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李鸿章传

  • 定价: ¥29.8
  • ISBN:978753066932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百花文艺
  • 页数:202页
  • 作者:梁启超
  • 立即节省:
  • 2016-03-01 第1版
  • 2018-11-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本书写于1901年,李鸿章去世不久。无论是发起洋务运动,筹建海军、发展民族工商业,引导清朝走向自强,还是与各国周旋,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深深影响了近代社会。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监制,版本权威,并且图文并茂,经典对照。
    国学大师梁启超,倾情解读晚清权臣、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东方的俾斯麦、“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李鸿章,点评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看他如何突破内政外交之困境。

内容提要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李鸿章传》记述李鸿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但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梁启超解读了李鸿章在晚清内外交困的大变局下,对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作者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诸葛亮、俾斯麦等人进行比较,认为李鸿章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但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终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下风。
    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必然结局。

媒体推荐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我中堂(李鸿章)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孙中山
    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第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综评

前言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
    三、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谬误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日。
    四、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支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皆载其全文。因李鸿章事迹之原因结果,与此等公文关系者甚多,故不辞拖沓,尽录入之。
    六、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日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日:孺子知我。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既望
    著者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