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恰喀拉人的故事小莫尔根轶闻/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定价: ¥58
  • ISBN:978720615274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人民
  • 页数:24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谷长春主编的《恰喀拉人的故事小莫尔根轶闻/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收录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讲述东海女真人的一支恰喀拉人为了生存同大自然做顽强的斗争,在读者面前展示出十分壮阔的渔猎生活场面和他的吃苦耐劳,英勇奋斗的精神。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小莫尔根的智慧与乐观、豁达、开朗的可贵品格,该故事具有浓厚的幽默性和趣味性,发人深思。这个人物塑造活灵活现,更直观的展现了作者对人物个性的赞扬和推崇,也希望读者都能有一个好的心态,这样遇到任何大的苦难都能知难而上,不要胆怯,要勇敢、顽强的展现自己的自信。

内容提要

  

    谷长春主编的《恰喀拉人的故事小莫尔根轶闻/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收录了两个故事,其中《恰喀拉人的故事》讲述东海女真人的一支恰喀拉人为了生存同大自然做顽强斗争的故事,描绘了十分壮阔的渔猎生活场面和他们吃苦耐劳、英勇奋斗的精神。
    《小莫尔根轶闻》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小莫尔根的智慧与乐观、豁达的可贵品格,故事具有浓厚的幽默性和趣味性,发人深思。

目录

恰喀拉故事传承及其特征
恰喀拉人是怎么来的
收珍珠的故事
卯日根维克
法拉图河的故事
找月亮
讷吉的遭遇
奴鲁的故事
恶魔傲克珠
尼素萨满寻奥利草
护路神查克大
德素抓鬼
东海螃蟹的来历
乌吉和他的孩子们
乌鲁的故事
貂姑娘
靰鞡草妈妈
苦媳妇
蜂妈妈的故事
火神和冰神
附录
  (一)
    勇敢的巴卢斯·乌鲁
    恰喀拉的巴图鲁
    恰喀拉的金凤凰
  (二)浅谈《恰喀拉合卺歌》
  (三)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为继承满族文化遗产贡献毕生精力
后记

