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浦东史诗

  • 定价: ¥88
  • ISBN:978753216766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页数:420页
  • 作者:何建明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精心创作的《浦东史诗》,首次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领域,全景展示浦东开发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时代画卷,浓墨重笔地书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浦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全新探索和实践。

内容提要

  

    何建明著的这本《浦东史诗》是长篇纪实文学。它将作家视角聚焦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将文学笔触直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以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浦东建设者们的动人故事,书写浦东开发开放近三十年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全书内容生动鲜活、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是直面当下、讴歌时代、宣传改革开放的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力作。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爆炸现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

目录

序:太阳升起的地方,“公主”盛装而归
第一章:历史这样拉开序幕
  1、“善者”向东望去
  2、那个夏天,江泽民来了
  3、朱镕基:起来,不愿上海沉沦的人们!
  4、一锤定音:邓小平手中的“王牌”
第二章:跨过浦江去吹响号角
  5.“141”号,5月3日这一天
  6、靠着“心脏”听跳动
  7.“明珠”先亮
  8. “空手道”换得“一桶金”
  9.“螃蟹”来了真敢吃?
第三章:巅峰上的激情与浪漫
  10.伟人也激情
  11.“浦东赵”的热泪
  12.汤,不能躺下,你要站起来!
  13.遐想中的怦然心跳
  14.钻石的光芒
  15.风口浪尖上的“全权代表”
第四章:地标之美
  16.“金茂”,通体流着金光
  17.“森”的伟大,死的不朽
  18.与天对话,我是“中心”
  19.“由由”人民情
第五章:不沉的“航母”,远方的诗……
  20.迪斯尼之恋
  21.“世博”的光与彩
  22.“阿拉上海人”
  23.东方已满帆:上——海——啦!

前言

  

