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

  • 定价: ¥49.8
  • ISBN:978751437450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现代
  • 页数:322页
  • 作者:老舍|编者:庞俭克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收入了老舍的散文近百篇,分为民俗风物、人生人物、谈艺录三辑。老舍先生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凡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等都有笔墨。其用情最深的是北京。他写可亲可敬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他写资助自己入学读书的宗月大师的慈善,他写自己戒掉抽烟、酗酒、玩牌等不良嗜好,他写自己没有结果的初恋,他写回到新北京后的欣喜,等等。老舍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所写均为真人真事,所感亦为真情实感,文字本色自然,朴实无华,尤其是记录老舍在北平时影响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再现了老舍的性格养成,如同烙在老舍身上的烙印,影响他一生向善行善。

内容提要

  

    老舍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凡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等都有笔墨。其用情最深的是北京。他写可亲可敬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他写资助自己入学读书的宗月大师的慈善,他写自己戒掉抽烟、酗酒、玩牌等不良嗜好,他写自己没有结果的初恋,写回到新北京后的欣喜,等等。
    老舍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所写均为真人真事,所感亦为真情抒发,文字本色自然,朴实无华,尤其是记录老舍在北平时影响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再现了老舍的性格养成,如同烙在老舍身上的烙印,影响他一生向善行善。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收入老舍的散文近百篇,分为民俗风物、人生人物、谈艺录三辑。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著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目录

民俗风物
  一些印象
  更大一些的想象(济南通信)
  非正式的公园(济南通信)
  趵突泉的欣赏(济南通信)
  大明湖之春
  青岛与山大
  五月的青岛
  想北平
  北京的春节
  我热爱新北京
  要热爱你的胡同
  头一天
  还想着它
  东方学院
  船上
  滇行短记
  青蓉略记
  由三藩市到天津
  内蒙风光(节选)
人生人物
  吃莲花的
  买彩票
  写信
  自传难写
  大发议论
  取钱
  读书
  记涤洲
  哭白涤洲
  落花生
  有钱最好
  忙
  何容何许人也
  婆婆话
  写字
  我的几个房东
  小型的复活(自传之一章)
  这几个月的生活
  轰炸
  怀友
  宗月大师
  无题(因为没有故事)
  在民国卅年元旦写出我自己的希望
  自谴
  敬悼许地山先生
  悼赵玉三司机师
  南来以前
  一封信
  家书
  “四大皆空”
  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
  “住”的梦
  我的理想家庭
  生活自述
  讣告
  我的母亲
  多鼠斋杂谈
  老姐姐们
  养花
  一点点认识
  给茅盾兄祝寿
  八方风雨(节选)
  四位先生
  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大地的女儿
  白石夫子千古
  贺年
  祭王统照先生
  悼念罗常培先生
  悼于非画师
  勤俭持家
  敬悼郝寿臣老先生
谈艺录
  又是一年芳草绿
  投稿
  “五四”给了我什么
  入会誓词
  血点
  未成熟的谷粒
  成绩欠佳,收入更欠佳
  哀莫大于心死
  文艺与木匠
  不要饿死剧作家
  旧诗与贫血
  文牛
  生活,学习,工作
  大力推广普通话
  致臧克家
  文艺学徒
  五十而知使命
  可喜的寂寞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我怎样写短篇小说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

前言

  

