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死亡哲学

  • 定价: ¥55
  • ISBN:978750574445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友谊
  • 页数:296页
  • 作者:杨足仪//向鹭娟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死亡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对于人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哲人、宗教家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人在临死时应当享有怎样的权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任何一个和死亡相关的话题,都能从杨足仪、向鹭娟著的这本《死亡哲学》中找到相应的讲述。本书从心灵、艺术、哲学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死亡,让我们重新思考“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

内容提要

  

    你是否害怕死亡?甚至对此避而不谈?你可能觉得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可靠、不确切的的事情。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是我们对死亡的错误认知让其变得可怕。作者杨足仪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讲授死亡哲学多年,她告诉我们,死亡与生命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辩证地看待死亡,你会发现,原来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死亡哲学》根据作者多年研究经验提炼而成,让你更深刻地了解死亡,认识生命的意义。

目录

导论  生生死死说生说死
  1.死,猜不透的谜
  2.死亡:人生的必修课
第壹章  死亡的惊异
  1.原始人的不死信仰
  2.人的死亡的发现
第贰章  死神降临之时
  1.死亡的心理归属
  2.濒死经验
  3.回乡之路
第叁章  死亡的渴望
  1.天神的故乡
  2.天堂的诱惑
  3.复活与永生
第肆章  死亡的漠视
  1.常人的漠然
  2.哲人的超然
第伍章  死亡的解脱
  1.生、死之苦
  2.离苦得乐
  3.佛国净土
第陆章  死亡的超越
  1.原始信仰式超越
  2.文明信仰式超越
  3.世俗式超越
第柒章  死亡的礼赞
  1.死亡的悲剧精神
  2.文人的浪漫
  3.骷髅的美感
第捌章  死而不朽
  1.死亡的价值
  2.死亡与崇高
  3.“三不朽”
第玖章  与死亡言和
  1.人鬼之战
  2.人鬼言和
第拾章  死亡的不同形式
  1.人类之死
  2.死的方式
第拾壹  章死亡的权利
  1.人的死亡权之争
  2.人的死亡权利的结构
  3.人的死亡权利的维护
第拾贰章  学习死亡
  1.向亡者学习
  2.向事实学习
  3.安乐死
后记

前言

  

