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散文

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

  • 定价: ¥35
  • ISBN:978754962653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汇
  • 页数:333页
  • 作者:编者:郑朝晖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是为年轻读者精选的“青春人文读本”,体裁主要为散文和杂文,选自有七十年历史的文汇报笔会副刊。笔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副刊,所刊之文,代表了当代汉语写作的水准。郑朝晖老师的选文和点评,更是对学生们很好的指导,有助于年轻学生体会“纯正的汉语写作”。

内容提要

  

    郑朝晖选编的《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是为年轻读者精选的“青春人文读本”,体裁主要为散文和杂文,选自有七十年历史的文汇报笔会副刊。笔会的文章,继承了温柔敦厚的文学传统,又是新鲜活泼的时代之音,可代表当下中文写作的水准,对年轻读者来说,是极好的读本。
    从1996年起,“笔会文粹”每年出版一本,已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收藏。
    笔会的文章多次入选各地中考高考的阅读题,编辑部特邀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老师,从十年笔会文粹中选文编成本书。郑老师为每篇选文写了点评,让学生体会何谓“好文章”。

目录

郑朝晖 来一场与阅读邂逅的青春(前言)
辑一
  毕飞宇 演唱生涯
  李娟 乡村舞会
  冯世则 哎呀斑鸠
  李天扬 垂向大地的杨柳
  刘庆邦 不让母亲心疼
  程怡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薛忆沩 《空巢》中的母亲
  柳鸣九 一次越洋电话(外一篇)
  陆秀 我在山里有群娃
  曹宠 儿子
辑二
  张新颖 “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
  刘心武 人性中有大片灰色区域—与友人书
  王安忆 我们教他们什么—写作课程宣言
  孙郁 张爱玲与汪曾祺的眼光
  金宇澄 那是个好地方—为“世界阅读日”而写
  朱天文 阅读,使我们轻盈
  赵荔红 书痴的日常生活
  冷冰川 艺术随笔
  周玉明 生命的救生圈—周国平谈哲学、写作与阅读
辑三
  李修文 把信写给埃米莉
  鲍尔吉·原野 每个人理应赞美一次大地
  芳菲 准提庵里有画
  胡廷楣 一行白鹭上青天
  徐敏霞 乡愁蓝调
  张蛰 黄昏
  陆蓓容 少年宫
  高桥治[日] 潘向黎(译) 虫鸣
  彼得·艾坡博姆[美] 向丁丁(译) 小书店之殇
  卡特琳·施密特[德] 袁志英(译)
  我要买一管润唇膏
  布里吉特·杜赞[法] 黄荭(译)
  那时的他们,都有一点青涩的堂吉诃德的影子
辑四
  资中筠 履历、身份及其他
  陈乐民 “玻尔文件”及其他
  顾土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梅桑榆 作家的写作姿势 
  陈鲁民 “只为苍生说人话”
  章秋农 人生难得是从容
  郜元宝 消失的文人
  柳延延 “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
  邵燕祥 这才像读书人的样子—夏末初秋闲笔
  张辉 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
  郑若麟 不敢苟同“伏尔泰名言”
  鄢烈山 为什么要铭记每一个死难者
辑五
  徐皓峰 黎明即起
  唐韧 手指与玫瑰花
  朱正琳 学习死亡—在铁生的烛照下读蒙田
  王周生 更有尊严的病名
  陈丹燕 童话
  张大春 剩下几个字
  朱天心 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
  李皖 就当他们是“小清新”
  邵燕君 “小时代”与“金钱奴隶制”
  俞晓群 只想听一听音律,娱乐一下
  恺蒂 曼特尔的那杆枪
  孟晖 苏轼的春梦
  张莉 就因为我们有记忆—关于电影《归来》的随想
辑六
  杨福家 邓斯特先生的追求—从环保建筑说到名校目标
  黄德海 追随内心的眼睛
  陈蓉霞 可说的是事实,不可说的是生活
  严锋 社交时代
  叶倾城 浅处与深处
  黄昱宁 打开窗门讲沪语 
  唐小为 一笑就塌的巴别塔
  汪涌豪 垂注于断念达观之美
  边芹 火,绝望的火 
  谈瀛洲 花为什么开
  曹明华 嫉妒心
  胡晓明 张玲 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关于林森浩案的心理学与人文教育对话
  周毅 好老师(后记)

