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定价: ¥48
  • ISBN:978720615273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人民
  • 页数:24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谷长春主编、富育光讲述、朱立春整理的《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讲述乾隆年间,少林奇侠窦尔敦在杀贪官的斗争中被诱擒。大学士傅恒晋劝乾隆皇帝,“化敌为友,天下归心”,将窦尔敦发配黑水爱辉。窦尔敦在爱辉教民众武术,抗击沙俄入侵,战死疆场,以身殉国。本书是讲了一位传奇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是辉煌的,奋勇杀敌,却落入敌人手中,不得不被折磨,但是精神仍在,不屈不饶,最终为国献身,也算死得其所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传颂的,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深入人心,书中对窦尔敦这个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印象深刻。

内容提要

  

    谷长春主编、富育光讲述、朱立春整理的《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讲述乾隆年间,河北省献县的少林奇侠窦尔敦举义旗、杀贪官、抗渔税,深得百姓同情。义军迅速壮大,但后来窦尔敦被诱捕,经大学士傅恒巧言晋劝乾隆皇帝,“化敌为友,天下归心”,将窦尔敦发配黑水瑷珲。窦尔敦在瑷珲教民众武术,抗击沙俄入侵,后来战死疆场,以身殉国。

目录

《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采录概述
雅鲁顺(引文)
一、富察格格进京
二、白洋淀怒火
三、血染白洋淀
四、虎穴抢头颅
五、火烧高斌府
六、少林结善缘
七、擂台逞英豪
八、木兰盗御马
九、囚车抵瑷珲
十、初建窦家屯
十一、北疆巡哨官
十二、火烧偏脸城
十三、踏平洛古堡
后记
窦胜祥与编者信函

前言

  

