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海明威全集

  • 定价: ¥29.8
  • ISBN:978751437120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现代
  • 页数:134页
  • 作者:(美)海明威|总主...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为《海明威全集》之一。
    《第五纵队》以马德里保卫战为背景。当时西班牙一叛军将领扬言有四个纵队围攻马德里,同时城内有一批同情者将配合部队里应外合,他名这为第五纵队。主人公美国记者帮助西班牙政府军做肃反工作,潜入敌方侦察哨,捉拿间谍归案。他的女友是个有点玩世不恭的美国大学生,到西班牙来报道战况。剧中还有德国反法西期斗士、西班牙政府保卫局的领导及一个黑种妓女等登场,在佛罗里达旅馆内上演一幕幕活生生的戏剧。《西班牙大地》为荷兰导演伊文斯和海明威合资实地拍摄的记录片,由海明威撰写说明词。

内容提要

  

    海明威著的《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是个三幕剧,描写西班牙内战期间马德里的共和政府遭到佛朗哥叛军的包围。美国人菲利普·罗林斯和德国人麦克斯受共和政府保卫局的派遣,潜入叛军侦察所,抓捕了一个重要的犯人,但是后来却让他逃跑了,随后又抓到许多第五纵队的成员。在严厉的拷问下,他们交待了同伙,使其他三百人被捕。罗林斯和他的助手麦克斯最后粉碎了叛军在马德里市内第五纵队的间谍网。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是一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实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35年,一个老渔民告诉海明威自己曾经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但是后来被鲨鱼吃掉。老渔民的这段传奇经历引起了海明威的兴趣,他决定把老渔民的经历写成小说介绍给读者。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结果在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时间。1951年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友人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目录

第五纵队
  第一幕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二幕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三幕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附录
西班牙大地
  第一本
  第二本
  第三本
  第四本
  第五本
  第六本
  后记

前言

  

