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泾川完颜氏传奇/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定价: ¥31.5
  • ISBN:978720615276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人民
  • 页数:13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祖国大西北甘肃省泾川县有一个神秘的完颜氏部落。这个部落的先人在八百多年前如何秘密来到这里,隐姓埋名,历经几个朝代的围剿,一直守护着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族信仰。谷长春主编,完颜玺讲述整理的《泾川完颜氏传奇》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述,让读者更加清晰故事的内涵,也让现代人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完颜部落的英雄产生了敬佩之情,对他们的勇气拍手叫好,也让人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种信仰是那么的真挚和执着,值得推崇,让人不禁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内容提要

  

    《泾川完颜氏传奇》由谷长春主编,完颜玺讲述整理。
    在大西北甘肃泾川县有一个神秘的完颜氏部落。这个部落的先人在800多年前将被害的金兀术长子完颜亨的遗体从东北秘密运到这里,并埋葬在王村镇。历经金朝完颜亮的追杀、元朝的围剿,守陵人隐姓埋名,一直守护着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族信仰。

作者简介

    完颜玺,满族,1935年11月生于甘肃省泾川,现为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泾川县完颜满族联谊会名誉会长,甘肃省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曾参加我国核试验F风向居民区生态环境效应,农作物和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三次进出罗布泊禁区,沿着彭加木的足迹对我国12次核试验中心区域进行监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著3篇,推荐到国际原子能机构1篇;获国家级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个,卫生部级二等奖2个,农业部级二等奖1个。
    近20多年来调查研究隐居于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完颜家族的来历及其发展概况,沿着当年宋、金争雄秦陇大地的历史痕迹,走访了全省10多个县、市区山塬河谷,对800多年前金朝女真人遗留的文物遗址、民间传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考察,先后在报刊公开发表有关完颜氏迁徙、变迁、发展、隐藏的民俗民情的论著、散记等文字50多篇,为抢救秦陇大地清前史的研究填补了一笔空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满族学者好评。
    主要作品:小说《她从雪山走来》,散文集《罗布泊的风云》《罗布泊的路》《最后一个女真部落》,电视剧《走进神秘的完颜部落》等。

目录

《泾川完颜氏传奇》传承情况
一、泾川完颜部落的来历
  1.先从康熙过王村(冢)说起
  2.完颜古墓之谜
  3.“九顶梅花山”的传说
  4.圣母娘娘传奇
  5.秘存供奉千年祖传遗像
  6.“四郎殿”访古
  7.黄龙府宗弼显奇功
  8.兀术拜别皇姑娘娘
  9.姐妹双塔——彩云与彩霞的故事
  10.西王母宫山巅铁钟救康熙的故事
  11.初探神秘的“郭蛤蟆城
  12.女真人先祖挹娄王木尔哈勤汗王的传说故事
  13.女真人的活化石——完颜德德
二、金兀术父子在陇原与宋朝的征战
  1.金兀术与吴氏兄弟的精彩斗争
  2.吴氏兄弟其人其事
  3.张浚的独霸铸成危机四伏
  4.吴曦投金,震惊秦陇
  5.争皇位骨肉仇杀的故事
  6.宋金之争实为“同室操戈
三、在甘肃境内发生的故事
  1.两个“会宁”伴随金朝始末
  2.此会宁与彼会宁
  3.金兀术苦心经营秦陇之地
  4.海陵王时在华池县修建双塔寺院
  5.传承遗留于陇原璀璨的金石文物
  6.“三圣宫”与“完颜小学
  7.神秘的“碑子坟
四、完颜氏民风民情及宗教信仰
  1.完颜氏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
  2.完颜氏祭祀活动“叫冤会
  3.完颜村的伐马角
五、揭开完颜部落的神秘面纱
  1.泾川完颜氏继承了女真文化传统
  2.完颜氏守灵人昭然于世
附录(一)泾川“完颜部落”寻踪
附录(二)他们保留了完整的民族符号——完颜氏
附录(三)尘封八百年金朝秘史再现一
附录(四)完颜宗弼长子完颜亨守陵人后裔——完颜治春家谱
后记(一)
后记(二)
作者简介

