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疾行记

  • 定价: ¥68
  • ISBN:978750809492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夏
  • 页数:374页
  • 作者:王新宪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它告诉人们,在20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末,那是曾使多少人快乐又悲伤的年代,改革开放春江水暖,带来了中国残疾人等社会事业的萌发,给了多少人激奋、希望,又多少人为它付出、奉献……在可亲、可敬、可念的后面,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当今时代的张力!
    它告诉人们,知难行易,回顾以往,永远不要埋怨自己的后知后觉。直面人生,有躲不过去悲欢离合、坎坷曲折,而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的一切,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王新宪著的《疾行记》按时间顺序,分上篇(1968~1988年)、下篇(1989~2000年),叙述作者在广东期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外篇则选辑了与之有关联的若干闲章。

内容提要

  

    人生万花筒,朴实无华又五彩斑斓。
    王新宪著的《疾行记》里的故事,有着大自然旷野般的真实、灵动。
    它告诉人们,在二十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末,那是曾使多少人快乐又悲伤的年代,改革开放春江水暖,带来了中国残疾人等社会事业的萌发,给了多少人激奋与希望,又有多少人为她付出、奉献……在可亲、可敬、可念中,无不让人感受到当今时代的张力!
    它告诉人们,知难行易,回顾以往,永远不要埋怨自己的后知后觉。直面人生,有躲不过去悲欢离合、坎坷曲折,而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的一切,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作者简介

    王新宪,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期从事社会福利、残疾人工作,系资深社会工作者。中央党校社会学研究生、高级经济师。

目录

上篇
  “复课闹革命”
  “学工”“学农”的日子
  不讲“人道”的道理
  失学,待业
  当上工人了
  青年突击队与读书小组
  插片机
  火村工作队
  当“先进”的代价
  工友情不会天上掉下来
  父亲的“怀疑”
  政工组的“累活”
  不一样的锻炼
  企业全面整顿
  变局中的厂领导
  党校与华南师大
  囿境遇好人
  民政福利厂,她的历史贡献
  “君子之交”同志情
  “在游泳中学游泳”
  全国福利生产改革工作会议
  解困房二三事
  两难之择
  第一次出境
  众推手,伤残青年协会
  元岗余晖
  一代人之情感
下篇
  “上级要求成立”的组织
  “三人行”理事会
  你知道“他们”有多难
  “主动申请”残联主席
  “靠自己站起来”
  从‘‘爱心满花城”到远南运动会
  “老烟民”退伍了
  敢为人先的事业排头兵
  康复,多少人的期盼
  就业,“按比例”的破冰
  夯基础,“咬定青山不放松”
  “无障碍”与地铁1号线
  从“花园慈善月”起行
  难题,“机动车”的导与疏
  迈步再跨越
  启蒙,走出去与请进来
  血脉浓情
  残疾人和自己的组织
  学习、学习、再学习
  说“风气”
  南音唱晚
  挽留.
  开局“三个一”
  “27号文件”
  给市长“开小灶”
  争创全国“示范”
  公开信,来自省委书记
  “起死回生”的学校
  手术车与“视中行动”
  “残工委”的户口.
  工作抓上去是“硬”道理
  “鼓与呼”的力量
  赶上了“末班车”
  新官理“旧事”
  “国忠”之终
  事业“情”缘
  送“战友”
  想再说几句话
外篇
  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丛书》作序
  残疾人居家服务之我见
  进展与缺陷
  提高理事会工作效率
  与青年同志谈“三个基础”
  知善知义知理
  青春为理想而歌
  诚如生命
  荣誉与责任
  给力“县残联”
  不再“忐忑”
  说长道“短”
  未了的责任
  见面能留三分情
  颠倒了的价值
  说法治思维面对的障碍
  小学往事
  怀念卓大宏教授
  马仔
  文“痣”
  有爱无碍
后记

前言

  

