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思维科学、逻辑学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 定价: ¥79
  • ISBN:978730026153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页数:375页
  • 作者:王中江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王中江著的《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介绍:思维方式是在历史时空中经过反复运用、选择、凝聚和抽象的结果,并反过来成为引导人们行动的原则、规范和世界观。有关思维方式的理解和使用,一般都比较宽泛。作为以不同方式解释宇宙和世界的世界观、作为认识事物方式的认知方法、作为建立社会政治秩序方式的秩序观和使之正当化的合理观、作为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价值观等,如果常常以类型化和一般化(集体性)的形态来表现,都可以叫作思维方式。近代中国因遭遇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异质文明而处在一个剧烈的变化过程中,那个时代的人们常常把它描绘成的大变局。外来的新事物需要接触了解,传统的旧事物需要重新审视,现实的危机需要摆脱,国家需要富强,这一切都构成了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对象。对象的变化伴随着思维所运用的范式、方法和立场的变化,伴随着思考和认识结果的变化,也伴随着为事物赋予合理性方式的变化。经过演变而产生的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比之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

作者简介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围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会长、张岱年研究会会长。著有《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

引言  对问题的某种一般性说明
第一章  中国“世界秩序图像”与“欧风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纪前期帝国“认识”和“规范”异质世界的方式
  一  识别自我与他者的模式及世界共同体意识
  二  “互市”和“贸易”观及其东西的视差
  三  认知和处理与外部世界法律关系的方式
第二章  世界秩序观中的法律规范与行为——晚清帝国对“条约”制度和“万国公法”的认知方式
  一  晚清帝国的内外关系与“条约”制度
  二  国际交往和世界秩序:“万国公法”的有效性
  三  “万国公法”与“文明论”、“列国体制”和“天下大同”
  四  “万国公法”的普适性及其根据
  五  “万国公法”与古代“春秋公法”的类比
  六  “万国公法”与“德力论”和“强弱论”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中国认知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强权”与“公理”的两极性思维为中心
  一  基于“人道”和“正义”的“公理主义”论式
  二  “唯力论”和“强权主义”论式
第四章  进化世界观与近代中国政治秩序的转变——“变法”与“革命”两种政治思维的根据
  一  “进化”与渐进政治改革:变法派的合理性论证
  二  “进化”与激进政治革命:革命派的逻辑
第五章  “新知识阶层”的诞生及角色
  一  从传统“士大夫”到“新知识阶层”
  二  “学”与“政”
  三  “学”与“用”
第六章  化解“义利”的紧张——经济伦理观的一个案例
  一  “富强”:国与民
  二  经济行为的动机
  三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
第七章  科学合理主义
  一  “格致学”:“古已有之”和“西学中源”
  二  富强、器用与格致学和科学
  三  转向“大地之书”:从“人事”到“自然”
  四  科学:真理、真实、事实之学
  五  科学和科学方法
  六  科学与人生和伦理
第八章  “公理”普遍主义的诉求及其泛化效应
  一  公理图像素描
  二  作为普遍原理的公理
  三  作为普遍规范和价值的公理
  四  历史效应
第九章  “新旧”观念的衍化及其文化选择方式——从清末到新文化运动
  一  清末“新旧”观念的产生及其形态
  二  五四的“新旧”之争及其态势
  三  “新旧之辨”:历史所与性及文化选择
第十章  “多元宗教观”——新文化运动“多元性”的一个论域
  一  对宗教的本性、功能和角色的各种判断
  二  宗教与科学、知识和进化论
  三  宗教的替代论和存废论——它的现在及趋势
  四  宗教与东西方传统——孔教、基督教
  五  宗教论辩与西方各种宗教观
总结  语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趋势总论
  一  “世界秩序观”的变化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
  二  “古今”“新旧”“中西”关系的移位及文化取向
  三  知识和规范的“合理化”:从“格致之学”到“公理”和“科学”普遍主义
  四  构建社会政治“新秩序”的方式
  五  转变的极限:近代中国的“自强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增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