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学校管理

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教育精品文丛/大夏书系

  • 定价: ¥52
  • ISBN:978756758389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页数:26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大夏书系携手《人民教育》,倾力打造、全新奉献!
    凭借着深厚的历史财富、广博的教育资源、深远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人民教育》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刊”,这样的定位保证了本书的公正性。
    任国平主编的《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中汇集了姚跃林、林卫民、柳袁照等多位校长的管理智慧,为广大一线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本书议题广泛,校长价值领导力、课程变革、中层管理、学校危机管理、校长情怀等涵盖了校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一线校长乃至一线教师成长提供了指导。

内容提要

  

    《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由任国平主编。
    好校长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要经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积极营造学校教育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面对和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善于以价值引导和制度设计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切,都在指向专业化校长,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媒体推荐

    在新时代要构建“好的学校”,就应使学校更像人一样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好的学校不应只是规划孩子发展的地方,而应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实现梦想的地方。
    毛亚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便于控制”。“规范”和“秩序”的建立是管理的一种基础性架构,而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管理应该使一所学校充满活力,使每一位师生充满生命的激情,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愿景而自觉工作、学习。
    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
    作为校长,要以安静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去鼓励别人的心灵“破壳”,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教师专业的不足,而是允许别人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不足、问题以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林卫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如果要把教师所有的教育成果都折算为教育绩效,教师就不得不放弃教育使命的长远发展,而聚焦在工作任务的当下应对;不得不放弃教师的光荣使命,而聚焦在匠人的产品生产——这既是对教育的误判,也是对教师的误读。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没有优质生源,也许难有好的升学成绩,但完全可以建成好学校,关键在教师。激发教师的智慧比制度建设还重要,而制度正是用来保障教师教学自主权的。
    姚跃林/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目录

总序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翟 博
序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好校长” 毛亚庆
辑一  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从何而来
  守护教育的良心 厉佳旭
  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姚跃林
  叩问教育的本质 朱祥烈
  我有一个“芽”与“露”的梦想 王淑芳
  我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当校长了 柳袁照
  校长如何实现价值引领 翁光明
  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从何而来 曾祥琼
  如何走出“办学理念”误区 孔凡哲
辑二  把校长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校长,如何成为一名专业行政领导 林卫民
  校长职级制改变了校长生态环境 李升全
  从“职务”向“职业”的转身 张景和
  把校长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周 颖
  校长的学科专业追求会提升管理“含金量” 周 婷
  校长应坚持自己的学科专业追求 李 丹
  管理才是校长的第一专业 李建华
辑三  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
  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 封留才
  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为制度管理 祝 郁
  以师生合法权利制约校长权力 丁莉莉
  一部好章程,一所好学校 乔锦忠
  每位教师都是章程的制定者和受益者 张浩强
辑四  谁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何扶正“奖励性绩效工资”政策 周 彬
  绩效考核该如何避免流于形式 陈松信
  “绩效工资”考验校长的管理智慧 张洪锋
  莫让新事物成为学校发展的羁绊 赖高明
  走出单一评价教师的困局 吴国平
  谁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完全组阁制”化解学校管理难题 周 华
辑五  用课程改变学校
  使核心素养落地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 任学宝
  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建设课程 周 颖
  当学校课程走向深度建构 杨培明
  用课程改变学校 罗树庚
辑六  沟通就是一种领导力
  沟通就是一种领导力 赵桂霞
  中层干部,该不该“中规中矩” 薛元荣
  学校中层的自我“定位” 罗刚淮
  中层如何更卓越 段安阳
  我如此投入,怎么还有这么多抱怨 沈茂德
辑七  检查评比:从被动“应付”转化为主动
  “应对”
  管得太具体,教育没希望 陈立群
  由被动“应付”转化为主动“应对” 贡和法
  期待科学民主地评教 李 军
  检查评比应成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段安阳
  回归教育检查评比的初心 张洪锋
  将检查评比“融入”学校生活 王文英
辑八  学校危机管理2.0版
  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需综合施策 俞伟跃 耿 申
  家校纠纷中,应如何给学校赋权、确权 侯春平
  站在互联网“风口”的家校关系如何处理 林卫民
  网格化管理:提升学校危机事件处置能力 邓加富
辑九  教育公平:校长的情怀与担当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教育集团治理的基础
  管 杰 李金栋 王志清 黄 京
  要鼓励集团内学校个性发展 汪培新
  打破信息不对称 厉佳旭
  化博弈为双赢 叶翠微
  从“不需选”到“不怕选” 周 婷
辑十  管理标准时代,校长如何走向专业化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怎么用 吴颖惠
  管理标准时代:从经验式、碎片化迈向规范化、
  科学化 任国平
  做好高中校长,能力为重 沈玉顺
  专业的校长“专”在哪里 林卫民
  坚持“标准”,还要超越“标准” 柳袁照