    常说“人生如梦”,我说人生如书。
    是啊,人生来如同一部“无字书”,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才渐渐变得深沉而厚重。待到年迈体衰,似乎又是一个轮回,“书”变得简约乃至消逝,这似乎也印证了辩证法则。笔下是曾经的过去。如同褪色的底片,我试着耐心擦拭一遍,让它们重新清晰生动起来,借此回馈与我们事业同行的领导、同事和朋友,或许还能给“纪实”“事故”一类弥补点缺憾。
    没有疾残,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我不满周岁就染了脊髓灰质炎,从此,走的路就像是倾斜的。人初始动力是原生态的,哲学家培根说“是自卫的本能”,“自强”当属后知后觉了。小时候,我常被街上孩子嘲笑,他们在背后追喊“地不平呀”“一二一!”跟着一摇一晃模仿我走路的样子。因为走得慢,有路人嫌挡道就骂,“死瘸子,闪开!”我走路很小心了,还是几乎天天摔跤,一条新裤子没穿几天,两膝盖处就磕破了,伤痛我能忍,可这心里难受啊,那年代吃穿都不宽裕,只觉得挺对不起父母。自己很清楚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卑但更多的是无奈,可从来没有埋怨之心。生我养我者,最不希望眼前这样的是亲人,病残落我身上,那痛却深深刻在父母心里。
    上中学后,同学们推荐我当一班之长,有了点被“尊重”的感觉,也显现了一些“用处”:到初中毕业时,一个全校出了名的落后班,拿到了市里颁发的“先进集体”奖状。荣誉之下我很快又成了学校的“累赘”,继续念书的同学走了,我没有升学的机会;分配了工作的同学走了,我也没有就业的机会。
    后来工作了,有一次与认识的人一起开会,人坐在对面,眼睛盯着我的脚好一阵子,“嗤”的一声捂着嘴笑了。一刹那,感觉“自尊”再次被踩到了脚下。你想想,熟悉的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不过,也真要感谢种种“非文明”的遭遇,它一次次地激发起我的“愤量”,心底里进发出来的强烈“不平”感,驱使我寻找改变自己的道路。
    我走人社会算早,从不足16岁的“重体力”劳动者开始,不觉间已近半个世纪,始终在“一亩三分地”里圜转,难免孤陋寡闻,也确成了某种缺憾。幸好,遇上了变革图新的年代,记不清多少人的悉心扶助。与之风雨同舟互携而行。因此,该书从狭义说“写自己”,其实是我看到的历史演进中的人间巨变,而这里最生动的是亲人、同志和朋友……即便如此,我也不想叫它作“回忆录”,希望少一些沧桑感,那叫“记’’吧,这样和记忆、记载什么的都有关系了。对过往的事情可以溯本追源,却不可篡易。还有,这里没有多少文学语言,读起来枯燥也是难免的了。
    名取《疾行记》,我想至少有三重寓意:一日,身为残疾人,一晃六十余年,负“残疾”匍行,万千感受唯有自知;二日,是改革开放让人们感悟“时间就是生命”,迎来了“奋勇当先”的新时代:三日,站在要担当的岗位,为事业负“责”而行,兄弟姐妹之困苦感同身受,迫使我行事“疾步快走”,唯恐怠慢误苍生。
    走过的这些年,对我生命轨迹影响至深的,是父母的教育和社会的磨砺。对我耳濡目染的,是他们那种不求人、不算计、不虚假的性格。同事说我有北方人的豪爽,容易相信人,又具有南方人的细腻,做事注意过程。我虽然不乏“细心”,似乎又没有鲁迅先生说的“南人的优点是机灵”,这成了自己的盲点,情愿把生活往简单里看,那点单纯亦是性格使然。
    感谢我曾经的老师,帮助自己塑造了新的“健康观”和‘t幸福观”。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伦理学讲的传统幸福观,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更有“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当然都是人间乐事。可是,同在这块土地上的残疾人,面对幸福和痛苦、尊重和歧视、从肉体到灵魂,与常人感受有着天壤之别:每天身体的折磨,会让人失去残存的那一点点生的欲望;当得到别人帮助时,又可能要付出舍弃隐私的代价;羞辱虽游离于肉体之外,可它对灵魂的摧残,使人锥心之痛达到极致;残疾,可以使人从雄心万丈的巅峰坠落到万念俱灰的深渊。同时,你也想不到,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别人看到的是禁锢,但比起卧床不起的,他们感觉是迎来了“走出家门”的自由;听不到声音的孩子,他们把对天籁之音的想象,描绘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盲人点灯”真的白费蜡吗?不是,那是照亮了自己好让别人不要碰着,是自身安全的最低需求……
    人在世上,对生命的感受竞如此不同。
    从自在到自觉,这种社会意义上的转变,是到残联的岗位以后。我有了这些机会——聆听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深刻阐述:学习邓朴方同志的论著《人道主义的呼唤》,切身感受到事业开拓者们的政治智慧、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还有张海迪、史铁生等残疾伙伴们不甘沉沦、自强奋进的故事……这些,使我能够逐步去理解残疾的哲学精神,领会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思考人类为什么要孜孜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书中没有什么解密档案,也难寻奇闻轶事。在它的时间纬度里所呈现的,从1966年到20世纪末,跨越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破冰转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按顺时针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近半个世纪以来布衣百姓的悲欢冷暖,探解人道主义事业的初衷,感触国家在曲折中进步的脉搏,这些细枝末节,一一构成了追寻中国梦的珍贵记忆。
    对未来憧憬的描绘,更多是年轻人的事了,他们知识萌新,思想敏锐,视野宽阔。希望该书可以帮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过去、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来!

后记

  

    如果说这是在回顾历史,说不定会有人哑然失笑,因为它的确太“年轻”了。即便如此,过去几十年的事情,如同江河里漂流的浮萍,在波光里若隐若现,起伏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幸好大多数同事与朋友都在,共同的回忆使过去时光褪去点点锈色,返还它朴素的真实。《疾行记》按时间顺序,分上篇(1968~1988年)、下篇(1989~2000年),叙述作者在广东期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外篇则选辑了与之有关联的若干闲章。亦涉及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这就摆脱了“上下篇”的时间局限。这里叙述的毕竟多发生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疏漏造成的遗憾也是难免的。
    我衷心感谢张永安、宋卓平、孙俊明、梁左宜、陈学军、胡作鸿、杨毅、梁炬、叶启蓁、陆展中、李小峰、江明旭、廖志刚和欧永波等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真挚热忱的帮助。我特别感谢华夏出版社黄金山、潘平和赵楠等同志,他们在该书出版过程中奉献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