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外交、国际关系

中国和缅甸的故事/我们和你们

  • 定价: ¥56
  • ISBN:978750853980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五洲传播
  • 页数:264页
  • 作者:编者:李晨阳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李晨阳主编的《中国和缅甸的故事/我们和你们》为“我们和你们”丛书之一,由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教授担任主编,31位撰稿人(包括10位缅方作者)共同撰稿。这些作者包括了两国的外交官员、高校教师、智库专家、新闻工作者、学生以及在缅中资企业人员,他们根据亲身经历讲述中缅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真实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生动感人,展现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

内容提要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两国有着22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中缅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亲密交往,和睦相处,互称“胞波”。自1950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中国一直是缅甸大的贸易伙伴和大的外资来源国,更是缅甸主要的发展援助国。缅甸国家转型以来,中缅胞波友谊不断升华。2011年,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2018年9月初,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双方共建“一带一路”迈出新的步伐。
    李晨阳主编的《中国和缅甸的故事/我们和你们》的31位作者包括了两国的外交官员、高校教师、智库专家、新闻工作者、学生以及在缅中资企业人员,他们都是中缅友好关系的使者,他们以自己的亲历亲闻,聚焦两国关系和民间交往,讴歌两国人民间深厚的胞波友谊与合作,为新时期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油添彩。

媒体推荐

    本书的作者中,既有两国资深学者,也有年轻的学子和志愿者;既有阅历丰富的退休外交官,也有企业家和民间友好人士;既有活跃的智库专家,也有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叙述的故事委婉动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见证了中缅关系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胞波情谊。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或揭开中缅关系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描写为推动中缅合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莎翁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处在不同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中缅关系的观察视角不同,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中缅友谊弥足珍贵。我谨对本书作者以及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相信这本书将不断刷新我对中国友好邻邦缅甸的美好回忆,也将鼓励更多人为中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叶大波

作者简介

    李晨阳,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乡。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亚太学会副秘书长、中缅友协理事,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缅甸问题、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西南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

目录

代序/叶大波
记忆篇
吴哥哥莱:我和我的中国朋友们
程瑞声:银色的泼水节
吴耶吞:热情好客的中国
李谋:我与仰光大学老师们的师生缘
悉都昂敏:高兴与失落
吴德广:随邓小平访缅追忆
程瑞声:重返亲戚之国
严修莹:我的缅甸缘
段稚荃:祖国没有忘记他们——在缅中国远征军老兵荣获抗战
胜利60周年纪念章的前前后后
汪大年:花幽香,歌悠扬,“胞波”情意长
人物篇
张云飞:我与“缅甸女神”面对面
严修莹:从缅甸末代土司会见中国末代皇帝一事说起
米涛:缅甸老大爷吴昂庆的故事
黄斌:缅甸出家体验
合作篇
李晨阳:我与中缅油气管道的故事
吴梭柏:我眼中的缅中关系
翁艳:中缅友谊之花在油气管道上绽放
杜光民:为了比以往更亲密
孟飞:一切为了孩子们
吴温丁:休戚与共的缅中友谊
交流篇
杨国影:架起沟通的桥梁——记北京大学缅甸语专业
韩德英:我对缅甸的印象
杜秋秋森:一位缅甸大学女教师难忘的中国记忆
姚颖:无尽的夏日——北京和仰光的故事
佐青青:一个缅甸人的中国印象——超越地缘和两国关系视角
郑师慧:“缘”来,是你
吴埃貌觉:“一带一路”、缅中友谊和民间交流
吴杨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杜宁宁:云南——我的第一次出国之旅
严修莹:翻译出版《旭日冉冉》一书背后的故事
蒋茜:看,那些人儿
祝湘辉:我与缅甸记者朋友交往二三事
后记/李晨阳

前言

  

    2009年农历正月初四,我踏入仰光这座独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开始作为第十五任中国驻缅甸大使的任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与缅甸政府和各界友好人士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也被缅甸丰富的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淳朴敦厚的民风深深触动。那熠熠生辉的大金塔、朦胧柔美的茵莱湖、质朴浪漫的乌本桥、烟云氤氲的万千佛塔,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
    在缅甸工作的美好时光,是我外交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期间,两国高层始终保持频繁的接触和互动。我很荣幸地接待了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访缅甸,亲身见证两国领导人对中缅关系作出战略谋划,并隆重纪念中缅建交60周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缅甸领导人时表示:“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自古交往,情同手足。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缅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培育的中缅胞波友谊历久弥坚。”“发展中缅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针不会改变。我们愿同缅方共同努力,继续推动中缅关系向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我和我的同事们为推动中缅务实合作和友好往来殚精竭虑。那时,我经常一周内开车往返仰光和内比都两三次,有时是当天来回,路上要花七八个小时。路途虽然辛苦,但是为了崇高的使命,我心里感到特别欣慰。一份份重要文件载入史册,一批批重大合作项目先后落地。我和在缅甸工作过的所有中国人一样,在两国合作共赢的前进道路上,执着而坚毅。
    虽然已离开缅甸多年,但我一直非常关心缅甸,关注中缅关系的发展。我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引领下,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女士时说:“中缅传统友谊历经风雨从未改变,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富,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确,中缅两国共同边界长达2200多公里,是搬不走的邻居,只有两国关系发展好了,生活在一江之隔、一山两侧的中缅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教授是我在缅甸认识的好朋友,他多年潜心研究中缅关系,造诣颇深,为推动中缅关系发展呕心沥血,在不少问题上见解独到。最近他带领研究院为《中国和缅甸的故事》一书组稿,投入许多精力。接到这部书稿后,我在公务十分繁忙之际抽空拜读了他们精心挑选的中缅友好小故事。这些故事的作者,既有两国资深学者,也有年轻的学子和志愿者;既有阅历丰富的退休外交官,也有企业家和民间友好人士;既有活跃的智库专家,也有媒体从业人员。其中有些作者我很熟悉,比如时任新华社驻仰光分社首席记者张云飞先生,是我值得敬佩的挚友;还有才华横溢的孟飞女士等,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也都是中缅友好合作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叙述的故事委婉动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见证了中缅关系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胞波情谊。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或揭开中缅关系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描写为推动中缅合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莎翁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处在不同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中缅关系的观察视角不同,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中缅友谊弥足珍贵。我谨对本书作者以及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相信这本书将不断刷新我对中国友好邻邦缅甸的美好回忆,也将鼓励更多人为中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后记

