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孤独的羊城

  • 定价: ¥49
  • ISBN:978751392245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页数:245页
  • 作者:郝秀琴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郝秀琴著的《孤独的羊城》写了自己艰辛的奔波,饱含辛酸和泪水的笔下,一个孤独无助的女人,只有在寂静的深夜,才如泣如诉地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夜静人定时,也无数次问自己:你来广州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何时才能坐下来写作呢?生活的困顿与经济的拮据让我无法停下奔波的脚步,对广州那美好的憧憬,已被无情的现实打得落花流水。网络生意也宛如一张无情的网。我像一只蝴蝶粘在这网上,痛苦地挣扎……看似是一篇篇纪实漫记,其实故事与故事之间段段相连,环环紧扣,真实有序地记录着作家漂泊他乡的艰辛和无奈、勤奋和奔波、自尊和理性、观察和包容。

内容提要

  

    郝秀琴著的《孤独的羊城》是一个追求文学梦的内地女作家在陪儿子上大学到广州的4年经历。其中写了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写了自己内心对文学梦的追逐,文笔细腻,感情真挚。
    《孤独的羊城》以作者在广州打拼的生活与工作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从一个外乡人的角度描绘了广州的风俗人情以及日常百姓生活片段。作者把漂泊者的理想、困惑、情感、矛盾、奋斗、无奈交织在一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描述了“广漂”生涯以及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简介

    郝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理事。创作出版过多部文学类作品。
    散文集《漂泊羊城》,长篇小说《浮云若梦》《直销难民》分别获乌兰察布市精神文明建设2014年第五届、2016年第六届、2018年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等你,在最初的地方》2016年获乌兰察布市文学资助基金奖,2017年获国际东方散文最佳文集银奖。散文集《隆盛庄记忆》2017年获乌兰察布市文学资助基金奖。长篇小说《直销难民》2018年获乌兰察布市文学创作资助奖。

目录

第一部  漂泊
  楔子
  第一章  给过去的日子画一个句号
  第二章  心里有家,在哪里都睡得香甜
  第三章  启动新的生活
  第四章  在羊城独自潜行
  第五章  打工,从这里开始
第二部  生存
  第六章  不要问明天去哪里?
  第七章  生活以外的世界
  第八章  我的生命之花开在哪一季
  第九章  广州的靓汤吊住了我的胃
  第十章  刻意的生活没有自由
  第十一章  我的小舟归向何处
  第十二章  一米阳光也温暖
  第十三章  鸟大了就要放飞
第三部  打工
  第十四章  时光里的日子
  第十五章  这里留不住我的脚步
  第十六章  漂泊中的忘年交
  第十七章  我在繁华处领悟乡愁
  第十八章  日子有你还有诗
  第十九章  喝一杯倾心下午茶
  第二十章  弟弟从千里迢迢的草原走来
  第二十一章  给父亲过生日
  第二十二章  移植在空中的那片绿
  第二十三章  一片紫云天边来
第四部  创业
  第二十四章  繁华背后是眼泪
  第二十五章  我从冬天走过
  第二十六章  冬季,我的心又在流浪
  第二十七章  心若在  梦就在
  第二十八章  生命的春天永远属于我们
  第二十九章  黄粱一梦
  第三十章  一抹秋色却无情
  第三十一章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第三十二章  女儿来了
  第三十三章  小斌,你在哪里?
  第三十四章  就这样默默地离开
  第三十五章  姿态不同的赶路人
  第三十六章  窄路相逢
  第三十七章  只等来生再相见
第五部  曙光
  第三十八章  美好的一天从早晨开始
  第三十九章  小贝,我的孤独你懂
  第四十章  中山大学,我终将念念不忘
  第四十一章  苍冷处有你也温暖
  第四十二章  我的心里有一座最小的城
  第四十三章  今夜,谁为我点亮心灯
  第四十四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四十五章  云上的太阳总不改变
  第四十六章  灵魂只能独行
  第四十七章  我把翅膀还给天空
后记  风情万种,活出一个自我

前言

  

