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工商管理 > 公共关系、社交

深度社交(如何深耕人际关系的交际艺术)

  • 定价: ¥42
  • ISBN:978755003093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 页数:246页
  • 作者:伍小丁
  • 立即节省:
  • 2018-12-01 第1版
  • 2018-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伍小丁著的《深度社交(如何深耕人际关系的交际艺术)》分析了深度社交的本质、价值和意义,让读者能够明白:通过深度社交(而不是浅层次的泛泛之交)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生活品质。
    深度社交的本质,即是和朋友、合作伙伴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和优秀的人交往、合作;明确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情商、格局……
    本书将从8大维度,46个关键点,告诉你如何打破社交恐惧,辨别无效社交,建立深度的社交关系,拥有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内容提要

  

    在互联网时代,通讯工具发达,人与人之间沟通便捷,然而很多人陷入了交往误区——不断地结识人,却几乎没有深入交往,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生活和工作几乎没有帮助。
    伍小丁著的《深度社交(如何深耕人际关系的交际艺术)》将告诉你,如何深度社交,拥有真正的朋友,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提升人生的格局,让你的生活富有品质,实现人生的梦想。

作者简介

    伍小丁,某公关公司联合创始人,先后为多家知名公司做品牌建设与传播。
    在工作和生活的社交过程中,他发现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人际关系交往虽然越来越便捷快速,弊端却也在不断地显现:盲目社交、无法辨别无效社交、功利社交……看似花团锦簇的社交关系,其实最终沦落成了点赞之交,无法彰显社交的真正意义。
    作者将在《深度社交》一书中,告诉你如何“深耕”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拥有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目录

第一章  社交的模式与层次
  人际关系的几种模式和层次
  为什么认识那么多人,却一无所获?
  “深入社交”恐惧与社交娱乐化
  一个人的社交活动有多少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与缺陷
第二章  深度社交时代的巨变
  从社交广度走向社交深度
  深度社交时代:通过社交提升自我
  社交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奇怪论证
  社交关系三要素
  合理使用深度社交的软件和工具
第三章  掌握沟通技巧,挖掘社交深度
  投入更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心
  引导对方说话,将话题更加深入下去
  掌握拓展话题的技巧
  社交风格要结合他人的生活经验
  帮助他人了解自己
  幽默是最高效的社交模式
  化繁为简,简单本身就是一种说服力
第四章  从形式到内容:注重对价值的挖掘
  自动屏蔽无效信息,对内容进行选择
  找一个有价值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
  给予他人思考的空间,提升话题的黏性
  借助热点话题的热度进行交流
  寻找那些有创意的社交内容
  故事是最好的沟通内容
第五章  了解社交的目标,剖析社交的本质
  把握社交的基本形式
  做好社交准备,明确社交目标
  谈论他人的需求,展示自己的价值
  不要等到需要帮忙时,才想起朋友
  沟通中的4P法则
  确保社交平衡,从容化解矛盾
第六章  有效社交,就是和优秀的人交往
  运用二八法则,打造优质人际关系
  寻找那些价值更高的人进行交流
  与互补性更强的人进行深入交流
  真正的深度社交可能源于竞争对手
  向那些比自己更强的人学习
  努力和那些拥有上进心的人成为朋友
第七章  深度社交的根本,是不断提升自己
  打造四种角色:专家、明星、节点、助理
  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了解自我,提升自己的内求和价值
  提升自我调整的能力
  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
  学会深度思考,让自己更有内涵
第八章  良好的态度是深度社交的重要保障
  真诚是深度社交的基本要素
  耐心是打造稳定关系的基本前提
  保持自信,让谈话更加轻松
  包容不同的思想,合理处理分歧
  社交时要集中注意力
  不要忘了展示自己的热情
后记  深度社交与社交渗透理论

前言

  

    许多人或许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个阿拉伯富豪即将离开人世,这个时候他非常担心自己死后,两个儿子可能会想方设法争遗产,所以他准备在闭眼之前处理好遗产分割的相关事宜。他将儿子们叫到床前,然后拿出了两本书,让孩子们自己挑选,其中一本是家里的账本,里面记录的是家中所有的财产状况,而另一本书则是多年来所有生意朋友的名单和联系方式。结果大儿子率先拿走了账本,也就继承了家里所有的财富,而小儿子则拿走了父亲的联系人名单。十年之后,坐吃山空的大儿子将家产挥霍一空,沦为了乞丐,而小儿子却因为继承了父亲的人际关系资源而飞黄腾达。
    这是拓展人际关系的一个典型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小儿子只是掌握了人际关系。换句话说,他虽然认识了父亲生前的生意伙伴,但并不意味着就有足够的魅力与他们建立更为稳固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像父亲一样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多的利益,他只是掌握了一个名单,而不是说服了名单里的人,就像人们平时在通讯录中保存的那些名字一样。很明显的是,这个故事里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深度社交。没有这个环节,账本上的任何名字都毫无意义。
    深度社交是一个相对于广度社交而言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社交需求也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社交的价值,开始挖掘社交的潜力,但是很多人将社交停留在“认识更多的人”“拓展更大的社交圈”的层面上,却忽略了一点:好的社交更应该进行纵深挖掘。
    深度社交的本质是打造一种更加和谐、更有深度的社交关系,比如很多人乐于选择向心理医生吐露心声,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私密信息,这种分享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社交的表现,它代表的是信任,因为他们知道心理医生会帮助他们解答各种问题,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商人之间的合作与谈判有时候也是一种深度社交,当双方针对某个项目进行商讨或者谈判的时候,必定会挖掘项目的相关信息,必定会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论证,这是一种关于利益需求的深度社交。
    还有一类是情绪感染,例如美国新闻评论员卡特波恩是一个口才很好的人,无论是在采访、评论时事还是与人对话时,都表现得很乐观、热情、从容,那些与之对话的人往往会受到感染,他们私底下称呼卡特波恩是一架情绪发动机,可以深层次地打动他人的情绪,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一些人甚至表示在认识卡特波恩之前从未觉得自己那么能说话,不觉得自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说那么多的话,而且还能感到身心愉悦。这同样是一种深度社交,来源于情绪和态度上的影响。
    可以说,深度社交在生活中很常见,而它通常都建立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上,在谈论深度社交的时候,人们应该确保社交双方能够保持最基本的一致,或者至少表现出这样的倾向性,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以完全相同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去交际,这样就必然会决定双方之间存在一些沟通上的隔阂,而想要消除这些隔阂,就要在形式、内容、态度上尽量保持一致。深度社交需要更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而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健康、有质量的人际关系往往会给大脑接入一系列的功能——调节自身情绪、解决问题、缓解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就是本书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对于社交活动的分析源于人际关系的平衡处理,本书从社交模式开始引申出深度社交,然后对深度社交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整个架构中包含了社交技巧、社交内容、准备工作、社交对象选择、自我提升、态度保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也顺着基本的脉络推进。
    书中的文字平实,内容充实而全面,而且尽量以贴近普通生活的现实案例作为解说的例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那些想要打造更稳定、更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对那些试图把握好深度社交的人来说,本书中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能够为构建起平衡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为深度社交做好铺垫。

