封锁线密集,是为国民党军进攻江西苏区的主要方向及重点防范位置,赣东北(后闽浙赣边)红军透过封锁线往外出击,一般为营、连级战斗单位,至多不过团级规模,而且游击一圈便快速返回苏区。这回是以红7军团为主体的先遣队,借道福建突然出现在浙西、皖南、皖赣边,而且两次闪进闪出,致使国民党军望尘莫及,搅动南京政府统治秩序,直接吸引与调动了第49师3个团、补充第1旅3个团、第7师第2l旅2个多团、浙江保安第1纵队3个团以及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众多地方保安团队于己身边,其中大部分军队原本使用于江西苏区战场的,这在一定程度减轻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压力,也起到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应有作用。再以红10军团为主体的先遣队,继续在这一区域“大闹天宫”,牵扯了大批敌军举动,包括后期参加“围剿”的独立第43旅3个团、第2l师、第15军等部,同样呼应了项英带领中央军区机关转移行动。先遣队前后三次对中央苏区作出战略配合,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定的区域反复地“折腾”敌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其无所畏惧、坚定执着、敢于战斗、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非常意志,感天动地,可昭日月! 至于集兵与分散行动问题,应当视客观环境变化而言。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立即转入武装斗争七八年,愈到后期战争规模越大,双方打的就是正规战、兵团运动战。一味地高强度军事对抗的结果,缺少了分散游击意识,客观上成为敌人的“标靶”,这是非常危险的对决,先遣队即是处于这样境况。试想,若能及早分兵皖南、闽浙边不同发展方向,依托四省山区再行分散力量,依靠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苦熬坚持两年半时间,最终集聚起可观的抗日武装队伍,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受制于环境思维,南方红色根据地都是在被国民党军攻破的情况下,才选择主力红军出走、留守部队分散的下策,中央苏区、湘赣边苏区、鄂豫皖边苏区、湘鄂西苏区、闽浙赣边苏区莫不如此。若是红10军团全部跳到外线后,不取“汤口会师”之策,而是令红19师继续北上苏南,游击南京附近,然后再掉头南下到浙西南、浙南开辟山区根据地,军团部则率领红20师奔闽北、闽西,开创闽浙边、闽赣边游击根据地,也能保存一大批骨干。 再说战争的另一头。仔细分析国民党军追攻先遣队战斗详报,发现指挥人物及其战斗部队并不简单,差不多都毕业于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最低也是黄埔军校生,俞济时、伍诚仁还参加过淞沪抗战。担任追攻任务的主要作战单位,均不寻常。如第49师系由第19路军的部队改编,军官多是中央军校毕业,士兵以广东人较多,战斗力很强:补充第1旅系1933年由保定编练处的3个补充团改编,军官也多是中央军校毕业,士兵以北方人居多,战斗力很强;第7师第21旅系云南部队,军官亦多为云南籍,该旅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很强。这些师旅,均装备精良,枪械弹药补给充足,历经多年阵仗,战斗力实非一般。即使是浙江保安团队,装备与正规军也不相上下,士兵基本是浙江人,在“家门口”作战关键时刻也能斗狠,如徐家村成功阻击先遣队回路。为解开疑惑,我和淳安县党史研究室一行5人驱车到该村实地考察,在村民带领下,沿着曲折羊肠小道奋力爬上村北高山,直面菜刀岗,俯瞰牯木坞,远眺南华山,方才明白什么叫险要。就这陡峭地势配置少部兵力携带几挺机枪,任你千军万马也过不去,难怪先遣队以战斗力最强的红19师持续攻打一整天,仍旧无可奈何退兵。当时先遣队已然明白,攻不过去这道坎,绝没有回头路了,只能被赶进怀玉山“死地”,所以才三番五次拼死仰攻,生死存亡也就在这晚到30分钟。既然参与围追堵截的各支国民党军队战力如此强悍,又拥有雄厚的执政资源,红军抗日先遣队则脱离根据地转战敌区,无稳定兵员、军需补充,每战徒有消耗,焉能持久不败? 百折千回,值此先遣队奋斗与蒙难84周年之际,细数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乐少华、刘英、粟裕、聂洪钧、王如痴、周群、黄英特、王裔三、王永瑞、胡天桃、乔信明、谭时清、刘亨云、张文碧、洪家云等一大批军政指挥员,明明知道此去征程凶险异常,却无不冲锋陷阵在前,宁折不弯。他们以宝贵的生命维护了红军的尊严。以朴素的清贫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品格,以执着的信仰捍卫了崇高的事业! 拙著虽由我一人草成,若无关心此事的众友人出手相援,亦实难成书,请恕在下不一一道来。 在此感谢中共淳安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多次陪同我实地考察先遣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谭家桥、许村、庙首、茂林、茶山、徐家村、杨林等地,填补了许多空白点,极大地丰富了拙书内容。在下深感光有纸上谈兵还远远不够,必须亲自到战场旧址去看看,详察地形地貌,弥补缺憾。 真诚致谢老朋友:上海的万乐刚先生、台北的蒋国宝先生、叶泉宏先生,不吝惠赐珍贵档案史料。特别感谢中共淳安县委党史研究室鼎力资助,使拙著得以顺利出版。 限于本人研究能力及其他条件,书中错漏、观点平庸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深化本书内容。 著者 2018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