    这是十六年前发生的故事,十六年,倏忽而过,我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醒后,常常问自己:“今天的我,还有勇气去闯广州吗?”我不敢去想再次远行他乡的情景,那时候,似乎仗着年轻,没有考虑过多,也不在乎是否能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是走了,走得很决绝。
    记得在临走的那些日子,我总是梦见那边的他,还有那只叫黑狸的猫。黑狸怎么和他在一起呢?我知道他十分憎恨黑狸,当黑狸在他身边转来转去的时候,他总是说:“我迟早会掐死它。”但黑狸没有等到他掐死,就死于非命。它吃了被药毒死的老鼠,挣扎、翻滚、嚎叫、呕吐……最后,一点气力都没有了。我就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它死去。儿子泪眼簌簌地把它埋在院子里那棵果树下,那棵树有黑狸守着,应该会结许多果子。但没有等到小树结果子,我就离开了小院。我必须离开,为了活命,为了两个孩子,我必须挣扎着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择。
    我断然把房子廉价处理了,用这点收入给两个孩子交了学费,还清了俞天拖欠下的所有债务。从此,我带着孩子,搬到了一个叫北官房的偏僻地方居住。
    我们住在一座叫“青楼”的房子,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人建造,徒有虚名,实际上只是一座青砖老瓦房,据说当年是铁路工人居住的工棚。黑洞洞的走廊两侧是一户挨着一户的人家,房子的空间很小,窗户更小,阳光根本照不进屋里。我在这个黑屋里住了六年,直到儿子考大学才离开。
    我清清楚楚记得,在离开的前一天夜里,我看见俞天了。他久久地站在窗外,不肯让我看见他的脸。我好想问问,他在那边还好吗?我也好想告诉他,我要和儿子一起走了,这里的冬天太冷,我无法忍受这冰天雪地的日子,我要到一个四季如春、鲜花满地的地方,我要去追逐太阳,我要打拼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却总是发不出声音。
    这就是我当时离开家乡时泣血的心声。
    这是一个黎明,太阳还没有升起。

后记

  

    纪实长篇小说《孤独的羊城》脱稿后,我情不自禁地又在键盘上打了一行字:我写作何来孤独和寂寞?风情万种,活出一个自我。
    记得刚刚进人中国作协的时候,有一位记者问我:“你下一部书要写哪方面的题材?”我说:“无论写什么题材,必须超越我以前所有出版过的书籍。假如我的创作水平不能得到升华,宁愿一本书都不出版。”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苛刻的,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不再出山,哪怕我的名字在作家的行列中销声匿迹。
    也许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也许是为了尽快超越那个过去的我,也许是割不断舍不下我和儿子那份血浓于水的母子情,当儿子拿到中山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我毅然决定随他南下。似乎在很早的时候,广州这座繁华的商城就有我无数的想象的沉淀,它是自由的乐园,人间的天堂,也是我心中玫瑰的梦……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十几年已过,‘回顾以往的日子,这座让我心醉的城市,却让我心碎,让我迷惘。《孤独的羊城》写了自己艰辛的奔波,饱含辛酸和泪水的笔下,一个孤独无助的女人,只有在寂静的深夜,才如泣如诉地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夜静人定时,也无数次问自己:你来广州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何时才能坐下来写作呢?生活的困顿与经济的拮据让我无法停下奔波的脚步,对广州那美好的憧憬,已被无情的现实打得落花流水。网络生意也宛如一张无情的网。我像一只蝴蝶粘在这网上,痛苦地挣扎……
    春天,当木棉花盛开时,我的思绪随着那复苏的灵感在飞翔,当我再次握笔写下那些灵动而飘逸的文字时,心不禁在颤动。我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再次驾驭那缥缈的灵感。我像一只春蚕,蛰伏在一块硕大碧绿的桑叶上,静静地吐丝,精心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能坐下来写东西的日子很少,多是挤睡觉的时间或是娱乐的空闲,三十多年的业余写作,才赢得了一个作家的头衔。但这个头衔又不能当饭吃,为了吃饭,我依然得四处奔波。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明明知道写作是个苦差事,偏偏抱着它不想松手,再苦再累,没必要怨天怨地,我也从来没有违背自己的心,去写那些自己不情愿写的文字,精心去孕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成书问世后,就宛如一个呱呱落地、有血有肉的生命。用心去呵护我创作的每一个小生命,让他们活蹦乱跳地长大、逐渐成熟,哪怕是些许的美丽能留给世间,也满足、安慰了我热爱文学的初衷。
    《孤独的羊城》是我在广州的一些所见所闻,它是我人生的见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拣一些思绪的碎片和情感的花絮用文字把它拼对成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就算别人不想看,自己收藏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否则,我的记忆就会背叛我,让我逐渐对那些已过的往事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淡忘。那时候,我想自己一定会后悔的。 我不喜欢对自己所写的人物和故事加以粉饰和夸张,生活给予我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或苦或甜,或悲或忧,已足够我品尝,无须再虚张声势或胡编乱造,那样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我也不在乎我的写作所取得的成绩大与小,我只知道,文学是我灵魂的归宿,一生不离不弃,直至生命的终极。 感谢文学给我这种特殊的记忆方式,让我的思维跨越时间的隧道,重温走过的岁月;感谢上天赐予我灵感和天赋,让我有一块属于自己耕种的自留地,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总会有硕果丰收;感谢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真挚的友情支撑我度过那孤寂的日子;我也感谢酸甜苦辣的生活,它是我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最后,我还要感谢曾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儿子,给我创造了走进广州的机会,他也是我漂泊生涯中的一盏标灯,照亮我要走的旅程。 写于2018年5月17日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