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品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 定价: ¥49
  • ISBN:978750809552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夏
  • 页数:236页
  • 作者:赵清文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本心灵成长的思想指南,一部人生成功的智慧宝典。
    赵清文著的《品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系统品读《王阳明全集》的心学精华,是全面把握知行合一人生智慧的通俗读本,一本书深入准确读懂阳明心学。堪称读者心灵成长的思想指南,人生成功的智慧宝典。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几百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赵清文著的《品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选取了《王文成公全书》和《传习录》中的精彩片段,把对王阳明人生智慧的解析与王阳明著作的品读结合起来,引导读者细心体会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和有关成才之途、立功之法、处世之方、修养之道等方面的智慧,提升自身的品质和能力,为事业和人生的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和内在素质的支撑。

媒体推荐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魏禧(明末清初名士、散文大家)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王学为今日学界独特之良药,子王子(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为之头脑,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
    ——梁启超
    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高濑武次郎(日本近代知名哲学家)
    阳明学有东方文化的特点,他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冈田武彦(日本著名学者)

作者简介

    赵清文,1973年生,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出版《孙子兵法正宗》、《贞观政要正宗》、《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等著作5部(含合著),并在《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绪言  王阳明的功业与学问
  一、王阳明的生平
  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三、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及价值
成才之途
  一、立志
    示弟立志说
    与闻人邦英邦正
    答以乘宪副
  二、笃学
    书朱守谐卷
    与弟子论学
    送宗伯乔白岩序
  三、读书
    《五经臆说》序
    书石川卷
  四、博览
    与陆原静
    博约说
立功之法
  一、实践
    与徐爱论知行合一
    答友人问
    与属官论实学
  二、经权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与徐爱论“六经”
    答顾东桥书(节录)
  三、亲民
    亲民堂记
    书朱子礼卷
  四、教化
    重修山阴县学记
    牌行南宁府延师讲礼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处世之方
  一、敬畏
    答舒国用
    与黄宗贤
  二、谦逊
    书陈世杰卷
    书正宪扇
    与陆原静
  三、为善
    为善最乐文
    书王嘉秀请益卷
    谕俗四条
  四、交游
    客坐私祝
    答储柴墟·一
    答储柴墟·二
    书中天阁勉诸生
修养之道
  一、立诚
    与正之论立诚
    书顾维贤卷
    答友人
    与胡伯忠
  二、改过
    寄诸弟
    悔斋说
    矫亭说
  三、克己
    与萧惠论克己
    与弟子论为学
    谨斋说
  四、养生
    答人问神仙
    与傅生凤

前言

  