前言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有关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编委会的精选、编辑、审定,现在陆续和读者见面了。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是满语“乌勒本”(ulabun)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20世纪初以来,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为“说部”或“满族书”“英雄传”的称谓。说部最初用满语讲述,清末满语渐废,改用汉语并夹杂一些满语讲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积累了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口耳相传,代代承袭,保有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原生的形态,从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间的口碑文学。清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满族古老的习俗和原始文化日渐淡化、失传甚至被遗弃,及至“文革”,满族传统说部已濒临消亡。抢救与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抢救与保护满族传统说部的可喜成果。
    吉林省的长白山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满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这里积淀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满族传统说部流传的历史。吉林省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率先提出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问题,得到了时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佟冬先生的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抢救工作。自1981年起,我省几位科研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到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以及河北、四川等满族聚居地区调查访问。他们历经四五年的艰辛,了解了满族说部在各地的流传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一些传承人讲述的说部进行了录音。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有组织的抢救工作中断了,但从事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始终怀有抢救满族说部的.“情结”,工作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1998年,吉林省文化厅在从事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十大艺术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中,了解到上述情况,感到此事重大而紧迫,于是多次向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学者汇报、请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文化部社文图司原司长陈琪林同志,著名专家学者钟敬文、贾芝、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等同志都充分肯定了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几经周折,在认真准备、具体筹划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吉林省文化厅重新启动了这项工程。2002年6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团结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满族说部的抢救、保护工作。
    这项工作,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吉林等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有关人士的认同与无私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2003年8月,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被批准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2004.年4月,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我们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对满族说部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不但要忠实记录,保护好文本,还要保护传承人及其知识产权;不但要保护与说部的讲述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还要保护与说部传承相关的文物,从而对满族说部这一口头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组织科研人员到满族聚居地区深入普查,扩大线索,寻源探流,查访传承人,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采录传承人讲述的说部。在记录整理过程中,不准许增删、编改,只是在文法、句式、史实方面做适当的梳理和调整,严格保持满族传统说部的原创性、科学性、真实性,保持讲述人的讲述风格、特点,保持口述史的原汁原味。
    几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感“抢救”二字的重要。目前健在的传承人多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渐渐失去记忆。就在两三年前,我们刚刚采录完傅英仁、马亚川讲述的说部,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掘其记忆宝库,他们就溘然长逝了。一些熟悉往昔满族古老生活的长者和说部传承人,如二十多年前我们曾经访问过的黑龙江省的富希陆、杨青山、关墨卿、孟晓光,吉林省的何玉霖、许明达、关士英、赵文金、胡达千、张淑贞,辽宁省的张立忠,北京市的陈氏兄弟、富察·庄净,河北省的王恩祥,四川省的刘显之等先生都已相继谢世,使其名传遐迩、珍藏在记忆中的说部无以名世,成为永远的遗憾。今天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一、满族传统说部产生的历史渊源
    满族及其先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满族的先民肃慎人自古就在白山黑水一带繁衍。据《山海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山中有山,名曰不成,有肃慎氏之国。”据《孔子家语》卷四载:肃慎就以“桔矢石奢”为信物贡服于周天子。而后,汉、魏、晋、南北朝之挹娄、勿吉,隋唐之琳鞫,辽宋之女真,明清之满洲,这些同属于肃慎族系,只是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罢了。唐朝初年,琳鞠人曾建立“渤海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史称“海东盛国”。辽代以降,满族先世黑水女真部迅速崛起,其首领阿骨打承继祖业,敏黾韬晦,扫平有二百余年历史的桀骜恃强的庞然大国——辽王朝,建立了雄踞北方的大金王朝。到金世宗乌禄时代,在文化和经济等诸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小尧舜”。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后金”。
    ……
    说部中讲述的故事曲折生动,扣人心弦,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许多说部都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韵,朴素、剽悍的独特风格,贯穿了反抗强权、除暴安良、保家卫国、急公好义、扶危济贫、知恩必报的积极主题,突出体现了满族及其先世的人文精神。它对启迪人们的智慧,端正人们的品格,鼓舞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满族传统说部中反映的内容,与人民息息相通,因而受到北方各族群众的欢迎和享用。像《尼山萨满传》《萨大人传》《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松水凤楼传》等故事早已在达斡尔、鄂温克、赫哲、鄂伦春、锡伯以及汉族中广泛流传,只是过去没有被发掘而已。说部的创作不排除有被流放到北疆的高官和文化人的参与,如《飞啸三巧传奇》把北方民族抗俄守边的斗争与宫廷斗争相联系做了具体生动的描写,就可见流民文学的影子。满族传统说部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反映了原始先民与自然力的抗争,歌颂了掌管日月运行、人类繁衍的三百女神与恶神进行惊心动魄地鏖战,是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遗迹,可以同世界诸民族的古神话相媲美,丰富了世界神话宝库。满族传统说部中的史诗《尼山萨满传》和有着六千余行的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以北方民族的独特语言,瑰丽神奇的情节,宏伟磅礴的气势,歌颂了萨满的丰功伟绩,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可以说,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世的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古卉,是我国和世界学术界研究满族及其先民历史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空白。
    满族传统说部具有民俗学价值。满族及其先世,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主要靠口碑传承生产、生存经验。在《飞啸三巧传奇》《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中介绍了用桦树皮造纸、皮张的熟制、不同兽肉的制作和保鲜、鱼油灯的制作过程等古老工艺,还介绍了北方各种草药的药性和采集,北方少数民族的海葬、水葬、树葬等民俗。在《天宫大战》中介绍了祭火神、“跑火池”,在《两世罕王传》中记述了明末清初一种娱柳活动——“跑柳池”等。因此满族传统说部,为我们展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等北方诸民族沿袭弥久的生产生活景观、五光十色的民俗现象、生动的萨满祭祀仪式和古时的天文地理、航海行舟、地动卜测、医药祛病以及动植物繁衍知识等,特别是有关生产知识、操作技艺,往往通过故事中的口诀和韵语得以传承。这为研究北方诸民族的人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提供了具体、真实、形象的资料,使这些学科得到印证、阐明和补充。所以,有些专家称满族传统说部是北方诸民族的“百科全书”,其言不为过誉。
    满族及其先民,数千年来,在亚洲阿尔泰语系乃至通古斯文化领域里,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特别是有清二百六十余年来,为世界文化保留了浩瀚的满学典籍及各种文化遗产,满语的翻译历来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青睐,满学已成为民族学、语言学的重要学科。满语因久已废弃,现存满语仅是清代书面语的沿用。近年来,我们采录了黑龙江省孙吴县78岁的何世环老人用流利的满语讲述的《音姜萨满》《白云格格》等满族说部,它向世人重新展示了久已不闻的仍活在民间的活态满语形态,这对世界满学以及人文学的研究是弥足珍贵的。除此,在满族传统说部中还保留着大量的环太平洋区域古老民族与部落的古歌、古谣、古谚,故而具有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的意义。
    满族传统说部作为民间口述史,其中对历史的记忆也会有不真实、不准确的地方,但它毕竟是民间口头文学而不是史书,作为信史虽不排斥传说但不可要求口头传说与史书一样真实可信。满族及其先民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说部中难免有不健康的东西和封建糟粕的成分,但这不是主流,它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把满族传统说部原原本本地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在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则指引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得到剔除。我们在采录、整理、校勘、编辑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抢救、保护和编辑、出版《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后记