    《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采录概述
    富育光
    在瑷珲古镇的东北约七里之遥,有个老屯叫“窦集屯”。全屯早先只住有窦姓,祖籍河北献县人氏。说起窦姓家族,那可大有来历:相传,二百六十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问,由河北献县、河间一带渔民起义,打出“杀贪官、抗渔税、有饭吃”的旗帜,顺天府管辖之下的高阳、任丘、新安、雄县、容城、霸县、固安、静海等地民众,迅即响应,怒火直逼天津总督府。  -
    当时大清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举义旗者就是风云一时的少林奇侠窦尔敦。他石破天惊地在京畿紫禁城下、皇上卧榻边挥戈闹事,极大震慑和惊惧了颐指气使的乾隆皇上和朝臣们。为平息民怨,苦于奔命,耗时两载有余,窦尔敦终遭清廷诱擒,义军瓦解。乾隆帝传旨:一定要面见这位“奇侠”窦尔敦。窦尔敦被押上金銮殿,面不改色,视死如归,历陈“白洋淀、大清河,自古颐养生民。而今官税如虎,一国之君,不恤民怨,颠倒黑白,罪在皇上”。“民皆无罪,肇事者唯我尔敦一人也!吾愿以血荐轩辕!”
    窦尔敦大义凛然,深深触动了乾隆帝。恰逢黑龙江沙俄东渐,兵部急募戍边强将。偏巧赶上孝贤皇后之弟、大学士傅恒,奉敕主持编绘大清国边民服饰、故俗图谱《皇清职贡图》,钦命甚紧,黑龙江省瑷珲副都统衙门等均膺此任。傅恒知窦尔敦有少林武技,便力陈劝阻乾隆帝:“败子回头金不换。施仁德,鲜杀伐。化敌为友,天下归心。请皇上恩准,招抚窦尔敦,发配黑水瑷珲,改弦更张,为北疆勠力。”乾隆皇帝采纳了傅恒大学士之谏,才有了后世窦尔敦戍北的佳话。
    窦集屯的窦姓族人,皆窦尔敦的后裔子孙。窦氏族人,今日问及其事,亦毫无隐饰地言说先祖窦尔敦到漠北充军,因年湮代远,早淡忘不详。随着社会发展,窦集屯庄户扩大,人烟日繁,迁入关里家来的几户外姓。但是窦集屯始终仍以窦姓为主。这在瑷珲当地,自清康熙朝以来,周围原筑多处旗民官屯,窦集屯为唯有之汉屯,宛若众星捧月,倍增乡情。窦姓家族早年自有祭礼,村东古有祠堂,俗称“窦尔敦庙”,早年春秋忌日香火旺盛,前来瞻仰与拜庙者不绝。民国以降,堪称塞外一景。可惜如今仅余遗址。当年先人围庙植栽之老林,尚留几丛残枝,令人怅然。窦尔敦庙在“文革”时期遭毁,已难复修,实为憾事。窦氏子孙,至今供藏窦尔敦子孙传袭之窦氏家谱一轴,兰花瓷拼盘一件,传为窦尔敦传下来的遗物。
    正因为窦尔敦事迹生动、离奇、感人,故事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以来,小说戏剧中人们炙手可热的素材。在文坛、戏坛、书场上,处处描写和传颂着一位头戴英雄壮帽、身披御风如意氅、手使护手双钩,并涂抹有三块瓦脸谱的盖世豪侠形象。为世人所熟知之公案小说《施公案》《彭公案》和武侠小说《三侠剑》中,都极力渲染窦尔敦反抗贪官、不畏强暴、救民出水火的英雄壮举。京剧并由此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盗御马》《连环套》等著名折子戏,脍炙人口,百看不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仍有新著《窦尔敦传》和《窦尔敦传奇》问世。除此,《金镖黄三泰》等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更不可胜数,足见窦尔敦在民间的深广影响。窦尔敦故事得以广泛传播,表现了弘扬公平正义、鞭挞邪恶的社会理念,彰显着中国农民数千年来救困扶危、不甘凌辱、大丈夫敢作敢为的浩然正气,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典型意义。
    我本人就是窦尔敦故事的热心追求者。童年时候我就常听奶奶、父母及族中长辈们,深情地述说邻村窦集屯有窦家庙,供奉窦尔敦牌位,夸赞大英雄窦尔敦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深深刻印在脑海。及长,又长期在外县读书,直到1951年,我调瑷珲完小任教期间,与窦集屯接触方便,有一种探求历史的欲望,曾会同曹文仪、孟晓光、孟幼光、王文杰诸师友,徒步多次去窦集屯,与窦姓族人攀谈,后来也曾率学生秋季野游时去过窦集屯等地参观。
