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各国军事

战争总动员(画说二战美国国内宣传战)

  • 定价: ¥239.8
  • ISBN:978754725538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页数:404页
  • 作者:陆乐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陆乐著的这本《战争总动员(画说二战美国国内宣传战)》是美国二战海报大集锦。它以战争海报为窗口,助你窥探刀光剑影的二战场。
    堆山积海的作战物资,盈千累万的战争债券,隆隆作响的民主兵工厂……本书用数以千计的战时海报描绘了那条被遗忘的战线。
    本书还讲述了美国在二战中怎样从熟视无睹的旁观者转变为力挽狂澜的主战者。

内容提要

  

    陆乐著的《战争总动员(画说二战美国国内宣传战)》以数百张精美的二战美国宣传海报为切入点,向读者详细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后方社会的点点滴滴。全书共由12章组成,涵盖了美国国内战争动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战事宣传、资助盟友、招募征兵、促进生产、物资供给、战争债券、民间援助、反敌反特、疾控预防等。通过本书,你可以从一个不为人熟知的侧面,认识整个美国社会是怎样从一个漠不关心的中立者,转变成一个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竭尽全力的主战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鼓舞士气
第二章  敌我分明
第三章  厉兵秣马
第四章  加速生产
第五章  补给
第六章  军工安全
第七章  战争债券
第八章  定额配给
第九章  后方支持
第十章  巾帼英雄
第十一章  谨言慎行
第十二章  疾控预防
后记

前言

  

    孤立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之一。这个贯穿美国历史,自华盛顿时代就逐渐确立起来的政治观点在珍珠港事件前一直都是美国国内盛行的主流思想。南于美国与多数国家的联系都被太平洋和大西洋所隔绝,故此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始终认为自己与其他地方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美国建国伊始,华盛顿就要求美国在结交盟友的时候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尽管当初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并不受到支持。然而随着约翰·亚当斯因避免美国卷入拿破仑战争而在二期总统选举中落败,其继任者托马斯·杰斐逊又在第二个任期内因避免美国卷入拿破仑战争遂中断与欧洲的贸易往来而导致支持率暴跌,再接着詹姆斯·麦迪逊在执政期间遭遇了惨淡收场的1812年战争;自此之后,“不要卷入欧洲战争”就渐渐成了所有美国执政人士达成的某种默契。
    到了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开始认为,美国当初参与一战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而当纳粹于30年代早期攫取德国的执政权并开始重整军备之后,更多的人认识到,欧洲大陆迟早要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于是很多关于军火商从战争中获利的流言开始被散布开来,诸多美国人也觉得自己的国家这次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再次卷入战争。这种反战意识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变得愈加强烈,盛行的反战观点以及对于在一战中阵亡将士的哀思促使很多人坚信一点,那就是美国绝不能再次卷入任何欧洲战事。人们开始更多地专注国内发生的事件,而对国际政局变化变得漠不关心。经济大萧条是20世纪降临在美国人头上的一场大灾难,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尽管罗斯福随后推出的新政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人的绝望情绪,但大萧条的负面影响直到30年代晚期才算逐渐退去。与此同时,同样遭遇了经济重创的德国和日本则以大萧条为契机成功地实现了集权化,在军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先后挑起了地区的侵略战争。
    受孤立思潮的极大影响,美国当局于1935年
    ……
    也就在偷袭事件公之于众的4天后,由国内名人、政要以及退役将军们组成的一个特别委员会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解散这个反战组织。而之前绝大多数的孤立主义者在听闻了珍珠港事件之后就立刻改变了对罗斯福的看法,甚至像林德伯格,这位在数天前还是一名坚定的反战孤立分子都公开要求奔赴战场。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似乎在一夜之间便不再振聋发聩。
    珍珠港事件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日本人的整个偷袭计划近乎完美。不过这次成功的袭击从整个战局的角度上来看却可能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误。珍珠港事件真正改变了二战的格局,正如丘吉尔所愿的那样,它让美国从一个原本反战情绪高涨国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万众一心,坚决加入二战的盟军成员。与孤立主义苦苦斗争了多年的罗斯福也因为日本人的这次偷袭随即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遭到反战舆论声讨的战争。美国国内随着罗斯福总统正式宣布对轴心国开战而进入了紧张的战备状态,民主兵工厂的各台制造设备此刻也已开始运转……

后记

  

    当法国画家朱尔斯·谢雷于1869年在他自己位于巴黎的小印刷坊里把他两年前创作的一幅画作变成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彩色现代海报时,这个印刷工的儿子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已将古典绘画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时髦言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当然还要得益于当时日趋成熟的平版印刷技术,它让这些光鲜的海报开始逐渐出现在巴黎的街头巷尾,并迅速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流行起来,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崭新时尚的艺术门类。同时,人们也很快就意识到,一张看似轻若鸿毛的海报除了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功能之外,还蕴含着重似千斤的宣传力量。
    四十余年之后,战争性质的海报终于在一战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时代里,一张张张贴的海报无疑成了政府动员人民加入战争的首要工具。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真正让战争海报大展拳脚的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虽然他们加入战争的时间远比其他几个同盟国战友来得晚,但到战争结束时,他们创作的上百万份海报数量却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美国政府在战争伊始就清楚地意识到了海报的重要性,故此政府号召全国的美术画家和知识分子群策群力,各抒所长;于是海报画家们用他们那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有力地将整个民族的积极性都调动到了极致。这一张张海报,消除的是战争的恐惧,唤醒的是民众的良知,激发的是民主的理想,期盼的是永久的和平。海报动员了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正是画家们的妙笔生花,策划者的字斟句酌,才将海报俨然变成了向民众灌输必要的爱国主义和积极态度的工具。
    其实在我看来,此书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本战争题材的画册,那一张张构思精巧且画面精美的宣传海报更多的是我们洞察二战时期美国国内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都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前线的美国军队上,谈论美军航空编队如何依靠摧枯拉朽的战略轰炸击垮整个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命脉,分析美国海军舰队如何将不可一世的日本联合舰队逼人绝境,探讨美国陆军如何能在德军防线中锲开缺口而直捣第三帝国的腹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人之所以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首要原因或许就在于这个国家被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的自身潜力。战争并非只是两国军队之间的较量,更在于兵戎双方在各个层面上的角力。兵策所云的“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若没有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将这些提供给军队,那么因缺少“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所需的千金日费,焉可复举百万貔虎欤?
    当然,若我们抛开一切战争和政治因素,不管这些海报出自政府机构、商业公司还是民间组织,我们仍能透过那一句句有力的话语和一张张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海报所蕴含的一个民族团结一致的巨大凝聚力并深深地为之所震撼。这些海报所能衡量的不仅仅只是美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承载,更是他们对诸多普世道德的完美诠释。正如历史学家德索托·布朗所言的:“纵使时光流逝、社会变迁,过去的这些海报还是能在你的心底留下印迹;诚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的确有些滑稽荒诞,但它们给你心灵上带来的感触仍是十分强烈的。” 自高中时期买下两册《战争海报收藏》之后,便由此对战争海报产生了浓厚兴趣,故此完成本书多少也算了却了我心中多年以来的一个夙愿。当然,此书也可看成是本人早先发表于《深度战争》创刊期中《大音希声:二战美国海报赏析》一文的全面修正和补充,然前作漏误频出,自让我深感自己肤见谫识、款学寡闻,且多乃以郄视文之见。此番执笔中虽已旁求博考,但不免书中鲁鱼帝虎、瑕隙秕谬之误,烦请诸位读者不吝斧正,代为研残深浅,在此一并道谢。 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