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依将军传/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定价: ¥62
  • ISBN:978720615270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人民
  • 页数:30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谷长春主编、郑向东讲述、于敏整理的《依将军传》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依克唐阿传奇的一生,怎样从一个苦命顽皮的孩子,成为旗军的马甲,晋升为珲春副都统,与吴大微一起勘测中俄边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在甲午战争中,依克唐阿率军奋勇抗敌,人们赞誉他为“东北三省海外天子”。这个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走进了这位英雄人物的世界,去体会和了解他的戎马生涯,这是一部励志的感人的人物传记,很好地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不垮台,是无论什么都压不倒的,这一点很值得学习。本书主要采用了直叙直译的手法进行阐述。

内容提要

  

    谷长春主编、郑向东讲述、于敏整理的《依将军传》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依克唐阿将军传奇的一生。他怎样从一个苦命顽皮的孩子。成为旗军的马甲。在战斗中履立功勋,晋升为珲春副都统,与吴大潋一起勘测中俄边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在甲午战争中,身为盛京将军的依克唐阿率军奋勇抗敌,人们赞美他为“东三省海外天子”。

目录

《依将军传》传承情况
引歌
第一章  放飞海东青
  家族世系
  水上运粮
  猛虎入怀
  习练儿功
  亮子捕鱼
  额莫讲古
  网捕沙鸡
  初识寒葱
  磨砺意志
  打围山规
  黑熊蹲仓
  衣食百家
  拜师学艺
  勇斗恶狼
  世袭爵位
  逛游庙会
  边门送兄
  驿站见闻
  驯养猎鹰
  箭亭比武
  成婚披甲
第二章  建功在边关
  捻子起事
  崭露头角
  临危受命
  双喜临门
  卸窑擒首
  走马上任
  巡边查界
  重担在肩
  抗缴俄帖
  揭穿诡计
  劝捐军马
  事无巨细
  遣返幼童
  固边方略
  为民请命
  倡兴文教
  回乡丁忧
  伊通募兵
  派驻珲春
  满洲祭祀
  建衙筑城
  招民垦荒
  修造炮台
  战前练兵
  举荐良才
  尊贤尚德
  创办书院
  重勘东界
  中俄谈判
  设置界碑
  战舰扬威
  胜利收官
  官擢一品
  创建新军
  视察三城
  田归原主
  清丈土地
  民事为大
  通肯解禁
  绘制地图
  收抚牲丁
  漠河金矿
第三章  苦撑漏水船
  甲午战起
  卫疆守土
  高岭大捷
  血搏凤城
  反攻海城
  力保辽阳
  还以公道
  慈禧误国
  抗敌英雄
  盛京将军
  兴办实业
  珍视藏书
  寸土必争
  鞠躬尽瘁
后记

前言

  

