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 定价: ¥46.8
  • ISBN:978752050556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235页
  • 作者:陈锡仪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陈锡仪著的《炼》描述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批热血青年听从党的召唤,燃烧青春岁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自觉接受党的教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励志铸魂,脱胎换骨,成长成才。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用的是第三人称。人物名是虚造的,但作品所描述的事基本上是真实的。作者显然是作品主人公陈亮的原型。

内容提要

  

    陈锡仪著的《炼》记述了主人公陈亮和他的战友们,在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自觉锻炼成长、成才的故事。记述了在艰苦的环境里,在复杂的形势下,他们自觉接受党的教育、传统熏陶,励志铸魂、脱胎换骨,从学生成长为战士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用汗水浇灌青春,在战备值勤、抗洪救灾、生产自救等艰苦活动中,表现出的忧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以及军民、战友深情,并用满腔热血铸起钢铁般的意志、作风和品格,为自己的无悔人生洗礼、加冕!

作者简介

    陈锡仪,1943年12月出生,上海松江人。曾在某部喷火连、师政治部服役,1968年3月退伍。先后任镇武装部部长、乡党委书记,松江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兼工人俱乐部主任);2000年退休。其部分作品曾发表于上海《现代农村》《上海农村经济》《解放日报》等,主编《凡人新事》(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出版《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年出版《秋》(中国文史出版社)。

目录

车站离别
车厢赛歌
到达兵营
班务会上
队列训练
宣传委员
紧急集合
一碗酱面
授衔、军训
篮球比赛
夜半枪声
馒头事件
聚会猪圈
偷菜风波
转岗趣会
号兵与女娃
一盆菜汤
半夜送信
武装拉练
文化建连
排长赴疆
武装泅渡
新指导员
王福事件
荒村决堤
新广播员
查线遇英雄
再挑重担
风云突变
回乡探亲
最后惜别
尾声

前言

  

    一
    锡仪又送来了一部书稿。
    年逾八旬以来,我已经不再接读未正式出版的书稿了。不仅是因为衰老相侵,一年前还生了一场大病,至今仍在康复中。几位深情关心我的学生,甚至下了命令,要我好好休养,不再操心于那些阅稿、改稿、作序之类的事。但这部书稿,我仍然接受了。
    锡仪是我在电大执教时的学生。他的人生比较简单,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中毕业时放弃高考,当了一名“解放军叔叔”,之后又成了一名“人民公仆”(担任时为乡的党委书记、松江总工会副主席等)。
    不仅是由于他曾是我的学生,当然也绝不是由于他曾是干部。
    要是没有记错的话,他今年已经76岁。也是在一年前,经多方检查,他疑忠了一般人谈之色变的那种病。就在这般境况下,他坚持完成了这部书稿。主要是这份执着,对文学的执着,这种精神,与死神抗争的精神,让我不能拒绝。于是,这部书稿放到了我的案头。
    二
    这是他让我接读的第三部书稿。
    他的第一部书稿《暖》,主要收编了他先后创作的几篇短篇小说。我在序文中曾写到,在读到有些文字时,“我竟被感动得老眼湿润”,把一些老人“写得可近可亲,有呼之可出之感”。还写到:“一一个个或坚持着自己操守,或有着慈悲情怀的形象,每每让我想到作者本人”。《暖》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时在2012年4月。他的第二部书稿《秋》,集中收编他历年来创作的诗篇。在序文中,我又写到,他“是在按传统诗论创作的作品熏陶下、在传统诗论指导下修治诗歌的”,因此,他的诗作有真情实感,重形象思维。《秋》则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在2014年4月。
    这第三部书稿题名为“炼”,描述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批热血青年听从党的召唤,燃烧青春岁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自觉接受党的教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励志铸魂,脱胎换骨,成长成才。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用的是第三人称。人物名是虚造的,但作品所描述的事基本上是真实的。作者显然是作品主人公陈亮的原型。
    故事开始时的大背景是——
    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国经济、人民生活遭遇到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困难。蒋介石集团趁机在东南沿海地区实施军事进犯计划,企图反攻大陆;中印边界的军事冲突升级;美国明确介入越南战争,其U2侦察机频繁侵犯我内陆领空;中苏关系也日趋恶化,以致引发边境争端和军事冲突。形势十分严峻。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炼》就录下了这段“过去”的一个侧面,一个个例。《炼》或许会让陈亮这样的亲历者得以重温那段生活;而对80后、90后、00后来说,如要了解“过去”,了解我们的国家与人民曾经经历过什么,是怎样走过来的,《炼》则提供了一些感性材料。仪从这点看,《炼》的出版,绝不会没有价值。
    三
    《炼》中的一些细节,阅读时,或许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新兵驻地的厕所,其实只是在地上挖的一个坑,芦苇也只围了一半。新兵如厕前,几个农村的孩子争抢了坑位,如厕者刚拉下屎,即被他们用柳条畚箕掏去。村民拉完屎,也只用旁边的芦秆刮一下就完事了。所以,那围着的一半芦苇,日见减少。
    因连年干旱,新兵与村民用水,只靠一口井。部队领导决定,早晨及整个上午,让村民用水。而待中午以后新兵用水时,井基本上枯了,即使有水,也只是泥沙水,新兵洗脸擦身,得先让泥沙沉淀于盆底,然后将上面的水倒入另一个盆子,而且如此反复多次,才得·盆较清的水。
    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头顶上,满天的星斗,如缀在幽蓝缎子上的颗颗宝石,在频频闪烁;草丛里,小虫们在吟唱,此起彼伏,合奏着曼妙的夜曲。这秋夜原来这般充满生机。陈亮因起夜,欣赏到了如此的美好。他正要回宿舍时,突然发现伙房里有“隋况”,于是悄然进入,扭亮电灯,原来新兵连一班长在偷吃馒头。陈亮惊呆了。但他随即想到,新兵每人每顿只两个馒头,加一小碗稀薄得可照得见脸的粥汤,缺油少菜,而新兵们正值弱冠之年,白天得完成繁重的军训任务,晚上时有“紧急集合”,这对“块头大”、饭量大的这位班长来说,确是尤为难忍的。但这显然违犯了车纪。如何看待?如何处理?陈亮深深陷入了矛盾中。
    在《炼》中,有不少故事生动可读。
    在“荒村决堤”那节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全景式地绘制了一幅军民联合抗洪图,场面可谓波澜壮阔,读来让人惊心动魄。在合力堵住决口后,作者有一段点睛式的议论:这新堤,是用一袋袋沙包垒成的,更是由上百军民的坚强和勇敢、信心和力量、团结与拼搏构筑的,而这种精神与品格,是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自然表现,这就叫,危难时刻,方见英雄本色。
    号兵与女娃的邂逅,是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号兵在土冈上心旷神怡之际,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为号兵送水,出现在他面前。于是有了一番朴实而真诚的交流。号兵许诺,半个月后的“六一”节,将送给她一份礼物。可到儿童节那天,小女孩的母亲带他来到了土冈下的一座新坟前,而新坟中正睡着那位可亲可爱的小女孩。原来,为了在节日那天招待他这位解放军叔叔,小女孩在下河捕鱼时不慎溺水。据知,作者是含着热泪写下这段渗透着鱼水深情的文字的。
    四
    锡仪的三部书稿名联系起来看,觉得很有意思。《暖》中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他任职总工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众所周知,工会工作的主旨是服务,是暖心。秋,既是自然季节,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段路程。无论是自然之秋,还是人生之秋,都意味着丰收,意味着成熟。这就是《秋》要告诉我们的。而《炼》写的虽然只是在部队的六年经历,但这段经历为他的整个人生奠基。有了“炼”,才有“暖”,而最后收获了“秋”。《炼》《暖》《秋》,用一种特殊的样式即文学作品,勾画出了他的人生旅程。
    吴春荣
    2018年8月26日匆就

