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电影电视艺术

中国电影影像表达与跨文化传播

  • 定价: ¥85
  • ISBN:978752013792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页数:291页
  • 作者:陈晓伟
  • 立即节省:
  • 2018-11-01 第1版
  • 2018-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陈晓伟著的《中国电影影像表达与跨文化传播》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勾勒了三个支点:文化、影像表达、好菜坞电影。即以文化作为基础,以影像表达作为切入口,以美国好菜坞电影作为参照来进行考量和研究。全书共分为九章,梳理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简史,分享了《红高粱》《卧虎藏龙》等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及实践经验,分析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思考。

作者简介

    陈晓伟,祖籍山东莘县。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副主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影视家协会理事,人选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播、“互联网+”影视。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  研究维度:文化、影像表达、好莱坞
    二  现状: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分析
    三  研究方法:综合与交叉
第一章  研究缘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语境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
  第二节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民族化语境
  第三节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治化语境
第二章  理论工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多元审视
  第一节  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在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二节  菲利普森的文化代码理论在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三节  约翰·贝利的文化适应理论在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三章  历程梳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简史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实践初尝试
  第二节  1949~1966年:在政治与艺术的斗争中
    “引进来”和“走出去
  第三节  1976~1984年: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就与问题
  第四节  1984~2000年:走上世界影坛的“第五代
    “第六代”中国电影
  第五节  2000年至今: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
    挑战与机遇
第四章  影像风格: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的实践之一
  第一节  民族化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东方化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含蓄化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  明星符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的实践之二
  第一节  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明星符号与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第三节  明星符号对国家形象的政治意义
第六章  跨国合作: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的实践之三
  第一节  跨国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多渠道合拍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影响
  第三节  合拍片中的文化融合与认同
  第四节  走向未来的电影合拍
第七章  个案研究: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传播典型案例
  第一节  电影个案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典型案例之一:《红高粱》
  第三节  典型案例之二:《卧虎藏龙》
  第四节  典型案例之三:《春光乍泄》
  第五节  典型案例之四:《三峡好人》
第八章  问题分析: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文化层面:语言与非语言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媒介层面:“互联网+”电影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创作层面:创作视角的“东方主义”和文化身份的迷失
  第四节  文本层面:文化传播与传播文化的疏离
第九章  策略整合: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思考
  第一节  文化层面: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两种路径
  第二节  媒介层面:利用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创作层面:建立文化自觉
  第四节  文本层面:影像符号的开掘和中国故事的表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影片国外获奖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