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生活用书 > 烹饪食谱

茶道的美学(精)

  • 定价: ¥49.5
  • ISBN:978753021857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 页数:243页
  • 作者:(日)田中仙翁|译...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20-11-06 第3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自艺术大师能阿弥算起,茶道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而茶道自中国传入日本,就与建筑、绘画、书法、陶瓷、木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茶道影响了日本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甚至包括音乐、戏剧),对日本的艺术发展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
    究竟是什么让茶道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茶道中蕴含的美学意义,真的能改变一个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看待世界的方式吗?答案,就在田中仙翁著的《茶道的美学(精)》中。

内容提要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精髓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和内在都在不断变化。而在其中,形式是一开始就得到统一的部分。
    从寝殿造到书院造,武家的宅邸和茶道的形式一起发生着变化。外观、室内陈设和家具等等,以书院造的形式实现了武家与茶道的统一。
    而茶道的核心——品茶的方式则从室町时代后期开始逐步产生变化,形成了极为繁琐却又各具意义的标准和流程。
    田中仙翁著的《茶道的美学(精)》将从茶室、茶具、品茶等多方面讲述茶道的历史变迁与其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田中仙翁,1928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东洋哲学专业。日本茶道学会会长、三德庵理事长,月刊《茶道研究》发行人。主要著作有《茶室字画的鉴赏》《学茶入门》《茶道入门手册》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茶之美的原点
  一  壁龛的空间
  二  土墙茶室
  三  手的触感
  四  曲尺分割
  五  曲尺分割与茶道
第二章  数寄的发展
  一  唐物庄严的时代
  二  茶汤的萌芽
第三章  从数寄到茶道
  一  数寄之道
  二  茶汤的发展
  三  鼎盛期的茶汤
  四  近代的茶道
第四章  美的行为举止
  一  点前
  二  茶汤中的美之世界
第五章  审美意识的变迁
  一  茶之美的变迁
  二  茶会与道具搭配
结语
后记

前言

  

    抹茶伴随着异国文化一同来到日本,开启了以喝茶聚会为中心的新的美学世界。
    不久,便出现了四叠半大小的狭小茶室。茶室配有被称作“露地”的通道和庭园,客人经过“露地”,洗手,漱口,然后进入茶室。早期的茶室并不建在深山之中,也不在宽敞的庭园里面。
    室町时代后期,“市中山居”的说法风靡一时。人们虽然身居闹市,却想寻求一种居住在山中的脱俗境界,茶室也因此应运而生。
    茶室是茶汤爱好者策划、设计并建造出来的。室内面积、屋顶及出入口的高低、窗户的大小和朝向、采光方式、柱子等部件的选材用料、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人们对这些结构之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茶室的变化,也为茶室内使用的道具带来了很大影响。
    茶汤经常被比作戏剧。主人在点茶位置点茶,客人在一旁观看,这的确同戏剧和舞蹈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和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只有客人参加进来,茶汤才得以成立。而在戏剧和演剧中,客人的态度并不那么重要——无论是翻一翻剧本,还是打个瞌睡,都不会对舞台上的表演带来任何影响。茶汤则是由点茶招待的主人与品茶的客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世界,主人与客人的人际关系是其根本。
    茶汤的艺术在不断尝试中逐渐得到升华。古人尤为重视“客组”,即谁为主谁为客、客人与客人之间如何搭配等问题。如果不能实现客人间心灵的融合,便无法与主人心性相通。
    器物鉴赏也是同样的道理。和观赏陈列在美术馆的艺术作品不同,品茶时虽然身在美的世界中,但也需要和人打交道。坐在壁龛前欣赏挂轴,茶人称此为“瞻仰”——不仅是欣赏和评价,更是怀着对作者的尊敬之情,体会挂轴的内容,和挂轴主人同样的心情去鉴赏。
    室町时代末期,人们开始将茶汤称为“茶道”。所谓“道”,既是指引人们到达目的地的道路,也是一种方法和过程。因为走的是规定好的路,所以具有普遍性。本书书名中用的不是“茶”而是“茶道”,想要表达的是,不仅要追求饮茶的艺术性,更要弄清楚先人追求美和精神世界的历程。
    成书于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品茶传书《山上宗二记》,对“客人所行之事”有如下描写:
    第一,纵平日熟识,然展示茶具或开启新茶罐时毋庸赘言,纵使日常品茶,进入露地之时,亦应心怀“一生仅此一会”之意,敬畏主人,行公事之仪,忌闲聊杂谈。
    由此可以看出,饮茶已经从单纯的喝茶品味,向着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化方向发展了。
    当时茶汤的惯例是,客人要邀请主人作为下次茶会的客人。每次茶会,主人要陈设坐席,搭配茶具,而且要以特定的目的或主题来布置。除庭园、茶室、以壁龛书画为主的室内装饰、花卉以及花器外,还有饮茶所需的所有茶具、茶室、怀石料理、糕点,甚至周边环境,都要进行周全的考虑和布置。堪称是一场艺术性的创作活动。
    室町后期的茶人们,称茶会为“一生仅此一次之会”,其构成要素中,不仅包含了上述创作的努力,还有茶汤“仅此一次”的精神。一方面是主人的苦心和努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当自己作为客人受邀参加茶汤时,主客之间还能互相启发。这不仅完善了茶汤,更为建筑、工艺和饮食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江户时代初期,人们将茶汤的心得总结为“谨”“敬”“清”“寂”,因为主人和客人知道,只有体会了其内在精神,才有可能进入纯粹的茶汤世界。
    人们尊重舶来的优秀工艺品,培养了对美的鉴赏力,并最终将乍看粗糙的器物和工艺品作为茶器来使用。这是因为他们充分理解了古典美,知道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发掘出了亘古不变的真实美。在追求内在精神并将其不断深化的时代,高超的技艺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多源于茶人的审美意识和引导。
    另一方面,有的时代喜好优美情调,茶汤也曾一度穷奢极欲,拘泥于所谓礼仪,背离了造型美的本质。但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诸多流传下来的工艺品和茶器,探求往昔的审美意识。
    本书在书名中用了“美学”一词。美学是以美的事实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关于何谓美的事实,方法论会有差异,立场也会有所不同。
    本书从茶人实干家的主观立场出发,尝试对茶道相关问题中美的原理进行重新诠释,重点是分析艺术创造性和“兴趣爱好的能力”。
    法国思想家保尔·瓦雷里曾说:“真正的传统,不是单纯效仿他人做过的事,而是重新发掘出成就美好事物的精神所在。”本书若能在大家思考茶道之美及其内在精神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人将不胜荣幸。
    田中仙翁
    1996年1月

