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补饮之书(精)

  • 定价: ¥42
  • ISBN:978754078513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漓江
  • 页数:267页
  • 作者:张光昕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补饮之书(精)》分为上下两辑,是作者张光昕近年来创作的评论、随笔,以及诗歌现象、诗歌群体观察。作者既关注现当代最前沿的诗歌写作,也评论经典作家,与前一种批评遥相呼应,自成一格。随笔思想丰富,文辞生动,以诗人的笔力阐释思想者的经验和感悟。

内容提要

  

    从张光昕著的《补饮之书(精)》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诗歌批评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乃至对生活的热爱。在绵密精细的行文之下,藏有一位青年诗人和批评家的热心热肠,读来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

    张光昕,1983年生,吉林蛟河人。文学博士。2013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和批评,有学术专著《西北偏北之诗》、诗论集《刺青简史》、随笔集《补饮之书》。担任《新诗评论》(北京)编委、《飞地》丛刊(深圳)编辑,主编2013至2015年诗歌年度选本《诗歌选粹》、《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北京青年诗会诗选》(2017)等。

目录

上辑
  打开我的藏书
  疏排中的光晕
  补饮之书
  他夜相逢
  玉梯的曲直
  姐姐
  诗当关
  口感与虚薄
  挽歌与新雪
  微器三叠
  青年诗人怎样看电视
  批评与西门
  我讨厌批评
下辑
  古典摔跤手的胜利
  寒冷的时刻
  文心雕云
  引力波上的蜉蝣
  气象先生的诗
  消逝性小引
  乡土的逃逸
  这必死的测量员
  从雪到雪
  一部《巨人传》的开头
后记

后记

  

    收在这本随笔集中的文章都是些零敲碎打的产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约稿,记录了它们的被动性。称其为“随笔”,总有点似是而非。这批长短不一、品相各异的篇什,本来都该被炮制成“评论”,大大方方地加上副标题,替我去捞个批评家的甜冠。但当下评论界似乎又觉得它们模样怪,无定式,缺乏宏观气派,一时也不好接纳,更无处摆放。尽管带点幼稚病,或故作高深,可它们总还称得上是一种雄心勃勃的写作,如同一束束麇集的锐角。瞧,在印刷机前,它们还在忙着变形。“评论”的洗澡水被倒掉了,“随笔”果断救起了里面的婴儿,让他甫一出世,就走进余生,向他煊赫的前途唱一出“影的告别”。跟其他文体相比,“随笔”以分母和警卫的姿态守护了一个时代的写作,也收留了我,孳乳了我魂端的痛痒,让我在一床新棉被里重温旧梦。没有谁知道,在一名二手时代的巡夜员家里,还藏着一个忘记啼哭的孤儿,他被眼前这世界的神秘和荒诞迷住了。在你追我赶的时代氛围中,他被数量催促着,却主动败下阵来,成了一颗割断尾巴的彗星。他依直觉写作,捕捉俯仰间的绝对时刻,称之为“随笔”,取其最宽忍的含义,纪念这一小撮默默发芽的植物曾在地室里闪耀过。燃烧后的残骸徒留在本书中,唯愿这些杂碎和零余在未来的季风里,能够不卑不亢,“攒一分热,发一份光”。
    我是打着“写作”的旗号将这批文章强名为“随笔”的。如果还有什么理由,那就是,它们皆为诗学絮语。我很少写诗,可能缘于一个执念:“随笔”亦能切中诗之肯綮,凝练如肝胆,旷达如四肢,遒壮如肩背,机敏如鼻息。如果哲学是以智慧为友,那么随笔便是以诗为邻了。当本书中迄今最早的一篇文章落成之际(2012年),我还在博士论文的“慢板”里打着哈欠、熬着夜,并开始悄然发胖。跟许多为诗歌着迷的年轻人一样,那些用激情填满贫困的年头,连颓败都是快乐的,我是多么愿意做这段境遇里一篇永不完成的“随笔”呀!搬出校园后,“随笔”真成了“速写”和“迭奏”;我从一个梦里惊醒,却怎么也梦不出另一个来,真实的荒漠里闪现着一个无眠而踟蹰的浅影。生存的飓风诘问着诗的水晶球,我的心从临风出海的奥德修斯那里,滚落进他的妻子珀涅罗珀遥远的胸腔。面对写作时的我,不再自比英雄,而是成了他忠贞的妻子,在一间阴面的客房里(它像渔船一样摇晃,窗前致密的树冠也跟着摇晃),手捧若有若无的线团,用等待接管了追逐,开启人生“随笔”中一段充满战栗的旅程:白天拆解的正是夜晚编织的东西。这就是我近年来的一个写照,本书权且成为这项特殊劳作后无法擦除的痕迹,那是一串我曾经驻留过的房间号:法华寺、看丹桥、科学城、北京像素,以及安静的东北小城蛟河。 为了备课之需,去年我从网上购得一套1997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诗人随笔文丛”,全面领教了钟鸣、西川、王家新、翟永明、王小妮等当代诗人在随笔创作上的不凡水准(此外,宋琳、陈东东、庞培、朱朱等诗人的随笔作品也让我不忍释卷)。这套书也庄重地照亮了“诗人随笔/散文”这座暧昧的高原,仰仗着诗人们在语言上严苛的自我训诫和文明的创造教养,也让我自信“诗人随笔”天然是免检且超卓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不拘一格的能力,在“随笔”中把诗带往新境界。我想用这套书将以上判断证明给我的学生看,并不厌其烦地推荐他们的诗歌和随笔。二十年后的今天,漓江出版社别具慧眼、仁者爱人,积极发掘和扶植一批青年诗人,推动他们的写作事业。我亦幸运地跻身眼下这套“青年诗人文丛”,或者说,它让我这个不大写诗的“青年诗人”有机会呈献和汇报自己受惠于诗歌的结果。在一篇谈论诗人张枣随笔的文章里,我打过一个比喻,说随笔/散文乃诗后补饮。诗的酣畅宴饮固然荡涤销魂,但在高潮后的余韵里独酌,大可收敛饮者的全部身心,让沉浸在创造愉悦中的人们,朝向更悠远的细节去呼吸和等待。因此,我把这批不甚成熟的小文章命名为《补饮之书》,同时告诫自己: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 感谢我的朋友江汀,正是在他的举荐和力促下,这本随笔集方能丰满成形。在编选过程中,他的《二十个站台》是我反复参照的范本。去年冬天,在一个只有江汀、昆鸟和我的三个人的酒局上,我接受了两位友人的建议,剔除了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让本书固定为现在的体量(上辑倾向于从书籍、群体和拉杂话题展开漫议;下辑以单例诗人作品为中心修习雕虫小技)。感谢漓江出版社陆源兄的筹划和邀约,感谢编辑林培秋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谢多年来向我约稿的各位前辈和朋友。打铁还需自身硬。过去我多在被动性下写作,依赖有限的才华和悟性,当这些消耗品在今天迎来折损和失效之时,我是否顺手抓起了“随笔”这块遮羞布和这根救命草,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沮丧和怠惰?我是何其厌烦这样的自己啊!看看身边的人吧,即便在各自的困窘和危机中,我的老师和俊友们,几乎都在用层出不穷的新作展开积极生活,向我递来唤醒和激励,暗示我,补饮之后是充沛的安憩,而非更深的空虚。我有责任追随我的笔,去认领、开垦、耕耘和持守那片属于我的田野,把树种到房间里来。感谢我的家人一贯无私地支持我的工作。感谢我的爱人晓悦,她与我一道相信:人只要有理想和趣味,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