后记

  

    跋
    今年三月,是我们六二年入伍的一批上海松江兵退伍五十周年纪念日。五十六年前,一批血气方刚的松江二中高中毕业生未及高考,就被应征入伍,从此将人生最美好的六年青春奉献在苏北兵营。六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虽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人生中最为鲜亮的一个节点。六年的军旅生活,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浓的感情和太多的回忆;六年,学生兵们用激情与汗水,书写了人生征程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暖》《秋》之后,本人曾萌发续写些文章的念想,随着退伍五十周日子的临近,这种欲望更为强烈,特别期望能以军旅生活为题材,写一点东西留作纪念。但愿望与事实往往是两回事,随着年龄增长,各种困扰接踵而至,特别是生理上的疾病。年过七十后,自觉身体每况愈下,毛病也增多。特别前年,因脊椎病引起下肢麻痛,半年不能走路;去年上半年,又被诊断疑患癌病,情绪更是一落干丈。正当窘迫之时,喜接吴老师的来电问候。当他得知我的病情与近况后,便鼓励我勇敢面对,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治疗,战胜病魔;同时要排除干扰,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写作。也正是那次电话,他告诉我他也大病初愈,正在服药。为怕我担心,之前一直没告诉我。挂断电话前,他要我有空去他住所取他的新作。
    没有过多的话语,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长者、老师,以他率先垂范的行动,告我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疾病、对待写作,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树起了师道的新标杆,并诠释对自己学生的慈悲爱心,我被深深感动了。
    在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我又操觚染翰,重拾秃笔。幸运的是成稿后又蒙老师校改,并再一次赐序。这一切真让我感激涕零,没齿难忘,学生当永铭于心,并致衷心感谢!
    渐渐地,我体会到写作其实也是一种心态,一种修炼——神圣的修炼。写作可以静心,而只有静心,才能笃志,只有精进,才能致远;静心,做些喜欢做的事,也是一种疗养。
    《炼》几经修改,今终脱稿。它记述了主人公陈亮和他的战友们在三年自然灾害、蒋介石窜犯大陆的特殊时期,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召唤,毅然放弃高考投笔从军,在军营这座大熔炉里自觉锻炼成长成才的故事。记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复杂的条件下,他们自觉励志铸魂、从学生脱胎换骨成战士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用汗水浇灌青春,在战备值勤、抗洪救灾、生产自救等艰苦活动中表现出来忧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并用满腔热血浇铸起钢铁般的意志、作风和品格,为自己的无悔人生洗礼加冕!
    我想,军营中的那些记忆碎片,感念也好,释然也罢,不知不觉已成生命的刻痕,凝结为生命的营养,今天也可以此慰抚那一代当兵人的心灵。 在《炼》即将付梓的时刻,我还要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全秋生老师。2014年我的拙诗集《秋》出版,其时担任责编的全老师曾给予宝贵的指导和帮助,他的文学素养和职业精神给我很深的印象。今天有幸由他再次执编,借此机会也深致谢忱! 没有写过纪实性中长篇,本人自知才浅思涩;随着岁月流逝记忆变得越来越残缺不全,行文也越来越困难,仓促成书,肯定存在不少错误,恳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不胜感谢! 也谨以此书,献给曾在苏北兵营中一起战斗生活过的老首长、老战友们! 陈锡仪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