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苦并快乐着(1978年前后一个农村孩子的生产生活)

  • 定价: ¥32
  • ISBN:978751770921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发展
  • 页数:226页
  • 作者:文贤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文贤著的《苦并快乐着(1978年前后一个农村孩子的生产生活)》承载着“60后”“70后”“80后”年青时代的苦乐回忆,同时,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真实记录了农村生产生活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有着共同经历的三个年代生人,在只言片语中都能于其中寻得自己的人生。

内容提要

  

   文贤著的《苦并快乐着(1978年前后一个农村孩子的生产生活)》是一部记录1978年前后改革巨变时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等演变的纪实作品。本书以一个农村亲历者的身份,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作为观察改革开放40年变革与发展的主线,描绘了改革巨变发生前后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教育方面的辛苦与快乐,体悟40年巨变所带来的得与失。本书所描绘的1978年前后的农村社会场景,堪称一幅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亦是“60后”“70后”“80后”几代人固守脑底的共同回忆!

媒体推荐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史上最为壮丽的现代化奇迹,探究中国之变无疑是这个时代社会科学理论皇冠上的明珠。作者是一个农家子弟,用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历史拐点的人生片段、鲜活而平常的事例,浓墨重彩地演绎亲身所经历的历史时空坐标转换,以工农城乡关系变迁作为观察改革开放四十年整个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线,见证了农业、农村、农民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基本小康水平的历史跨越,解码了由农业中国进入工业中国、由乡村中国进入城镇中国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应了时代的伟大实践。
    ——李文胜《中国乡村发现》主篇

目录

序言
一幅当代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
农爱至简
历史与现实
一 集体生产掠影
二 开始单干了
三 苦乐交织的农活儿
四 酸甜苦辣的收获
五 小打小闹的副业
六 从干瘪到鼓起的钱袋子
七 勉强凑合的吃穿
八 安身立命的房子
九 靠腿走路的出行
十 断断续续的供电
十一 贫乏多彩的娱乐
十二 艰辛的求学之路
历史与未来

灵魂深处
时移世易
念兹在兹
若即若离
路与远方

前言

  

    一幅当代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
    刘奇
    《苦并快乐着》是一幅当代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我读过不少写乡村变迁的书,但从没看到写景状物、叙事抒怀、描摹刻画得那么真、那么深、那么透,又那么全面、生动、精彩,更那么清朗奇俊、韵味十足、出神入化的。全书以逻辑思维为经,形象思维为纬,描绘的各类场景真个是“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鸣其一处也”。书中既有行云流水的白描素记,又有雕章琢句的古典文法;既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有恬淡自然、和风细雨的绵绵心声、娓娓妙语;既有宜关西大汉握铁简板引吭高歌的篇什,又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的章节。展读一面面书页,就像展开一轴长卷画卷,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相信但凡有点乡村生活经历者,读后都会拍案叫绝。
    四十年前的改革,造就了今天中国的辉煌。四十年前,文贤同志年龄还小,一个童真孩子体会到的苦乐,自然和当时成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就是文贤同志这一代人童年时亲身经历的这些苦乐,给这一代人带来了难得的精神财富,他们对于乡村的记忆,或许才是激发他们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的动力。
    上海世博会的两句口号深入人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眼下虽然整个乡村还比较落后,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一些发展较快的乡村,已不再是人人都想逃离的“谈农色变之地”。坊间戏言,现在是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忙人进城,闲人下乡;为生存的人进城,为生活的人下乡。这些坊间戏言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农村的显著变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成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今天,绿水青山已是人们寻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健康养生的归宿之所。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文贤在书中描述的一个农村孩子的苦与乐的场景,很多已经消失了,乡村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了。究其原因,在战争年代,-我们用农村包围城市;在建设年代,我们用农业支援工业;在改革年代,农民服务市民以乡养城的定势思维已成惯性。所以,十九大报告谆谆告诫全党,“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全社会都应以此为标杆,树立不打折扣的看齐意识,尤其在土地征收、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必须以壮士断腕之力革除旧弊,让城乡在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当城市里享受着高度现代化生活时,我们更应关注一下低度现代化的农业农村,“不忘初心”,毕竟那里存放着我们的“初心”。
    新时代“三农”的新使命,就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体现就是“三个起来”,即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三个必须”深刻阐明了“三农”强富美与中国强富美的关系。乡村不振兴,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复兴;“三农”不崛起,中国就无法崛起。因此,振兴乡村,实现“三个起来”,不仅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何优先,怎样体现,大有文章。绝不是高喊口号敲锣打鼓或造几个典型就代表优先了。要把“三农”放在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大战略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城市与农村大背景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三次产业的大结构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市民农民的大格局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宏观制度设计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微观资源配置中看是否优先了。乡村命运并非掌握在乡村自己手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愿景和行动。如今愿景已出,重在激活行动。
    务农、学农、教农,这是文贤的人生“三农”。“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一个发于垄亩的青葱少年终于走进了那个“夜市千灯照碧云”叫作“城”的地方,虽身处闹市,却仍时时回望来路,铭记“根”的呼唤。由“农”而“努”而“浓”,这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是超凡脱俗的家国情怀。相信文贤这一代人感受到的苦与乐,能够成为他们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源动力。倘若再过四十年,历史的接力棒又传给了一个像文贤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笔下的农村生产生活苦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很好奇。
    “真”是自然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善”是社会科学要解决的问题,“美”是艺术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为文者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非专才加通才不可为,那些只以学术的象牙塔画地为牢的研究者,是很难写出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美文的。