    满族自古深受萨满教祖先崇拜观念的熏陶,各氏族萨满与穆昆注重随时记载本氏族或部落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在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在本氏族身边曾经发生或出现过的某些人、某些事,都易于留存在民间口碑文化中,成为本氏族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记忆,被族人传颂着。满族说部“乌勒本”就是这样形成的。每有说部的讲述,一般多在氏族中恰逢婚丧嫁娶或祭祀等大型活动的余兴,则由穆昆达将阖族长幼召集一堂,按辈分坐好,请出族中德高望重的妈妈、玛发、色夫们,讲唱满族说部“乌勒本”故事,寓教于乐,活跃气氛。我记得故乡大五家子,长辈中确有人能讲窦尔敦的故事。因窦尔敦二百多年间与黑龙江满族融为一体,已有亲戚情谊,必然在记载黑龙江满族开发史中占有一定文字。世人仅知有清以来,在一些小说作品中描述的窦尔敦,尚且很少听说黑龙江当地满族“乌勒本”说部中,有关窦尔敦的传闻。
    满族说部,犹如鄂伦春“莫苏坤”,赫哲“依玛堪”,蒙古“乌力格尔”,都是本民族、本部落往昔生存历史记忆和史诗,是教育后世子孙的百科全书。窦尔敦被发配北疆瑷珲的往事,也必然会在当地满族说部中有所评述或反映,成为诸多满族口承文学说部中一株别具一格的古卉。
    这里追记整理的满族说部《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出自我二姑父张石头的讲唱。张石头,满族,大五家子乡兰旗沟村人,农民,大约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去世。他性格爽朗,记忆力好,又是土生土长的当地老户,是一位能歌善讲的人。据父亲在世时回忆,张石头是满族著名故事家。当地还有一位著名讲述人,是大五家子乡的杨青山老人,与张石头是好友,都是同时期人,1954一1958年前后相继去世。张氏和杨氏所讲述之《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富有厚重的史学可信度,与我们所知之窦尔敦其他故事截然不同。《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所述历史背景,不是在清康熙年间,而是事发于清乾隆十一年前后,堪称窦尔敦原型故事中另一范本。
    据先父在世时回忆,他二姐夫张石头与杨青山所述《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完全是于民国年问听当时富察氏家族穆昆、富希陆阿玛富察·德连讲述,富察·德连听他阿玛伊朗阿向族人讲述的。富察氏家族,祖居黑龙江省宁古塔(宁安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抵御沙俄东侵,其先人奉旨跟随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北戍瑷珲,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富察氏家族在瑷珲先人都是当年亲历者,留下著名的满族说部《萨大人传》,经过几代访问、充实和修润,形成现在洋洋大观的非凡英雄史传。故此,传说窦尔敦与将军萨布素曾在补丁屯等地一起抗俄,是不足信的。另外,又据先父富希陆先生生前讲述,他曾听他阿玛德连老人讲,德连祖父吉屯保(发福凌阿)和德连父伊朗阿在京时,就与兵部给事中韫琦交友甚好。韫琦,满洲富察氏,镶黄旗,其玄祖便是乾隆朝大学士傅恒,兵部给事中韫琦向吉屯保和伊朗阿讲述傅恒很多治国安邦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傅恒和窦尔敦的一段缘分。这些都是《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说部成书的核心内容。
    特别值得提及的一个历史事实是,自清末以来谈及瑷珲历史文化者渐少,史料缺失,后世亦难追述其详。考其因,主要是瑷珲经历1900年庚子俄难,沙俄血洗海兰泡,并跨江用一场凶恶的大火烧尽了北方固国锁钥——瑷珲古城,将其自康乾以来精心积蓄百余年关于北疆全部珍贵舆地、文物、户籍、档册,化为灰烬,焚成历史盲区。更可悲者,沿黑龙江两岸居住的满、达、鄂、汉等土著乡民,兵火中啼饥号寒,罹难奔逃,栖身于省城卜奎(齐齐哈尔)、嫩江、辰清及诺敏河流域等地求生,一直躲过两三年之后的1903—1905年,惊魂方定,陆续返回残废的家园。民国动乱,日寇铁蹄,多难的祖国,多难的岁月,人们很少再去追索那令人悲愤难抑的往昔。尤其是随着老一代人逐年谢世,早年历史知情者驾鹤西归,很多遗事久成悬案。