    《依将军传》传承情况
    一、满族说部《依将军传》主人公依克唐阿生平述略
    依克唐阿,字尧山,扎拉里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末著名抗俄、抗倭将领。祖居内蒙古察哈尔,雍正六年移住伊通。道光十二年,依克唐阿出生于吉林伊通马家屯,6岁时,父母因病先后离世,被大伯收养。从小胆子大,聪敏过人,喜围猎。8岁世袭一等男爵,成为本族第七个袭爵人。18岁入伍,驻防吉林。咸丰三年,以马甲从征江南,移师讨捻。咸丰七年,叙功赏戴花翎,擢骁骑校。咸丰十一年,因剿除捻军有功,败张洛行于大回村、濉溪口,屡著战绩,善防御。同治元年,任三姓镶白旗佐领。同治二年,马贼攻陷伊通,依克唐阿率属下以少胜多,斩其酋长刘果发等。继而破昌图,攻克刘家店,收复长春,任协领。同治四年,升吉林满洲镶黄旗佐领,副都统衔。同治五年,皇帝赐勇号“法什尚阿巴图鲁”。同治八年,任墨尔根副都统。同治十一年,补瑷珲,任黑龙江副都统。时值沙俄歪曲《北京条约》条款,强占乌苏里江以东大片中国领土,隔江窥视瑷珲城。依克唐阿双管齐下,一面整顿旗务,修理兵器和甲胄,聘请博学者讲授文化知识;一面屯垦戍边,巩固国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同治十三年,奉旨署理黑龙江将军,掌管黑龙江防务。光绪五年,任呼兰副都统。
    光绪七年,清廷在珲春始设副都统,依克唐阿为首任,并协助吉林将军办理东部边防事宜。珲春地处边境,与强敌俄罗斯相邻,在军事、交通上具有特殊意义。沙俄视珲春一带荒远,不仅派兵跨越边界,强占黑顶子地方,而且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经常采取偷移和毁坏界碑的手段蚕食我国领土,不断制造事端,挑起冲突,妄图吞掉珲春全境。面临如此严峻的局势,依克唐阿亲率马步各营和招募的猎户修城池,固守边防;设卡伦,筑炮台;修道路,便军旅;垦生荒,屯粮草,使边疆小镇渐渐发展成为商贸活跃、兵强将勇的边陲要塞。光绪十二年,会同钦差勘界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吴大激勘定中俄边界,此前便与属下勘查了珲春东界全线,掌握了有利的论据例证。在同俄使谈判时,二人用大量的事实戳穿了俄方的谎言和伪证,痛斥其蚕食中国领土的侵略行径,收复了咸丰十年后被沙俄侵占的大部分领土,争回了黑顶子地方,纠正了私移和错位的界碑,明确了边界线的具体走向,重申了图们江航行权,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和六个勘界议定书,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主权,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光绪十五年,依克唐阿调任黑龙江将军,转年东巡呼兰、巴彦苏苏、北团林子。为加强武备,组建了镇边军,训练出一支强兵,培养了一批良将。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依克唐阿主动请缨,率黑龙江镇边军马,步统领寿山、永山等3000人马奔赴前线,冒着严寒于冰雪中征战,先后战于草河岭、崔家房、樊家台、雪里站等地。与聂士成共同扼守摩天岭,这一仗打得漂亮,他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历经三个月之久的十余次苦战,终于保住了阵地,乃整个甲午战场中清军唯一的屡战屡胜、固守未失之役,有效地阻止了日军企图打通摩天岭从东路入侵奉天的打算。在五复海城、保卫辽阳的战斗中,所率领的镇边军先后毙敌2000余名,打出了军威和士气,表现出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粉碎了日军从西路进攻辽沈的图谋。
    依克唐阿是一位足智多谋的骁勇战将,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始终保持那种一往无前的锐气和虎虎生气,被誉为“虎将军”,为敌所畏惧。甲午战争结束后,受到朝廷器重,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他被授予头品顶戴、镶黄旗汉军都统,八月迁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奉天旗民地方粮饷,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此后他在任上尽展才华,济灾民、办团练、筑炮台、制枪炮、开矿山、修铁路、铸钱币、设银行、惩贪官、招垦晒盐,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于光绪二十五年病倒在了岗位上。
    纵观其一生,忠勇成性,宽厚待人,忍辱负重,以民为本,体恤百姓和士卒。武能抗敌守土,文能安民图治,在抗击沙俄、倭寇的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近代东北地方有所作为的爱国将领。他的事迹在任职之地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尤其得到了瑷珲、珲春、盛京百姓的崇敬和赞颂。直至今天,珲春还有龙虎石刻和依克唐阿的德政碑留存,黑龙江巴彦县仍然竖立着苏城商、佃当年为其建的牌坊,成为巴彦一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沈阳也建了依公祠,以供后人观瞻。