    一、王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经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的祖上为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其先祖为古代“二十四悌”之一“王览争鸩”故事中的王览,也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东晋时,琅琊王氏随司马睿迁居江南,王览的曾孙“书圣”王羲之徙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到南宋时,’第23世王寿从达溪迁到余姚并定居,因此各种传记中都称王阳明为余姚(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
    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据钱德洪和王畿(汝中)所辑《王阳明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记载,王阳明的出生和得名,颇具传奇色彩。《年谱》中说: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生他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衣绯玉,在云中奏着鼓乐,将一个孩子送给她。岑夫人惊醒,这时已听到儿媳房中传来婴儿的啼哭之声。他的祖父王天叙非常奇怪,就根据梦里的情境,给新出生的孙子命名为“云”。
    王阳明长到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他正在外面与一群孩子玩耍,有个僧人路过,看到王阳明,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听到僧人的话,恍然大悟:孩子之所以迟迟不能开口说话,是因为名字泄露了天机。于是,就重新给他取名“守仁”,取《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改了名字之后,王阳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他不但会说话了,有一天,他的祖父还听到他在背诵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大为诧异,问他:“你怎么会背这些书?”王阳明说:“我从前听您读的时候默默记住的。”
    王阳明10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科举考试考中状元,并留京任职。第二年,他随祖父到北京投奔父亲,并留在北京,一直到17岁。在北京期间,除读书、学习外,他还游历了居庸关、山海关等处,考察边防,思考防范北方民族的对策,沉迷于军事。当时,恰逢畿内石英、王勇和秦中石和尚、刘千斤造反,15岁的王阳明曾几次打算上书朝廷,献策平叛,都被父亲所制止。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28岁,考中进士,先后任职于工部、刑部、兵部。其间,学问上逐渐由泛滥于词章记诵、佛道养生之学,收敛到儒家的圣贤之学上,并且开始授徒讲学,与湛若水等同道共同立志倡明儒学。
    正德元年(1506年),对王阳明来说是人生中重大转折的一年。由于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不久,太监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数次进谏,惹恼刘瑾,被逮捕下狱。王阳明理解戴铣等人的一片忠心,带头上疏营救,结果也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差一点就被打死。不久之后,被贬谪到贵州任龙场驿驿丞。
    在赴贵州的过程中,王阳明可谓九死一生。到了钱塘之后,他发现刘瑾派来的人尾随打算谋害他,情急之下,假装投江才得以逃脱。逃脱之后,他上了一艘商船,顺路到了舟山,结果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泊一天一夜被吹到了福建。上岸之后,他沿着深山走了几十里,才找到一处寺庙,满心欢喜打算在这里投宿休息,但僧人没有开门,只得悻悻离开。幸好,又找到了一间破庙,就倒在香案上睡着了。半夜的时候,来了一只老虎,围着房廊吼叫,所幸有惊无险,老虎没有进到房中来。原本没有开门的寺庙僧人知道此处是虎狼窝,猜测晚上曾经来借宿的王阳明没有庇身之处,一定被野兽吃掉了,天亮的时候,就沿路找来,打算把王阳明的包裹行李据为己有。结果发现王阳明的时候,他正在破庙香案上酣睡。僧人大为惊异,就将他邀请到自己的寺中。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位20年前的老熟人,江西铁柱宫的一个道士。当时王阳明到江西岳父诸养和的官署成婚,结婚当天,信步走到铁柱宫,与这位道士谈养生谈了一夜,居然忘了结婚的事情。此次在此相遇,《年谱》中说二人20年前曾经相约,应当只是传说而已。可以肯定的是,在经历了那么多凶险的事情之后,在这个荒山野岭的地方遇到熟人,王阳明的心里肯定是感慨和惊喜的。道士问王阳明的来历和打算,王阳明说自己通过假装投江骗过了刘瑾,现在想要远远地逃走。道士说:“你跑了,但你父亲还在。万一刘瑾怒气不消,抓不着你,拿你父亲出气怎么办?如果他抓住你父亲,然后诬告说你叛逃到了北方的胡人或者南方的粤人那里去了,全家都要受株连,怎么办?”王阳明听了,左右为难,就占了一卦,占到了《周易》中的“明夷”卦。一般来说,占到这一卦,就意味着处境艰难,但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至此,王阳明终于下决心回南京拜别父亲,然后赴贵州的谪所。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从这首诗来看,他已经将吉凶、荣辱置之度外了。
    到了贵州龙场驿,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龙场处于万山丛中,居民基本都是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即使偶尔遇到个汉人,也是从内地来的亡命之徒。气候不适,水土不服,蛊毒瘴疠,蛇虺魍魉,随时可能让人丧了性命。这种近乎绝境的情境对于王阳明的思想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正是在这个艰难环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人生中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次升华,即所谓的“龙场悟道”。对此,《年谱》中记载说:“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王阳明才开始创立自己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
    龙场三年贬谪期满,恰逢太监刘瑾的势力垮台,王阳明先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卿等职。由于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到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处平定叛乱。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平定了赣、闽、粤地区数股为患数十年的盗寇。每平定一地,王阳明都以制订乡约、建立学校等方式,整顿风俗,以求长治久安。
    ……
    当然,王阳明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的借鉴和发扬中,也需要以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即:要批判地吸收,既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也不能胶柱鼓瑟,不知变通。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复古保守思潮在中国的大地上也重新泛起。不可否认,这股思潮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大都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怀有同情、理解、欣赏和宽容之心,通过他们的提倡和介绍,客观上能够使大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这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方法上的不科学,在强烈的复古感情支配下所提出的设想或采取的行动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不但可能会限制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对于指导个人的人生实践,也是弊大于利的。
    对于古代的圣贤和经典的态度,王阳明也是极其反对照本宣科、守株待兔、生搬硬套的做法的。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是“致吾之良知”,而不是从中寻找确定的法则;对于书中所记载的内容,需要用“心”去体会,切忌将古人的论述当作不变的法则和死板的教条,以为在古人的指导之下亦步亦趋就可以实现美好的人生和崇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古人留下的书籍和论述只是发明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的“良知”的工具,“良知”才是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判断和抉择的根本依据。而依据“良知”所进行的抉择和判断,则是将“良知”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进行权衡的结果。因此,王阳明虽然鼓励人读书,但他反对在文辞上穿凿附会,在行为上模仿比拟的做法。他认为,这样的读书学习,只会给“良知”更多的蒙蔽,在“致良知”上增加障碍,这样的“学”还不如不学。
    因此,今天在对王阳明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进行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用“心”加以体会,而只是想从王阳明的论述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和固定不变的准则,简单模仿,亦步亦趋,就不能将“知”与“行”在现实的情境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是王阳明所反对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正是有鉴于此,在本书中,我们将把对王阳明人生智慧的解析与王阳明著作的品读结合起来,希望以前对王阳明及其思想没有深入研究的读者,能够在导读的指引下,细心体会王阳明的观点和智慧,真正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品质和能力,为事业和人生的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和内在素质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