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夜色温柔(插画版)/中国书籍编译馆

  • 定价: ¥36
  • ISBN:978750686903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书籍
  • 页数:396页
  • 作者:(美)F.S.菲茨杰拉...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F.S.菲茨杰拉德著的《夜色温柔(插画版)》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强烈的怀旧情绪、悔恨心理、失落的希望、破灭的幻想、人格的分裂。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

内容提要

  

    《夜色温柔(插画版)》是F.S.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但出版后反响平平。1998年,现代文库(美国一出版公司)将其列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的第28部。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作者在叙事方式、词汇、句式上费了很多心思,因而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过去的译本有误译,本书译者以直译为主,细心打磨,力图最大限度反映原文风貌。

媒体推荐

    《夜色温柔》整体上非常出色,令人惊叹。
    ——海明威
    这部小说充分表明,你是一位真正优秀的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小说家。作品所表现出的悟性、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所蕴藏的深厚感情,都是值得赞赏的。
    ——约翰·毕晓普致菲茨杰拉德的信
    菲茨杰拉德把亲密和疏远结合在一起:他似乎既站在20世纪20年代之中,又站在20年代之外。但是在写接下来的那段时期时,却没有人能同样地把这两种品质结合在一起。
    ——马尔科姆·考利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前言

  

    本书原文发表于1934年,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但出版后反响平平。1998年,现代文库(美国一出版公司)将其列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的第28部。这种遭遇说明:本书适于细品。
    本书已有多个中译本。拙译参考了某些译本及对它们的评论。也许是因为对本书品得不细,中文地区的读者对本书误读较多。有鉴于此,特对本书及拙译略做介绍。
    1.书名
    本书卷首引用了济慈的长诗《夜莺颂》第四节中的几句,其中就有作为书名的“Tender is the Night”。以“夜色”译“Night”,不是特别让人满意。如将这一句译为“温柔之夜”“温柔良宵”“今夜温柔”“最是夜温柔”,等等,均无不可。但《夜色温柔》作为书名已为读者接受,仍从其旧,也无不可。
    2.故事
    本书的故事梗概,中文网站上大多是这样介绍的: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病医生,在瑞士苏黎世进行精神病学研究。他参与了对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尼科尔·沃伦的治疗。尼科尔是因为父亲与她乱伦而患上精神病的。在治疗过程中,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他们婚后,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出于苦闷和无聊,迪克与一个名叫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毫无政治信仰、只要谁肯出钱就愿为其卖命的汤米·巴尔班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孑然一身返回美国,在他的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
    本书写的大体上就是这么点事儿,但上述说法与作者的本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尼科尔的精神病根源于恋父情结;萝丝玛丽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没有得到过父爱,也有恋父情结。她们爱上迪克,是因为迪克可以提供父爱:他关心他人,爱听他人的倾诉,乐于助人,这些正是父亲的品质。尼科尔与迪克的婚姻基础是实质上的父女之爱,所以尼科尔婚后仍摆脱不了恋父情结,虽有所谓“正常的生活”,却时常歇斯底里发作,使迪克的精神也蒙受创伤。迪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最终断绝了与萝丝玛丽的情缘,用他自己的说法是“萝丝玛丽没长大”。是他把尼科尔推进了汤米的怀抱,因为在汤米那里,尼科尔才能找到男女之爱,才能治愈恋父情结。汤米好斗,到处打仗,可能还沾花惹草,这些正是男人的特性,而不是父亲的品质。当尼科尔与汤米成其好事之后,作者写了迪克的沉思:“这一病例已经了结。戴弗大夫自由了。”尼科尔从此摆脱了恋父情结,而迪克直至本书结尾处,也似乎未能改变他在与女人相处时父亲角色多于男人角色的倾向。
    前面提到的对本书的误读,于此可见一斑。
    3.语言
    导致对本书的误读,部分原因是本书的语言风格。作者在叙事方式、词汇、句式上费了很多心思,有的地方显得故弄玄虚,不少地方则出人意表。准确理解已属不易,如何翻译更难取舍。
    经过再三权衡,拙译选取以直译为主。原文用语有些奇怪的地方,不试图在译文中“合理化”,他怪他自怪。一般说来,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只要读慢点,多想想,就会发觉怪得有理、有趣;如果将原文和拙译对照,也会发现译得有理。
    为了配合直译的风格,原文的引号、冒号、分号、问号、破折号、省略号等,基本一如其旧,不增不减。只有句号、逗号、顿号从中文习惯。
    英语代词用得多。拙译中在绝大多数时候采用直译的办法,沿用原文中的代词。有时两个相同的代词在同一句话中指代不同的对象,遇到这种情况,稍一思索,一般不会误解,所以不必改:原文既如此,译文亦可如此。
    直译会产生句子欧化的问题。网上有人讨论哪个译本更“垃圾”,举了全书第一章的一句话“Something tells me we’re not going to like this place”为例。有两个译本分别译作:“有种感觉让我觉得,我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我有预感,咱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的”。评论者说,前一译法是典型的翻译腔,后一译法好一些。
    拙译:“有某种东西告诉我,我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这样译出的句子可能不是日常汉语,但它与“我有预感,咱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的”表达的角度不同,更切合原文。类似的照原文直译,可以丰富汉语。
    拙译中有一些长句,还有一些句子不太严格遵循主谓宾定状补的逻辑,但都是出于直译,意思都是清楚的。
    拙译不避语句的欧化,但力戒不合语言规律的欧化语句。后者的典型,就是那些“进行”“一个”之类的词语泛滥成灾的句子。十有八九,“验证”不必说成“进行一个验证”,“决定”不必说成“做出一个决定”。此类明显不如中文习惯说法合理的欧式说法,没有理由引进。
    4.主题
    认为本书是自传体小说,是对美国梦的批判,对上流社会的嘲讽,此类评说几乎是众口一词。但如能抛开先入之见,认真阅读,就会发现这也是误读,是基于误读的发挥。
    本书所描写的时间大体上是1917年到1933年,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复苏时期,这是一个好时代。描写的人物主要是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以主人公迪克为例,他虽然不是很有钱,却绝对比有钱人更属于上流社会,因为他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是牧师,这是高尚的职业;他本人是名校的学霸,对精神病治疗的理论和临床都很在行,“他的着作在这个行当仍是标准”。本书多次提到弗洛伊德,可以说是一部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启发的小说。尼科尔的遭遇可能在任何阶层发生,因为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恋父情结是普遍的心理现象,不是什么上流社会的堕落。书中找不到对上流社会的批判,也没有对所谓劳苦大众的赞颂和同情。本书依据的是心理分析而不是什么阶级分析。前面提到的几个重要人物,其形象都是正面的。精神病大多是情病。所以,本书的主题大约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情。人之为人,最真切的东西就是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由情而生的怨、怒、恨、期待、惆怅、寂寞……构成了生命的主旋律。患难见真情,相濡以沫最为动情,相忘于江湖则类乎无情:情与苦密不可分。去苦只有一途,就是心如死灰,以不动情,换得无苦。所以写情之书,常能令人深切感受到人生无常、虚幻,本书也不例外。情最真切,却无形无象,难于名状。以日常之事,写难状之情,娓娓道来,令人情不自禁,思索人生,思索命运,这大约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