  

    《恰喀拉合卺歌》也可以写成《奇雅喀拉结婚歌》。“恰”是“奇雅”的轻音,因此在读音上是相同的。“合卺”一词前已说过是汉语文言,是结婚之意。所以译成结婚更通俗些。这首歌的形成历史久远,现已无从可考,我们认为这是产生在民间的一首古老颂歌。他在民间长久流传,尤其在农村中流传。在结婚仪式上唱颂,并且伴以舞蹈和古乐器演奏,在风格上是很独特的。而与婚礼的形式又是和谐的。可惜,乐曲已无可得。虽然流传了几百年,至少应是二百年以上吧。它的唱词有补有失,但其原意总不离大格。
    随着岁月的流逝、风物的演变,特别是恰喀拉人结婚形式的变化,和其他满洲部族一样,深受宫廷的影响。尤其在满族上层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满洲的习俗逐渐趋向宫廷化、模式化。各部的特有习俗随之退化,保留下来的仅是很少一部分,而大部分则与宫廷大体相似,只是规模之大小不同而已。同时,随着全国各民族的交流,在婚姻关系上的突破,伴之而来诸多变化。民国以后,提倡所谓“文明结婚”——即仿西方的婚仪,更是一大改革。在城市,结婚唱合卺歌的已不多见,甚至已经绝迹。据笔者所知,解放前或解放后不久,在农村比较普遍。不过,已不拘于固有的形式了,多数是从简。只有几位老太太丢头少尾地念上那么几句也就罢了。只是念,而不是唱。这就是所说的“念喜歌”。
    我们在写.《恰喀拉合卺歌》的这篇文章中,也写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情节。这主要是为提供了解当时男女结合(婚姻问题)的形式与过程。当然,婚姻也是社会的产物。尽管合卺歌有那样良好的祝愿,也可以说是有着积极向上的东西,但就当时的婚姻制度而言,也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封建社会的一般现象。
    再从仪式等礼仪关系上看,还是有许多迷信的东西。如敬神、信神等等,那个萨克萨妈妈的偶像不就成了婚姻的主宰了吗!当然,就其历史条件来说,也是无可非议的。也正说明人们向往的是光明、幸福。合卺歌的流传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198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