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摄影艺术

捕捉意象(精)/王瑶谈摄影

  • 定价: ¥128
  • ISBN:978711546557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页数:335页
  • 作者:王瑶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瑶著的《捕捉意象(精)》作为“王瑶谈摄影”的第二集,与《瞬间的触觉》互为姊妹篇。
    该书的写作体例,与《瞬间的触觉》不同,以地域为类,将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先介绍一下总的情况,再做具体的案例分析,有的可能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关联和提炼。

内容提要

  

    《捕捉意象(精)》是中国知名摄影家王瑶继《瞬间的触觉》之后“王瑶谈摄影”的第二部专著。全书讲述了作者拍摄当代中国精彩系列作品的创作经历和体会,阐述了作者的摄影理论和艺术观,论及摄影需要把握的三个要素:物象、意象、影像。
    本书集思想性、学术性、技术性、可读性于一体,适合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热爱艺术的人们学习阅读。让你从中体会到,如何拍好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

作者简介

    王瑶,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通称“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十佳摄影记者、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台北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
    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以及“当代中国”系列、“家园”系列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出版“王瑶谈摄影”系列(《瞬间的触觉》《捕捉意象》《视觉少林寺》)等摄影理论专著;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

目录


前言  用心灵之光捕捉生活的意象
第1章  帕米尔高原·喀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2章  陕西安康的引汉济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3章  安徽宣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4章  江苏
  (一)
  (二)
  (三)
  (四)
第5章  天津
  (一)
  (二)
  (三)
  (四)

前言

  

