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

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文学宁夏

  • 定价: ¥46
  • ISBN:978752120173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353页
  • 作者:郎伟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文学宁夏》是郎伟第一次编选个人创作的自选集。反映了这片土地的自然风貌、人情事理。每篇文章都是作家朴实真诚的情感流露,散发着对真善美的智性思索和追求。
    宁夏地处西部,西部是中国文学的广阔沃壤。人民是大树,作家是小鸟,小鸟只有栖息在大树上,才能够自由地歌唱。

内容提要

  

    收在郎伟著的《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文学宁夏》中的文学评论作品最早的写于1991年,最迟者发表于2017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六年。二十六年当中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里会发生多少事情?作者年轻的时候不曾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隔着二十六年的辛苦岁月回头望,真的有悲欣交集的心情。本书收录了三十多篇文章,大多数都是作者在2014年以前写作的。

作者简介

    郎伟,浙江杭州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任宁夏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博士学位点负责人。已出版学术专著7部,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文学奖。2015年获宁夏首届“塞上名师”称号。

目录

辑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
  觉醒与成长: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的简单回顾
  1995年以来的文学发展状况考察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若干病象
  迷乱的星空
  鸡肋还是燕窝
  当前我国长篇小说创作面临的三个艺术问题
  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
  老年人的文体
  我眼中的张爱玲
  金色的金庸
  中国文学的光荣与骄傲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
  生活因阅读而充满芬芳
辑二  西部文学观察
  全球化与西部文学创作
  新世纪前后中国文学版图中的“宁夏板块”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
  托举宁夏文学的另一双巨手
  宁夏有天下人
  忧郁的灵魂怎样抵达迷蒙的远方
  风正一帆悬
  苦土上的岁月与人生
  漠野深处的动人诗情
  悲悯的注视
  写作是为时代作证
  黄河岸边的哀婉青春
  西北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降
  青春之河,为谁奔流?
  成长的疼痛与忧伤
  生活温情和现实焦虑
  张贤亮的另一类小说
  别一种叙事方式
  沧桑人生  笔底温情
  知识者的哲思与深情
  负重的文学:承诺与忧患
  诗意缤纷的写作与创造
  山水自有情  诗心独明澈
后记

前言

  

