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精)

  • 定价: ¥88
  • ISBN:9787532651993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辞书
  • 页数:325页
  • 作者:刘传铭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刘传铭著的《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精)》收录了《草间即庙堂》《金之经——吴卿金雕艺术》《荷花,从池塘里绽放的宗教——荷画断想》《西域行吟九首》等文章。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当下社会,作者当然也无法幸免。甚至还陷入了“越孤单越焦虑,越焦虑越挣扎,越挣扎越孤独”的怪圈。既不复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豪气干云,亦不愿在蝇营狗苟的俗世中自我矮化。故只能自我救赎,收抬一下还算是不负平生的秀才文章,以乞会心读者之一笑。

内容提要

  

    刘传铭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2002年被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聘为客座研究员,2011年被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聘为导师,2015年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聘为教授(国学学科带头人)。出任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现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暨中国古建专项基金委员会主任。被学术界称为“最清醒的批评家”。刘传铭先生于艺术史领域耕耘数十载,著有《中国当代绘画美学思想概观》《绘世观止》《中国经典·绘画卷》等。曾担任上海艺术博览会策划,并组织过多次国际国内美术展览。在古稀之际,作者整理《草间即庙堂:齐白石年谱序》等历年发表的有关中国艺术史的数十篇文章,勒为一编,是为《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精)》。

作者简介

    刘传铭,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国家文物出版社《中国经典》主编、《东方国学丛书》主编。
    主要有《放思之美》、《论语注我》主编《中国经典?绘画卷》、《绘事物语》、《绘事观止》、《中国当代新时期绘画美学思想概观》等。

目录

草间即庙堂
审美决定论
《论语》不能论 “孔子”不能评
“壶说”东坡
东瀛散策
吴哥走马
太湖大学堂——南怀瑾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丝绸之路研究新探——兼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花山岩画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审美与收藏——在上海艺博讲堂上的演讲
“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总序
《东方国学丛书》总序
《论语注我》自序
大道通天——评赖少其万年山水画及其“丙寅变法”的历史意义
论“真实”
瓷梦
《知真味雅》序·后记
陶瓷学箴言——国中陶瓷艺术馆前言
金之经——吴卿金雕艺术
熟知非真知 弃巧方识巧——从幺喜龙书〈盛京赋〉谈书法审美》
《绘事物语》自序
荷花,从池塘里绽放的宗教——荷画断想
国纸赋
关爱灵魂:我的三个朋友——中野孝次《清贫思想》读后
上石堂记
始复馆记(见修改说明)
珠崖府记
庋园路引——芜湖徽文化博物馆引言
万和书院记
又见孔子
西域行吟九首
读古录
悼永厚
朋友眼中的刘传铭(代跋)

前言

  

    这还是一本自选集。和前三本“纯美术”文集相较,内容显然杂了许多。这一变化是近年来学术方向的转移,以及生活和思想变化的反映。所以本书的出皈虽是有意为“古稀”作一志念,仍属燕泥衔窝、蛛丝结网的遣性之作。
    新书变化有三点:一是上本《放思之美》中已稍有流露的对美术话题的厌倦更为强烈。我一直怀疑,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这么多画家吗?需要这么多美术院校吗?需要这么多艺术市场和社会关注吗?更何况当代中国的这个圈子早已是沽名钓誉的名利场,谋财害命的烂泥潭和丑陋无比的大染坊!若沉溺其间,虽无心为恶,亦躲不过菩提树下偷活之轻贱。二是我的学术兴趣改变了方向。精神已经西出阳关,踏上了无始无终的漫漫丝路。三是从北京又回到了上海,在十年上海、十年北京的“双城记”之后,开始了又一番轮回。契机是缘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老校长龚学平的邀请,使我能回到大学重新拿起教鞭(30年前我曾有过一年短暂教职),友人多不解为什么日暮乡关之际还会选择从一个“自由职业者”变成了一个自投罗网的“单位俘虏”。我却在自京赴沪的飞机上吟出:“俯瞰无秦汉,仰止唯孔丘。”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一切,相信细心的读者会在书中发现蛛丝马迹。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当下社会,传铭当然也无法幸免。甚至还陷入了“越孤单越焦虑,越焦虑越挣扎,越挣扎越孤独”的怪圈。既不复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豪气干云,亦不愿在蝇营狗苟的俗世中自我矮化。故只能自我救赎,收抬一下还算是不负平生的秀才文章,以乞会心读者之一笑,管不了有用无用,有益无益之计较,唯祈读者诸君莫把此书当成文化快餐来消费。
    昨夜梦中得联谨记于次:“忙者自促鄙者自隘攘者自冗,盘铭不记日深浅:儒家无君释家无佛道家无仙,薪传只念月盈亏”,以为小文收束。
    戊戌夏至车祸次日晨