尽管如此,众多文化人士,自清亡后并没有遗忘故乡曾遭践踏蹂躏的历史,扬国威,唱英雄,励精图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欣逢盛世,党和国家付出极大努力,大力倡导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整理,濒临消失的满族古老的“乌勒本”说部艺术,焕发新的青春。被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说部,其中就包括《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得到抢救、保护与整理,从中获得清乾隆时期一些有关黑龙江沿岸及瑷珲副都统衙门等社会史料,填补了许多空白。
    1978年秋,我有幸正式投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工作。著名历史学家、省社会科学院佟冬院长,是我大学时的老校长。因“文革”后,为加强东北史地与文化研究,组建队伍,他把我从省政府要回省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文化挖掘、抢救工作。我们在宁安、阿城、依兰及瑷珲等满族聚居地区,有计划地访问著名满族耆老和民族文化知情人,系统采录满族濒临消失的满族长篇说部、神话故事、歌谣和民俗轶闻。其中,《窦尔敦传》,即《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或《双钩记》,也列入调查项目。为调查与核实有关资料,我曾于1981—1985年,赴河北献县、武强、河间、任丘、文安查阅县志史料,访问当地文化馆和众多农民,赴北京市及天津市遍访民间群众并翻查清代乾隆朝顺天府档案和天津总督府等有关文史资料。在顺天府史料中,有关于窦尔敦的零星记载,标注“窦尔敦受斩刑”,没有“北戍瑷珲”的记载。不过,这证明窦尔敦确是乾隆时代人,至于“窦尔敦受斩刑”的记载,亦可理解,清廷为了稳定社会,严守机密,不愿意暴露窦尔敦被押解北疆的真相,而采取的隐饰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在河间、献县等地民间访问中,收获还是很大的,间接获得许多珍贵信息。当地许多中年至老年人,虽然已进入20世纪,对窦尔敦还是很熟悉,视为是同乡,感到格外荣耀、自豪。你只要引个话题,都能向你说出不少当地故事,热烈异常。我问众位:“窦尔敦真有武林功夫吗?能不能是文人后来艺术创作的?”我的话当即被众人反驳,大家异口同声:“你不晓得我们河北地方,自古心向少林,绝非诓语。明清以来,冀鲁州县和乡镇习武成风,皆有不少大小的武馆。习武被看作是壮身护庄的必备常技。俺河北紧贴着河南,早先年人们除就地拜师外,不少人还虔诚徒步南下少林。好在当地人均水性好,都是水鸭子,日积月累便踩出一条专走水路的密道,不走旱道,披星戴月,很快能到嵩山少林。此举曾得少林老方丈称道,虔心向佛,善走亦是少林功夫,后来这条水路密道,称少林道,相传至今。”为使我了解“少林道”,他们还给我绘图显示,一目了然:原来循子牙河支流老盐河南下清河、金滩、卫河、汲县,泅渡黄河,进入河南,直奔荥县、密县,抵登封嵩山少林。
    我在讲述满族说部《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时,讲述窦尔敦善竞路并在少林寺拜名师习武的具体情节,多数是我到河北调查记录中充实补充的。后来因种种原因,满族文化挖掘与抢救工作停滞下来。直到2002年,吉林省成立“吉林省满族说部集成编辑委员会”,此项工程得以顺利启动。我便与荆文礼先生多次赴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瑷珲,专访窦集屯窦姓族人,与窦尔敦后裔窦胜祥、窦胜金及其家属座谈,实地踏查窦氏家族旧有祠堂遗址、调查了解窦尔敦历史故事的流传和传承状况,决定整理满族说部《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即《双钩记》。
    2010年夏与社科院朱立春所长再访窦集屯,与窦氏族人洽谈整理说部事宜。同年8月,朱立春所长再邀窦胜祥先生来长,进一步探讨和征求对整理满族说部《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的意见。整个过程深得窦氏家族和窦胜祥先生的大力支持,并热心参与合作,深致谢意。2011年秋,将讲述稿交付朱立春先生,经他热诚修润整理,出版问世。
    2012年10月25日