    二、《依将军传》在伊通郑氏家族的产生与传承
    大孤山驿站的郑氏家族为伊通的望族,乃古时“青牛郑”的后裔,祖籍云南高桥郑家庄。清初时,郑氏家族的先祖在吴三桂手下当兵,加入了汉军八旗,隶属镶黄旗,从此正式成为满洲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康熙二十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将“三藩”旧部迁徙到东北,于驿站、边台当差。郑氏家族的一世祖郑从自云南发配到山海关,之后在此定居,以种地为生。二世祖有兄弟5人,其中郑时显的长子郑芝彦于康熙年间迁至吉林伊通大孤山西厢房,成为这里的占山户,他便是郑氏家族在东北的始祖。现如今,郑氏家族从郑从算起已经传十七代了,分别居于大营城子、厢房、郑家窝棚、宋家洼子、大甸子、魏家屯以及双辽的郑家屯等地。三世祖郑芝彦是在大驿路刚修毕来到大孤山的,设驿站时当了站丁,满语称大孤山为阿勒坦额墨勒。自那以后,历代皆在驿站当差,到郑俊时已历九代。郑俊是阿勒坦额墨勒驿站的驿丞,也是最后一个站官,“民国”元年驿站裁撤卸任回家,时年60岁。
    郑氏家族的长辈对晚辈要求很严,无论男女都得进学堂,故而大多识文断字,有的还是满腹经纶的秀才。扎拉里氏与郑氏家族是姻亲,依克唐阿的长子富隆额之妻彩云是郑俊的妹妹、老郑家的姑奶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喜绘画,擅刺绣,绣在幔帐和枕头上的花鸟鱼虫皆栩栩如生。家中有许多藏书,读书是其最大的乐趣,郑家的女孩子中数她文化高。平日里,从老辈那儿听来的家族史、伊通的传说、故事等,她过后皆能复述下来,而且活灵活现,特别生动。嫁给富隆额后,依克唐阿见儿媳贤淑大方,懂得礼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这门亲事很是满意。从此,依克唐阿调到哪儿,全家就跟到哪儿。在共同的生活中,彩云发现这位当过墨尔根、瑷珲、呼兰、珲春四城副都统以及黑龙江、盛京两地封疆大吏的公公禀性善良、忠厚,丝毫没有高官的架子,深谙民间疾苦,每到一地都想尽办法为百姓造福或解燃眉之急,受恩惠者无不感激涕零。对曾经养育过他的马家屯父老乡亲总是念念不忘,常挂嘴边,感情至深。而对坑人害民的贪官污吏、地痞流氓嫉恶如仇,处置起来决不手软,严加惩治。彩云闲来无事时,还常与扎拉里氏的家人、亲戚及左邻右舍的长辈聊天,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东北边关的轶事趣闻,也有许多依将军制服沙俄、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事,有的是自己亲眼所见。每次回娘家,彩云就把这些传说、依将军的故事悉数讲给叔伯婶娘、兄弟姐妹,往往是讲得绘声绘色,听得津津有味,郑氏家族由此对依将军更加了解了。我的太爷郑俊见多识广,因为干的差务是阿勒坦额墨勒驿站的驿丞,所以与依将军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妹妹所讲的故事里有些事儿,他曾亲身经历过。比如光绪二十一年,依克唐阿抽空儿回了一趟故乡伊通马家屯,太爷得知后,与属下在驿站设便宴接待了依将军。大家边吃边唠,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既聊了甲午战争,又聊了盛京的情况,还聊了马家屯父老乡亲的现况,你一言我一语话不落地,十分尽兴。
    郑俊不仅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本身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伊通广为流传的哈穆老爷倒背手的故事说得就是他。太爷一家住在大营城子,本来姓郑名俊,乡亲们却叫他“哈穆老爷”。太爷有个习惯,走路时,总是把双手背到身后,这是怎么养成的呢?说起来与祖上的经历有关。太爷的先辈们在平南王吴三桂手下当差,康熙爷平定三藩之乱时,将吴三桂的旧部发配至关东,在边台、驿站当差。迁徙的时候,为防止降兵逃跑,便用绳子把他们倒背手捆上,到了地方才能解开。太爷的先辈们来东北后,对寒冷的气候不适应,遂趁守卫不备逃向云南。哪承想跑到半道儿被清军发现了,重新绑上并押回关东,往返一次得走好几个月,渐渐就习惯倒背手走路了。太爷小的时候,看见长辈们无论走多远,胳膊从不前后摆动,而是两手背于身后,出于好奇便跟着学。时间一长,觉得这么走路蛮舒服的,双手放在两侧反倒不得劲儿了。就这样,“哈穆老爷”倒背手的缘由在当地不胫而走,成了伊通人人皆知的民间故事之一。