    太阳升起的地方,“公主”盛装而归
    如果把目光放远和放高一些看,人们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许多真正的美物远未被发现,这也让我有些敬佩浪漫的法国人,比如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就非常直接与准确。
    1997年5月17日,时任法国总统的雅克·勒内·希拉克先生第一次来到上海浦东,下榻在刚刚建好的汤臣国际酒店。那时的浦东,正在大建设之中,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一栋栋高楼大厦……希拉克总统被新浦东的蓬勃生机与美景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他十分兴奋并期待地向中国主人表示:我愿意在这里面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作演讲,因为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那次演讲中,希拉克先生很动情地说:大运河是历史,长城是历史,浦东也是历史。
    是的,浦东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人类一段卓越的历史,而且是一段充满激情、浪漫和具有浓浓“上海味道”的历史。这一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浦江而变得那样炽烈与壮丽、凄婉与唯美——
    上海人愿把黄浦江视作自己的“母亲河”,它仅是对于上海人而言。毕竟没有黄浦江,也就没有了“阿拉”上海人。然而多数上海人并没有意识到:黄浦江其实还是一条世界上最富情调和浪漫的爱情之河。是这条爱河,让一对苦苦相思了千年、深情凝望了百年的恋人终于修成正果,重新拥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
    这对情深意长的恋人便是“浦东”与“浦西”。这是我对新上海的一个重要发现。
    事实上,这个发现或许对所有上海人来说,可能都是新鲜和怦然心动的事。每当夜晚,你只须在外滩两岸走一走、看一看,再神思飞扬一下,你难道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盛大无比的“婚礼”中吗?而这永不落幕的婚礼主人便是浦东、浦西这对世纪重逢的“新郎”“新娘”。
    有一种现象,人类并没有在意,但它依然重要和珍贵,那就是自然万物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知道,曾经在上海人的话语中没有“浦西”这个名词,因为在过去,浦西一直是“上海”的全部与不可替代的形象,代表了上海所有的辉煌历史,于是浦西就是“上海”,成为天经地义。故此也没有人把浦东视为“上海”的一部分,更不曾把那块荒凉贫瘠的土地与“十里洋场”、“东方巴黎”的“上海”联系到一起。
    然而,浦东也并非生来就孤独与寡欢。大约六千余年前,它与浦西同为时隐时现在海水之中的“上海”胚胎。那时它们浑然一体,彼此不分;它们青梅竹马,爱意绵绵;它们以水为介,以水为媒,共同修炼着人类和自然所赋予的美德。这样的美德,后来被我们的先祖孔子先生如此总结道:“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见《论语》)。意思是:其人所拥有的仁爱正义、善良勇敢、明理智慧、通达包容、刚阿坚强等天性中的品质,皆在水的各态中孕育呈现。这符合“一切人文皆水文,一切人性皆水相”的道理。
    “上海”与上海人,用了近六干余年的时光,伴着累积而起的层层沙粒,铸造和修炼成了如孔子先生所言的这般美德,并将这样的美德融化和根植在了自己的骨子里,且不断升华与完善。
    千年的“浦东”与“浦西”,一个如沙,一个似水,沙水不分,形影不离。浪来,沙沉水涌;潮退,沙凸水隐,卿卿我我,亲密无间,尽情享受着自然界的欢愉与豪放……大东海的广阔海滩,是他们的伊甸园;满天鸥鸟飞鸣,是他们畅快戏耍的乐符,云霞翻转如彼此传递的情书,可谓海阔天空,情投意合。
    直到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傍系的那条“吴淞江”(即苏州河)淤塞严重而流漫成灾,因此也打破了“浦东”“浦西”这对融为一体的“恋人”的宁静。当时,一位名叫夏原吉的户部尚书,组织四乡的十万庶民,在太湖至入海口处,开凿了另一条大河,也就是后来被人们叫作“黄浦江”的大河。“浦东”与“浦西”未曾想到,它们因此而挥泪作别,从此各居一岸,竟成数百年分离苦恋……
    是谁独爱“男囡”,弃之“细娘”?男尊女卑,天律成规?悲切欲绝的“浦东”怆怆然对着大东海无数次悲情呐喊。那时的“浦东”与“浦西”,爱恨若怨。“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一次远行,便足以憔悴了一颗赢弱的心;每望一眼秋水微澜,便恨不得,泪水盈盈……”(汪国真诗)
    当大自然的一场天成悲欢,被人类的主观行为所传接后,“上海”的浦西,与失落的浦东,轰然间陷入了天壤之别的境地和数百年的怨情。