  

    2017年初,我接到了五洲传播出版社高磊编辑邀请我主持编写《中国和缅甸的故事》的电话。经与同事商量后,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正式启动了《中国和缅甸的故事》的编写工作。我们列出了50多位亲历过中缅友谊与合作的前外交官员、学者、记者、学生和企业家名单,然后逐一邀请他们参与本书的撰写。
    我们首先联系了工作在中缅友好一线的缅甸人士,如2011—2016年间任吴登盛总统首席政治顾问的缅甸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哥哥莱先生、仰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杜秋秋森教授、缅甸驻昆明总领事吴梭柏先生和缅甸前国会议员吴耶吞等人,他们都积极地应允撰稿,后来也如期提交了十分有价值的稿件,其中吴耶吞先生还根据编辑的要求,更换了文章,没有半点怨言。
    随后,我们又邀请我们读研究生时的老师,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谋教授、汪大年教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严修莹先生后来也加入了作者行列。他们都曾经在中国驻缅甸使馆工作过,李谋教授、严修莹先生还在缅甸留学多年,对缅甸十分熟悉,他们的文章虽然只介绍了中缅关系发展历程中的几点小浪花,但是中缅关系大厦就是由这样的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云飞是我最尊敬的前辈和师长之一,他作为新华社驻仰光首席记者在缅甸生活了20多年,常驻仰光的国人都喜欢称他为“张首席”。不过,与其说他是记者,不如说他是最懂缅甸的首席专家。我从1995年认识他开始,就一直称呼他为“张老师”,以表达我内心对他的尊敬。这次张云飞老师欣然撰写了与昂山素季近距离接触的故事,为本书增色不少。
    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继承了中缅传统胞波情谊的两国新一代青年正在茁壮成长起来,不少年轻学子也加入了这本书的作者行列,如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项目的博士生姚颖、毕业于云南大学的缅甸留学生佐青青、毕业于北京大学缅甸语专业的学生黄斌以及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的翁艳等。
    此外,曾任《吉祥》杂志社仰光分社社长的孟飞女士是一位真正热心于中缅关系的民间人士,数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缅两国宗教界、艺术界、媒体以及妇女儿童的交流,她这次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缅甸10多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到北京治疗的故事。
    当然,让我感到遗感的是,一些中缅关系的亲历者因进入垂暮之年,无力动笔,或已乘鹤仙去,这是中缅胞波友谊的一大损失,也使本书不能反映中缅友好交往的全貌。在此我要特别指出,已故的程瑞声大使是中缅建交后至1991年期间中缅关系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为了使他的亲身经历不被湮灭在历史中,经其家属同意,我们仍然收入了他的两篇文章,我想这也是对程瑞声大使的一种特殊的纪念。 我还要特别感谢外交部前驻澳门特派员、中国前驻缅甸大使叶大波,他在繁忙的公务中为本书作序。叶大使200g一2010年在缅甸任职期间,非常重视学者在中缅关系中的作用,所以我曾有机会向他当面汇报自己的研究心得。 经过作者和编辑们将近两年的共同努力,《中国和缅甸的故事》今天终于要和读者们见面了,在此我要再次感谢本书的29位作者。这些作者包括了两国的外交官员、高校教师、智库专家、新闻工作者、学生以及在缅中资企业人员,他们都是中缅友好关系的使者,他们以自己的亲历亲闻,聚焦两国关系和民间交往,讴歌两国人民间深厚的胞波友谊与合作,为新时期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油添彩。中缅关系今天的成就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愿我们共同珍惜和维护这一成果。相信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进两国的民间外交,加强两国民众的互动和理解。  最后,我要感谢五洲传播出版社给予我们这个机会,使我们能将当代中缅关系的真实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也要感谢我的同事祝湘辉博士,本书的组稿和初审主要是他完成的。缅甸研究院的科研秘书何雪倩为本书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她的贡献也应该提及。 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缅甸研究院院长  李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