前言

  

    来一场与阅读邂逅的青春
    因为是老师的缘故,经常会有学生跑到我面前,郑重地要求我给他们推荐要读的书。这件事情让我很踌躇,小朋友爱读书是需要大加鼓励的,但是我一直以为读书仿佛恋爱,那个可以让你动情的人,一定是千万人中的一眼情缘,未必能够有个过来人郑重其事地指定你去和某人恋爱的。更何况,我之所爱或许正是彼之所恶也未可知。所以,大凡有人要我推荐书,或者开书单,我一般都是婉言谢绝的。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另一个原因则是觉得自己读书少,又没有专攻,胡乱开书单,贻笑大方还在其次,误人子弟就罪莫大焉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周毅老师和何璟编辑找到我,希望我为年轻人编一本文汇报笔会副刊的“青春读本”,我虽有我的踌躇,但对于“笔会”还是信任的,这些文章底子好、味道正,在这里面选,是孙悟空金箍棒划好的圈圈,在这里面就算翻云覆雨也不会有什么差池,应该是对得起年轻人的。踌躇的一方面,则是自己的眼光,会不会有遗珠之恨。文章总之是好的,选谁的也不会对不起年轻人,但是如果把好文章选漏了,则一定对不起文章的作者们了。不过,有一个气味纯正的选本,对于年轻人来说,总归还是好的。
    于是开始选文章,我选的范围则是从2005年至今在“笔会”上刊登的文章,因为要顾及年轻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背景,所以选文在文章内容和叙述风格方面就有一定的考虑了。比如过于引经据典、言必有据的文字,比如牵涉到的人事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辽远而无所感觉的,甚至文字过于雅驯而让少年们莫知所以的,就只好忍痛割爱了。但是,不管怎样,我心中还是有自己的标准和目标的,认真计较起来大致有四:
    一是人文的导引,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我们甚至是在主动的迷失自己,不思不想,不怨不嗔,并不是因为有“不动心”,而是身似浮萍,在世俗生活的波光里漂移,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就是“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所以,要让大家知道,一件寻常事,应该怎么看,可以怎么看。比如我选了《更有尊严的病名》一文,原因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疾病应该叫什么样的名字才能够表现出对于患者生命的尊重,把它提出来,能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人和事。
    二是想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一点应该有的丰盈雅致的生活。生活的精致、优雅不是用金钱就可以做到的,它体现出的往往是一个民族一群人全部的精神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未必不能将一个人的优雅展现出来,全看这个人的生命观念里美与尊严所占的比重。顾随先生有时候说话会刻薄,但是却鞭辟人里:“现在人不会享福,享福是受用,现在只知炫耀,不知享福,现在人最自私,可又不会自私。”用来替换作“优雅的生活”,似乎也照样说得通。所以,我想让更多有素养的学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让我们逐渐远离粗鄙、颟顸,懂得谦卑与优雅。
    三是有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约翰·多恩有诗云“没有人是一座自全的岛屿”。今天的世界是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他人的痛苦或者欢乐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互联网的世界,因为太容易发表自己的声音,我们反而没有耐心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声音。所以,我希望别样的生活、别样的人生、别样的声音可以因为这些文字而进入我们的视界听域,——倾听他人,其实就是认识自己。
    第四当然是艺术。艺术不是一种手艺,而是一种态度,所以“笔会”有很多大家谈艺术的文字,“大家”与“专家”的不同,是在于“气格”上的。谈艺术,最重要的是“通”,人生与艺术,互为喻体,我们说“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就是这种打通的智慧。谈艺术的目的也不在于学究的考量,而是人生的体悟,所以选了不少关于艺术的文字,落脚点也还在于激发大家对于生活本身的思考而已。
    ……
    阅读的第一件好处,大概就是和聪明人谈话吧。“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有很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混混沌沌的,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有时就因为习惯这样的情况而变得日益平庸起来,这是对于生活的放弃。好在,会有那么一些聪明人有一双“慧眼”把世事看清说明,读这样的文字,就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清爽明朗起来。又有很多事情,当时却道是寻常,但是聪明人却往往可以在寻常里面看出不寻常来,这个时候,读一点聪明人的文字,就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世界与道理。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要让自己在阅读中变得“聪明”起来,拥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胸襟和见识。所以,认真的阅读,不是将自己变成别人,而是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
    阅读的第二件好处,应该是让自己沉浸到审美的生活态度中去,反抗粗鄙,应该是我们民族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内容吧。什么是有尊严地活着、什么是深情地活着、什么是优雅地活着,从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去找恐怕不易,但是我们或许还能够在那些有尊严的、深情的、优雅的文字里感受到。更何况,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诚恳温和的态度,风趣而智慧的表达,雅驯而风致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美好的熏陶,这是“习染”的力量。所以宋朝的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一天容颜举止的变化,虽然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却异常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当你拿起书认真阅读的时候,目光会因此而深邃、温柔,你的呼吸会因此柔顺、平和,你看待周围世界的心情或许也会变得从容而美好。
    更有独立的人格,更能优雅地生活,这大概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阅读的两个理由吧。小而言之,阅读改变我们的气质,大而言之,阅读实现民族的自我蜕变。所以,我也真诚地希望,奉献在各位面前的这本小书能够在阅读改变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一点小小的作用,设若能够在公园的草地上、咖啡馆的桌子上、地下铁的车厢里、教室的课桌里看到这本书的影子,看到更多的年轻人从自己的包里非常自然地抽出这本书,从昨天没有看完的那一页继续今天的阅读,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儿啊。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在编选的时候就常常会有一点自己的认识,随选随写,现在就附赘在文章的后面,如果对于年轻的爱书者们有万一的启示,则也算是一件功德,设若觉得这些文字见短识浅,也正好可以作了原文的“陪衬人”(“les repoussoirs”)。