    太爷由于对依将军一直充满着敬意,加之听到本族族众、妹妹彩云、身边站丁的讲述以及街谈巷议,他们当中大多是亲眼目睹或身体力行者,所以对其英雄壮举越发仰慕。每到晚上,便在油灯下把这些传奇故事以提纲的形式一一写在毛头纸上,再订成小本子,取了个名儿叫《依将军传》。每逢过节、婚丧嫁娶、老人寿诞、喜庆丰收、农闲季节、阖家团圆时,就将小本子拿出来,按照提纲给大伙儿讲述郑家的历史和依克唐阿的戎马生涯,缅怀老将军之德,共忆老将军之威。不只是消遣和余兴,而是视为培养后代子孙的必教之课,作为族规祖训,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继郑俊之后,郑瑞也是依将军故事的热心收集者、广为传布者,在辈分上同是我的太爷,年龄却比郑俊小30来岁,乃伊通有名的开明士绅。“八一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曾被选为伊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议长、伊通第一届政府副县长,议长是其外甥关山复。郑瑞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全县和郑氏家族德高望重,族人聚会时,他从不忘给大伙儿讲述依克唐阿将军的传奇人生,激励后辈向将军那样做人做事,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我的爷爷郑文富也上过学堂,太爷离世时,把讲述提纲留给了他。爷爷辈儿的郑文炳和郑文林皆为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三位老人家都是依将军故事满腔热忱的讲唱者。在这个过程中,陆续加进一些新的内容,使传本不断得以充实、扩展。
    我的父亲叫郑显亭,今年89岁,伪满时期念过优级校。当时,全县只有一所优级校,能够考上,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讲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儿,因此父亲也算是有文化的农民。他的口才不错,经常给家人讲依克唐阿的故事,在田间、地头儿歇晌时,也会给乡邻们讲,手中拿着的便是爷爷留下的《依将军传》传本。直至现在,居于外地的族人回乡,或者左邻右舍闲来无事到家中串门儿,老人家总要兴致勃勃地讲上两段儿,坐在旁边的哥哥郑宝臣、郑武臣时不时地补充几句,因为他俩经常听,早已耳熟能详了。
    这些在家族中有文化、声威高的长辈皆为民间文学的热心参与者,一直注重延续满族古风,通过讲古的形式宣传先人的英雄事迹。他们非常敬慕依克唐阿将军,将其看作了不起的英雄,对其正直无私、忠厚仁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尤为推崇,以此激励后生们上进。父亲而今已把传本交给了我,并再三叮嘱我们哥儿几个要讲给儿孙们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讲古育人成为郑氏家族的家风。
    我作为满族的后代,对家乡出现依克唐阿这样的英勇抗击沙俄、倭寇入侵的爱国将领感到无比骄傲,所立下的丰功伟绩通过长辈们的讲述早已铭刻在心。近几年来,在对家乡历史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及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寻访了依将军的后人,一位是住在长春市的四世孙、90岁的张海山,一位是居于吉林市的五世孙、70多岁的张树铭。别看二位老人家年事已高,然而记忆力不错,他们怀着对先祖的崇仰之情,介绍了从长辈那儿听来的关于依将军小时候的一些事儿和在马家屯吃百家饭的事。又祭拜了位于吉林市丰满区二道乡下洼子村一社的依将军的墓地,瞻仰了吉林市文庙内当年清廷为其所立的九孔碑——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御制祠堂碑,搜集了一些流传在民问的依克唐阿建衙修路的故事。还专程去黑龙江拍下了见证吴大潋与依克唐阿勘界的龙虎石刻、立于中俄边界的土字碑、巴彦功德坊、珲春龙虎亭、珲春东西炮台、铜柱古墨、依将军德政碑等,这些文物弥足珍贵,睹物思人,犹如看到了依将军当年跃马扬鞭的身影。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对在家族中传讲的《依将军传》进行系统地归拢、梳理,把搜集到的故事补充进去,使保有民族的、地域的、原生形态的传本形成为文本,并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盛京通志》《呼兰府志》《瑷珲县志》《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珲春文物志》等,为的是修润、扩展时有所依据,内容更加丰赡,使其具有完整性、可信性和厚重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这位可敬的爱国将军之功绩世代得以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为抢救与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吉林省文化厅成立了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一大批沉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民间口承文学得以拂尘面世,大放异彩并将永存,《依将军传》有幸被收录其中。在即将付梓之际,我代表郑氏家族向支持本书出版的满族传统说部编委会、吉林人民出版社、向热心鼓励我把传本归纳、改写成文本的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富育光先生以及对文本进行精细整理、润色的吉林艺术研究所的于敏先生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