    老舍是我敬重的长者和作家。
    年长德高,人品好,作品多而好,这是我对老舍先生的认识。老舍在散文《我的母亲》中,写到自己的性格成因深受母亲的影响——“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这就是老舍为人的抗争、软而硬的刚性和义气。这是老舍在《老张的哲学》创作谈中,第一次对自己性格的归纳。在北平《新民报》所载的长篇散文《八方风雨》一文中,他自称把这篇文字当作“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报告”。在老舍的其他文字里,我们也都能看到他平凡人的自我定位。这也是他的实在人生。记得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平平凡凡才是真”,我正是在老舍所写的平凡人的生活中,逐渐认识老舍的不平凡的。
    说起编选老舍的作品集,还得从因缘说起,缘故,缘分,有缘,就像一根丝线,把我引向老舍作品以及他的家人。世人大多相信因缘之说,我也是其中之一。
    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从中国新文艺大系小说卷中读到老舍的短篇《断魂枪》。小说写于1935年,情节不复杂,讲述武林高手沙子龙当客栈老板后的境遇——三个片段:王三胜卖艺、孙老者与王三胜比武、孙老者献技。读此小说,对我而言,是大有拍案叫绝的感受的。此后,我在一个文学聚会上,巧遇一位贵港作家朋友,与他谈及这篇小说,他大加赞赏,连说短篇小说还有这种写法,真是绝妙!
    关于这篇小说的写作,老舍在《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一文里,是把其当作觉悟之作看待的。何也?“一个事实,一点觉悟”,从原计划写十来万字的武侠小说《二拳师》的一大堆材料中,抽取了一小块,来表现三个人和一桩事,“全篇是从从容容的,不多不少正合适”,“长篇要匀调,短篇要集中”。老舍把《断魂枪》当作“紧凑精到”的创作原则的实践,即“楞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是很有启示意义的。诚如老舍所说的,“五千字也许比十万字更好”。这个启示,和鲁迅先生所说的小说创作,“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追求利落,准确,以及简约凝练,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同样,从长篇小说《大明湖》里抽取的一个片段写成的《月牙儿》,与《断魂枪》的写作觉悟相似。对这篇作品,老舍说过“由现在看来,我楞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的话,“因它比在《大明湖》里窝着强”。
    《月牙儿》共43段文字,每段字数不多,讲述了母女走上相同道路的悲剧人生——因生活无着被迫做暗娼。民国初年,父亲早逝后,母亲给人洗衣服并典当家中所有的东西来维持生计。母亲两次改嫁——第一次,新爸爸供母女衣食,送月牙儿去小学校读书。但是好景不长,新爸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母女俩又衣食无着。母亲做那个事后,月牙儿没有原谅母亲。月牙儿小学毕业了,没有找到工作,为了生存,她把自己卖给了胖校长侄子。后来,没干几天的她从小饭馆辞职后,找不到事做,万般无奈之下,月牙儿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道路一“上了市”。她“拿十年当一年活着”,从各种各样的男人身上拼命地挣钱,然后悄悄地给沦为乞丐的母亲送去。月牙儿染上了花柳病,她把病极力地传染给他人,因为“我不觉得这对不起人,这根本不是我的过错”。月牙儿被抓进感化院,后来入狱。在狱里,月牙儿觉悟到“世界比这儿强不了多少”……
    诚如老舍所说的,作品中的这对母女,其性格和命运的叙写确是和《大明湖》不同的——用老舍的话来说,“在女子方面,重要的人物是很穷的母女两个。母亲受着性欲与穷困的两重压迫,而扔下了女儿不再管……这个女的最后跳了大明湖。她的女儿呢,没有人保护着,而且没有一个钱,也就走上她母亲走上的路一在《樱海集》所载的《月牙儿》便是这件事的变形。可是在《大明湖》里,这个孤苦的女儿到了也要跳湖的时候,被人救出而结了婚”。这里的“变形”,便是老舍不满意《大明湖》的实践。显然,老舍对这个变形是很满意的。《大明湖》里的这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如同旧戏里演的一样,新娘新郎披红挂彩,在鼓乐声中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喜庆是喜庆了,女的似乎也有了新的希望,但这显然不是老舍想要的。
    同样,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我也看到了媲美《月-~JL)的主旨取向和篇章结构。小说写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的变化,主要情节是祥子的人力车得而复失、人生从有希望到无望的“三起三落”。
    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希望第一次破灭。祥子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祥子干包月时,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搜去,希望第二次破灭。虎妞以低价帮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其后,祥子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卖掉了车。祥子的生活希望破灭。