前言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好校长”
    毛亚庆
    《人民教育》编辑部的任国平编辑邀请我为近几年在《人民教育》校长板块发表的精彩文章汇集而成的书——《“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写一篇序。我欣然接受,主要是因为该书不仅记录了教育研究者、行政管理者、校长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如何做“好校长”的思考与切身体悟,读来让人感慨,也为杂志的编辑们这样“有心”“用心”为推进中国教育前行所作的努力而感动,更为重要的是对…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主题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新时代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需求。
    “新时代”这个词可能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新时代的“新”,意味着不同于以往,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中国社会未来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新”,也意味着这是未来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发展追求,不仅需要中国经济的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需要中国社会的发展整体“升级换代”,重新再出发。
    在教育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更好的教育”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好校长”,需要校长在对新时代历史性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回应好如何构建“好的教育”和“好的学校”。
    首先,好校长应对新时代历史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当下社会发展历史性的把握,既是在原有历史性上的前行,是一种进步,又是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孕育新的历史发展可能性,为此,好的校长需要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有没有”的问题,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有新的或被忽视的所谓“存在”产生或被观照,是否有新的或被忽视的特质出现;在新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人民对生活的需要不再停留在追求量的增加、点的变化上,开始注重质的飞跃、面的拓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二是“对不对”的问题,即基于新质或被忽视的“存在”被关注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与所关注的“存在”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规定性,是否促进了它的发展和光大。在新时代,社会发展方式从关注数量增加和外延延展转变到追求质量的提升和内涵的发展;社会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更强调从外延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三是“好不好”的问题,即这些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否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是否满足了相关主体需要的发展追问。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明人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再是外在物质的欲求物,而是将自己的生活本身作为描述和评判的对象。美好生活的含义不仅是断言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而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好,衡量的尺度将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目的而牺牲人的发展,从而使这个社会呈现的是“崇高”而不是“鄙俗”,是精神的彰显而不仅是物质的追求,是人的发展而不仅是物质的丰富。
    其次,好校长要对“好的教育”有充分的理解。在新时代要构建“好的教育”,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
    第一,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不仅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出好人才,在新时代就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教育重大问题,要体现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性,通过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
    第二,对人发展的理解要变化:不仅要成为“某种人”,更为重要的是要“成为人”。在新时代,要解决好由于以往教育发展更多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单向度定位,以及由于市场经济建立与功利化、唯认知论的升学诉求相互成为共谋,使对人的发展的理解过多关注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具体专业知识的拥有,追求形成某种特定的技能,从事特定的职业,扮演特定的角色,遗忘了教育对人发展的理解应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其为人”,而不仅是使人“成为某种人”。
    第三,对教育的理解要变化:对教育的理解不仅要“观物”更要“观人”。在新时代,对教育的理解不再仅是“人是掌握知识的容器”,注重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外在关联;而更应从“观人”的立场强调教育也需要把握“现实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人毕竟是追求意义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仅是寻求所属物种尺度的生存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追求人内在固有尺度的生命存在。
    第四,教育价值的取向要变化:在新时代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应有新的理解,要树立“没有公平的质量是不道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是低层次的”这样的认识,从两者彼此分离转换到相互交融整体加以理解的阶段,在更凸显公平的同时还要兼顾有质量,这是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适龄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第五,思考教育的方式要变化:看待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要从“点”到“面”转换。在新时代,看待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化,要凸显将教育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立足于整体来分析教育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系统性;需要整体系统思考破解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与障碍,促进基础教育自身完善和健康发展,真正体现基础教育是给孩子的发展打基础的定位。
    最后,好校长对“好学校”要有充分的理解。在新时代要构建“好的学校”,就应使学校更像人一样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好的学校不应只是规划孩子发展的地方,而应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实现梦想的地方。因此,好的学校必备这样的基本要素。
    共享与自我彰显的学校办学理念构成学校的灵魂。在这里,学校的灵魂应建立在学校生活中相关群体达成了共享的学校发展愿景,形成了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将学生视为一个自我生命的生成者、实现者,使每一个人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
    开放与互动的人际关系构成学校的血肉。在这里,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彼此孤独、分割、个体化的“原子”——彼此不沟通,不相互理解,学校不是被看成孤独个人的机械聚合,而是彼此开放、互动的有机体。
    科学与民主的学校运行机制构成学校的骨架。在这里,学校管理不仅要关注制度化、程序化、技术化的管理过程,还要在教育政策、制度、机制上通过民主的方式,使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彰显、保证和实现。
    追求理性的获得与人性的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构成学校的命脉。在这里,学校教育不再是注重加班加点的知识训练,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外在于人的本真发展的外在认可的符号和资格,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益的获得要出于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升人的人性,注重人的精神理念和人格锻造。
    新的时代,需要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性把握,对“好的教育”“好的学校”有充分理解的“好校长”快速成长,以“更好的教育”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中国社会不仅“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且能够更“好起来”。
    2018年5月
    (作者系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