后记

  

    一盏青灯。
    一部青史。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八载:“依克唐阿勇而有谋,性仁厚,不嗜杀,每有俘获,不妄戮一人。”“至今人尸祝之。”
    富有正义感的依克唐阿以士兵而将军,在戍守东北边关、抗击沙俄、倭寇入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有所作为的武员之兼有吏才者。其戎马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一身英雄气,满腹报国情,被民众誉为“虎将军”,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这样的历史人物理应于反帝的记事里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并享有一定的地位,让后人所铭记。但一些评论甲午战争的文章对他却多有贬责之词,视为“逃跑将军”“闻风丧胆的败将”,还将其晚年在千山无量观将军峰摩崖刻的“攻凤攻海,功亏一篑——剿倭夷之将军依”说成“为掩盖在甲午战争中节节败退的实情”。这一切,不过是对此场战争失败之原因认识上的局限性所致,既不合乎实际,又不公允,且有悖历史。
    爱国,是依克唐阿一生的主线,也是英武勇猛的精髓。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而历史不是物质,乃既往业已发生的事实,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历史却能改变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人格,改变我们的人生。满族传统说部的价值在于它是满族及其先民一定历史、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其中蕴含着丰富、凝重的社会、历史内容,大都是以古代英雄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编织而成的,最典型的当数巴图鲁乌勒本。之所以能够存藏、流传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民众百听不厌而受到欢迎,与传承该说部氏族的凝聚力强弱、故事的可信性程度大小、讲述者的文化素养高低不无密切的关系。
    《依将军传》亦是如此,为隶属满洲镶黄旗的郑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满族说部,流传于伊通一带,郑氏家族祖祖辈辈与依克唐阿家族同乡,乃当地的望族。讲述者郑向东生于斯,长于斯,自幼深受氏族文化的哺育,不仅继承了祖上留下的传本,而且多年来进行了几番专题采访、调查,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补充、修改,将散在的故事汇集到一起,形成了而今的讲唱文本。他怀着崇敬、自豪、欣喜、惋惜之情陈述了原始的事实,昭示了时代的特点,描摹了先人的历史作为,展现了驰骋沙场的一代英杰。
    依克唐阿在抗俄斗争中,于光绪十二年会同北洋事宜大臣吴大潋与沙俄代表重勘东界,抱着“一寸土地尽寸心,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之决心,经过近半年的艰苦较量,收还了黑顶子地方,重新确立了界碑记号,将“土”字牌南移16里,争取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自由出入权,维护了民族尊严,造福子孙后代;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以其睿智和谋略指挥军民数次击退沙俄的进犯,民间有“依军来,洋人退”之说,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使境内之民免遭蹂躏之患,不受逃难之苦;在抗倭斗争中,主动请缨赴前线,自谓“景近桑榆,沙场老马”。“今兹大敌当前,岂可袖手旁观,自耽安逸?”遂率军迎战于鸭绿江岸,冒弹雨,先行列,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以亲力亲为感染将士们奋勇杀敌。甲午战争历时一年零七个月,依军频频出战,击败日寇于蒲石河口、通远堡、草河口等地,在其全力指挥策应下获得了高岭大捷,依克唐阿不愧为反侵略的英勇斗士、甲午陆战的杰出将领;任盛京将军期间,提出“民为国本,救民为先,严惩酷吏,拒日防俄”的施政方针,开荒耕垦,大兴土木,修筑城池,增设卡伦,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一品大员的职责。 通过讲述者的娓娓道来,似乎能让我们触摸到依将军那行动的画面、色彩和声音,感受到那民族大义的爱国热情、敦厚的品性、高尚的德操、爱国爱兵的善良本性,欣羡那推功揽过、独担双肩之修养及雅量。从而不由得对其驻守北疆、抗击沙俄、力战倭寇的英雄行为由衷钦仰,对其为了维护边境领土完整、与沙俄代表唇枪舌剑的大智大勇无比敬佩,对其以民为本、兴办实业、强化御敌措施的高瞻远瞩击节赞赏。 本说部呈现了清代末期满族的风俗习惯、祭祀礼仪,提供了当时北地城镇军政设置的背景资料,涉及了清廷御前的谋臣良将,使用了翔实的历史文献,使其独具一宗,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相信会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现实不能引领历史,历史却能引领现实,让依克唐阿抗俄、抗倭的历史继续引领我们抵御外侮及损害中国主权的挑衅行径抗争吧! 笔者根据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编委会提出的坚持科学性的首要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使全书经纬框架保持原貌,以便体现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性与传承性,并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使用的历史文献须有助于主体故事的铺排、展开,精简无关的引述及关于某山、某地来源的民间传说。 二、对于情节不连贯、顺序不衔接、叙述不集中等,采取沿袭原脉络,大幅度地予以调整。 三、将分得过细的章节适当合并,按文取义,重新设目,避免重复。 四、对行文不通畅、用词不当和易于引起歧义之处逐句订正,缺漏之处加以补充,使之文从字顺。 本说部不够完美之处在于结构不那么完整,故事性、人物对话等基本要素尚欠,大多以平铺直叙的语言成篇。然瑕不掩瑜,依克唐阿抗敌、固防、强国之丰功伟绩一定会穿透历史时空的迷雾、世俗的偏见、观念形态的影响而光芒四射!让其后辈有理由引为骄傲而笑出来,为了他们的先人,为了我们的英雄。 于敏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