前言

  

    《泾川完颜氏传奇》传承情况
    完颜玺
    满族及其先民具有久远而深厚的口头文学传统,完颜氏家族世世代代传承的族史就是很好的证明。由于金兀术的长子完颜亨被完颜亮杀害,其家族为躲避迫害,秘密迁居甘肃泾川县,隐姓埋名,苦度终生。所以,先民遗于中原地区许多昨天的神秘故事,都是祖先们口头相传,世代不衰。但因先民移居于中原地区,长期脱离了北方广袤千里的最初生存环境,因此这些遗产,具有不同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是与汉文化融合后所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必定能再现先民女真人的原始风貌以及在中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景观和心灵密码。《泾川完颜氏传奇》仅以甘肃泾川完颜人,我的祖辈传承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并结合甘肃各地县志的记载记录整理的,经历了十几年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总之还是一种抢救性的传承记录。
    《泾川完颜氏传奇》所记述的故事完全得益于祖宗800多年前涉足于秦陇大地遗留下缕缕足迹。我以毕生精力,首先以感性认识,沿着如明昌、大安、太和年号铸的铁钟,带有女真族特征的坟墓、庙宇、寺院、地方风物,并依据父辈言传家教、部落集体口头传承整理而成。
    据传在泾川最早是五个家族,分别住完颜东沟西沟、完颜洼、黄家铺和纸妨弯四处,随后有少部分散居住。当然,这些祖辈传承下来的故事也未必纯属对的,在考证芮王嘴、芮王坪、芮王坟等地名时,就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从村里、镇里所有土地契约、证书、合同等文书资料中都将这些地名写为“龙王嘴”“龙王坪”“龙王坟”等。细细试想,这里连水都没有,哪来的龙王呢?就必须严密认真结合史料来推理,求证探索之后,最终才挖掘出“金史”中真有其人,“芮王”完颜亨。诸如此类两个韩王坟墓在当地混淆了几百年世人视线,最终才弄清楚,西沟坪上是明韩王,东沟坪上是金朝韩王。加之完颜人文化比较落后,出版《泾川完颜氏传奇》这本拙著之前二三十年间,我花费毕生心血,走访了全省,平凉、灵台、华池、静宁、定西、会宁、陇西、榆中、武山、武都、微县、成县等地方,查阅资料,研究挖掘,最后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的面目。
    历史被称为长河,河水有深有浅,水也有惊涛汹涌、大浪淘沙时期;又有风平浪静、泥沙积沉期;也有水枯河干、沙石显露的不同时期。从历史的长河要打捞出一丁半点几百年积淀的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恰如大海捞针,不付出艰辛劳动是难以完成的。
    记述完颜人迁居泾川的全过程,他们从东北大平原来到西北偏僻的边陲,由威武的军人转变为草民,由兴盛的皇室贵族衰败为当地土著平民的生存轨迹;记述金朝遗留在秦陇大量珍贵文物古籍,它包括了甘肃陇东、陇中、陇南、兰州市区。我唯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上苍安排我生在了完颜部落,从小受到父辈们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祖辈言传身教,是人生初期接受教育的无价之宝。言必有据,才能系统化、理性化。完颜村虽然无文字的家谱祖传资料,可是敬奉的一幅世代祖先遗影画像秘存至今,它胜似一部家史说部。例如一年一度神秘而又隐蔽的祭祀祖先神像、跳神、唱戏、向圣母娘娘回奉、推举坟头、杀猪宰羊、长途跋涉上祖坟、过叫冤会、敬黄绳、跑花城、破迷宫、放仙鹤、放神马……这些独具女真人特色的活动给我心灵深处播下一颗决心非要揭开那神秘面纱的种子。有了待萌发的种子,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追求。
    20年前我曾搜集、记录、整理了一些完颜乡亲喝酒划“老疙瘩”拳、边喝边唱的歌曲,跳神时王谝即兴编演的台词和耍社火节目,这些刚刚被挖掘出来还带有浓郁的黄土气味的民风素材,经诸多学者审定,认为属于女真族风味范畴的文化遗产,对大西北地区来说人们甚为罕见。物以稀为贵,这给我继续趟过历史长河,进行搜集整理注入了希望。不久便斗胆将这些文字送一家有影响的杂志社,编辑审阅后,当场拍板要组稿发表。可是主编审查时挥笔“枪毙”了。理由写“金兀术”这类题材的文字是“敏感问题”,主编善意地问我,完颜人过“叫冤会”是萨满教内容,究竟向谁叫冤?我说,老百姓常年头顶烈日,面朝黄土,积蓄于心头的苦闷,只有向天、向地、向神仙、向祖宗喊叫,叫了就一身轻松,还是照旧种田劳作。萨满教这种宗教活动对世界逐渐一体化、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来说是最佳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调节的“润滑剂”,有啥不妥?主编为难地无言答对。然而,不久还是发表了《记完颜村祭祀活动》的文章,引起世人关注。一
