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绘色(精)

  • 定价: ¥48
  • ISBN:978753395281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230页
  • 作者:葛亮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以电影为载体,通过观影的感受来记录一代人心灵成长的路程,是对生活的提炼,也是回首无尽岁月的沉思,以及富镜头感的语言艺术,打造一部文字版的《天堂电影院》。
    作者匠心独具设计了一个如时间流逝般循序渐进的结构,又让前章和后章两个部分遥相呼应。于是,这部集子就成了一个有关电影,有关追忆,有关人生的故事,成了一次经历一个人和他生命中的电影的旅程,就像葛亮说的,“是一本记忆之书”。
    从过去到现在,从童年到壮年,从《城南旧事》到《追捕》《望乡》,这些电影是国人的集体回忆,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印记,也是一个小说家的电影中国。
    葛亮是一个对流行文化很关注的小说家,虽然他之前的《朱雀》十分文雅,不染俗尘,但《绘色》却放下架子,于世人一道,一起回顾我们这代人青涩的成长岁月,看着他历数成长的片段,从露天电影院的原始到电影放映室的新奇,再到个人家庭影院的生活质量的飞越,也好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往事回眸,很熟悉,很温暖……

内容提要

  

    小说频频获奖的葛亮,在《绘色(精)》这本书里,以有关电影的散文与读者见面,讲述与电影有关的好故事。
    夜色中的露天影院,《少林寺》热映万人空巷,“时尚硬汉”高仓健,《庐山恋》与“中国第一吻”;“好莱坞”扑面而来,《魂断蓝桥》到《廊桥遗梦》,永远的嘉宝,两个老影迷的隔世情缘;《三十九级台阶》,废弃工厂区·地下影片观摩会,“物质生活”音像店的秘密之旅。
    用一种清新的、很有生气的笔触来叙述或者评论,葛亮对光影中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生活的追忆与思索,读后令人感怀;他敏感有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文字功力,在书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光影变化中流转的人生,这故事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属于我,也属于你。

媒体推荐

    光影流动之处,勾勒出清晰的心灵成长轨迹。
    ——陈冠中

作者简介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为副教授。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小山河》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语言。
    《朱雀》入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北鸢》再得此荣誉。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等,历年获得海内外三十余重要奖项。近期包括2016年度“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2016年当代五佳长篇小说、2016年度中版十大中文好书等,作者获颁《南方人物周刊》“2016中国魅力人物”《GQ智族》2017年度人物盛典“年度作家”,2017“海峡两岸年度作家”。

目录

自序  出神记
前章:自在
  楔子
  第一节  童年
    木兰·电影院
  第二节  少年
    外公·好莱坞
  第三节  青年
    裘静·影音店
后章
  第一节  譬若少年
    青春
    假期
    佛童
    大门
    四月
  第二节  恋栈四时
    小鲜
    重逢
    探戈
    屋子
  第三节  英雄五种
    盲侠
    新娘
    小渔
    清洁
    窃国
  第四节  浮生六记
    蝴蝶
    狗镇
    风筝
    孔雀
    体温
    沧海
    兄弟
  第五节  此戏经年
    戏梦
    老去
    镜像
    世界
    不散
对谈  绘声绘色——香港国际书展首发式李安·葛亮对谈

前言

  

    出神记
    葛亮
    文字与电影,皆我所爱,而又素以为两者间自有壁垒。
    电影确是好的,好在表现力上,声光触动,流泻笔端,时觉难尽其意。另一则,其实心底对文学有些偏袒。七大艺术中,电影为后之来者,却又是实在的先声夺人。因缘际会,短短百年,走过了文学漫漫成长演变之路。
    早期的文字守望者们,多少有些不忿,对电影是君子远庖厨的心态。但印象里,却有两个很大的异数。一个是毛姆(Somerset Maugham),一个是乔伊斯(James Joyce)。前者事业如日中天,恰逢好莱坞的盛世。一九二五到一九四五年,毛姆有九十八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上映。仅是短篇小说《雨》(Rain)就连续三次被搬上银幕。毛姆的奢华无度是公认的,他对电影的热诚便也被解读成了为稻粱谋。那么再来看看乔伊斯。老乔是个影痴,这一点成为他人生中最天真而有趣的部分。其对电影的迷恋方式亦臻于化境,曾经成功说服特里斯特的一家电影公司在都柏林开设院线,并自告奋勇担任筹备人。这家叫作伏尔塔的影院日后惨淡收场。在旁人看来,即便是艺术,也显得有些偏执,乔伊斯却矢志不渝。《尤利西斯》(Ulysses)诚恳地实现了电影技巧与小说的约盟,而乔氏也因此以文学人的身份获得了影界的尊重。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晚年著名的语录:“必须向乔伊斯学习。”惺惺相惜间,几成佳话。
    其实也为了让自己确信,电影与文学到底一衣带水。回到这本书,命名为《绘色》。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也算好的意象。意象不期得之以精准。精准与艺术往往是天敌。“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是好句,而“北方有佳人,自挂东南枝”便因逻辑精确而悚然可怖起来。意象更好似一个轮廓,留有余地与空间,是等待去充盈的。这或可说是电影与文字的会通处。
    前后两章,“自在”与“观”,合为一辙。虽脱胎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却并不敢以彻悟之境自度。电影是入世的艺术,“观”便并非出尘的经历与心得,只是为一些好看的电影留的纪念。说起来,这本书也写了很多年。起先是为了一个叫作《捕声捉影》的专栏。和一位素未谋面的乐评人合作,每人一周,一声一影。久了便也有了一些高山流水的意思。大约合作最默契的一次,是有一期我写了卡洛斯·绍拉(Carlos Saura)的电影,即见有专文介绍了里斯本的法朵音乐(Saudade),被编辑视为珠联之作。现在想来,竟是如有神助。
    “自在”的完成则是近年的机缘。旧年北京友人来港,共与北岛老师聚叙。由诗论及电影。北岛老师言谈,向有长者的澹和与平稳,然而忆起青年时与友人看电影的趣事,语气却倏然昂扬起来,眼中于是有了光,令听者也为之心动。或许这便是光影真实的质地,可以是一个人的收藏,亦可是一代人的心迹。彼此叠合,竟不差分毫。其间又有一脉相承的传递。偶然的机会,翻看《中国学生周报》,纸页已有些泛黄。然而罗卡、石琪诸君的影评,至今仍令人为其见地而击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字,现在读来,竟毫无阻隔之感。陈冠中先生称其对香港青年一代文化人有开蒙之功,并非过誉。对于一个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与八十年代之交的人,电影于其时代、于其成长,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这种意义,或许带有了自我体认的性质。如此,当我回首前尘,写下在微薄的年纪与电影间的故事,竟也有了些许曾经沧海的心境。
    凡此上下,这篇文字,好像在为自己的书作破题的工作。大约希祈与读者分享的内容,实为序言而不可尽述。
    此书付梓,亦有许多感念之处。首先感谢我的外公,您的练达与对电影的热爱,成为了我落笔的起点;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是你们的善良与纯粹引导着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感谢出版社的各位同人,在你们的悉心关注下,一个青年人的文学与电影想象得以交汇。恰如其分,融为一体。
    这本书是献给你们的。
    (庚寅年五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