后记

  

    好老师
    遇到好老师,是人一辈子的福分。还记得黄永玉先生的一个比喻,说,小学老师的恩情是奶,中学老师的恩情是粮。虽然有区分,可都是能人人血脉的东西。
    在“笔会”创刊60周年的研讨会上,就曾有嘉宾对“笔会”的文章给出了“纯正”的评价,他说,“笔会”的文章,最适合学生看,最适合成长期内的年轻人,让他们养成对“纯正汉语写作”的概念。
    这真是很高的评价了。虽然,“笔会”的编辑原则中从来没有以高中生为特别读者对象、以语文教育为潜在原则,但一直有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推广和推荐“笔会”文章,并多次入选各地中考、高考试卷。还记得一次偶然听说,骆玉明老师在“笔会”上的一篇文章《司马迁,生与死的话题》,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向学生推荐,让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结果引起热烈的讨论。那时,我心头是一下生起对那些学生的羡慕的,他们被多么平等、认真地对待,黄老师是在与他们分享他的精神世界啊!同时也感受到黄老师拥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广大和幸福。能在年轻的心灵土壤中播下种子,是幸福。
    转眼今年“笔会”70周年了,还是想编文集纪念一下,又想与我们平时编的有些不一样,尝试引进一点“他者”的眼光。其中,我们想特邀一位好老师,来编一本以年轻人为读者对象的选本。这次我们邀请了年轻的郑朝晖。
    郑老师是寒假中被我们一个电话急匆匆招呼来的。如此不“生分”,是因为有人向我们介绍他喜欢读“笔会”。见到的郑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人,他说他愿意试一试。
    我们给他快递了“笔会”最近十年的年选本。两个月后,收到他的选目。并且,他给每一篇文章都信笔写下一小段“读后”。看这些短语的时候,我是被感动到了。他读得细,关键是,他读得“真”。他没有我们因对作者情感牵连而有的条条框框,也显示了比我们更多的对年轻人的了解和关爱;他只对文章不对人,毫不回避地选了某些作者好几篇文章(虽然后来鉴于篇幅,还是一人一篇),他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在诸多怀念巴金的文章里,我很喜欢这一篇。
    我看到这些文章在他的阅读下,焕发了新的生命。
    现在,这个选本已经在您面前了。这是一个青春人文读本,它不关乎应试,不关乎课堂教育,它关乎青春人文心灵的养成。这就是一个好老师的超越之处了。他会关心考试之外的一些东西,而这种关心,会在以后更长久的岁月中显示出支持的力量。 谢谢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