后记

  

    本书是我继《茶之美》、英文版《茶之心》(THE TEA CEREMONY)、《茶一用与美》《茶之美入门》之后的又一部著作。这些著作都是围绕茶汤中的审美意识和茶道中体现的精神性问题展开论述的,其中《茶之美入门》是学习研究社“茶之心系列”的其中一册。原计划是一套丛书,但因计划变更,没有继续出版。
    我一直致力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此次有幸收入讲谈社学术文库实在令人高兴,我深表谢意。《茶之美入门》出版于1982年,这次书名改成了《茶道的美学》,因此在内容上也做了较大改动。
    在《茶之美入门》出版后的十余年间,茶道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关于山上宗二的传书《山上宗二记》的研究,十几年前世上仅存几种版本,后来,随着秘传内容被不断发掘出来,人们逐渐找到与原作极为接近的资料并加以研究,弄清了通过抄本无法知晓的事实。与茶道相关的文献解读工作,今后应该也会继续推进下去。
    有不少人认为茶道世界是特殊的。事实上,这成为了扼杀自由思想和创造性的一个原因,这一点不容否认。如果只是一味地拘泥于先例,那么茶汤只能成为器物的复原展示场。
    要想发现茶之美,必须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并不断磨炼敏锐的感知力。即使参考先例,如果无视当时的社会局势和时代背景(也就是先例的出现条件),就只能停留在对过去的模仿上。
    本书在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和道具的选择方法上花费了大量笔墨,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准确把握随社会局势而变化的茶之美的本来面貌。
    茶汤的道具搭配和审美意识,并非仅依靠某个人的爱好和兴致便能成立。原则上,只有客人参与进来,听取客人的评论并达成共识,获得足以使人信服的美之合理性,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为此,就需要在理解和知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即遵循“守、破、离”的过程。越过“守”直接进行“破”或选择“离”,都是无视先人功绩的做法。
    世阿弥将能乐表演者的心得归纳为“目前心后”,指的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看到的“我见”和用心客观看待观众评论的“离见”。即使在当今世界,审视茶之美时,依然应该保持着此种心态。
    平成八年(1996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