    人在不同阶层,常常会沦落为天堂与地狱两种命运。其实自然界也不例外。之后被冠以“上海”之名的浦西,彻底地被捧为“宠儿”,王公贵门所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一切财富美颜,甚至是骨骼的坚实挺拔,血脉的热流奔腾,它应有尽有。连一切美男子所有的风流倜傥,它也应有尽有。一切诗情画意,它依然应有尽有。包括名誉的和历史的所有金灿灿的修饰,它全然包揽。于是,“上海”的浦西,从一个土得浑身只掉泥沙的“乡巴佬”、“捉鱼人”,一跃成为人人羡慕而又高不可攀的“东方王子”。这过程,论功行赏,自然少不了我明末清初的苏州祖先,以及后来的绍兴“师爷”和宁波“船帮”的智慧与勤劳。
    ……
    我的“上海之恋”如此快速而悲惨地结束了。但却又一次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浦东不是“上海”。
    “浦东是谁”?也许今天的上海人早已弄明白了。而数十年后的我,再一次走上五光十色、如梦如幻的外滩时,才真正认识了与我何氏家族几代人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浦东,原来她竟是一位久已沦落在民间却又始终不失丰姿与光芒的“东方公主”。那与她隔岸相望的“浦西”,正是数千年前与她青梅竹马的昔日恋人,而今长成举世瞩目、威震四海的“东方王子”。
    难道不是吗?你瞧:“王子”的浦西,他集威武、英俊、刚健、雄浑、雍容和华贵于一身,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巍峨壮观的摩天楼宇,在夜晚的七彩灯光下,宛如披金戴甲、玉树临风,又青春勃发、风流倜傥的王者,通体散发着傲然之气、之威、之美;而且,今日的“浦西”,东至杨浦复兴岛、西伸前滩徐浦大桥,绵延数十里,顺浦江之形而发威展现,构成东连大海、西接太湖的龙腾虎跃之势;再看浦东,立地蹿天、如支支春笋般破土而出的现代化“建筑交响乐章”,每时每刻都在演奏着不同的时代优美旋律,那若梦若幻、变幻莫测、妩媚艳丽的“东方明珠”,似公主舞动的头首,无时不在向人们展示其多情与魅力;那细绵柔软、直蹿云霄的“上海中心”,在闪动的流光溢彩下,宛若公主舞动着的小蛮腰,万般风情;“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会议中心”“香格里拉”“震旦大厦”等数十座流光溢彩的建筑,犹如公主婀娜多姿、风韵万般的身段,高贵又迷人。而沿江镶嵌的百米绿荫带,更似披在“公主”腰际间的盛装,美轮美奂,气度非凡。
    是的,当东方的“公主”盛装而归,东方的“王子”怦然心动、深情相迎——浦东与浦西,这对相互辉映、坚贞守望百年的恋人,现今终于再一次相拥相爱,凝望之眸含情脉脉。那每一次华灯闪耀,都是他们之间的深情默语、至爱倾诉。也因为浦东开发,使他们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纪恋情与婚礼——那举世瞩目的婚礼,就是公元2010年4月30日的“世博会之夜”。这一幕上海人记忆犹新,全世界记忆犹新,真可谓:万国衣冠万种情,一朝申图千年春!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这场东方式的传奇“婚礼”,成为永不落幕的世纪庆典,让上海这个城市每天都沉浸在华丽、高贵和幸福的时光之中……
    这就是爱的神话,它之所以总那么催人泪下,千古不朽,就因为它容纳了诉不尽、说不完的深情与魅力。爱神之所以常青,也是因为它从不为岁月的风霜和冰炭式的磨难所折腰、所屈服、所淡颜。大凡经典的爱情,总是经历各种波折,而炽烈的爱情也常遇风霜寒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幸福总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在那个夜晚有了对新上海的“发现”之后,我内心有一个抹不去的感受:读懂大上海(浦东与浦西,加中间的黄浦江)是需要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和深度,还应有哲学与文学的理解——这里的文学并非全是浪漫与畅想,而是渗透在上海滩的每一块石头路基里和沉积在黄浦江边那些泥秒之中的人文思想与社会气息。
    其实,写浦东发展史,还不如说是在写上海重生记。因为假如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浦东这位美丽而高贵的“公主”盛装归来,“东方王子”的上海,真的可能将被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
    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以百倍的崇高,向所有与浦东开发相关者致敬的地方!
    现在,我们要去浦东、去看那个盛装归来的“东方公主”是如何淬火与涅槃的,而那里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后记