    如果说,车子的三次失去,让祥子的生活希望破灭,那么,杂院里二强子19岁的女儿小福子的遭遇,则彻底粉碎了祥子心里残存的对女人、家庭以及未来的一丝念想——小福子对他有情有义,等着他回来娶自己。面对哭肿了眼的小福子,祥子说会来接她——“等我混好了,我一定来!一定来!”老主顾曹先生给祥子出主意——帮祥子租赁车子,接小福子来家住,帮助高妈洗洗作作。祥子满心欢喜去找小福子,可是,杂院里小福子人去楼空,顺着小马儿的祖父的指点,祥子最终在白房子(妓院)打听到了小福子的下落——她已不堪凌辱,在小树林里上吊了。
    用作品说话,祥子终于从“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这篇作品的写作起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山东大学的一位朋友在跟老舍闲谈时,谈到了他在北平曾用过的一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此后从春到夏,老舍着迷似的收集资料,“把祥子的生活和相貌变换过不知多少次”,才写出了这部“积了十几年对洋车夫的生活的观察”,“对苦人有很深的同情”的作品。
    记得看过凌子风导演的同名电影,我以为,由张丰毅、斯琴高娃和殷新等出演的这部电影,是忠实再现了老舍的创作思想的,看这部电影,我是分三次才看完的——祥子的人生很惨,他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有了,连小福子都入了土”。
    常言道,一叶知秋,从上述简略谈及的几篇作品中,编者以为是大致可以勾勒出以贫苦市民生活为小说主要材料的老舍小说的基本特征的。正如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所说的,“车夫外表上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故事酝酿长久,素材收集多,“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文字要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本地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身处动乱年代里的人物,穷人薄如纸片的人生,挣脱不去的贫苦命运,是很有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旋律蕴藉,如泣如诉,一咏三叹,让人无可奈何。
    老舍曾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中,称“人是不容易看清自己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老舍的文章才那样本色,没有矫情,以我之见,他一辈子都是在努力看清自己,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他是如太平湖的湖水一样清澈纯粹的。这个位于新街口豁口外的天然小湖泊,是“清白而刚烈”的老舍的归宿,一墙一湖之隔,便是他35年前为老母亲购置的小院。先生有归来意义的选择,不禁让人想起1965年3月,老舍访日期间,在日本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欢迎午宴上讲的人和壶的故事,以及井上靖和巴金的解读。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了母亲传给自己的性格——软而硬的个性,平和对待人和事,吃亏是福,做人有原则。
    文如其人。在老舍的散文里,无论写人物,还是写风物,写济南、青岛、北平,写自己和家人,写朋友,也多是平常人,平常事,无不内容真切,情感真挚,文字平易,文风朴实,给人难忘的印象。
    孙钧政先生在为老舍散文选集所作的序中,用一个“真”字概括了老舍散文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继承,即事真、情真、义真。诚哉斯言!
    老舍一生在不少地方待过。他1899年生于北平,1924年赴英国任教5年,其后由济南到青岛(1930—1937),流亡武汉、重庆(1937—1945),美国讲学3年(1946—1949)。他的足迹所到之处,都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
    其中,北京是在他的血里的。他出生于北平,这里有他的父母,母亲给了他生命的教育。在这里,宗月大师(刘寿绵)资助7岁的他上学。在这里,他从一场大病中逃脱,其后戒掉了烟酒和麻雀牌。在这里,他实践婚姻自由的主张,拒绝了母亲物色的佐领的女儿这门亲事,因为他在17岁的时候,就和一块长大的刘寿绵的女儿萌发了初恋的种子。在这里,老舍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七在漂泊了25年后,老舍1949年回到北京,一直到1966年8月24日。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我,我的每一思念有个北平。”
