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无论你是职场精英、企业老板,抑或是在校学生、全职太太,都能从郦波老师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一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获。这份收获,许是对你立身处世的一种指引,许是对你选交朋友的一声警钟,许是对你教育子女的一分劝诫,可大可小,不一而足,然必有所获。
内容提要

自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开始出现。
狭义地看,家训包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而广义地看,家训则涵盖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
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郦波著的这本《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依托中华古代家训的大背景,从识己、识人、识事、识道四个方面入手,针对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以及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并回应社会关切,就曾国藩家训思想中修身与立人、临事与处世的大智慧,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本书内容丰富,解读生动,行文流畅,语言自然,可以令读者充分感受到曾国藩家训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中国古代文明之精华。
作者简介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唐诗简史》《宋词简史》《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荣获央视“2017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围央视2018“中国好书”60强。
目录
写在前面
识己篇 修身齐家
第一讲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比贼还笨的小孩
◎小气与遗憾
◎华丽的转身
第二讲 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纳妾风波
◎传说与真相
◎信仰的力量
第三讲 无一日不读书
◎考场失意
◎二十三史
◎耕读传家
第四讲 当官以发财为耻
◎两个曾家
◎保身与善身
◎只吃眼前菜
第五讲 不为圣人,便是禽兽
◎父亲的忠告
◎倭老师的方法
◎唐老师的绝招
第六讲 最败人的两个字
◎敲打李鸿章
◎防惰
◎克勤
第七讲 治家是一门大学问
◎家庭日用之学
◎“家”字的文化密码
◎曾国藩的治家秘诀
第八讲 好汉是如何养成的
◎出山记
◎长沙之辱
◎“忍”字经
第九讲 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人生的志趣
◎家庭的情趣
◎团队的智趣
第十讲 我与我周旋
◎为戒烟而改名
◎日课十二条
◎不死不休
识人篇 立人达人
第十一讲 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好汉的误区
◎历史的规律
◎择人为第一要义
第十二讲 神奇的相面术
◎慧眼识得刘铭传
◎李鸿章的真实记录
◎相面术的真谛
第十三讲 找棵大树好乘凉
◎拜师穆彰阿
◎曾国藩发迹
◎大树的作用
第十四讲 曾员工和他的老板们
◎跟皇上叫板
◎做臣子的苦衷
◎忠诚的打工仔
第十五讲 黄金搭档
◎曾左不和
◎曾左互助
◎曾左双簧
第十六讲 三顾茅庐
◎拼命辞官
◎极品男人
◎忠义血性
第十七讲 用人四部曲
◎穿草鞋的塔齐布
◎一对奇师生
◎曾国藩的人才论
第十八讲 知识就是力量
◎容闳的回忆
◎奇异的征服
◎征服的智慧
第十九讲 打虎亲兄弟
◎闹别扭
◎从“避亲”到“唯亲”
◎私心与公心
第二十讲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又爱又恨李元度
◎替手的素质
◎培养接班人
识事篇 刚柔并济
第二十一讲 “强项令”与“落牙臣”
◎大臣斗皇帝
◎国藩斗咸丰
◎“柔”与“刚”
第二十二讲 高不成,先低就
◎高起点
◎大跟头
◎隔代师
第二十三讲 不冒进,稳为上
◎莫名其妙的办法
◎凡事不可操切
◎稳字诀的精髓
第二十四讲 一个棋迷的智慧
◎祁门之误
◎布局
◎争势
第二十五讲 多化解,少拒绝
◎逆来顺受
◎四两拨千斤
◎拒绝与化解
第二十六讲 不纠缠,少争论
◎戒多言
◎叔侄闯祸
◎口舌与意气
第二十七讲 先晓事,后办事
◎宽一与干爹
◎有判断的晓事
◎原则与变通
第二十八讲 不吝名,不吝利
◎部下跳槽
◎合众私以为公
◎退让与进让
第二十九讲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火并
◎谈心
◎扬善与规过
识道篇 明强挺经
第三十讲 《挺经》的智慧
◎传说中的一本书
◎挺身人局
◎“刚”的三重境界
第三十一讲 心中自有定见
◎淮自湘出
◎深沉自重之道
◎定见的内涵
第三十二讲 言多必失,做多必得
◎曾经的“话痨”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行动四法
第三十三讲 “五到”与“五勤”
◎睁眼看世界
◎行险远之路,尝艰苦之境
◎在自修处求强
第三十四讲 男儿须有倔强气
◎以懦弱无刚为耻
◎性格与命运
◎挺住,挺到成功
第三十五讲 从行动力到执行力
◎行动的智慧
◎果断裁军
◎治事不外四端
第三十六讲 有主义的团队
◎高薪以养廉
◎激励的价值
◎教育与感召
第三十七讲 居官与居家
◎暴雨梨花针
◎培养乡绅
◎居家乃长久之计
第三十八讲 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无意问鼎
◎反与不反,本不是问题
◎一代大儒的信仰
前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曾国藩平生主要事功,一是率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是开启了号称近代变革之始的洋务运动。所以,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在谈及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时说:“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得到了梁启超、冯友兰等人的积极评价乃至赞誉。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家训,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还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代,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据《论语·季氏》篇记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又一天,孔子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说:“不学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了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便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学宫,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寥寥可数的。(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代私塾、族塾都属于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从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自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视之为“家训”。
按照这样的标准,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就极其丰富了。狭义地看,家训包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家训则涵盖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愈积累愈丰富,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曾国藩家训》。
我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大成”,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作《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氏家训》,即后人所说的《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九弟曾国荃详细探讨过。
可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呢?
答案十分遗憾,这部曾国藩立志想写的《曾氏家训》直到他1872年去世,也没写出来。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计划流产的呢?
曾国藩生前曾在家书中说:“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原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和知识极丰富之后,即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作这本《曾氏家训》。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他对这部《曾氏家训》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
但问题是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感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氏家训》。
那么,我们通常见到的《曾国藩家训》读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需要说到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大成”的原因了。
曾国藩立志要作家训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绝高处书之成册,如此一来,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为这种计划不断地实践与准备,加上他理学传人的大儒身份,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觉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就像孔明“不求闻达于诸侯”,最后却能“诸葛大名垂宇宙”,虽然到最后,曾国藩也未能像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出规范的家训读本,但他传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智慧却因此显得更为博大与精深。这一点,在曾国藩甫一离世,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当时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再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再之后,更有梁启超索性突破家训的藩篱,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俨然超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名作,同名图书遂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典范。
回首20世纪90年代,曾国藩曾经作为历史文化的热点人物被全社会所关注,开风气者当属唐浩明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随后,“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成为坊间流传颇广的“警世通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持续多年后的加速变革。就教育而言,汲取古代教育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已成当务之急。此时,曾国藩与他的家训智慧再次跃入大众的视野,实属必然。
所以我所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并不以哪一本同名图书为标的,也不仅限于曾国藩的家书或日记,更不是囿于传统家训、家庭伦理规范的狭义解读,而是从识己、识人、识事、识道四个方面入手,凝聚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力图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在我的“百家讲坛”节目基础上整理而成,多年前曾以《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为题,分上下册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因为出版时间仓促,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方便读者收藏阅读,这次我集中精力对原书做了全面修订,改正了不少错误,删去了一些前后重复之处,拟定了主题更加鲜明的小标题,两册合为一本,重新编辑出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完全是一本新书,倾注了我的大量心血,希望各位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并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引。当然,囿于学力和精力,本书肯定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恳请读者诸君阅读后不吝批评指正。
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我愿意在此与各位读者共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肩上。从今天开始,我们像曾国藩那样,学习做一个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