    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归功于社会飞速复兴发展,历史滚动向前,改变了陈旧的传统观念,见证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轨迹。
    泾河在王村(冢)镇完颜村前蜿蜒淌过,洪水急流将黄土高坡冲击成一道道千疮百孑L的沟壑,冲淡了多少历史遗痕,却难以泯灭人们对完颜人来历的记忆。在泾川大凡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的人都晓得,他们是从东北迁徙而来的女真后裔完颜氏族聚集的村庄。人们友好地尊重村民习俗,从不公开向外人讲述完颜人的一些隐秘的家规、家训、习惯。
    泾川自古交通闭塞,偏辟落后,据老人讲,这里是金兀术屯兵、习武、迂回征战的大本营,完颜人在秦、陇大地盘桓、繁衍生息的聚集地。在泾川现有完颜氏人口5182人,1024户。这只是以男性家族为统计数,若纳入女性人口,全县具有完颜血统的人至少不下十几万人。按人口规模无疑为全国第一个完颜氏族聚居区,称“完颜氏”人是金兀术的长子完颜亨的守陵人。村子里至今还保留着村以“完颜村”、桥以“完颜桥”、山以“完颜山”命名的族名的历史符号。在县城“营门上”一条街,完颜洼、延丰、抵坊弯等地也有聚居者。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完颜人要举行祭天、祭地、祭祀祖先活动。在清明节时,全县各路完颜人会聚于完颜村,向祠堂祖先影像叩头、默念、回奉,再到芮王墓和承麟墓前祭拜。仅从几百年来能完整地保全“完颜”姓氏,这在全国也是奇迹。
    每年秋收后,举办叫冤会宗教活动,除各地完颜人外,还有十里八村外姓人也踊跃加入到活动中。每年七月十九在圣母娘娘庙唱大戏,祭奠白花公主(圣母娘娘)。这一天热闹非凡,称为“圣母娘娘”的娘家客人,县城营门上完颜人到来要受到特殊接待,无疑证明完颜村是泾川完颜人的聚集地。
    我父亲说,从他记事起,每当族人集会,都由德高望重的有文化知识老人向大家讲述:“自古孝为先,孝是人之大伦,也是行为根本,是第一道德,祭祖就是不忘祖宗的大孝”;还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书者智,近史者慧”的道理,告诫后人要懂家规、重礼仪、好读书、勤习武健身,勿忘历史,要尊老爱老,继承祖德,不忘祖恩,笃宗睦族。孝思不匮,善待老人,秀出万枝,功昭青史。显宗耀祖,崇高门弟是完颜人世代相传求本追源的传家珍宝。
    完颜氏在千年口头传承的家史中,源远流长,先祖世代传承的家族、家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开拓了完颜氏门第的繁荣盛世,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对东北文化的渗透,萨满教文化与中原道教、佛教文化的构通,构成了完颜氏文化的多样性。
    泾川完颜氏确系完颜宗弼一大宗室后裔,自遁居于此,便隐姓埋名度日,有谁胆敢写家谱呢!除以上官方记载文字外,只有世代口头相传的故事便构成为完颜人的族谱。在家谱中人们只知道100年以内的支系,再向前就无法稽查,难以分清具体别系。
    在金代,完颜亮的官兵四处追杀完颜亨的族人,到了元朝,又提出“非完颜氏不赦”的政策,所以完颜人只得偷偷地隐蔽地聚集在泾川的山沟里,族人们怕暴露自己身份,都不愿以文字记载祖宗资料,老人们常给后人讲,出门不能向外人说自己是金兀术后裔,否则有杀身之祸。就这样,世代完颜人守口如瓶隐姓埋名,苦度终日,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胆敢写家谱呢!
    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经过近年各地专家学者研究,媒体记者报道,拍摄电影,完颜村与东北老家互动走访,一幅幅原女真人历史画面才缓缓向世人展开,一部鲜活的民族史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追忆里,昔日王村镇的辉煌已成为历史,800多年完颜人的悲欢离合始终不渝地传给后人。现在的完颜村山水依旧。但是,人们敢于坦诚地面对这一悠久的历史,以便使后代知道这段永恒地雕刻在黄土陇原上的女真人完颜宗弼(金兀术)亲手创建的辉煌业绩。