    老舍的散文,用情最深、用墨最多的就是北京。他写可亲可敬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他写资助自己入学读书的宗月大师的慈善。他写自己戒掉抽烟、酗酒、玩牌等不良嗜好。他写自己没有结果的初恋——内向的老舍出于对刘大叔的感激,不能对刘家姑娘表白,为此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其后,刘大叔做了和尚,刘家姑娘也随之皈依佛教,做了带发修行的尼姑。他写回到新中国后的欣喜。等等。
    老舍的散文,文字本色自然、朴实无华,尤其是在北平时影响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是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笔者以为,这些记录老舍性格养成的文字,文字里的人和事,是如同烙印烙在老舍的心上,并影响了他一生的。
    抗战时期,远在大西南的老舍听到宗月大师坐化(1939年)的消息,他写了一篇《宗月大师》,表达他对宗月大师的深切怀念。
    宗月大师笃志行善的言行影响了老舍的一生。老舍待人真诚友善,好交朋友,他以为,朋友多了,就有了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他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好清洁,讲秩序。他有高远志向,“从家里跑出来,是为做一点有助于抗战的事”。这是他在《自述》(1941年7月7日《大公报》)中,写自己1937年从济南到汉口4年来的感想,他的总结是,道出了“自己的苦痛何在,和怎样就可以克服这种苦痛”,从而坚强自己,“使自己真能成为文艺之林中的一株有出息的小树”。
    老舍在1921年发表小说和新诗时,署名舍予。1926年在《小说月报》第17卷8号开始,署名老舍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舍予,老舍,始终有一“舍”——在与舍字关联的词汇里,有施舍、舍得、舍己为人、舍生取义、舍己为公等诸多词。在佛教里,有舍身一说,指为他人牺牲自己。在儒学里,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在今人看来,舍就是付出,是贡献。老舍降生人世伊始,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发表文学作品亦署名舍予和老舍,我以为,这个舍字即老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一生以此为立人和创作的基点,向善,向美。
    诚如老舍大女儿舒济在给现代社“老舍诞辰120周年经典珍藏版”系列作品的题辞中所说的,在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出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集,是对老舍先生的最好纪念。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怀想作者的音容笑貌,笔者便有诸多感慨。
    说到和老舍家人的往来,好像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了吧。记得曾两次拜访舒乙老师,一次是1998年,在西三环的万寿寺,另一次是2002年,在亚运村新馆。拜访的主题都是老舍以及他的作品。舒乙老师待人和善,为人真诚。舒乙老师为我所供职的出版社选编了老舍的小说和散文,为散文选写了序文《五把钥匙》,并附上他写的《老舍生平及作品》一文。后来,我从舒济老师那里得知舒乙老师住院了,想去医院看望,终因院方的规定未能成行。
    与老舍大女儿舒济的往来,缘于《老舍自述·注疏本》的组稿。多年前,我在网上淘到两种《老舍自述》。我很想出一部注疏严谨的《老舍自述》,于是便给舒济老师打电话,舒济老师认可徐德明老师的本子,并给了我徐德明老师的电话。其后,舒济老师又准备好了有关老舍的照片资料,供我翻拍。此后又多次整理家里的老照片供选用。如今,这部舒济老师认真审阅过并为之作序的注疏本(徐德明、易华注疏)即将付梓。对我开列的老舍小说和散文的选目,舒济老师也建议增补上一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文字,舒济老师也不吝赐教。我对舒济老师的真诚和严谨,对她付出的劳动,是心存感念的。
    老舍的家风,其子女也都传承了,这是很让我印象深刻的。
    写到这里,顺便提及《有声电影》一文的取舍。在市面上,此文收入小说集和散文集的均有版本,我以为,从叙事和抒情议论的轻重比例而言,视其为小说似更为贴切,再说,老舍是有自传体小说的写作的,代表作是《正红旗下》。这一篇的取舍,我特意咨询了舒济老师,舒济在回信中说《有声电影》以《老舍全集》为准,是短篇小说。
    老舍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人民艺术家。编选他的作品集,是我读经典、读大师的修行课。在编选过程中,我的做法也许与大多编者相同或相近,即参考多种版本,权衡选择,但囿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了解,疏漏在所难免。卷前的这点文字,所写的也无非是读书心得,寥寥数语,谈不上什么新鲜,也不敢说知人论世,如无看头,也仅糊窗覆瓮而已,不过心也存念,期待读者读老舍时能各有所得,有些好处,如此这般,便是很让编者感到欣慰的事了。是为记。
    庞俭克记于2018年3月30日
    改于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