    生生死死说生说死
    对人类而言,死亡,既是最确定的事情,又是最不确定的事情。我们最能确定的是人人皆死,而最不确定的是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
    1、死,猜不透的谜
    死亡,一个神奇之谜,一个我们不能不猜而又永远猜不透的千古之谜。自人类诞生并有了自我意识以来,人及其生死之谜始终像一个巨大的梦魇困扰着我们。人类为此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从“念天地之悠悠”转而“独怆然而涕下”。人们幻想着能如嫦娥奔月,希冀“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光”。其中,寄托着我们最甜蜜的梦想,也隐藏着我们最深切的恐慌。
    然而,有生必有死,这是铁的事实。那么,死了,是一死百了还是有什么东西继续存在呢?死又为何?自古以来,无论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艺术家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且各有各的答案。
    死亡作为人生中最难说清的现象之一,根源于死亡现象的奇异性。生,是生命的肯定状态,意味着有生命。死,是生命的否定状态,意味着无生命。对于任何个人而言,或者有生命,或者无生命,二者只能居其一。因此,谈论死亡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亲身经历过死亡,这就叫“生者不知死”;而一旦他亲身经历死亡,他自己再也不能对死亡说出什么了,这就是“逝者不知死”。但是,死亡作为人生铁的事实,人类已经对其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
    最早的死亡解释是原始的神话解释。研究原始文化的人类学家们已经对原始人的死亡观念做过详细的研究,从他们那里我们知道了原始的死亡解释的一些情形。原始文化的主要形式是原始宗教,而原始宗教往往借助于神话、仪式等方式表现,这实际上往往提供了一种对死亡的解释。世界上许多原始的死亡神话表明:原始人虽然承认死亡现象的存在,但更多的是以某种方式否认死亡。
    在原始的死亡神话中,许多的原始部落认为,人是不死的,人的死亡只是各种偶然性导致的结果:如有的是恶魔所致;有的是由于手持不死赠品的使者传错了神的旨意所致;有的是使者中途的耽误而延误了时间所致;还有的是人类祖先的愚蠢选择所致;更有的是人类祖先的犯罪而致。大量的死亡神话表明:原始人的总的观念是以某种方式否定死亡,而对为何死亡并不在意。
    科学的死亡解释从何为死亡出发,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说明。这涉及许多相关的学科,如医学、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等。现代生活中,由于绝大多数人能死在医院里,自然死亡成了死亡形式里最重要的一种,因而,医学上的死亡定义也就上升为现代人的科学死亡定义的最重要的一种。当然,医学是十分严格的科学,医学上的死亡定义也是十分复杂的,而确定死亡的精确化的标准和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医学上的生命和死亡的传统定义是:
    生命:一是活着的状态,即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对环境的适应性、动植物器官完成功能的状态。二是有机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时期。三是把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区别开来的特征。
    死亡:包括非感受性与非反应性、无运动与呼吸、无反射作用及脑电图平直。
    现代医学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脑死亡概念的提出始于法国。1959年,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法国学者首次提出“昏迷过度”的概念,并使用“脑死亡”,用以说明这类病人苏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1968年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以“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为新的脑死亡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的标准。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脑死亡为标准,美、德、英、法、澳等十多个国家已经进行了脑死亡立法。2000年4月以来,我国卫生部启动脑死亡判定标准立法的制定工作。2003年,正在制定中的脑死亡标准,进行了第一次完整的、严格的临床应用:武汉市东西湖区一位心跳仍维持但脑已死亡的脑出血患者,被武汉同济医院宣布为脑死亡,这是我国首位被宣布为脑死亡的患者。
    法律上的死亡标准以医学的死亡标准为基础。根据韦伯辞典的解释,生命,意味着动植物或有机体存在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动植物或有机体能发挥自然功能,完成生理运动,或它们的器官能实现其功能。死亡,生命终止,不再存在。
    此外,还有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死亡做出的各种解释,在此就不一一述说。
    ……
    今天,死亡之谜已被纳入科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了。也就是说,于宗教、文学、艺术之外,死亡又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等许多具体科学或精确科学研究的对象。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死亡问题更是成了现代物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心理学等的重大课题,并由此产生了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科学——死亡学。随着哲学的关怀又诞生了死亡哲学。死亡哲学就是对死亡之事实与现象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或“死而上学”。其探讨的问题是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即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与可避免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即灵魂的可毁灭性与非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即死而不亡或死而不朽)、死亡和永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死亡的必然性与人生的自由、生死的排斥与融会诸如此类的有关死亡的形而上的问题。
    总之,对死亡的各种问题的探讨、正确的死亡教育,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死大事,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目标,从而培养出提升健康与幸福的生活态度和面对死亡的安详,即所谓生得其益,死得其所。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着,而不仅仅是活着。从这种意义上说,死亡教育应当是人生的必修课。

后记

  

    本书是在《死亡哲学》及《死亡哲学十二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这两本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与肯定。其中,《死亡哲学》曾进入《羊城晚报》金羊网“学而优新书排行榜”社科学术类第七名。《死亡哲学十二讲》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主要门户网站也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读者的认可、肯定与厚爱令人十分欣慰,也切实感受到了国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为了将深奥的死亡哲学以通俗的常识形式传递给广大读者,增强对死亡的正确认知,提高幸福生活的质量,我们决定对原书进行修订,并将书名改为《死亡哲学常识》,现奉献给读者。
    本书撰写具体分工如下:
    导论:杨足仪
    第一章:李映
    第二章:杨足仪
    第三章:杨足仪
    第四章:杨足仪
    第五章:杨足仪
    第六章:杨足仪
    第七章:杨足仪
    第八章:李娟仙
    第九章:李玉桢
    第十章:向鹭娟
    第十一章:向鹭娟
    第十二章:向鹭娟
    本书的修订与出版得到了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及郑智敏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参阅和借鉴了许多文献和图片资料(图片均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谨致衷心的感谢。修订后的书中也一定会有纰漏、纰缪,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会不断地纠正。
    杨足仪
    2018年5月于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