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饥饿帝国(精)

  • 定价: ¥99
  • ISBN:978755962669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454页
  • 作者:(英)莉齐·克林汉...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莉齐·克林汉姆著的《饥饿帝国(精)》是一本关于大英帝国现代性演进的历史书,贸易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本书的全部内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英国与各殖民地之间的人员流动与物资转移的过程,其本质上就是大英帝国内部的资源分配和技术传播的过程,而历史学家克林汉姆敏锐地观察到,这个过程的载体恰恰是食物,某一地区食物的出现与变更或者消失,背后是复杂的历史进程。

内容提要

  

    莉齐·克林汉姆著的《饥饿帝国(精)》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切入点,通过非洲人如何教美国人种植水稻、东印度公司如何把鸦片变成茶叶、美国人如何成为世界上吃得最好的人等历史事件,详细阐述了从十六世纪至今,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经贸发展、物种迁移、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今天我们吃的每一餐仍然包含着帝国的味道。从远东到新大陆,从鳕鱼、牛肉到香料、茶和糖,帝国利用全球的可食用资源,使英国民众得以告别贫穷、单调、绝望的滋味,迎来食物丰腴的年代。作者莉齐·克林汉姆以其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帝国的形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食物与其他历史资料一样,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社会思潮。本书不仅展现了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英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现代世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坦途。

媒体推荐

    这本书由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作为支撑,以食物为主线巧妙地叙述了英国复杂甚至混乱的国际关系,为这一古老的话题注入活力。
    ——《卫报》
    书里所展示的是一段贸易、交流、土地掠夺、农业创新和经济变革的历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历史有着惊人的联系。
    ——《金融时报》
    作者用食物与帝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了食物如何成为大英帝国至关重要的驱动力。它向我们展示了食物的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
    ——《华尔街日报》
    英国对于食物的需求,使得它以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小。有时,了解历史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胃。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作者简介

    莉齐·克林汉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研究员,华威大学教员,除在英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她也在德国和瑞典兼任教职,还曾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本书是她完成博士论文之余写就的一本作品。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一条改变帝国的鱼
  第二章  从种植到游牧
  第三章  家庭农场的转变
  第四章  砂糖革命
  第五章  真实的西非奴隶
  第六章  东印度的新发现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居民消费变革
  第八章  西非农业的迁移
  第九章  食品工业的爆发
  第十章  乡村酒馆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变相的自由贸易
  第十二章  奔向新世界
  第十三章  英国制造
  第十四章  饮食殖民
第四部分
  第十五章  重建殖民地贸易
  第十六章  谷物法变革
  第十七章  食物追求的顶峰
  第十八章  不良殖民遗产
  第十九章  拯救英国行动
  第二十章  重新编织世界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索引

前言

  