后记

  

    深度社交与社交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曾经提出了社交渗透楔形,他们认为随着关系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从表层,亲密层到非常亲密层,楔形先变宽再变深,通常也意味着更多有意义的话题出现。
    在关系开始阶段,人们在开始接触和交谈时,会谈论一些表层话题,然后逐步深入,此时自我表露会更快地出现。一般来说,自我表露的过程更像是剥洋葱的过程,个体的信息存在于“洋葱”里的某个地方,想要获得这些核心信息,就需要想办法剥开洋葱。
    一般情况下,当自我表露的范围扩大时,人们愿意分享的信息会不断增加,而且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也会拿出来分享。在表层的社交关系下,人们乐于分享一些可以分享且不重要的信息,比如个人的性别、种族等基础信息,随着社交关系亲密度的提升,人们可分享的信息会增加,诸如家庭住址、工作地址、婚姻情况、生活信息都会分享给他人。
    自我表露往往涉及互惠性,即对方如果表露得更多,分享了更多,那么自己也会相应地分享更多。比如在某个社交场合,一个人对他人没有说什么话,那么他人也不太乐意分享生活和工作的一些事情。这个过程往往涉及人际关系的对等原则,也就是说当人如何对待他人时,通常会获得他人怎样的对待,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当关系趋于稳定之后,互惠性会减少,一方可能会乐于分享更多的个人内容,而另一方并不一定会给予同样的回报,比如在丈夫下班之后,妻子可能会唠唠叨叨地讲述一天之中遇到的事情,但是丈夫可能不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在公司里遇到了什么事。”这个时候,夫妻之间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妻子唠叨的目的是获得丈夫的体谅和理解,而丈夫保持安静或者抱怨,也是希望妻子可以理解一个男人的忙碌。很显然,人们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和盘托出,他们会有意隐藏一些信息,或者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分享更多的信息。如果关系变得非常亲密,一些最核心的私密信息反而会隐藏得很深,这些核心信息无法被人窥探。
    在一段稳定甚至非常亲密的关系中,通常是不会要求获得对等的信息表露的,由于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此时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隐私。人们对于信息的控制开始增强,并不会将社交单纯地理解为将信息告诉别人,或者无条件地分享各自的想法。
    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在寒冷的天气里,刺猬们通常都会想办法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刺猬身上长满了很长的尖刺,每次当它们靠得太近时,身上的刺就会刺到对方,而且自己也容易被其他刺猬刺伤。这时候它们就会迅速分开,可是分开一段距离后,又难以抵挡寒冷,于是会再次尝试着靠拢,感到刺痛后再次分开。经过几次尝试和摸索,刺猬会慢慢找到一个安全的距离,在这个安全距离上,刺猬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取暖,同时又保证不会让身上的刺伤到彼此。 社交渗透并不是绝对的,有关开放与亲密有可能会矛盾地出现在一段关系中,即便是最亲近的朋友和爱人之间,也会存在一些不想分享的秘密,这个时候,深入交流就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这对于生活本身而言是正常的,对于双方的关系来说也是正常的。一方试图完全没有底线地挖掘他人内心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总有一些禁忌话题存在。 无论如何,社交渗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合理的,但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就像之前谈到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多数人反而认为弱关系的人更能够帮助自己,双方更容易在社交中碰撞出火花,更容易获得优质内容。还有一些情况是所谓的“飞机陌生人现象”,即人们在长途旅行中可能会和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深度交流,袒露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秘密,因为他们根本不担心对方会泄露这些秘密。这种想法使得双方更加亲密,这种亲密度就是弱关系的一种进化,或者说就是弱关系社交的一种进化,由于人们会意识到旅途结束之后就各奔东西,不免会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亲密的一种另类表现。 一些人容易出现一见钟情的状态,这是一种强烈的直觉在发挥作用,而这种直觉可能会在短时期内让社交双方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双方会跳过正常的交往步骤,快速进入分享的状态以及强烈的自我表露态度。这些亲密往往是即时性的,缺乏足够的持久度,人们可能会在短期的深度社交之后,意识到彼此之间原来是那么陌生。 由此可见,社交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行为,其中一些行为是可以预知并且具有规律的,而也有一些行为脱离了逻辑思维和常规思维,毕竟社交是一项主观行为,主观上的行动往往具有一些不可预测性,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交渗透现象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