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 定价: ¥58
  • ISBN:978751266390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团结
  • 页数:316页
  • 作者:郭宏文//陈艳婷
  • 立即节省:
  • 2019-02-01 第1版
  • 2019-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他是大宋最有才的人,没有之一。他是大宋的斜杠青年、跨界高手。他是古代中国最有人情味的暖男。他有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他的处世姿态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他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郭宏文、陈艳婷著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集苏轼的生平传记及其诗词作品深度赏析为一体,用清澈健雅的笔调描绘苏轼跌宕沉浮的宦海生涯以及姿态横生的文学创作生涯,着重表现苏轼落拓无羁、超逸脱俗的性格和奔放豪迈、劲拔雄健的词风。是一部了解苏轼其人及其词作的佳作。

内容提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宾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为《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之作者郭宏文、陈艳婷撰写的姊妹篇。本书集苏轼的生平传记及其词作鉴赏为一体,用清澈健雅的笔调描绘苏轼跌宕沉浮的宦海生涯以及姿态横生的文学创作生涯,着重表现苏轼落拓无羁、超逸脱俗的性格和奔放豪迈、劲拔雄健的词风,井对其才华卓绝的词作进行了专业深入的文学赏析,力图呈现苏轼旷放、通达、蕴藉、沧桑的一生。

媒体推荐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宋】陆游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王国维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一一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诞于巴蜀,仁孝名门
  父母大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崭露头角
  厚积薄发,殿试登第
  恩师褒奖,慈母离世
  丁优期满,举家迁京
第二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步入仕途,兄弟惜别
  修筑东湖,闲建小园
  虔诚祈雨,护佑百姓
  太守严苛,终解其心
  任职期满,痛失亲人
  为父丁忧,完婚续娶
第三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睛
  荆公变法,强势反对
  上疏请调,赴任杭州
  西子湖畔,畅游赏景
  赈济灾民,讥讽时政
  赴任密州,解民饥荒
  超然台上,把酒问天
第四章  长恨此身非我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州抗洪,黄楼落成
  远近鸿儒,争相靠拢
  乌台诗案,湖州遭难
  被贬黄州,悲伤寂寥
  新交故友,不离不弃
  贬谪黄州,躬耕东坡
第五章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参禅悟道,悲天悯人
  超然豁达,返璞归真
  泛舟畅游,赤壁怀古
  重游赤壁,再续名篇
  三教九流,黄州来聚
  艺术登峰,家庭和美
第六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世谣言,神宗哀叹
  惜别黄州,奔赴汝州
  初入庐山,转世迷解
  题西林壁,记石钟山
  握手介甫,冰释前嫌
  表状获准,常州居住
第七章  志量恢宏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
  新皇即位,赴任登州
  奉诏归京,职位飙升
  恬淡简朴,天伦之乐
  亦师亦友,扶掖后生
  苏程结怨,元祐党争
  赴任杭州,造福百姓
第八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厌倦官场,向往归隐
  政局翻覆,主事定州
  五改谪命,远赴岭南
  惠州履职,红颜早逝
  谪居海岛,传播文化
  奇才离世,光照后人

