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朝花夕拾野草

  • 定价: ¥25
  • ISBN:978722010825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185页
  • 作者:鲁迅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茅盾、周作人等名家诚意推荐。
    鲁迅著的《朝花夕拾野草》显露了鲁迅内心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野草》则通向了鲁迅心灵世界的深处。《野草》描写出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一代文豪回忆难以忘怀的年少往事的不朽名作,以浓郁情感写就的充满深刻寓意的散文诗集。

内容提要

  

    鲁迅著的《朝花夕拾野草》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合集。其中,《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展现了他内心柔和的一面;《野草》则稍显晦涩,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色彩,是鲁迅哲学真实的写照。

媒体推荐

    我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
    ——鲁迅
    这奇文(《野草》)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哀伤的愉快。
    ——茅盾
    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周作人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没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暴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温儒敏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
    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4卷5号上,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鲁迅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并亲自选编结集为《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在小说创作的同时,鲁迅也以杂文为武器,以犀利、冷静的笔触表达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深刻的社会见解。此外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目录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前言

  

    “人之子”的自白——《朝花夕拾·野草》导读
    有人说,如果你不喜欢《野草》,就等于不喜欢文学;鲁迅自己说,《野草》是他全部的哲学。他在题辞里写道,死去的生命化作泥土,泥土生出野草,“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他用诗化的语言,在语言和无言之间摸索着表述的极限,建构起种种二元对立,又以现实的复杂性消解它。可以说,《野草》是鲁迅一次以过去和当下的生命为原料的燃烧。
    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说这带血的当下太过“离奇和芜杂”,只能写褪了色的记忆:“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耄。”
    《野草》23篇是鲁迅1924至1926年所写。《朝花夕拾》10篇文章则都是在1926年完成的。此时,鲁迅正经历着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落潮、军阀混战、兄弟失和(1923年)和“三一八”惨案(1926年)等现实的残酷和伤痛,离别、死亡和鲜血的冲击已经超过了表达的极限。这两本书就是鲁迅对于这般现宴的实验性回应:《野草》展示给我们语言可能的限度,《朝花夕拾》则在回忆和现实之间游走,也露出了日后被称为骂人文章的杂文的端倪。
    关于《野草》
    承认自己的平凡和无力,或许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阶段。我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今何在的《悟空传》。“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耍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见不平而奋起鏖战,上天入地,逆天改命,岂不快哉!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目睹和经历了生老病死,以及人生的种种无奈,我接受了这个现实——我是人之子,没有神力。
    在《野草》集的《复仇(其二)》中,鲁迅笔下的耶稣在被钉杀的彻骨痛楚中,也终究明白了自己是“人之子”。他向上天呼告:“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在鲁迅的笔下,耶稣不是刀枪不入的神,只是一具能够感知疼痛的血肉之躯,但肉体的疼痛没能打败他。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以自我麻醉、逃避痛苦,为的是“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作为平凡的“人之子”,耶稣选择了不和这个黑暗的世界妥协。
    这也是鲁迅及其他革命者的选择。事实上,不满现实、反抗不公的革命者,大多是青年。在《希望》中,鲁迅直言自己将青年(即“身外的青春”)作为希望:“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鲁迅写这两本书时已近五旬,经历了太多希望和希望的破灭。他曾说《野草》中《腊叶》一篇乃是自况,“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
    失去水分,生命也近乎千枯,像是《秋夜》里的枣树,“落尽叶子,单剩干子”,却“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如此冷峻千枯,却能体会着弱小的花朵的心:“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耍有春”,“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
    这样,《朝花夕拾》从儿时到青年,按时间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同《野草》的晦涩深奥不同,《朝花夕拾》里的文章都很容易阅读,鲁迅行文尽力模拟儿时的心境口吻,所以很多篇都被儿童读物收录。但实际上,年龄较小的人看《朝花夕拾》一定会觉得,有一些句子不知为何突然出现在文章里,殊为难解。
    比如,《狗·猫·鼠》里鲁迅回忆小时候以为自己的宠物隐鼠被猫吃了,于是结下仇恨,长大后则决不打它们,因为“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僧恶倒移在我身上了”。这里已经脱离了回忆的语境,猫成了对论敌的比喻,与鲁迅日后的杂文写法如出一辙。
    也正是此后,鲁迅开始了大量的杂文写作,他终于还是将自己投入“离奇和芜杂”的现实中去了。很多人说以鲁迅的才华,写杂文而不写长篇小说,将生命消耗在与黑暗的缠斗之中,是非常可惜的事。但在我看来,这正是鲁迅的可贵之处。
    他不想进入什么艺术的殿堂,就像他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过是野草,“野革,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即使是写作,也要活在每一刻的当下,而不是“离开人间而去”。这恐怕是为什么他不愿做青年的导师,但一代代青年们却因为他身内毫不逊色的生命力,而爱他如挚友。
    王芳(青年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主攻周作人和鲁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