后记

  

    念兹在兹
    李军
    严格来说,从小作为随军家属在外的我对农村的印象过于模糊,对于田野万物的记忆多是流于概念,甚至如何区分野草和庄稼也是云雾不清。只是这些年的工作与农村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并经常去村庄调研,实地感受,一些记忆深处潜伏的印记才不断地被强化放大,构成了幼年印象中一副并不完整的农村影像。我的老师文贤先生所著的《苦并快乐着》唤醒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片片回忆。
    民以食为天,对一个孩童而言,对吃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一顿白面做的饺子自然是一提及就垂涎欲滴了,即使读大学时我也常以吃了一顿饺子作为宽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父母的理由。诚然今日此事殊易,但在当时是何其之难!村里当时有一位民办教师,每天由各家轮流为其“派饭”,淳朴的村民自然会提供家里最拿得出手的食物。饺子,作为当地彼时最高的礼遇,必然出现频率最高。一时,“当老师有饺子吃”就成为我对美好生活的最初向往。现在想想,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全部都报了师范院校,也许是潜意识仍在偷偷作祟?
    那时的物资是缺乏的,衣物是不能像现在这样十天半月不重样穿的,新衣服只有在过春节或者参加重要活动的时候,才能“荣幸”且隆重地穿上一下,‘‘展示’’过后又立刻回到衣柜。鞋子,作为一种易耗品,自然也是倍加珍惜,弟妹穿哥姐淘汰下来的是习以为常的一种现象,偶尔买一双新鞋自然是欢天喜地了。印象中,有一年夏天,母亲给我买了一双新拖鞋,兴高采烈的我跟随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出去玩耍,但在回家的时候,鞋已经不见了,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么丢的了,只记得陪着母亲去玩耍的地方找了一圈又一圈,仍未寻觅到跟我有半天之缘的那双鞋。
    那时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通过学习走出农村不再种地,想必是当时对美好生活的另外一种向往吧。还记得,村里当时有一位被广泛赞颂的榜样,这位大姐姐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其事迹却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村庄,电影几乎是唯一的与现代化接壤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电影那天,就宛如村里的节日,四邻八乡的村民们早早就汇聚到播放电影的村庄,等待着放映的开始。自然这一天也是儿童的节日,大家往往从早喧哗到深夜。而这位大姐姐却对此熟视无睹,即使父母“勒令”其放下课本,出去放松一下,也很难将其从书本中拖将出来,最终她如愿地考上了一所大学。毫无疑问,这必然成为家长们极力推崇的典范,茶前饭后的谈资,也成为我对大学殿堂崇高地位认知最初的梦想。
    这些零零散散的回忆在《苦并快乐着》中都有着鲜活的影子,过往生活的一幕一幕由此不断在呈现,却也不时地感叹。不觉间,已年逾四旬,进入不惑。对往事的回忆总显得断断续续,我想这时还能清晰展现的就应该是记忆深处最值得铭刻的烙印吧。 40年,一晃而过。说长不长,只争朝夕;说短不短,半生已过。回望40年,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年轻时众多现在看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但没有幻化为泡影,却以领先自己思维千万倍的速度不断抨击自己落后保守局限狭隘一的视野。犹记得,1998年赴西安求学时,在漫长的28个摩时的旅途中,常常想,如果能在火车上打个电话多好啊,如果能再看到人像岂不是美哉至极。自己又常哑然失笑,做梦吧,家里座机才装上,还是分机。却没想到梦醒得如此之快。但梦醒时分,眼前的一切景象,却让我感觉仿佛依旧在梦里。移动电话早已成为人人必备的13用品,火车上打电话又有何难哉!