    《泾川完颜氏传奇》的面世,的确是社会复兴的产物。在二三十年前我当时就留心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对完颜氏屈指可数的几位知识分子,曾分别登门造访;找过比我大20多岁的老秀才完颜福,他是完颜洼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找完颜玉林,他是解放前的大学生,曾任平凉地区物资局长。找完颜虎,他是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都是满腔热情,愿意为继承祖先文化遗产出力,却心有余悸,其原因,是家庭成分太高,怕引火烧身。那么,只有改革开放的今天,我有幸得以实现几代完颜人的夙愿甚感荣幸。尽管我像拾荒者似的从无人问津的荒漠田野捡回、从老人口里抢救了一些即将被历史尘埃湮灭的零碎历史遗存片段,虽然还不完整,总算是一种紧迫的抢救行动。
    据我父亲讲,我曾祖父名叫完颜治春(1839—1923),是泾川县长守里世袭乡约,享年84岁,其父、祖父、曾祖父均为当地乡士官员,更详细家谱,因年久路遥,无文字记载,无从稽考。完颜乡约兄弟三人,二弟名完颜治秋,为乡约助理“园差”,生有三子;三弟完颜治耕,生有二子,按排行,外人习称完颜乡约家有十条汉,为世袭“乡约”之家。完颜治春是辛亥革命前最后一任“乡约”,他分管长守里,当时泾川全县共24个里,他所管辖的泾河川以北地域,包括王村镇在内。那里生产环境较差,村民们常常因灾荒交不上公粮、税款,按规定拖欠皇粮、税款要由主管乡约全权负责。每到年终他宁肯挨官府板刑,也不愿多收民众粮钱,人们戏称为“烂沟子乡约”,美名广为流传。
    据我奶奶讲,她的老公公完颜治春,任泾川县长守里乡约之职,至1923年逝世,共任职62年。他自俭守纪,深受老百姓拥戴,为民挨大板而自慰终生。婆婆魏氏,泾川县十里铺人,享年96岁,贤惠勤奋,知书达理,除养育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外,还是乡约的得力贤内助。
    我祖父为乡约的长子,名完颜生荣,小名“乐乐”,奶奶吴氏,蓝头吴家村人,(据说泾川吴氏是水洛城吴粼之后,吴曦投金后,被封为“蜀王”,吴家被南宋满门斩首,幸存者由完颜网等人偷偷迁到泾川的),他生有三子二女。我父亲为长子,名完颜永瑞,母亲王金鸽(仓店村人),二叔完颜兴瑞,二妈张笃琪(合道村人),三叔完颜福生,三妈邱氏(焦家沟人)。
    我父母亲常说,太奶奶魏氏,是个精明能干、知书达理、家教严谨的农家主妇。我至今纳闷,她老人家未上过私塾学堂,仅仅听祖辈们口头言传身教,却懂得那么多满族的传说故事,满腹治家教子的经纶典故,常听到爷爷和奶奶当着大伙面高谈阔论,“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些谆谆教诲都是从先辈们那里代代传承下来敬老爱幼的家风,难怪三四十人口的大家庭,能四世同堂,和睦相处,现今看来也算是个奇迹。
    奶奶经常用手指着我的头,指桑骂槐,对着娃娃们说:“你们这些老满子后代一个个都是没心没肝的狗东西。”
    我就指着胸脯反问奶奶:“我的心肝不就长在这里吗?”
    奶奶便笑逐颜开地说:“你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高山顶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老鹰叼来的……”
    等长大了我才慢慢知道,奶奶的戏骂有来龙去脉,并非毫无根据。完颜老人神秘的祭祀活动,神秘的讲述祖先南征北战的故事,大凡越神秘,越能激励人们牢记一生,并能世代口头盛传不衰。补充了无文字记载的忧虑和不足,当然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遗产更为确切可信,永久传承。
    祖先们世代传说:我们是九天神女下凡而来的,是九顶梅花山圣母娘娘用纺的红线送来的。更多的传说是:在长白山绵延千里的山脉东北部,有一处风光秀丽、碧水清澈的湖泊叫布勒湖泊。数百年前,一个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日子,有三位美丽仙女因喜欢这里的一潭碧波从天而降,来湖洗澡。大姐叫思古伦,二姐名正固伦,最活泼的小妹叫佛库伦,姐妹三人把衣服放在岸边,在湖水里自由自在地洗浴嬉闹。这时,天空飞来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神鹊,把嘴里叼的一颗红色果实投到三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姐妹们上岸穿衣时,佛库伦看到了又鲜又美的红果,拾起来含在口中,谁知那果子竟自己滚入腹中,佛库伦怀了孕,生下了男孩,落地便会说话,转眼间就长得与10多岁的孩子一般大。母亲把食果受孕经过告诉他,并说:你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天神让你降生是为了平定女真各部族纷乱。“然后给了儿子一只桦树皮做成的小船,告诉他顺流而下,就是你应该去的地方”。说罢飞回天上去了。这个“布库里雍顺”,就是满族的祖先,奶奶所戏骂的正是我们的祖宗。