前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他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苏轼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千里、举杯独酌的清冷画面,来衬托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与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在月亮的阴晴圆缺当中,融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的上阕,是词人在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词的下阕是词人在怀人,即他的弟弟苏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对于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都是推崇备至。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胡仔,在他所编撰的诗词话集《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认为,这首词是到当时为止,历朝历代写中秋的词中最好的一首。
    苏轼少年成名,本是做宰相的胚子,却因性格上的直率孤傲,在朝中常与持变法主见的人有分歧。他不仅不能与新党共事,也不能容忍尽废新政的旧党,这造成他仕途上的坎坷。而恰恰是这一原因,使苏轼成为了在文坛上光耀后世的超级文豪。正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所述,苏轼在贬谪期间,仍表现了不屈不颓的精神风貌。词中写的是遇雨小事,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故世人赞之:“非大手笔难以至此!”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1037年1月)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均好诗书,苏轼因此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是知书明理,并曾对苏轼“亲授以书”。有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加之苏轼从小就聪颖好学,让他得以博涉经史。21岁时,苏轼就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在欧阳修的推崇下,一举名动京城。25岁时,苏轼就担任福昌主簿。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又考中制科优人三等(最高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34岁时,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自请到地方任职。他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知州这一职务,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他在职期间,一直体恤民情,尽心职守,且以诗托讽时政,冀有补于国。43岁时,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被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5年后,苏轼又复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等。后因不赞成司马光一派尽废王安石新政的做法,苏轼又请出任外职,先后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的知州。57岁时,又被贬官至惠州。62岁时,再次被贬官至海南儋州。这次被贬,也成为宋朝史上被贬最远的官员,远得已到了国土的边界。同时,也是受罚最重,重得仅次于满门抄斩。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三次被贬,但始终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即便年事已高,也没有被命运打败,依然以他宽阔的胸怀,寻求面对逆境的安身立命之道。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赦内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苏轼卒于常州,享年66岁。死后被赠太师,御赐谥号“文忠”公。苏轼于官场起起伏伏四十余年,虽仕途多舛,屡遭贬逐,但在各地任职期间,也是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政绩。如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为官一方,深受百姓的爱戴。如著名的苏堤,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主持修建过一道长堤,百姓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将此长堤命名为“苏堤”。
    苏轼对文学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乌台诗案”以前的创作风格,一向是性不忍事,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毫无疑问,苏轼一直渴望在仕宦之路上获得成功。但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名弹劾苏轼,其投入御史狱中,严刑勘问,酿成“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后经数月折磨,罪名虽没成立,但苏轼却被谪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职安置黄州。在黄州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寂寞的,足够他反躬自省,走出心境的
    困惑。天性乐观的苏轼爱交朋友,还亲自垦荒种地帮补生计。他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的意境中来,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在这时候起的。面对起伏多变的人生,苏轼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转为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今四川眉山市的苏家故居里,其大门上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中的“三词客”,指的就是苏家里的三位人物: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轼本人和苏轼的弟弟苏辙。而下联中的“四大家”,指的是唐宋最杰出的四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与苏轼。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有苏轼,可见后人对他的文学艺术的评价,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渊博丰厚的学识,豪爽豁达的性格,饱经坎坷的经历,使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艺术创造活动,还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都非常突出。同时,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一定的贡献。苏轼可称得上是全能的文学天才,也可称得上奇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在今存的约4200篇散文中,无论是奏议、进策和杂说等议政论史之作,还是碑传、游记、书札、序跋等叙事随笔,都以思理精当、文笔洒脱见长。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现存诗2700多首,内容广泛,立意新颖,诗风宏放雄浑、飘逸清丽,受到历代诗家的高度赞誉;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从事词的创作稍晚于文、诗,大致在熙宁中期任杭州通判时小有成就,任密州、徐州、知州时渐趋成熟,贬官黄州后的创作更具神韵与老健;他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追求个性解放,重在写“意”,喜用卧笔偏锋,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感觉,也让人领略到他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他的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与著名画家、诗人文同并称,喜画竹石,画风强调神韵。
    若论美食家,苏轼也是当仁不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家大神,走到哪里,都能享受生活,享受美食,每每还以所食之物,吟诗弄文。想想以他名字命名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人们自然都会浮想联翩。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要敢于革新独创。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拓宽了宋词创作的题材领域,使其突破酒楼歌女的狭窄天地,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形式。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动人的情思、事件,以及随之伴生的人生感受与情感波动,都被苏轼巧妙地融入词作之中,使得其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深邃的思想内容。在词的创作上,苏轼为宋词走向独立与成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另外,苏轼的词,还多有词题与小序,这些题序,不能用于演唱,却有助于他阐明作品主题和读者理解作品。苏轼大胆借鉴诗歌创作中的比兴、寄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词与诗相比,长处在于句式长短有致,更便于表达苏轼起伏奔放的激情;而短处在于词律严格,有时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苏轼有意将词发展成脱离演唱的独立的抒情诗体,自然要尽量借鉴诗歌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进而发挥长短句式的抒情特长,纵思骋情,写出许多震撼人心的佳作。说苏词以“豪放”见长,主要是指苏轼为词坛注入新的活力。尽管这部分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正是其奔放豪迈、劲拔雄健的词风,开创了宋词创作的新篇章,亦使苏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轼的诗文,写给弟弟苏辙(子由)的比较多。两兄弟从小在一起读书,中第应仕后,只有为父母丁忧的六年和当京官的时间在一起,可谓聚少离多。兄弟虽然同门所生,但两个人的个性文风却截然不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文风的不同,却未影响到兄弟之间的感情。相反地,他们总能并肩携手,患难与共,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生命堪忧,苏辙上书皇帝,乞以自己的官职赎兄之罪。纵观二苏的仕宦生涯,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手足情深,古今罕见。两兄弟唱酬的诗多达数百首,其中,苏轼写给弟弟最著名的诗词,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一生,先后娶过三任妻子。结发之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共同生活了11年,27岁就病逝了。其坟茔葬在苏母墓旁,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3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梦》。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共同生活了25年,这时期,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她可称得上苏轼的患难之妻。苏轼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独具一股清新洁雅的气质。原是他的侍妾,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生死相随,可算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她年仅34岁,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据清代梁廷冉所纂的《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的朋友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在他失势时推心置腹、施以援手的好友,亦有落井下石、百般刁难的小人。苏辙劝苏轼,择友要严;王弗劝苏轼,择友要慎。可苏轼却以他超然物外的心胸道:我眼前见天下没一个不好的人。而世人,亦是最喜他屡遭挫折却依旧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在评价苏轼时说:“苏轼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轼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轼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正所谓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