蜗牛般的绿皮车已不多见,高铁正以日行千里的速度创造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犹记得,刚接触电脑时,用二指禅的笨拙指法练习着摸不着头脑的输入法,咂舌的价格令人对拥有她退避三舍;犹记得,访学北大时,面对同学登陆的互联网目瞪口呆,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奇妙;犹记得,第一次踏入北京城时,被她的雄伟气魄震慑的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却未曾料想,伴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红利及师友们的扶携,我也已踏入这座城市近20年,安家立业,不再是过往的旅客。 《史记》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也许我就是燕雀,虽无法展望改革开放这一鸿鹄究竟会飞得多高,却有幸目睹了她的展翅飞翔,也享受了她带来的众多利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这一伟大成就用任何溢美之词进行评价都不为过。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了这个光辉岁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望历史,我们自豪于汉唐王朝的辉煌鼎盛,我们困惑于明清之际的转折谜团。命运歧途必有因,想两汉之际,“文景之治”立足实际的改革成就斐然,张骞出使西域连通中西走廊,推动了开放的步伐,中西方文化相融相汇,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大国由是崛起,世界性的帝国开始屹立于世界之林。煌煌盛唐恰已1400周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造就的强盛国力为世界所瞩目,思想文化繁荣昌盛,海外贸易所能抵达的范围,已及于新大陆发现之前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盛唐无愧于世界帝国的伟大称谓。 谜一样的问题常常困惑在明清之际的突然转折上。15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平绝对领先于西方。在16、17世纪,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与当时欧洲最领先的地区相当。但在明代中期开始,她却处于了停滞状态。细究其因,则在于其日趋僵化的体制与日趋保守的封闭政策,使其陷入长期的被动挨打、动辄就割地赔款的落后局面。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谈道:“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满是悲怆,竟无语话凄凉! 大学期间,我接受过整整10年的历史学专业教育。仍旧清晰地记得,中国近现代史是我最不愿触及的章节,也是成绩最惨不忍睹的部分,自然不是割地赔款的数目太多记不清楚,而是天然地会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即使到了今天,如果讨论起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我仍旧是得失各半,难称其意,一时语塞。 改革开放则国力昌盛,闭关锁国则国势式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伟大的改革开放惠及的不仅仅是某些群体,“天翻地覆慨而慷”,她给生逢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命运的转折。40年的苦乐年华,正是这份苦并快乐者的乐观心态,使这个社会在沉寂压抑中慢慢苏醒,成长,成熟,结出累累硕果。常欲提笔记述这个时代,却每每提笔不知如何置喙,今有幸阅读《苦并快乐着》,煞是快乐,快乐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