    听奶奶给我们讲“乌鸦救主”的故事。“你们知道满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乌鸦吗?相传呀,满族始祖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带着几个人与几百名明军遭遇了,由于双方敌众我寡,他们边战边走。眼看明军就把他们给包围了,正当努尔哈赤无计可施之时,天空突然一片漆黑,只见一群乌鸦铺天盖地飞来,神奇地落在了他们的身上。当明军追上来时,见眼前黑压压的乌鸦在这里盘旋。明军迷信,认为乌鸦不吉利,也误认为努尔哈赤已经死了。所以匆匆退兵而去,努尔哈赤他们死里逃生。从那以后,满族人每到祭祀时,都忘不了乌鸦的恩情,总要拿一些肉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乌鸦,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那就要遭到众人的谴责。”我们小伙伴们听得都瞪大了双眼,原来是这样啊。
    太奶奶和奶奶通常梳理一种叫“龙盘高跷”头饰,是方圆几十里人做不出的头饰。梳理一次要用两三个时辰,我妈妈和婶娘们也梳过这种高雅的头饰,但谁也没有勇气在大庭广众面前披露过芳容,可是,太奶奶和奶奶的头饰,经常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我看了古装电影才恍然醒悟到,这种头饰是过去满族妇女的一种古老头饰,其名为“龙盘高跷头”。
    太奶奶主持家业严谨,一丝不苟。她说“家有钱财万贯,不如学得一技随身”的道理。因此我的祖父完颜生荣,碌碌一生除做生意外再无技能,最后还染上吸大烟,落下太奶奶和奶奶一世的指责和埋怨,常成为奶奶借骂爷爷“不成器”“败家子”来教训我们全家人的活教材。也成为我父亲完颜永瑞一生引以为戒、奋发图强、理治家业的动力。
    我父亲完颜永瑞,身为乡约的长子、长孙,在村庄部落里办事公正,大凡家族公益事业,都是他出头露面带动大家去干,供奉祖先遗像,养猪,修学堂,操办叫冤会,耕种稗子,保护坟墓田地,保护芮王坟墓……人们称为德高望重的完颜老会长。记得我母亲常常说,“从我太爷爷和爷爷以前就传下一种习俗,凡天黑时来的客人,都要留家食宿,凡吃饭时候从门前过路的人,都要主动让进,要给另行做饭吃,这是几百年来我们家的家规家俗,谁也不得违背。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还记得只要家里口粮充足,母亲、婶婶和兄嫂们还是严格遵守这个家规。以后由于时代变迁、口粮短缺等缘故,这种习惯也就慢慢被年轻人淡忘了。
    我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大家推举为村主任,1952年,他白手起家,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修筑起一座民办的“完颜学校”,随后转为公办学校,曾得到地、县教育部门多次嘉奖。1972年逝世,享年82岁。
    从我记事起,奶奶每遇到人家有婚嫁事,她嘴里歌谣不断,边唱边念:“铺红毡捣红毡,夫妻二人拜堂前,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长白老祖宗。”若遇三月十五庙会跳大神时,她唱道:“每年都有三月三,圣母娘娘造法船,头船渡的老太祖,二船渡的四郎神,三船四船不坐人,只接西征亡灵上白山。”细细回想奶奶虽然不懂更深意思,但她唱的歌谣句句不离满族。她将结婚嫁娶的嫁妆称为。‘‘添箱”“排纺”,把娃娃摔跤称为“拌跤”,把三条腿的木凳子称为“兀子”,把擦桌椅的布叫“搌布”——经我多年考证对比,完颜村老人的习俗、话语与其他村庄有本质上的区别之处,就是事事都带有满族用语习俗,这些都是完颜氏家族代代口头传下来的。当我们问奶奶她从哪学来的?她说“自从进了你们老满子”完颜家门,就常听她的婆婆公公、爷爷奶奶这样唱,这样讲,自己就慢慢学会唱了。
    由于爷爷、奶奶、父亲和村里完颜老人的口头相传给我心灵打下了深刻烙印,日积月累,这些传说的故事就逐渐形成了说部《泾川完颜氏传奇》的口头传承文本。今天,又将这些世代口头相传的传奇故事,用文字记载下来,公布于世。
    2010年7月于兰州