    众所周知,海明威是一个生活经历异常丰富的知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在世界上享誉盛名并且写作风格鲜明的文学大师。海明威复杂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他所有作品的故事曲线,也构成了他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主题。
    首先,就个人浅见,有必要剖析一下海明威的成长经历。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以西的一个郊区城镇,人口并不密集,因此给了海明威一个平静、安逸的童年生活。幼时的海明威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稀奇百怪的故事,也热衷于缝纫等各种家事。少年时期,他更喜欢打猎、钓鱼,内心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敬畏,这一点在他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在初中时,海明成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了文章,这为他日后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打下了基础。高中毕业以后,海明威拒绝上大学,他到了在美国媒体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堪城星报》当了一名记者。虽然他只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但这6个月的时间,使他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并且在文学功底上受到了良好的训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掉了工作,去战地担任了一名救护车司机。战场上的血流成河,令海明威极为震惊。由于多次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给海明威的创作生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他早期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他进行了本色创作,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1923年海明威出版了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使他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1925年。海明威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一短篇故事系列,显现了他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继而海明威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令他成为了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年美国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海明威推上了世界文坛的至高点,可以说,《老人与海》是他文学道路上的巅峰之作。
    其次,海明威的感情生活错综复杂,给海明威的作品增添了大量的情感元素。海明威有过四次婚姻经历,这些经历赋予了海明威不同寻常的爱情观。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曾打趣道:“海明威每写一部小说都要换一位太太。”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一语成谶。世人皆知,海明威有四大巅峰之作,分别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在时间上,他的确先后娶了四位太太。据考证,1917年海明威和一位护士相爱,但是不久后,这位护士便嫁给了一位富有的公爵后代。海明威对爱情始终抱有完美主义,所以这样的结局令海明威无法接受,甚至愤恨。因此,海明威常常将女人比作妖女,这一点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有所反映。1921年,海明威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结婚,但是婚姻观的差异最终使两人分道扬镳。不得不说,哈德莉对海明威的文学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她的帮助下,海明威学会了法文并结识了著名女作家斯泰因。这段时期,海明威佳作不断,哈德莉却毫无成长,这促使了两人的婚姻关系更加恶劣。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使他声名大噪,也间接宣告了海明威与哈德莉婚姻关系的破裂。1927年,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宝琳结婚,两人在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了几年宁静而美满的婚姻生活。海明威在这几年中完成了他的不朽名作《永别了,武器》。然而,没过几年,海明威对宝琳开始厌倦,他遇见了他的第三任妻子——战地女记者玛莎。最开始,海明威以玛莎为荣,并为她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令人叹息的是,这对最为相配的夫妻也在1948年结束了婚姻关系。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维尔许是一名战时通讯记者,研究分析政治和经济形势,为三大杂志提供背景资料。婚后,维尔许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心照顾家庭,但这仍未给两人的婚姻关系带来一个美满结局。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饮弹自尽,享年62岁。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丰富了海明威小说五彩斑斓的主题,纷然杂陈的情感生活和不同寻常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海明威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此,海明威的每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新闻及书信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海明威用最简洁明了的词汇,表达着最复杂的内容;用最平实轻松的对话语言,揭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他的每部小说不冗不赘,造句凝练,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即使语言简洁,但是海明威的故事线索依然清晰流畅,人物对话依然意蕴丰富。海明威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写作风格:“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这无疑是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海明威对自己作品的美学追求。海明威最开始创作了众多短篇小说,使他在文坛新秀中占有一席之地,后来《太阳照常升起》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中的超然地位。“迷惘的一代”是美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的一类作家的总称,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海明威将“迷惘”这一形容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深刻而典型的对话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的彷徨与迷惘的心声书写出来。可以说海明威的大量文字都散发着战时与战后美国青年对现实的绝望。海明威不止竭尽所能地发挥着对“迷惘”的认知,同时也表现着海明威内心的“硬汉观”。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用风暴、鲨鱼等塑造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海明威英勇、坚定的生活态度。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不仅充斥了“迷惘”“硬汉”等思想,不可忽视的还有他对自然与死亡的理解。作为一个对生命有着独特理解的文学大家,海明威形成了对死亡的坦荡、豁达的人生态度。《午后之死》就明确指出:“所有的故事,要深入到一定程度,都以死为结局,要是谁不把这一点向你说明,他便不是一个讲真实故事的人。”海明威想要表达“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任何人不可逃避”这一观点。《老人与海》中也有海明威对自然生态的想法,海明威利用圣地亚哥、环境、鱼类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人不能过于追求物质享乐,要尊重自然、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海明威光彩夺目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探究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生命的思考。
    海明威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海明威早期的作品中,海明威表达对西方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绝望和内心痛恨战争的不满情绪,文字中蕴藏着一种悲观和颓废的色彩。海明威在创作中期才改变了这种思想,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和战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海明威心理历程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海明威的后期作品依旧延续着早、中期的写作风格和迷惘情绪,但是却比早、中期的作品反映的情绪更加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的创作中也充斥了大量的意识流和含蓄表达,从而使读者在真假变换中感受到人物或强烈、或浪漫的内心世界。
    为了方便海明威文风的欣赏者了解海明威,我们特出版海明威全集系列丛书,内包含海明威的多部小说、书信、新闻稿、诗等作品。读者可从中感受到海明威享受心灵的自由却求索不得的无奈,也可感受到海明威对内心对生命最强烈的回响。海明威的作品无论在中心思想层面,还是语言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他的作品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对于欣赏者来说,要具备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才能发掘海明威“海面下的宏伟冰山”,从而产生更多对生命的思考。

后记

  