后记

  

    窦尔敦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数百年来,关于窦尔敦的民间传说、故事、戏曲非常多。京剧中就有《窦尔敦盗御马》《连环套》等著名传统剧目,窦尔敦也成为京剧中的脸谱化人物。他的脸谱主要是“净角儿”,也就是京剧行当中人们通常所说的“花脸”。脸谱上不同的色彩能够显示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红色表示忠勇义气,如关公;黑色表示粗犷直率,如张飞、包公;白色表示多谋狡诈,如曹操;蓝色表示勇猛刚烈,如窦尔敦;绿色表示倔强执着,如程咬金;此外还有神鬼形象,多勾金银色,如玉皇大帝是银脸,二郎神是金脸。
    窦尔敦生于清乾隆三年癸卯年(1723年),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省)献县窦乡町人。原名窦开山,乳名二冬。他上有长兄窦大冬,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敦、窦尔敦。他出身贫苦,其父窦志忠系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晚年归乡后因乐善好施,人称“窦大善人”。窦尔敦是雍正朝乡试秀才,然几经乡考举人皆落第,便弃文习武。加之自幼受到乡间尚武之风熏陶,当地有大小武馆十多间,习武之风蔚然。他曾经多次南下嵩山少林寺,拜师学艺。直隶地方江河纵横,水系丰沛,民众皆习水性,窦尔敦也像《水浒传》里的阮氏兄弟那样,有水中蛟龙的功夫。窦尔敦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又善交天下英雄,广结人缘,因此,在当地不仅武功超群,而且闻名遐迩。
    乾隆年间,因不满直隶河间府苛捐鱼税,揭竿而起,率领民众在白洋淀与清军对抗,被清军镇压后又率余部火烧直隶官府,大闹擂台,木兰围场盗御马申冤,最终被官府围剿受缚。
    在记述整理窦尔敦后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当地一些流传故事中,都把窦尔敦写成死于起义后,例如一种流传版本说他起义后清军捉了其母,要挟他自首,他救母负伤被擒,后被清廷秘密杀害。《顺天府志》曾有记述:“乾隆年间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卒于永清。”还有一种流传版本,是根据《施公案》记述,窦尔敦与黄三太、黄天霸父子的恩怨,被黄天霸擒获献于朝廷,后来被手下救出,获释后,看破红尘,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度过余生。
    本故事讲述的是,窦尔敦白洋淀起事失败后被俘,最后发配至黑龙江瑷珲充军戍边,而之所以能够来到漠北要塞瑷珲,确是当时形势所迫促成的。当时沙俄罗刹频繁犯境,北疆急需武功之人,时为黑龙江将军的付尔丹游说朝廷,朝廷大学士、军机大臣傅恒从中斡旋,也是为了替北疆瑷珲重镇物色英武盖世,正义超群之能人来巩固北疆效力,加强戍边力量,以抵御罗刹侵犯。最后乾隆皇帝下旨,着窦尔敦瑷珲北疆苦寒之地充军戍边,永不准回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大量官方记载和民间传说他死于乱后,另一方面鲜有他到北疆的记述。我们分析是因为清廷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窦尔敦在蛊惑民心,聚众反叛,犯下死罪后,朝廷却因为北疆吃紧,急需武功和善于水性之人,用其所长而不治其罪,从轻发落到北疆戍边,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个冒险举措,为了朝廷威仪,以儆效尤,刻意在官方记载乃至授意民间传播,说成是窦尔敦死于朝廷平乱。而对于他到瑷珲北疆后的一切消息都秘而不宣,在清朝史书中没留下任何记载。 在一年多的整理过程中,我们收集现有资料,尽量试图勾勒出窦尔敦完整的经历,然而所能够见到的资料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还实地踏查了窦尔敦当年在北疆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现在的窦集屯(窦家屯)、瑷珲古城、大五家子乡和呼玛县等地,凭吊了窦尔敦祠庙残存遗址,走访了窦集屯中窦尔敦的后人。在窦集屯原乡村学校教师窦胜祥的家中,看到了保存并不算完整的窦氏族谱和一些遗留的文物器皿等,切身感受到了当年这位叱咤风云侠义人物的北疆峥嵘岁月和荣辱一生。 黑龙江瑷珲是满族聚居地,其中以富察氏家族规模较大,最有影响力,传承保留说部的内容也较丰富。富育光先生的祖辈从康熙二十二年以后就世代居住在瑷珲大五家子,他的父亲富希陆1933年在大五家子当书记员,1937年开始在孙吴县四季屯当小学老师,1938年参加了富察氏族在大五家子富臣山家举行的续谱礼仪。这一阶段,讲唱满族说部在各地比较风行,满族说部的搜集处于断断续续零散的情况。满族说部讲唱的盛行培养了很多对其感兴趣并有志于传承的年轻人,为下一阶段的搜集奠定了基础。在近代瑷珲涌现出富希陆、吴纪贤、程林元、郭荣恩、郭文昌、吴明久等一大批满汉酷爱乡土文化的有识之士,以采录民瘼里俗为己任,凭着聚沙成塔、敝帚自珍的毅力和境界,为后世留下了《富察哈喇礼序跳神录》(富希陆整理富察氏满族祭礼索要与掌故)《吴氏我射库祭谱》(吴纪贤整理其本姓家传萨满词汇)《瑷珲十里长江俗记》等文本记录的北疆文化生活实录资料。此部《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即为富希陆传讲并且以卡片记录手稿传于富育光,后又经过富育光于20世纪80年代数次深入河北献县、河问府、天津直隶,调查走访大量文献记载和民间第一手资料,最后完善而成。 在这本说部的整理记述过程中,也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富育光先生,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治学严谨和博闻强记!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仅凭先辈的口传记忆,便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把窦尔敦的事迹娓娓道来,期间还包含了大量的民俗事项、民间技艺的描述,难能可贵。尤其是富先生自悟丹青,绘画了许多山川风物的图例更是弥足珍贵。 黑河市人大祁学俊先生和窦胜祥先生为我们的田野考察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的赵雪协助我为整理记述工作做了大量文字和资料工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于春英、明阳也参与了部分文字整理和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