    序言
    “上菜!”那个假扮成白人区长官的小男孩嚷道。
    在罗得西亚东北部的一个村庄里,一群本巴男孩正在假扮欧洲人——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主角躺在一个用树枝和树皮卷堆成的椅子上。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不断呼唤食物,只要他的同伴——演仆人的那个——不反对,他就不结束。
    “你别再要求上菜了,”他惊讶地小声耳语,“我们才给你上过菜。”
    “你不懂欧洲人!”他的“主人”立刻反驳。“他们成天就干这个——坐着叫‘伙计!给我上菜’。”
    本巴人只有到晚上才吃上一顿饭,而欧洲人总是在办事间隙跑去喝茶或吃点心,本巴人认为这种习惯很幼稚。20世纪30年代早期,人类学家奥德丽·理查兹在本巴生活了好几年,她认为这个场景隐喻了不列颠与整个帝国间的关系。“给我上菜”成了持续的需求。
    这本书讲述了大不列颠对食品的渴求是如何促进大英帝国崛起的。每章的开篇都会列出一道特色菜,然后挖掘使之成为可能的历史。在1689年的西非,为什么法国人可以和迷人的非裔葡萄牙女郎共同享用一个菠萝?190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的一队铜矿勘探员如何养成了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1993年,在什么情况下,一群非属圭亚那的钻石开采员做起了咖喱鬣蜥?每章都单独讲了一个故事,但是在叙事上,它们是紧密相连的,都揭示了一点:食品是大英帝国发展的驱动力。
    自16世纪以来,大英帝国开始越洋冒险,寻找食物。16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渔民开始从纽芬兰带回一船又一船的腌鳕鱼。到了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西班牙大帆船装载了上百万磅的胡椒和香料,直达伦敦的东印度码头。在此之前,进口食品都只供应给富人,他们喝着勃艮第葡萄酒,搭配着撒满了香料的食品,在沙拉上倒上意大利橄榄油。16世纪,英国商人在安特卫普用木材换来无花果干和醋栗干、柑橘类水果、杏仁以及香料,这些只占了整个英格兰进口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以前微不足道的食品逐渐占据了英国贸易的核心地位。到了1775年,大不列颠所有进口商品的一半(按价值算)是食品,而西印度的糖取代了亚麻跃居第一,成为所有国家最值钱的进口商品。实际上,西印度的糖价值超过二十三万英镑,比抵达英国港口的所有制造品价值都要高。
    但是如今,食品不再只为富人进口。实际上,殖民地的食品已经完全融入了所有大不列颠人的日常饮食里。加勒比朗姆酒是爱尔兰人最喜欢的酒;从清道夫到窈窕淑女,没有人不喜欢在下午茶时喝上一杯加了西印度糖的中国茶。英国处于巨大的贸易帝国的中心,而食品促进了商业的转向。大西洋的黑奴贸易有赖于长在西非的玉米和木薯;黑奴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种植园里种植水稻,英国用它来换取北欧的木材和沥青,这些都是造船业必需的材料。贸易力量和海上力量相互依赖。在战争年代,商船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许多老练的水手就来自于此,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保护了贸易航线。反过来,对从全球进口的货物征收的关税又为制造军舰提供了经济支持。
    因这场贸易而生的大英帝国通常被认为是大英第一帝国。它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移民——从纽芬兰海边的采渔业和西印度群岛的农业、工业、蔗糖种植业,到爱尔兰南部整齐的英国农庄和西非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士兵把守的堡垒。虽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中国都有工厂,势力越来越大,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但是大西洋贸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之所以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个体放在大英帝国这一共同框架下,不是因为它们都受大英帝国统治,而是因为大英帝国与它们的贸易方式都得到了调整。《航海法案》明确规定,只有英国船只可以装运他们的商品。因为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帝国”这个词的意思不是占有殖民地,而是具有统治贸易的力量。大英第一帝国是“海洋的帝国”。
    大英第二帝国产生于19世纪,即1783年失去美洲大陆的十三个殖民地之后。这给了大英帝国重重一击。但是1815年,英国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战役中取得了胜利,成为世界上杰出的海洋强国。在实行自由贸易的坚定信念下,传统而封闭的重商主义体系被瓦解。大英的殖民地扩展到了印度、非洲,甚至是荒无人烟的澳大拉西亚。就连美国也被重组到这个非正式的帝国版图里,直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本土的工业化进程才使得它自己有能力从英国的势力范围里挣脱出来。无休止的扩张让英国控制了全球的资源。
    蒸汽船和铁路让不计其数的人和货物得以跨越千山万水。食品是众多商品——纺织品、染料、锡、橡胶和木材——中唯一可以进入英国的。但从商业帝国进口的食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对工业革命所依赖的那些工人阶级的日常饮食十分重要。到了20世纪30年代,工人每天吃的小麦来自加拿大,星期天吃的羊腿是在新西兰的草场上养肥的。
    在热带地区,探险家们建起了种植园,并从西非进口黑奴,还与来自印度的劳工签订契约,输入劳动力。英国殖民者在温和地带定居,他们从原住民那里夺来土地,在上面种植欧洲作物。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杀光了所有土著;他们经常破坏其他人获取食物的必经之路,由此改变了当地的景观和农业系统;他们促进了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的食品交换,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了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口味。上述变化编织起了一张食品网,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全球系统,把有人类居住的五大洲全部联系起来,甚至把地球上最孤立最偏远的角落都拉了进来。《饥饿帝国》揭示了大英帝国与其对现代世界的饮食习惯的塑造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