    热与冷
    欧内斯特·海明威著
    转载自《活力》杂志
    终于尘埃落定,你看到了一部电影。你在银幕上观看它,听着各种声音和音乐;你还听到了自己之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那是你在黑暗的放映室里或者炎热的旅馆里匆匆写在纸上的话。但你在银幕上看到的活动影像,却跟你脑海中的印象不大相同。
    你印象中的第一件事是天非常冷,而你又必须起得很早,因此总是一副睡眠不足的样子,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再睡过去。汽油很难弄到,而且我们一直都觉得很饿。路也非常难走,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我们的司机却很胆小。当然,这些在银幕上是看不到的,你只能从影片人物鼻孔里呼出的气息判断天气究竟有多么冷。
    我至今仍记得,在我父母工作服式的夹克衫口袋里经常装着洋葱,他们什么时候觉得饿了就会拿出来吃。尤利思·埃文斯和约翰·费尔诺对此很反感。他们无论怎么饿也不会去吃生的西班牙洋葱,这大概跟他们是荷兰人有关。不过他们总是用银制的大扁酒瓶装威士忌,一般到下午四点时,一瓶酒就会被他们干光。因此我们发现,我们每天都得带一瓶酒把他们的扁酒瓶灌满;而华纳·海尔博伦则是我们的另一大发现。
    海尔博伦是国际纵队第十二旅的军医,自从我们认识后,总能从他那里弄到汽油。通常情况下,我们只需开车去一趟纵队医院,然后好好地吃一顿,汽油便加满了。他总会安排好一切,他为我们提供交通工具,带我们去拍摄进攻的场面;而在拍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海尔博伦咧着嘴笑的样子,还有他外戴着帽子.以及说话时慢条斯理、惹人发笑的犹太人一般的腔调。要是我晚上从别的地方返回马德里,在车里睡着了,海尔博伦就会吩咐司机路易斯抄近路去一趟莫拉来哈的医院,等到我醒来时就会看到那座古堡的大门,于是在凌晨三点,我们便能吃上一顿热饭。之后,等我们所有人都睡熟了,海尔博伦便会投人工作。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工作起来既严谨又不遗余力,而他的表情却总是懒洋洋的,好像什么都没做似的。
    就我个人来说,那段时光,片子的主角是海尔博伦,只是他并没有出现在影片中。眼下,他和路易斯都葬在了巴伦西亚。
    古斯特夫.瑞各勒在影片中露过面,你见识过他的演讲。
    那是一次很好的演讲。你后来应该还见过他一次,那不是在演讲台前,而是在炮火纷飞的前线。他当时非常的平静,非常轻松。他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当时正在指挥他的部队反攻前方不远处的一个目标。在这部影片中,瑞各勒是一位值得记住的主角。 路卡契在影片中只出现了几个镜头,当时他正率领第十二旅在阿尔甘大公路一线进行战略部署。你没机会看到在五月一日的深夜,他在莫拉来哈的盛大晚会上的演奏。当时,他是咬着一支铅笔演奏的,乐声很轻柔,像是用一支笛子吹出来的。而在影片中.你只看到了路卡契的工作情况。 以上是影片中关于冷的部分,现在我想说说它的热。对这部分我当然记忆犹新,那是你扛着摄影机到处奔跑,一边流汗,一边还要在光秃秃的小山凹藏身的切身感受。你的鼻子里、头发里、眼睛里到处都是土,你总是非常渴,很想喝水,嘴巴很干。只有在战场上才会有这样的体验。你年轻时曾经稍微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知道埃文斯和费尔诺如果再坚持下去会死掉的,因为他们面临巨大危险。出于道德因素,你必须弄清楚,你劝阻他们究竟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做出合理建议,还是应该像被烫过的猴子那样,从此就再也不敢碰热汤了。我清晰地记得影片中的那个部分全是汗水、干渴和随着风而来的尘土;我认为影片多少表现出了当时的情况。 现在,一切都成了历史。当你坐在电影院里,音乐突然响起,然后看到一辆坦克不可一世地碾压过来时,你尘封的记忆会被重新激活,而你的嘴巴便又开始发干。年轻时你非常在乎死亡,现在却一点也不在乎了,只会因为它夺走了众多的生命而憎恶它而已。 当然,在战争中,死亡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至于你是憎恶还是害怕,已无关紧要。但要是你将这些讲给海尔博伦听,他准会咧开嘴笑笑。还有路卡契,他也会理解你。因此,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是不会再去看《西班牙大地》的。我也不会再去写有关它的文字。我实在没有必要再写了,因为我当时就在那儿。然而,假如你那会儿并不在那里,那你就应该去看看这部《西班牙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