后记

  

    朋友眼中的刘传铭
    徐刚·作家
    人生的经历和际遇,对于一个敏感、天真且富有激情的作家而言。其重要性在于能摆脱平庸,卓然成为大家,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其中的艰辛、苦难乃至心灵孤独的煎熬,却已经成为无情甚至冷酷的催化剂,那些思丝妙构便由是而出,在“有意”和“无言”之中,遂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才子文章的出现。若昔日站在史学、诗学“边缘”之郭沫若和今天站在文坛、画坛“边缘”之刘传铭。
    苏叔阳·剧作家
    我认识传铭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节他是一位活跃的剧作家,文笔很漂亮,谈吐极有味。那年在西安开会,他的房问里总是集合着一批才高八斗的时之俊杰,传铭之思绪随着语风横扫六合,那份痛快淋漓,直到今天依旧令人神往。但那时打死也没想到他会成为卓然而立的大学问家。当今他在国学、古文物鉴定,特别是书画评论鉴定方面,传铭纵横画坛、文坛、史学界、理论界的成就须仰视才行,真个是“文武昆乱不挡,古今文史皆通”。十年前,我在上海就医,挣扎在生死线上,竟与同在异乡为异客的传铭相遇。那时,他正处在从深沉的思索中梳理撷择自己观点的阶段。他那若有沉吟的谈话使我颇为惭愧,因为他的所思所谈都使我觉得应该抢时间读书。特别是在恶病缠身、前途未卜、多少有些黯然的时候,感到他在学问上已经远远走在前面,不由得生出无限感慨。那时传铭的文章就已在沪上画界轰动,求他为自己作评的画家屡屡行行。于是我开始注意品味他的文章。近年,他长居北京,更便利了我们的交往,也更增加了我向他学习的机会。
    罗青·学者
    好神采
    细读妙语一书毕
    十分佩服
    持论有据
    又能独出己见
    敢下断语
    绝不吞吞吐吐
    敷衍了事
    尤其是
    文采斐然
    为一般艺术史家所绝不能
    及
    笔法多姿
    非有大才不能
    钦敬之至
    ……
    刘老师还有一绝.就是老而不衰的“年轻态”。用年轻人的语言说给年轻人听,用新时代的语言讲述老祖宗的东西,这才是学术思想能“传播”的关键。我们年轻人读老一辈作家的书,常常怕“不入味”“嚼不烂”“不消化”。但我喜欢读刘老师的书,并且能“人味”。作为一位70岁高龄的知名学者,讲起美学、传统文化能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这是十分不容易的。生活中他喜欢结交年轻朋友,并关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流行趋势,甚至对我写的科幻小说也能读能评,令人惊叹不已。不少年轻学子因为他讲学的艺术形式而领悟和认同了他的学术思想,并爱上了这个“年轻的老头”。 杨佳黎·大学教师 十二年前我参加“海平线”展览的时候刘传铭老师是评委,十二年后我成了他的同事和助手。刘老师戏称自己是“奔跑的犀牛”,是“武大郎开店”,是“玄奘大师的铁杆粉丝”,开始颇费解。两年前,我参加老师组织并领导的综合丝路科考时,谜团终于一个个解开了。 “奔跑的犀牛”是指每天读书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 “武大郎开店”是指仁心仁德,关心凡是年长于他的学人; “玄奘的铁杆粉丝”是指视文化为宗教,视玄奘求法为楷范的求道精神…… 那是翻越明铁盖走进瓦罕走廊走向帕米尔高原深处的时候,眼前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山峰,身边是叶尔羌湍急的河水,刘老师拄着手杖和年轻的新闻记者、科考队员一起登戍堡攀险峰翻绝岭……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苦无难无险。 老师热爱生命又能剥离苟且与平庸; 老师关注当下又能在尚古的精神里自由呼吸; 老师深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遂日日“三省吾身”。 请长者尊者为新书写序跋是一个传统,“传铭文存”既不想循此旧例,又不愿废了老礼,这倒不是无人可请,也非出于寒酸心思而故作清高。两难中梳理友朋心声代跋算是不错的选择。此跋语大多是日常交往中的随性表述,自然真挚更胜于一般的为跋而跋。当然,友人语难免溢美多多,吾私心得意亦属未能免俗。只是传铭再浅薄也不会完全当真,更多的是将其中殷殷关爱视为警策,故此向诸君一谢再谢! 戊戌小暑后三日传铭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