  

    关于我们眼里的上海与浦东
    在上海人的眼里,“上海”是一个样;在上海以外的人眼里,“上海”一定是另一个样。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像一个妖娆的女人,有时你对它捉摸不透。它有时又像一本书,里面有许多你未知的知识。总之当你靠近它的时候,会发现你一定可以获得许多收获。
    写上海不写它的高度,是无法抵达它应有的水准,因为这里有全中国最高的摩天大厦;同样,写上海不写它的深度也是失败的,因为只有了解288米深的时候,才知道其实在那里是有可以固实这个城市的花岗岩层的;自然,上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宽度,因为它有大海,这是你第一眼就该关注的地方;上海又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城市,弯曲的弄堂和幽静的小街仍是它的重要部分,忘了这城市的本色就等于白来一趟……
    是的,我发现过去大家对上海的认识和了解其实非常狭窄而有限,比如只知道上海人“小气”而并不知上海人大气的时候可力撼地球、气吞山河;上海人锐意改革、思想解放的时候比任何地方都有魄力与创新意识。还有,上海人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及能力……当然,上海人其实是十分崇拜那些比他强大的人,而且暗暗里总在设计如何超越这种强大者的策略。
    上海人确实也有小气和小心眼的时候,通常是对那些让他们看不起、不顺眼的人。因为上海人认为他们具有天生的优越感。这没有错,上海有足够的资本骄傲。然而我知道,上海在近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它也很压抑,甚至很抬不起头。这对一向高傲的上海人来说,是一段很不愿意提及的时光。但,好在这样的时光很短暂。
    现在你再到上海看一看,在黄浦江的东西两岸走一走,你不可能不怦然心跳,不激动万分,因为它实在太美,几乎可以美过世界上任何著名大都市—那些城市不是老了,就是朽了,要么便缺乏基本的人气,而本质上也没有上海美,无论从气势还是建筑本身,以及城市的人文品质和时代风貌上。
    上海自然是特别幸运的一个城市,它遇上了邓小平,还遇上了江泽民和朱镕基等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伟大引领者和卓越的领导者。可以这么说:没有邓小平的英明决策与胆识,上海就不会有今天的模样。也可以这么说:假如没有浦东开发开放,今天的上海不可能发展得如此美、如此快。当然,我还是坚持认为,没有上海几届卓越的领导人和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设者及广大市民们的努力与创造,上海的今天肯定是另一个样……
    中国的上海,不可能衰退与没落;上海假如是那样,便意味着中国出现了衰退与没落。上海强则中国强,上海美则中国美,上海发展则中国发展,上海伟大则中国伟大。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若干个几百年里将依然会这样证明。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应邀采写上海的浦东,使得我有机会比较全方位的对上海、尤其是浦东作一细致的了解,有的时候这种了解非常深入,令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因为这个原因,我收获了一个特别的意外:像梳理头发一样梳理了我何氏家族五代人与上海的渊源,这也释怀了我为什么以往对上海的那种不亲不远又不舍的情愫——原来我比谁都“上海”!而从小学、到中学、到参加工作和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几十年时间里,竟然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人对我的教育与关照,他们不是我的老师,就是特别重要的班主任,或者是直接的领导……很怪,一生就这样贴近着“上海”。 老实说,写上海、写浦东是件并不轻松的事,尤其是突然接受的差使。但我依旧欣然接受,因为上海和浦东的改革开放史,着实值得一写。它的精彩、宏大和史诗式的巨变,就像一曲震撼世界文明史的交响曲,如果没有人去谱写与弹奏,简直就是对中国和时代一种侮辱与玷污。而浦东开发开放史,又何止影响到了上海的发展与未来,它是我们整个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场伟大革命和伟大建设。后来的结果证明,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中国改变在本世纪的世界地位,作出了最精彩的预演和成功的实践。 今天,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站在外滩,看一看黄浦江两岸的新上海,不可能不激动,不可能不自豪,也不可能不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美丽与壮观。 城市其实跟人一样,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片公园,都是有其生命的,它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从“丑小鸭”成长为天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城市的成长过程和成熟过程呢?《浦东史诗》力求做到的,就是通过真实和艺术的文字来向人们介绍这个过程,因为它是我们当代人所创造的奇迹—一又用不到三十来年的时间,造就了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这座伟大城市的新精神。 浦东,以及延伸到今天的整个大上海,是如伺造就的那些艰难岁月与积聚的精彩,绝不是几篇报道、几部电视片所能传递完的内容。它就是一首激昂高扬、催人汩下、美轮美奂、流芳千载的交响与史诗,凡是去拨动它的人都会心至诚服、情至跪拜。 现在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因为我被上海的历史所感动——感动中我发现了许多过去上海人自己都认识不到和认识错误的事,比如对“母亲河”的错位,比如对“上海”地名的理解。等等,最关键的是上海人自己都并不了解真正的上海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他们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和特质! 因为我被上海的今天所感动——感动中我发现了许多原来一直被误解的“上海”。其实“上海”并非全是上海人的上海,而“上海”二字的本身也并非那么死板与简单。它的蕴意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 告诉你:“上海”二字,其实从来就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一种精神,因为这个城市就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我们淹没与湮灭…… 还有,我们无需出海,只要把自己的堤岸坚固好,“世界舞台的中心”其实就在我们的脚底下。 依然这样认为: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知道它们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的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参与制造浦东的人物,他们真的应该被历史记载和人类认识,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厦而不知建设它们的人的身形以及他们为之流下的汗水与泪水,那只等于翻了翻上海这部书封面,内容其实你没有看。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可能是比书本身还要重要,因为由此我结识了诸多朋友,他们有的比我年长,有的则比我年轻,他们才是真正的“上海”和“浦东”。他们精神美、品质美,而且情意美。 《浦东史诗》其实只是一个“序曲”,真正的浦东史诗还在继续谱写和延伸,它可能在更大的一次机遇中获得新的高度和美度,就像我们今天在浦东仍然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摩天大厦中间夹着不少破旧与落后的地方一样,浦东发展和开放的空间仍然很大。这需要更高智慧者去挥就大手笔。诚然,我的作品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五个月的采访和写作时间里,其中还有一个月因为突发性的“带状疱疹”剥夺了我宝贵的部分书写《浦东史诗》的时间。这得怪“上海的高度”实在有些难以攀登。 由衷感谢那些接受我采访并提供机会的领导与朋友。由衷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帮助支持。尤其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征社长、郑理副总编和乔亮等朋友,他们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我完成采访及编辑出版等细致和繁琐的工作。我的老领导金炳华书记,老朋友王伟、孙甘露、马文运和阚宁辉先生等,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难忘的关怀与关心。但我仍然要向那些被写进作品中的所有在世和已经离世的人物致敬,他们是最让我难忘的。他们是: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黄菊、汪道涵、赵启正、倪天增、周禹鹏、胡炜、沙麟,以及王安德、朱晓明、山佳明、张汝京……等等、等等。 让我们以新上海的名义,向这些历史性人物和功臣们致敬! 2018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