后记

  

    又是一个天高气爽的深秋收获季节,《泾川完颜氏传奇》终于修改脱稿。我所记述的故事是以泾川王村镇完颜人的口述为主线,以泾川的历史遗迹所见所闻为辅编织而成。它的问世得益于祖宗800多年前涉足于秦陇大地遗留下缕缕足迹,时代的变迁并没有抹去它的历史本来面貌;得益于吉林省非遗文物保护中心荆文礼、赵东升老师精心指导,使我依据父辈言传家教、部落集体传承遗存和地方文史记载以及各地现存的遗址、遗物等方面来讲述。
    首先要说的,是吉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荆文礼、赵东升先生,从遥远的东北到大西北的陇东山塬河谷,亲自来泾川完颜村实地考察,经过耳闻目睹和思索后,认真指导完成了这部书稿,对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深表谢意。同时我知道《满族说部》是东北地区满族讲述家史、族史的民间传统文学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我所讲述的家族故事,都是部族老人一代代口头传承的,当然也属于满族说部的范畴。在整理过程中,总想到我所承担的责任为承前启后。承前,就要将先辈们无文字的口头讲述的历史故事能够传下去。启后,就是通过我整理的族史对晚辈进行教育,使讲述族史的活动延续下去。因此我便有见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写景、抒情如写散文的习惯,不断出现在字里行间,在这关键时刻,又得到荆文礼老师严肃认真的修改,三易其稿。谨请编审先生修正,或者就当作另一类式样的说部文字看待。据我所知,如泾川完颜氏一样,无文字记载的族史、家史在内地很多,如天津、北京、广州、河南、陕西等地族胞他们有同样的遗憾,敬请参考指正。
    完颜玺于兰州寒舍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