    2016年5月至10月,我利用扶贫、援疆活动、节假日及工作之余,以视觉叙事的方式,拍摄当代中国。西从帕米尔高原的塔县和南疆的喀什,东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其间历经四川巴中,陕西安康,河南三门峡,安徽宣城,江苏的宁、苏、常,足迹几乎横穿了整个中国。这里既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中部地区,也有东部发达地区以及现代大都市,从影像的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截面。
    在这个由西向东的影像足迹中,我努力捕捉生活中的意象。我的镜头始终聚焦于工人、农民和基层群众,记录他们的生命状态和价值追求,反映他们的“真善美爱”。
    我想起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诗《时光慢慢流逝》,诗中写道:
    我们注视前方,努力不偏离生命之舟的方向。
    夏日的玫瑰,依然在逐时盛开怒放,
    而永不复返的,
    是那静寂流逝的时光。
    我不太爱听鲍勃·迪伦的歌唱,但我喜欢吟诵他的诗。
    我吟咏这首隽永而略带感伤的小诗,追忆着这五个多月来“静静流逝的时光”。此刻,我漫步在院中,四周空茫静谧,杳无一人。夏目的玫瑰早已凋落,小径布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夕阳的余晖抖洒其间,宛如金蛇在游弋,搅动着秋色的烂漫和撩人的惆怅。这幅深秋的影像不正是在寓示着时光的流逝吗?
    我是那么怀念这五个多月的摄影时光,而它只能作为记忆,作为影像而存在,已经“永不复返”了。
    在那个“静寂流逝的时光”中,我十分想念塔吉克人苏克苏尔一家,眷恋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日子,那些“玫瑰逐时盛开怒放”的日子。在我眼中,塔吉克人的心胸如帕米尔高原一样宽广,性格似乔戈里峰一样坚毅。
    我从心里佩服这鹰一样的民族。我的影像被深深打上了意象的印记,那是我的主观感悟,表达了我拍摄时的心境状态。
    我的记忆之舟此时还上溯到引汉济渭的川流中。在那里,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精神受到一次次洗礼。在幽暗的、深达几公里的隧道中,温度高达40℃,马达声在狭仄的甬道中震耳欲聋,空中弥漫着粉尘,污水如注,烂泥没脚。就是在这样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秦岭腹地。
    在第二天拍摄秦岭3号隧道工程时,我在洞中拍摄了4个小时,其间几乎晕厥。此时,时光仿佛已不再流逝,一切都被定格、被重复,只有偶尔的电光石火表达着生命的律动。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我的心灵之光被点燃,视觉叙事的激情在涌动,按动快门,记录着普通工人,记录着这些“小人物”的伟大与奉献。是的,他们到这里劳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可正是这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成就了浩大的水利工程,铸造了当代中国的辉煌。
    由于隧道深处幽暗湿热,拍摄几乎无法进行,相机的镜头和取景器被雾气和粉尘笼罩着,感光度几乎不能再高,光圈调到最大,快门速度才将将达到1/30秒,勉强定住移动的物体。昏暗中相机的自动聚焦几乎失去作用,改用手动曝光和手动聚焦,利用偶尔的电光和远处的移动光来拍摄。我在内心的战栗和敬畏中仰视这些真正的男子汉,他们犹如山神一般,劈山凿洞。那是比岩石更坚忍的意志和躯体。
    这些天,当我打开电脑,看到安康的隧道工、三门峡的金矿工、巴中的工人及农民的影像时,心中波澜迭起。沉浸在这些群体之中,使我能够清晰地思考一些问题:关于摄影的定位、社会的责任和人文精神的守护,等等。时时提醒自己,则不至于迷失。否则,如同R·G·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
    生活是艰难的,但是,贫困阻隔不住生活的多彩。我记得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冲着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冲着它笑,它就对你笑。”我在《瞬间的触觉》的巴中篇提及,我的一幅影像呈现的是,背坐在摩登的模特和绚丽的橱窗前,几个揽活的“背二哥”仍带着笑容,面对几分苦涩的人生。从他们那里,我感到了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这种生活的态度,散发在巴中的市民生活、集市交易、广场舞蹈中,体现在浓郁的地域文化中。
    我为“背二哥”的笑容所打动,为广场舞者的投入所陶醉。正如当地一位摄影师所言:“即便再苦的日子,巴中人也会有滋有味地去过。”
    什么是真善美爱?什么是人文精神?在由帕米尔高原到渤海湾的影像足迹中,我感知并捕捉到了它。它呈现在最普通的人群中、最平凡的生活中。一个笑脸、一个举动、一个姿态,都是那么淋漓尽致、浑然天成!这些“特定性瞬间”承载着我的真情实感,我会永久地珍藏。
    除了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外,我在《瞬间的触觉》一书的前言和本书的前言中,还专门论及了我的摄影艺术观和对摄影创作方法的具体体会,概括起来有三方面。
    其一是“特定性瞬间”。它的概念是“记录那些特定的影像——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物象”。这个过程是,当你目击物象呈现的特殊机遇时,需要你具有敏锐的瞬间触觉,在这个特定时间感受到它,用镜头定格它,你的内心状态及主观认知与影像所呈现的意象高度契合;并且,你能用适合记录这种“特定性瞬间”影像的方法——独特的光线、结构和影调等,把你瞬间的感觉表达出来,把你期待的效果呈现出来。这个刹那,你的主观认知、感受、想象力与物象的意象状态完全融为一体,于是,“特定性瞬间”就这样产生了!
    杨小彦在《观看作为主体》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瞬间的:“我注意到王瑶对瞬间性的个人解释,她用‘特定性瞬间’来形容自己的观点,用以区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如果比照王瑶和布列松的作品,我发现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时空观。对于王瑶来说,观看首先是空间性的,每一次快门都应该具有一种凝固瞬间的独特力量,然后再组合成整体,用以反映流动的生活世界。对于布列松来说,观看更多时候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不同切片之间的过渡构成了游走似的观看,让偶然性在这一过程中从容现身。”杨小彦作为业界著名的学者,他对摄影的瞬间确有独到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二是我所追求的“特定性瞬间”影像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故事性画面;二是意象性内涵;三是纪实性风格;四是诗意化语汇。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摄影个性。在本书中,我将结合具体的案例更深入地谈论这些观点,尤其是意象性内涵。其实,这四个方面又是互为关联的,故事性画面以影像呈现单体和群体的故事,它往往是纪实性的定格;而意象性内涵又离不开诗意化的摄影语汇。
    其三是捕捉意象。本书的前言集中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前言中论及摄影需要把握的三个要素:物象一意象一影像,论及意象产生的几种情况。这些都将在本书的案例中有更具体的介绍。
    我在由西向东的影像足迹行程中,反复地实践和思考,力求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艺术实践,同时也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摄影理念。我想,如果哪一天,我不再想去超越自己和突破自己,那么,我的摄影之路可能也就走到尽头了。
    “超越自己”,是我的摄影创作座右铭。我要永远对自己重复这句话,直到我再也拿不动机器,不能再用影像思维为止。对我来说,那也就心安理得了。
    在这个由西向东的影像足迹中,我体会到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深入的生活,便没有好的作品。这对其他的艺术来说如此,对摄影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摄影,尤其是纪实性摄影,它要求作者必须“身在现场”。
    当你面对生活、介入生活时,还有一个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这就是本书前言中所讲的“原点”——敬畏生活,敬畏人民。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他律”,而是一种自我的认知。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自觉地行动。
    当然,创作需要激情。要永远对你拍摄的物象怀有一种冲动和渴望,哪怕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物象;你一旦聚焦于它,你就需要紧紧抓住它、锁定它,努力拍出它的价值,拍出它的神韵,拍出它的内在。毋庸置疑,捕捉“特定性瞬间”需要灵敏的艺术嗅觉、锐利的眼光和熟练的技能。这个技能,既包括基本的摄影技巧,也包括特殊的摄影手法。
    在谈到激情的时候,伴随它的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种想象力,是建筑在观察力之上,再转为创造力的。没有想象力,其结果就是平庸和苍白。贫瘠的土地上是结不出硕果的。也许有人认为自己天生缺乏想象力,对此我不以为然。想象力固然有天分因素,但不是不可以培养生成的。这主要靠长期实践中的观察和感悟。只要日积月累,有朝一日那层窗户纸就会一捅而破。
    实践的过程不仅需要注意力和观察力,精力、体力也必须相应付出。我在近期的拍摄中,经常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晚上十二点入寝,早上三四点起床。有时真是觉得体力不支,难以为继。可是,一旦遇到好题材,便又进入疯狂的状态,浑然不知冬夏晨昏,甚至不知身在何处;只是在激情涌动中聚焦物象,按动快门。那种状态是何等的快乐和惬意啊!彼时,物我两忘,淋漓尽致……而往往就是在这种超负荷的体力和精力的透支中,佳作出现了。这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并非像那句德国谚语所说的:“你撒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是的,有时在极为困难,甚至几乎无法拍摄的情况下,你拍到了,那可能就是珍品,至少你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捕捉意象》一书的写作体例,与《瞬间的触觉》不同,我以地域为类,将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先介绍一下总的情况,再做具体的案例分析,有的可能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关联和提炼。主要是考虑这样可能更具有可读性。
    这本《捕捉意象》,作为“王瑶谈摄影”的第二集,与《瞬间的触觉》互为姊妹篇。“王瑶谈摄影”的第三集为《视觉少林寺》,也已经成稿付印,不日亦将出版。以后这个系列还会增添其他的新作。
    希冀拙作能够受到读者喜欢。囿于水平有限,书中可能有许多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摄影同仁们批评指正。
    王瑶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