    文学是这块土地上最好的庄稼
    崔晓华
    塞上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月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诗情画意的美好季节,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
    宁夏地处祖国西部,是中华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优秀传统文化遗存丰厚,自然历史内蕴丰富多样,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数以千计的诗词文赋,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等,表达了诗人或豪迈或忧伤的爱国情怀;宁夏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留下灿烂的革命文化,毛泽东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古往今来,文学的特质、精神的象征、家园的意识,深刻地嵌入其中,并且流传至今,仍在流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岁月蹉跎,沧桑巨变,伴着九曲黄河悠远的涛声,我们回顾自治区走过的历程,一幅幅画面徐徐展开:艰辛、曲折、繁荣、辉煌。“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宁夏大地半个多世纪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汉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成就,让我们感慨、激动、振奋。对于宁夏文学,对于宁夏作家,这既是记忆,也是现实,更是根植人民、观照时代、承接历史、面向未来,而“出人才出作品”是最丰盛最具正能量的“活性因素”。
    文艺的春天阳光普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宁夏文学事业步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宁夏文坛开始呈现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其显著标志便是——“宁夏出了个张贤亮”(著名评论家阎纲语),脱毛之隼搏击长空,成为享誉中国和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与此同时,以张贤亮为代表的一代作家,用自己的成就和影响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宁夏的文学创作,以及宁夏作家群的形成,这是一支颇为壮观的、以青年作家为主力军的队伍,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他们的作品给文学界增添了异彩,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突破地域的局限,向全国文坛迈进,终于实现了宁夏当代文学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5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文学照亮生活》为题,将公益大讲堂的首课放在宁夏西吉县。原因是宁夏西吉县是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的全国首个“文学之乡”。宁夏的作家,有相当部分出自西吉,形成密集之势。西吉的作家们有这样一句话:文学就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铁凝主席掷地有声地补充了一句:文学不仅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西吉也应该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一个粮仓!表明了中国作协对宁夏文学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生活滋养文学,文学照亮生活。
    关于宁夏作家的成长,很有必要进行一次简要的回顾。宁夏作家大多数来自基层,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众所周知,那时的农村和乡镇偏远落后、艰苦寂寞,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的困苦和磨难充满了他们的记忆,在这样的记忆里,似乎是苦难多于欢乐,乃至重叠着父辈们流浪、迁徙的背影和脚印。但是,他们也有独特的优势,脚下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塞北大地,这样的地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气质,后来伴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步伐,他们又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强烈地产生了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诉求,而这种需要和诉求必须通过心灵劳作得以实现,他们因此怀有宗教般神圣和虔诚的文学梦想。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宁夏青年作家经过多年的艰苦跋涉和磨砺,终于营造出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以其朴实的生活经验和历史记忆、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言说方式,发出本真的、诗性的、充满灵智的声音,显露出文学突围的意义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中青年作家,一方面由于长期浸淫于西部的人文气候和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本着对传统文学资源的信仰和坚守,使得他们的作品在书写和表达上,继续保持着古典文学特有的诗意,以及民族语言特殊的美质。尤其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宁夏作家不跟风、不时尚、不焦躁,内心安静,他们通过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本土化的写作,以及对西部整体的文化关怀和持续不断的挖掘,呈现出来的是西部大地上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敏感与顽固、苦难与信念、理想与追求,是西部人的宽厚、隐忍、执著、抗争、牺牲,等等。同时,他们的作品由于客观、真实的叙写,因此又有着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坚守和继承,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宁夏作家群的形成和崛起,以及他们的人文立场、精神向度、情感因素和创作风格,不仅预示着西部文学的广阔前景,也不断丰富着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系统。
    概括地讲,这六十年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六十年,也是宁夏文学不断繁荣兴盛的六十年。作家队伍生机勃勃,新人不断涌现;文学创作空前活跃,高潮迭现;文学作品硕果累累,产生了一大批记载历史、见证变迁、叙写西部、反映时代、宣传宁夏的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
    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套二十卷本的“文学宁夏”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宁夏文学事业的一件大事。宁夏文联高度重视,几经酝酿,广泛征求意见,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给予确定。入选该丛书的作家系“60后”“70后”和“80后”,既有作家、诗人,也有评论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情厚境美、韵味深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的荣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诗刊》奖、《小说选刊》奖、《十月》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有的多次荣登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有九名作家作品集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大量优秀作品被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和选本发表、转载和选入,还有相当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介到国外。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宁夏中青年作家的又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对宁夏文学成就的进一步展示,旨在精要地反映宁夏文学的优秀成果,以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宁夏文学创作的基本面貌,为研究者提供较好的选本。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宁夏地处西部,西部是中国文学的广阔沃壤。人民是大树,作家是小鸟,小鸟只有栖息在大树上,才能够自由地歌唱。在此,真诚地祝愿宁夏作家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绽放更加绚烂的文学之花;真诚地祝愿宁夏文学沐浴着古老黄河的神韵,乘着新时代的强劲东风,向着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浩瀚大洋奔流而去……
    (作者系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编选个人创作的自选集,这些天虽然劳累些,心情却是愉悦的。这愉悦当然来源于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文学宁夏”丛书,所以,首先应该感谢宁夏文联和宁夏作协对我的厚爱。
    收在这本自选集中的文学评论作品最早的写于1991年,最迟者发表于2017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六年。二十六年当中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里会发生多少事情?我年轻的时候属于懵懂之人,不曾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隔着二十六年的辛苦岁月回头望,真的有悲欣交集的心情。
    我从小做着当作家的梦,最终却成为一名在高校任教的文学教授,于三尺讲台上耕云播雨。因为评职称的缘故,也因为真心喜欢文学,又受友人的鼓动催促,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便逐渐利用授课以外的时间来写作文学评论,这一写就是近三十年。近三十年的时间,一共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评论(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就是从一百多万字当中挑选出来的)。论数量,不能言多;论质量,可能也差强人意。然而,这些文章毕竟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孕育而成,写作的时候费过许多思量,熬过许多夜晚。因此,每每翻阅这些篇章,敝帚自珍的心情是有的。有时,这种心情还很强烈。
    我写文学评论,一直奉行简洁明快原则。少掉书袋、不兜圈子,肚子里积存的高深理论在文章中尽可能以平淡之语出之,希望有化盐入水的功效。我们写的是文学论文,不是哲学系的高头讲章,也不是迷雾重重的玄学著作,所以还是不要故意端架子、玩花头、弄玄虚。有朋友看了我的评论,认为我的文字风格与讲课风格非常相像。我听了很欣慰——这确实是我追求的写作风格。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妙处终我的一生,可能未必揣摩得清楚,但汉语最根本的特质,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弄得明白,说得清楚。这根本的特质就是:语言和文字表述的简洁和有节奏感。从真挚朴实的《诗经》开始,汉语在诗的海洋中浸泡了两千多年,诗的气质已经深深进入汉语的血液当中,“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是多少中国古代作家孜孜以求的文章胜境。我们读《左传》《史记》,读“唐宋八大家”之文,哪一篇佳作是故弄玄虚、言不由衷的?我从事的是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除却本专业的书籍之外,业余时间我最喜欢读的是唐诗宋词。读古诗词,可以培养我对汉语节奏感的格外敏感,促使自己写文章时,能够充分注意汉字与汉字之间、语句与语句之间的搭配要有音乐感,朗读起来要好听、有韵律。我当然愿意就这样陪着唐诗宋词慢慢变老。陪着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李清照们变老,是受服膺一种伟大文学传统的谦卑心态驱使,也是我的宿命所在。 选择从事文学评论工作意味着与寂寞相伴。有时,写作者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去和“孤苦”搏斗。我从事这个行当快三十年,欢愉喜悦之日少,寂寞前行之目多。好在,天性不喜热闹,加之年轻时心思单纯、对世界懵懂,这么多年也就不计利害得失地走了过来。如今,杂务缠身,奔波有日,写作成为奢侈的事情。自然,内心又别是一番滋味。 收在这个自选集里的三十多篇文章,大多数都是2014年以前写作的。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候,妻子尹晓燕女士尚在世,我的几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她都认真读过。有一回她忽然对我说,你的某篇文章是在某年7月份放假以后写作的,那年天热,你是光着膀子完成的。当时,我是怎样的惊讶和感动啊!因为,我真的不记得写作那篇文章时的具体情景了。妻子辞世已经四年零五个月了,我在编选这本评论集的时候,会时时想起她的面容,她的神情。如果说这本新书最想献给谁,那当然是献给她。同时,也献给她陪伴我的那些永远美丽的时光。 2018年9月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